女作家草明揭發他收了美國的版權費,加上他因摘牌子時被弄疼,將牌子砸向一個紅衛兵,被打得更兇了。 這幫紅衛兵闖進去之後,強迫老舍等30人,在大成殿前一堆正熊熊燃燒的大火堆四周跪下,一跪就是3個小時。 德國等歐洲國家此前都曾禁止政治敏感歌曲,明文禁止在特定場合下展示一些違憲組織的標誌,涵蓋圖像標記、歌曲、歌詞等。 英國早前更有饒舌歌手因發表煽動暴力的歌曲而被警方拘捕。
繼在上一篇網誌文章簡介行為藝術和其在香港及亞洲的歷史,我們將在本文介紹M+藏品中的行為藝術作品。 我們十分榮幸能收藏不少在亞洲以至世界各地開創先河的行為藝術作品,現在就來看看吧。 東南亞藝術家也紛紛以行為藝術回應和凸顯各自所處情境中的迫切政治、宗教和社會議題,胡豐文是這些早期的先驅之一。 他在九十年代介入社區空間,表達對印尼社會及政治狀況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帶來改變。
香港行為藝術: 活動時間表
早於1970年代,蛙王已積極投身創作,是香港及內地率先實驗行為藝術概念的藝術先驅。 香港行為藝術2025 膠袋、火、蟹殼、鋼料、燒焦的膠喉,通通都是蛙王的雕塑、裝置藝術的原料。 裝置藝術是他的專長,一般物料在他手中都能衝破既定的空間,變身或增值。 逾半世紀藝術生涯中,從事繪畫、雕塑、裝置,以及觀念、即興、行為藝術等超過三千項活動,保守估計已完成了超過5000件藝術品。 《節奏0》(Rhythm 0, 1974)是阿布拉莫維奇早期、同時也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她在作品中宣告:「我是物品」,她放棄對身體的一切自主權,任憑美術館參觀民眾處置。
- 她曾和IDAHOT HK,Pride Parade HK, 香港同讀文化節、基督教性/別文化節等合作。
- 我認為我大部分作品都是很個人的,或者是以個人動機為出發點的。
- 當代著名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ć深受謝德慶啟發,並稱他為「行為藝術大師」。
- 和Volker不一樣的是,眼前的景象,他或曾經在香港街頭親眼目睹,或曾在香港拿著手機看過千百遍。
- 最近﹐她回到舞蹈羣體﹐回到她學習藝術的緣起,重新出發﹐以身體和跨媒介表演實踐為橋﹐探索和思考關於身體﹑感官﹑意識﹑時間﹑空間﹑語言和非語言﹑健全和不同能力表達溝通的種種。
行為藝術只能是藝術,而並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甚至遊戲而做出的行為。 香港行為藝術 也許,為藝術而藝術的最嚴格的界限應該在行為藝術中執行。 由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民族歌舞團帶來了呼麥組合器樂《生命的搖籃》以及舞蹈《瑪奈烏蘭牧騎》,高亢悠遠的原生態之音讓現場觀眾置身到蒼茫遼闊的草原。
香港行為藝術: 藝術與科學
然而,我們希望你在閱讀本文過後,能對行為藝術在亞洲的發展有初步瞭解;同時亦會透過策劃節目和日益豐富的館藏,加深大家對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 過去幾十年,另一種模式的行為藝術也漸趨成熟,更席捲全球:那就是關係藝術,或稱「關係美學」。 即是由藝術家建構社交場景,讓人們走在一起,以集體活動共同創作,從而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泰國藝術家裏克力ㆍ提拉凡尼就是一位著名的關係藝術家。
- 有的大膽挑戰公共與私人之間的界線,例如在 Vito Acconic 的「苗圃」(Seedbed)中,到訪畫廊的觀展者看不到藝術家,只聽到躲在地板之下的 Acconic,不斷幻想觀展者來自慰。
- 行為藝術不拘泥於某一個形式或方法,畢竟行為藝術的創作方式不只一種,這也是何以行為藝術能夠締造出一些極有挑戰性和影響力的作品。
- 由即日起至8月27日,Klook x STAYFUN呈獻「CoComelon」仲夏吹氣遊樂園@屯門市廣場,活動門票即日起於Klook平臺獨家預售。
