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壩共有十二條溢洪道,上方為交通繁忙的大潭道,中間十條已改建為虹吸式溢洪道以提昇排洪能力,只有兩端的溢洪道未有改建,故此主壩現有兩款外觀頗為不同的溢洪道。 流水滔滔不絕自中間的虹吸式溢洪道沿石砌壩面湧向壩底的靜水池,氣勢逼人,水聲在河谷中迴響不斷,使人投入自然懷抱,倍感放鬆。 大潭水塘水壩 沒有超廣角鏡頭的話,而又不欲涉水弄濕雙腳在溪澗拍攝,那就不要期望能夠在靜水池的行人步道拍攝整條主壩,不過用心去感受此情此景亦誠然是賞心樂事。 初時遊人不多,還能隨便嘗試不同拍攝角度,後來人多了,那就躲在步道角落拍攝縮時影片。
- 因大潭地勢適合貯水,大潭大部份範圍均在1883至1917年間分數階段被改建成多個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為港島供應食水。
- 選擇在大潭篤水塘起步,是因為在終點黃泥涌峽巴士路線較多,回程返市區比較容易,還可以轉車到淺水灣海灘及赤柱市集,所以推介大家由大潭篤水塘做起點。
- 山坡上的紅磚煙囪高 19 米,底部連接着當時泵站的燃煤鍋爐排煙管,蒸氣推動的抽水機一直運作至五十年代,其後改用柴油發動水泵,煙囪亦自此荒廢失修,及至 2007 年才由水務署聯同古蹟辦專家將煙囪修復至原貌。
到此景點打卡有兩樣要注意,一是排洪季節、二是日與夜的感覺不一樣。 最後多提一句,勿在大雨或打風時或大雨後立即前赴打卡,安全第一。 香港在1863年至1899年間,供水系統依賴薄扶林水塘為主,而大潭水塘羣組成東區供水系統,成為港島食水供應的骨幹,工程技術亦優於薄扶林水塘。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纔可看到。 繼續沿岸邊路一直走, 前往大潭篤水塘水壩,別錯過沿途欣賞大潭灣的美麗景色。 在行車道的盡頭轉入小路,走進去約2~3分鐘,可到達大潭篤水塘水壩。
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前行落樓梯,如排洪會聽到澎湃水聲,樓梯沾上水份後濕滑,不必心急。 大潭水塘水壩2025 出發前可到水務署網頁查看大潭篤儲水量,一般而言在夏季機會較大,當然不要在大雨、颱風等惡劣天氣下到水壩,安全最重要。 水壩高18.3米,在壩底向上望不時有車經過,感覺不太真實。 約晚上7時左右大潭篤水壩就有機會亮燈,令水壩更添感覺。 繼續走大潭水塘行山路線約20分鐘,大家會到達大潭篤水塘燒烤區4號場。
大潭水塘水壩: 路線:
如果大家係筲箕灣出發,就可以首先經過大潭篤水塘壩頂,欣賞兩旁風景。 要注意既係呢條路太窄,如果對頭有大車/巴士經過,就要先讓一讓車啦。 時至今日,大潭篤水塘已改為全自動運作,再沒有職員需要於宿舍留宿,但擁有紅磚牆、中式瓦片、木窗和平圓拱頂的抽水站員工宿舍仍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打卡留念、欣賞古建築之美。 大潭水塘是按照百多年前的標準來設計,包括交通規格亦是如此。 現在,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對於現在的汽車而言頗為狹窄,路面闊度只能容納兩臺小汽車並排駛過,如有巴士或貨車等重型車輛駛過則難以讓對方通行。
顯示了大潭水塘、香港仔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已達到「滿瀉」。 前往方法乘坐新巴/城巴6、41A、63、66或76,於黃泥涌水塘公園站落車,往陽明山莊方向行,黃泥涌峽起步點正正喺陽明山莊旁邊。 其實路既左面係水壩,右面係港島唯一既紅樹林,泥灘上面重可以見到小蟹爬行添。 落到去海邊一直沿海既馬路走就會到大潭篤水塘壩底嫁啦。 呢度係單線雙程行車,但避車處比較少,所以各位車友要注意啦! 大潭水塘水壩 值得一提既係,係香港島真係好少港灣小路,遇上風和日麗既時候,開住窗,吹住海風,欣賞恬靜既景色,呢度真係一個遊車河既好地點。
大潭水塘水壩: 輕鬆行山路線3. 香港仔水塘
想到大潭水塘行山,就由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乘14號巴士(嘉亨灣-赤柱炮臺)到大潭郊野公園落車。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及 大潭篤水塘水壩,在落車站車尾方向右邊有一路口,沿路往下走便可到達。 1904 年完成地質勘探工作,發現外側探井下方的基岩深度約 60 英尺,最後殖民地政府因為財政考慮在 1907 年擱置大潭篤計劃第二期。 政府其後委任謝斐為負責工程項目設計工作的專責工程師,歷盡諸多波折,大潭篤水塘終在 1917 年落成,得以大大紓緩缺水問題,而其容量至今仍然遠超港島其他水塘總和,是港島供水系統極為重要的一員。 沿大潭水塘道下斜,來到海邊的岔路口,先別給海岸美景吸引過去,暫且續向前行。 穿過水務署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的閘口走至盡頭,呈現眼前是間古色古香的紅磚屋,雖然具有英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色,但卻揉合了中國的建築技術,例如紅磚屋的斜尖屋頂是以黑色的中式瓦片鋪砌而成。
