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集散地點是元朗的朗屏訪客中心,在此可以乘搭穿梭巴士前往米埔自然護理區。 米埔自然護區被譽香港的「雀鳥天堂」,自1983年起便一直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負責管理。 保護區內的濕地生境非常豐富,包括基圍、紅樹林、潮間帶泥灘及蘆葦叢,為野生生物提供棲身之所,更是水鳥遷徙的重要中途站。 每年冬季,大約60,000隻水鳥會來到后海灣渡冬,場面十分壯觀。 1995年,米埔濕地按《拉姆薩爾公約》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香港政府將米埔濕地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予以保護。

每年六到七月間於凍土層的海岸地區築巢,喜在長有苔蘚、矮柳及草的沙地,或在湖泊及草澤邊等築巢。 翅長98-106mm,嘴19-24mm,嘴尖左右寬10-12mm,跗節長19-22mm及尾長37-39mm[6]。 勺嘴鷸外表上最獨特的地方在牠那湯匙形狀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認,體長一般達14至16cm。 非繁殖季中的成鳥體色沒有紅色,反之然上身換上淡褐灰色及在覆羽上有白色羽緣。

米埔濕地: 香港濕地公園

2010年2月13日至28日,香港濕地公園為響應「世界濕地日2010」,公園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辦「濕地文化節」,由港產卡通人物麥兜帶領訪客帶來豐盛的濕地之旅。 2009年6月下旬開始,遊客可在公園室內地方,包括票務處、中庭、觀景廊、大家樂餐廳及濕地探索中心使用「香港政府WiFi通」免費無線上網服務。 米埔濕地2025 由於開幕以來遊客胡亂廢棄的導覽圖數目太多,故於該日開始,遊客如有需要,可於紀念品店以港幣5元購買導覽圖。 不說不知,這泥灘其實面對着無窮挑戰:香港后海灣與深圳福田只是一海之隔,外來紅樹品種海桑從福田隨水潮飄至后海灣,並大量繁殖,減少了候鳥覓食範圍。 同時,海桑亦帶來競爭,導致本地紅樹林減少,影響原有的平衡生態。 現時香港只剩下米埔內的基圍仍在WWF的管理下運作,其中數個仍採用最傳統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不但惠及本地居民,同時不會破壞自然環境,是個可持續管理海岸濕地的好方法。

米埔,係香港新界元朗區西北面一個地方,主要係塊濕地,叫米埔濕地,有好多嚟自華北到西伯利亞嘅候鳥經過呢度,畀政府劃做米埔自然護理區,重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拉姆薩爾濕地公約》是世界多國政府於 1971 年 2 月 2 日在伊朗拉姆薩爾市簽訂的公約,宗旨是「透過本土性、地區性及國際性的行動,保育及善用濕地,為達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於 1979 年加入公約,故此有國際性的義務保護其具價值的濕地。 備註:米埔自然保護區屬禁區範圍,遊客必須向漁農自然護理署申請通行證,或參加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舉辦的公眾導賞團方可進入。 漁塘、基圍 米埔之所以吸引候鳥過冬,除咗係因為香港嘅氣候同地理位置之外,更重要係為候鳥提供食物補給。

米埔濕地: 訪客中心

濕地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但在全球來說並非常見,香港這個小小的城市卻有不少濕地,當然要趁就週末帶小朋友認識一下。 米埔濕地2025 基圍意指被提壆包圍的塘,是一種在海岸地區藉潮汐變化來運作的傳統蝦塘。 為控制基圍內的水位高度,在近海的基堤會建設水閘來操控海水的進出。

  • 研究認為牠們數目急降的主因包括繁育生境及遷飛過程時中轉站的破壞。
  • 米埔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香港的「雀鳥天堂」,自1983年起便一直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負責管理。
  • 1990年代開始,由於深圳后海灣沿岸的工業發展,加上深方在對岸(今後海企業總部基地及深圳灣口岸)進行填海工程,米埔濕地的生態或會受到損害。
  • 在夏季,管理員會示範收成基圍蝦,藉此讓大眾瞭解可持續管理及善用濕地資源的原則,令這重要的文化繼續在這城市活下去。
  • 其中還有與黑臉琵鷺長得很相像並且可能混羣的「白臉琵鷺」,只是「臉色」不同。

公園提供的泊車位數量有限,天氣良好的週末及假期經常車位爆滿,市民應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公園或把車輛停泊在鄰近公眾停車場。 同年8月15日,灣鱷貝貝正式遷到香港濕地公園「貝貝之家」。 米埔濕地 木桶搭建的浮橋穿梭在紅樹林之間,一行人邊走邊搖,一不留神便可能掉進水中,既驚險又好玩。 浮橋兩旁更可見到揮舞着鉗腳的招潮蟹,又要看路又研究這可愛生物,雙眼好忙碌。