- 在開營儀式上,全國政協委員凌俊傑表示,大家分別來自港臺和內地,夏令營雖然也只歷時短短兩個星期,但是朝夕相處與通力合作建立的友誼,必將源遠流長。
- 每一位行為藝術家都曾面對著這問題,並以獨特方式探尋著自己的答案。
- 活動期間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北京愛迪國際學校的師資團隊將針對學生們開展領導力培訓課程。
此外, 點新聞亦問及袁彌昌對於父親袁弓夷在海外發起成立所謂「香港議會」及其他破壞國家安全行為的看法,他除表示「不會支持」外,亦曾勸戒父親別再從事違法行為。 1 視差(parallaxis)同時解作差異,意思是指從兩個不同位置觀察同一件事物時,這個事物在視野中的位置會產生不一樣變化及差異。 再回想在藝術中心那一晚的作品中,她運用的力量和爆發點是和深水埗那一次完全不一樣,躺臥在衣櫃裏頭,利用腳跟和皮鞋發出一聲又一聲的巨響,以及暗黑的空間,她似乎能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她想運用的一切力量。
香港行為藝術: 活動 Navigation
他的第二部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同樣歷時一年。 而在另一部作品《藝術/生活 一年行為表演1983–1984 (繩子)》中,謝德慶以一根繩子把自己和美國行為藝術家Linda Montano繫在一起,歷時長達一年。 中學時跟老師習傳統嶺南畫的蛙王,因為覺得與香港格格不入,跑到紐約打滾捱盡異鄉人的辛酸,曾在蘇豪區的街上以1至2美元售賣水墨書畫,銀根緊絀時也試過菜市場外的垃圾堆中找食物,但絲毫沒有動搖過他創作藝術的熱血。
2012年她曾在臺灣「田心 12 號國際藝術村」同志空間為駐村藝術家。 2016年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受邀拍攝的一輯酷兒主題人像,入選LensCulture國際當代攝影比賽。 2017年她受邀為世界公民協會黃欣琴監製、李蕙敏主演 《女人就是女人》跨性別主題電影的藝術總監。
香港行為藝術: 香港作動:行為藝術計劃
M+藏品裏就有他名為《Untitled 2001 (the magnificent seven, spaghetti western)》的作品,他在此作中為訪客烹煮泰式咖喱。 這部作品透視出行為藝術的三個基本面向:共享空間、時間和經驗。 作品實際上運用的材料有石油氣爐、鋼鍋、碟、叉、託盤、砧板和一份泰式湯食譜。 在這些激烈的作品中,他往往挑戰身體極限,並須恪守嚴謹的規範。 他為這個系列的首部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建造了一個狹小的木籠,並在裏面生活了一年。 香港行為藝術 那年,他與世隔絕,只有一位友人為他送上食物和衣服,以及幫他清理排泄物。
香港行為藝術: 由偏鋒到主流:「行為藝術」百年簡史
導致「國殤之柱」所謂散播犯罪效果重新發生,是香港警方作為,不是高志活。 長期擔任作協、文聯領導的老作家老舍,自然成為清除對象之一。 新華社記者李普在《楚狂本色總依然》中寫道:「據我所知,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自我了斷的人,大多數是由於回到家裏還要挨批鬥。家是一個人的窩,是他或她的避風港,是這個人最後的退路。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工作坊 — 藝術與療癒 : 嚴穎嘉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本月9日日本東京一間藝廊,舉辦了一場主題罕見的「竊盜藝術展」(Stealable Art Exhibition),開放讓參觀者入來偷展品,一嘗體驗怪盜的滋味。 泰國藝術家Chumpon Apisuk在地上放了一個鐘對著自己,然後爬了上高處危坐,用口吹紅色心形汽球直至爆破,重覆多次後完結。 12月11日晚上,在維園主舞臺以外,一個穿著白色禮服的男人在人羣間走動。 他把一些傳單遞給羣眾,然後在地上滾動,白色的禮服沾上塵垢,他來回重覆了好多次,他是泰國藝術家Chumpon Apisuk。 把自己囚在時間的牢中,無盡的意念流瀉一地——黎振寧在廿四小時中,以極慢動作,探索時間、身體與意念的張力——這一直影響他的創作,甚至處世之道。