原來大潭篤水塘係大潭水務文物徑既其中一部分; 呢條文物徑包含廿多個歷史建築物,而呢條水壩就係1917年建成。 由壩頂望落壩底,係美麗既海大潭灣海景,抬頭望上去百呎高既壩頂,見住一架架小汽車係頂上經過,又係另一番景色。 大潭水塘水壩2025 當遇上雨季,係壩底重可以見到流水湧出,好似瀑布既美景,令人目不暇給。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遊車河 Facebook Page
交通:錦上路西鐵站或元朗市出發,搭小巴71號,河背村總站下車,向後山行約5分鐘即可見到一條大直路通往水塘。 行山永遠是香港人假日最愛的活動,因為花費少,但回報高,只需要花上數小時,就能收獲美景。 最近天氣漸暖,最適合去水塘行山,遇上好天時藍天加碧水,絕對是有錢都買不到的好風光。 以下和大家介紹4條水塘行山路線,大多是簡易行山路線,2至5小時就可以走畢全程。 只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話交通極之方便,排洪時景色一流,吸引到不少人到來打卡。
大潭水塘水壩: 繼續帶大家向水塘進發
回到大潭郊野公園南門後,大家可以橫過大潭道,沿大潭水塘道繼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 向東行8分鐘後,可以抵達法定古蹟——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建築羣。 這個建築羣包含了抽水站、多間員工宿舍、與排煙設施,自1905年起陸續落成。 與水塘一樣,抽水站是昔日港島供水系統不可或缺的設施,日以繼夜抽食水。 沿著大潭水塘道倘佯,可以欣賞到多個至少具105年歷史、已成為古蹟的水務設施,天色良好之時更能看到水塘波光粼粼、水色山光的景緻。
大潭水塘水壩: 久等兩年的美景 大潭水壩 排洪
大潭篤水塘有多項法定古蹟,除了大潭篤水塘紀念碑外,其餘可赴大潭水務文物徑尋找。 水塘落成後3年Daniel Jaffe在英國去世,後來灣仔的謝斐道(Jaffe 大潭水塘水壩 Road)以他命名紀念。 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6]。 大潭水塘水壩2025 水壩由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當時此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大潭水塘水壩2025 2009年,大潭水塘聯同薄扶林水塘、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2],水塘內21項列為法定古蹟的水務歷史建築羣,連成大潭水務文物徑[3]。
大潭水塘水壩: 景點3︰大潭港百年古井
石砌輸水道是用作把西南面山丘集水區的雨水引入大潭上水塘。 大潭水塘水壩2025 早在路過 大潭水塘水壩2025 石橋(8)之前, 有一個路口, 大潭水塘水壩 那就是往大潭中水塘的路, 在大潭中水塘可以眺望石橋(8)。 以紅磚建成的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在運作初期是用蒸汽機推動抽水機作輸送食水。 閘門外有用來運送物資的小鐵道遺跡, 還可以到旁邊的碼頭看看風景,很美麗。 假如你還有氣力,推薦你再向前走,再去遊覽多一個水塘——洪水坑水塘,比起藍地水塘,這裏更少人知道。
大潭水塘水壩: 香港仔水塘
由大潭郊野公園南門步行到大潭篤4號燒烤場,再南行到大潭篤水塘水壩並折返起點,需時只約2小時。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2023 | 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徑 | 睇完紅葉之後,行大概15分鐘就會去到大潭水塘文物徑嘅第一個景點:大潭上水塘。 薄扶林水塘喺1869年落成後,食水仍然供不應求,所以當時港督堅尼地喺1873年提出大潭計劃,選址大潭谷興建香港第二個水塘,而首期工程喺1888年完成,可儲存3億加侖食水,後被名為大潭上水塘,並以石橋同輸水道連接其他道路同水道。 大潭水塘水壩2025 這間紅磚建築可說是香港水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工程人員於此利用抽水機械克服地理環境限制,使大潭篤計劃變得可行,對早年的香港水務以至社會發展功不可沒,而大潭篤原水抽水站至今仍然繼續運作,為香港市民默默服務。 巴士乘客不多,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坐在上層左側窗口位,駛經大潭峽後,已能時而在彎位窺視大潭篤水塘。 如此精挑細選座位當然是為了捕捉一個精彩的瞬間,皆因沒有航拍機的話,惟有這樣才能在溢洪道正上方鳥瞰排洪的壯觀景況,那時真的很想遇上塞車令到巴士在壩頂多停留一會,可惜巴士司機送信純熟瞬速送到,轉眼間已來到大潭郊野公園巴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