米埔濕地: 紅樹林

米埔濕地位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受保護環境區域[2]。 有人相信,世界是一個整體,唯有讓野生物種各取所需,讓大自然自行調節,才能達致物種間的和平。 紅樹林生境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種,正適合我們觀察和研究生態系統的運作。 若果砍掉幾棵樹,紅樹林的面積減少,倚靠紅樹棲息或覓食的生物將首先受到影響,然後像骨牌般,一個物種的減少,導致另一個物種的生命面臨威脅,最後波及整個生態體系。

他強調,保護好這一區域的濕地資源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28日中午,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為出席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的國際貴賓舉行歡迎宴會,習近平發表致辭,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 米埔的自然環境可說是野生生物的天堂,多種珍貴的哺乳類、兩棲類和無脊椎動物都可以在區內找到,研究人員不時更會發現全新品種的動植物。 如訪客中心以清水模建造,以減少油漆的使用,中心的上蓋和外牆分別種以草坡及爬牆植物(異葉爬牆虎),目的是可以隔熱,從而減低使用空調所用的電能。 另外,訪客中心使用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將空調系統使用時所產生的熱能散發在公園的儲水池內。 訪客中心設有主題展覽廊、放映室、禮品店、餐廳及室內遊戲區。

米埔濕地: 生態

護理區範圍包括大榔基、石山和尖鼻咀一帶的濕地,當地亦是深圳河、山貝河及天水圍渠的河口,佔地約1,540公頃[1]。 米埔濕地位列《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受保護環境區域[2]。 米埔禁區半日生態遊活動的參加者可以走入米埔禁區,探索保護區的多種濕地生境包括紅樹林、基圍、淡水池塘、蘆葦叢,瞭解更多米埔棲息地、濕地管理工作。 前往方法 米埔自然保護區外不設公眾合法停車位,加上米埔屬於大自然保護區,所以未有公共交通工具直達園區。 我哋建議參加者可以去到位於朗屏站旁嘅訪客中心集合,並乘坐穿梭巴士往返米埔。

米埔濕地: 香港仔舢舨體驗+參觀住家艇 語音導賞團

如果駕駛人仕,可以先將車停泊喺屏會中心停車場,平日日泊為HK$60,假日日泊為HK$85。 「濕地世界」內細分為三部份(北地苔原、熱帶沼澤、香港濕地),介紹不同地域的濕地生態。 濕地向來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文化便介紹濕地與人類發展的關係。 「人類文化」展覽廊宣示濕地對人類的重要性,並以印象化的方式帶出四大主題:文化傳統、生活必需、休閒生活和心靈啟迪。 「濕地挑戰」則以互動遊戲引領訪客探索人類活動對全球濕地的威脅。

米埔濕地: 元朗網站 YL Yuen Long 天水圍 屯門

不過,自己蒐集資料安排行程總是不簡單,部分熱門又可自行前往的景點更可能因為容易前往,所以週末總是擠滿人。 米埔濕地2025 就像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有盡頭一樣,大自然資源並非無窮無盡的。 所以,人類在發展社會的同時,必須思考如何能與地球好好共存。

米埔濕地: 濕地保護區

訪客不但可在此親 后海灣濕地位於香港西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之一的亞洲濕地。 濕地佔地2,700公頃,為多種物種提供棲身之所,更是遷徙性候鳥的天堂。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1983年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佔后海灣380公頃土地),一直在保護區內進行研究和增設教育設施,同時推出多項保育工作維持濕地。 保護區極具生物多樣性,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種,遍佈6種濕地,包括魚塘、基圍、潮間帶泥灘、紅樹林、蘆葦叢及淡水池塘。

米埔濕地: 濕地導覽工作

同時香港濕地公園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衝區,故此特區政府亦希望藉着興建濕地公園來保育濕地,教育市民和吸引遊客。 香港濕地公園(英語:Hong 米埔濕地 Kong Wetland Park)位於香港新界天水圍北部。 佔地61公頃,包括60公頃的戶外保護區及10,000平方米(110,000平方呎)的室內展館。 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重新改造發展時失去的有生態價值的土地。

米埔濕地: 自然保護區

每逢星期六、星期日及香港公眾假期,公園內會有經訓練的義工,帶領生態導賞團,並向遊客講解生態資料,並於濕地保護區當值,讓遊客更瞭解濕地的生態知識,從而帶出保護濕地的訊息。 米埔濕地2025 在2002年,公園成立了一個名為「香港濕地公園義工計劃」的義工組織,目的是加強市民對保護濕地的意識,計劃分為兩部份,分別為濕地保育工作和濕地導覽工作。 2012年2月15日至3月6日,香港濕地公園3公里範圍內發現雀鳥感染禽流感個案,故公園戶外保護區關閉。