香港行為藝術: 生活
今年舉辦的多個著名大型美術展,如十年一度明斯特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Münster)、五年一度卡塞爾文獻展(Kassel Documenta)等,無一不重視行為藝術。 另一專供實驗性藝術表演的藝術中心 the Shed 亦將於 香港行為藝術2025 2019 年在紐約曼哈頓開幕。 除此以外,Marina Abramovic 也有望在紐約哈德遜設立永久的教育學院,教授行為藝術,填補此前普通學院在行為藝術領域上的空缺。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
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non-motivated)及有動機的(motivated)兩類(Lévi-Strauss)。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等等)、視覺藝術(繪畫,素描,雕塑等)、圖文設計、造型藝術(如雕塑,造型),裝飾藝術(如馬賽克圖紋設計等)[2],表演藝術(戲劇,舞蹈,廣告[3],音樂等)[1]。 就如紐約行為藝術雙年展(Performa)創辦人蘿絲李. 戈柏(RoseLee 香港行為藝術 Goldberg)所言:「還有什麼比『我就站在你面前,快來看我』更吸引人注意?」身體作為媒介站上舞臺,行為藝術已被視為探索自身與他人關係、性別和種族議題的有用途徑。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甚麼?
「這發明唔講得笑,只是大家唔知我做緊乜。」蛙王介紹那件廁紙雕塑。 香港乃至中國最早的行為藝術家為蛙王郭孟浩,自1978年開始創作行為藝術。 1990年代有楊曦、曾德平、梁寶山、潘星磊等藝術家以行為藝術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急遽轉變。 在當代藝術界,「行為藝術」曾背負「破壞者」「製造爭議」的名聲,而同時亦曾在前衛藝術中佔據重要位置,許多行為藝術家用自己身體力行的方式挑戰藝術媒介本身、對現實境遇提出質疑與思辨、呈現人與社會的狀態與處境等等。 近年來阿布拉莫維奇開始扮演行為藝術家和表演者的精神導師一角。 她發展「阿布拉莫維奇法」(Abramović Method)做潔淨身心靈的訓練,並即將在紐約哈德森(Hudson)成立瑪麗娜.
香港行為藝術: 中國形式
蛙王將於當天主持「蛙玩臨」工作坊、表演行為藝術、大寫自己獨創的「三文字」,自言會「衝擊」市民。 「我71歲了,經過了許多困難,也面對過社會不明白。」他邊說邊把廁紙猛力拉出,說到滿臉大汗,他隨手用拉出來的廁紙抹汗、抹嘴。 「如果愛迪生懂得發明,我蛙王都發明過不少好嘢。」在石屋與廚房相連的小偏廳,蛙王最愛貼滿他墨寶的天花板,他形容為「蛙王博物館」的延伸。 他不知在哪裡拿出兩把槌仔,敲打着發出鏗鏘的聲響,如數家珍。
香港行為藝術: 別人笑我太瘋癲 蛙王 – 行為藝術先驅【文化者‧專訪】
她的《酷兒系列》已於香港,及中國、徳國、瑞士、瑞典、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塞爾維亞等多個展覽及知名藝術節中展出。 她亦曾多次於歐洲、中國及本地主講此課題的藝術及作品講堂。 她曾和IDAHOT HK,Pride 香港行為藝術 Parade HK, 香港同讀文化節、基督教性/別文化節等合作。 她2017年於德國創作,關於婚姻平權的《酷兒系列十:離地探戈》,獲歐洲卡斯中心頒發「公共空間行為藝術國際獎」。 2016年於香港創作,同樣關於婚權的跨媒介《酷兒系列九:陌生人》,展於同年的「香港藝術周」、「同志遊行」,並展於香港Boom的「陌生人」個人展覽,亦是《活現香港:香港性小眾之旅》的中環介紹點。 有關藝評收錄於《亞洲藝術文獻庫》及《臺灣新活水》等,有關博士論文包括英國牛津大學Dr Emma Kwan的研究。