米埔濕地: 香港濕地公園義工計劃

到了每年11月至3月期間,基圍蝦塘會被輪流放乾,露出水面的泥濘及大量魚類,成為各種以捕食魚類為生的鳥類(包括蒼鷺、白鷺和黑臉琵鷺)的覓食和棲息地點。 而這種獨特的養蝦方式有利於米埔濕地的生態價值,對米埔濕地的濕地資源有生生不息的作用,有利於該處的可持續發展,並充份利用米埔濕地的天然生產能力,讓人與濕地的各種生物和諧共處。 米埔濕地每年約有40,000參觀人次,其中包括約10,000名學生。 學生參觀項目於逢星期一至星期五舉行,費用由教育局全數資助,而每年的中小學校參觀活動接近400個。 於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農曆新年除外),米埔濕地則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並會安排自然導賞員作講解,一個三小時的導賞活動收費每位70港元(包括代辨禁區通行證)[9]。

這種鳥僅在俄羅斯東北地帶的楚科奇半島上及沿著堪察加半島的地峽附近繁殖後代[5]。 經過日本、北韓、南韓、中國、臺灣,最後來到牠們過冬的東南亞地區。 多個東南亞國家均曾錄得勺嘴鷸來訪的紀錄,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5]。

米埔濕地: 參觀方法

今次呢個體驗真係好深刻同好寶貴,大家記住要珍惜同愛護大自然呀! 最後,A姐話要用佢當年讀生態旅遊時候,喺開放日所諗嘅tagline「生態已展現,等待你體驗」作為本文嘅終結。 另外,導賞員亦有預備一支睇到較遠距離嘅望遠鏡,除咗池鷺,我哋亦睇到大白鷺、小白鷺、黑臉琵鷺、普通翠鳥等等,但最驚喜係見到少見嘅藍翡翠! 除咗導賞員嘅細心講解,喺觀鳥屋亦有示意圖解釋各種候鳥品種。

米埔濕地: 活動資訊

而米埔濕地的潮間帶紅樹林適應當地海岸生長,並提供落葉給水生動物維生,而面積更為廣東地區第1、中國第6。 2009年10月17日,「世界濕地日2010」香港區啟動禮於公園舉行,隨即進行「鳥類與濕地」攜手繪出健力士世界紀錄™ 活動。 超過二千名來自不同團體和元朗區中小學的學生於公園攜手合作繪畫出一幅長達一千米,以「鳥類與濕地」為主題的畫卷,此活動已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 2008年7月1日,香港濕地公園舉辦「愛蛙年2008」主題展覽及相關公眾活動,展示12種本土蛙類。 同一時間,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於該臺以英語畫面、粵語旁白(香港有線電視50臺及早前33臺)播放其由保育主任介紹濕地公園的片段。 此外,米埔濕地也有許多野生生物在此定居,包括超過400種昆蟲、300種雀鳥、18種哺乳動物、21種爬行動物、9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及50種蝴蝶。

2月2日,香港濕地公園與新加坡雙溪布洛沼澤保護區成為夥伴濕地。 交通提示 新界的士:#乘的士直接往米埔訪客中心,可告訴司機前往「米埔自然保護區白鶴洲停車場」,於上水火車站出發車程約20分鐘;於元朗鐵路站出發車程約20分鐘。 米埔濕地2025 從上水方向▼ 紅色小巴:#於上水廣場側新發街乘17號紅色小巴至米埔村,車程約20分鐘;然後沿擔竿洲路步行至米埔訪客中心,需時約20分鐘。 公共巴士:#於上水火車站乘76K巴士往米埔站下車,車程約30分鐘;然後從米埔村沿擔竿洲路步行至米埔訪客中心。 從元朗方向▼ 紅色小巴:#於元朗水車館街乘17號紅色小巴至米埔村,車程約10分鐘;然後沿擔竿洲路步行至米埔訪客中心,需時約20分鐘。 公共巴士:#於元朗鐵路站步行至朗日路南邊圍的「新元朗中心」巴士站,乘76K巴士往米埔站下車,車程約15分鐘;然後從米埔村沿擔竿洲路步行至米埔訪客中心。

紅樹科植物體內含有大量名叫「單寧」的物質,可保護植物不被蚜蟲攻擊,以及免於紫外線的傷害。 紅樹林正是由這些生長在沿岸潮間帶地區的紅樹科植物所組成,一般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由於在沿岸生長,地基都是又濕又軟且佈滿泥濘的濕地,每天要面對潮水的漲退,為了適應這些不利植物生長的環境,紅樹在生理和結構上都作出了演變,例如:葉面會生出蠟質,根部的發展也較發達等。 候鳥的遷徙旅程非常漫長,可以由北極圈一直向南伸延至澳洲及紐西蘭,香港正是這條東亞-澳大拉西亞遷徙路線的中途站,飛累了的水鳥可以在米埔歇息和補給,然後繼續遠徵。 根據記錄,每年約有12萬隻水鳥途經米埔,包括黑臉琵鷺和卷羽鵜鶘等。 若能在春秋兩個遷徙季節到米埔參觀,將有機會看到水鳥遷徙的壯麗景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