香港行為藝術: 香港文匯網
投資推廣署收集閣下的所提供的個人資料,以便為您提供本署的服務。 當您提供聯絡資料、勾選方框以及點擊「遞交」按鈕,即表示您已閱讀並明白及同意本署的私隱政策。 轉到室內,日本藝術家Saegusa Yukio坐在一張小椅上,表情哀傷,視線一直盯著一個觀眾。 全場寂靜無聲,氣氛很有張力,好像過了很久,行為結束。
香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工作坊:與大自然的天人對話香港聖路加藝術協會
「某年我被一間慈善機構邀請向三十個醫護人員作導師,他們說香港找不到導師在牛棚玩啲黐線嘢。他們都說我是黐線,但我與瘋子的分別是我時刻知道自己做緊乜,我是黐線與正常之間的運用者。跟我玩,黐線都變返正常。」蛙王說。 酷熱難耐的七月天下午,刺膚的豔陽直曬在鐵皮屋頂與磚牆上,71歲的香港前衛藝術家「蛙王」郭孟浩在他元朗屏山新居迎接我。 上一次見他,在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那裡戰前原本是屠宰場;當下沿途龍眼樹的五千呎石屋連庭園「蛙居」,昔日是養雞的農居。 這裡的蚊子跟蛙王一樣過度活躍,見有「大餐」送上門狂跳開心舞,不留神在地上執起繩子會赫然發現,原來是條青竹蛇。 以學域的涵容度而言,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與電影,這些領域的知識,都足以單獨成立對應的學系。
他恍惚明白,放開執念,讓身體跟隨時間的節奏,不再與時間賽跑,纔是自然不過的事。 灣仔區區議會張嘉莉表示,今天每一位表演者皆是自發到現場,希望透過行為藝術表達對六四32週年的悼念。 張又指,希望香港市民透過自己的感覺及記憶,自行解讀每一位行為藝術家所表達的意思。 張批評政府以各種形式施壓及阻止市民明天到維園悼念六四32週年,感到很失望。 她慨嘆當下的香港,藝術創作和發表的空間已經愈來愈小,因此在創作這個作品時,她從來沒有考慮過在香港發表,只希望記錄和刻劃自己當時在香港的狀態。 香港行為藝術 沒想到事隔兩年後,這個作品可以在倫敦展示於公眾眼前。
這羣人又名北京東村藝術家,他們試着創作粗獷、延時性的行為藝術,希望透過表達個人經驗,質疑集體和諧社會的概念。 他們的觀眾寥寥無幾,但這些一逝不返的演出因被攝於鏡頭下而得以流傳,這些照片和錄像更成為經典,例如記錄了張洹的行為藝術作品《十二平方米》的照片。 張洹在這件作品中將全身塗滿魚油和蜂蜜,全裸靜坐在公廁中40分鐘,任由蒼蠅爬滿全身。 行為藝術家以自己特有的藝術創造行為過程展示,把傳統藝術從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聖殿堂,擺放到了普通觀眾心目中的「不過如此」的「平淡」狀態。 香港行為藝術 尤其在有的作品中,還請一般觀眾參與,這就更消解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我對她身同感受,我之前也有在跟進香港發生了甚麼。」親身參與了這個行為藝術後,原本只是路過的Volker說,更能感受港人的傷痛。 她請朋友幫忙從網上整理了一個反送中運動片段的播放清單,然後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裡,她坐下來,邀請陌生人抽出幾分鐘時間,和她一同回望這些反送中運動的新聞及錄影片段。 高赤中是 1963至1964 年間短暫出現卻極具影響力的藝術組織,由藝術家赤瀨川原平、中西夏之和高松次郎在東京成立。 他們的行動和事件充滿反建制色彩,大多在街道和市區發生,以上由平田實攝下的《Cleaning Event》就是一例。 這次行動中,藝術家與其夥伴在 1964 年東京奧運期間,洗刷東京繁忙的商業及購物區銀座一條街道的一小範圍,抗議政府為了奧運要求城市一塵不染,向外界宣示特定的都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