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迂迴的塘畔徑返回掃管笏村路的接回現時麥理浩徑第十段的林務車路,返回小水壩及經過掃管笏村路折返至掃管笏村,完成環塘之行。 在大欖涌水塘興建的同時,水塘範圍被劃爲造林區,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以鞏固水塘集水區的建築結構。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水塘的山谷內有不少丘陵,水塘建成後便形成一些島嶼,成爲該水塘的特色之一。 而水塘北部的七渡河河口,更是元荃古道的路段之一,爲古時人們來往元朗和荃灣的必經之路。
建議先參觀抽水站,不然,回程時可能會忘記了抽水站這景點沒走進去。 大欖湧水塘環塘路線的東岸一段主要行走續漸上升的林務車路,可從稍高的角度下瞰塘中小島;西岸一段以泥徑為主,路況平坦而較迂迴。 整體上距離較長,路上欠缺一個較佳的觀賞位置,未能完全領略水塘之美。 大欖涌水塘2025 在大欖湧水塘興建的同時,水塘範圍被劃為造林區,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以鞏固水塘集水區的建築結構。
大欖涌水塘: 城門水塘觀景臺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水塘的山谷內有不少丘陵,水塘建成後便形成一些島嶼,成為該水塘的特色之一。 大欖涌水塘 而水塘北部的七渡河河口,更是元荃古道的路段之一,為古時人們來往元朗和荃灣的必經之路。 大欖涌水塘(英語:Tai Lam Chung Reservoir)是香港新界屯門區大欖涌的水塘,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之內,是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興建的水塘。 由於水塘內有多個散落在不同位置的小島,因而又稱“香港千島湖”[1]。
藍地水塘呈漏斗形,面積17,000平方米,儲水量11.6萬立方米,水塘最深處達20米。 該水塘乃灌溉用水塘,由山上多條引水道滙集而成,雨後部分山澗更會形成瀑布,沖入水塘,再經溪澗流入村中農地供灌溉之用。 大欖涌水塘 大欖涌水塘 藍地水塘環境清幽,附近設有郊遊設施,亦為屯門徑第二段終點。
大欖涌水塘: 灌溉用水塘
在水壩旁邊小小的休息區有紅葉樹(楓香樹), 還可以看到大潭副水塘全景, 包括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大潭上水塘 石砌輸水道。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遇上可愛的野生動物,你可能想餵飼牠們,但這樣其實會破壞天然生態及加速繁殖問題。 香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禁止遊人於指定區域餵飼野生動物,一般情況下,只要你不主動向猴子提供食物,牠們不會騷擾你。 如附近有猴子出沒,請保持鎮定,避免手持食物或塑膠袋,亦應避免直接對視,因爲眼神接觸容易刺激到牠們。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堤壩變成了瀑布。
沿 金 督 馳 馬 徑 亦 大欖涌水塘2025 設 立 了 一 條 二 千 五 百 米 長 的 鰂 魚 湧 緩 跑 徑 , 南 起 柏 架 山 道 , 北 達 北 角 賽 西 湖 。 在 緩 跑 徑 北 面 起 點 附 近 , 設 有 一 個 觀 景 點 , 遊 人 可 在 此 欣 賞 港 九 東 部 的 全 景 。 公 園 內 設 有 大 潭 郊 遊 徑 、 大 潭 樹 木 研 習 徑 、 鰂 魚 湧 緩 跑 徑 、 鰂 魚 湧 樹 木 趼 習 徑 , 及 康 柏 郊 遊 徑 等 多 條 徑 道 , 爲 不 同 體 能 的 人 士 提 供 郊 遊 路 線 。
大欖涌水塘: 城門水塘半日遊行山路線 穿梭優美白千層樹林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位 於 港 島 東 部 ; 由 北 面 的 渣 甸 山 , 伸 延 至 南 面 的 孖 崗 山 一 帶 連 綿 山 嶺 , 以 赤 柱 峽 道 爲 界 ; 西 達 黃 泥 湧 峽 , 東 臨 大 潭 道 。 公 園 成 立 於 一 九 七 七 年 , 佔 地 一 千 三 百 一 十 五 公 頃 , 約 爲 香 港 島 面 積 的 五 分 之 一 。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 在地圖資料牌旁跨過小橋,走過竹林山徑後,循著昔日的麥理浩徑第十段行走。
- 其 他 常 見 的 野 生 植 物 , 計 有 野 牡 丹 、 銀 合 歡 、 鵝 掌 柴 ( 鴨 腳 木 ) 、 楠 樹 、 香 港 茶 及 各 類 蘭 花 等 。
- 沿著水塘道或教育徑漫步,無論身處山麓水波之間,或是深入白千層樹林,都能拍出漂亮的打卡照。
二次大戰期間,附近一帶的植物曾遭嚴重破壞,經漁護署多年努力植林,那裡的翠綠景觀得以復修。 大欖涌水塘 大欖涌水塘2025 這路段途經多個二次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實在難以想像這裡當年曾發生激烈的戰事。 大欖湧水塘沿塘都有山徑或馬路可供行走:塘北一段是昔日麥理浩徑第十段的路線;塘南是水泥馬路,兩段的高度都接近水塘水平。 改道後的麥理浩徑第十段的位置雖然較高,但如要下瞰千島湖,則須另覓登山路線。
大欖涌水塘: 大欖涌水塘
這裡生機處處,自然綠野與水壩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卻又渾然一體,醉人景緻讓人忍不住拍照打卡。 登上城門水塘主壩,你更可以看到香港著名山峯 ── 獅子山及大帽山。 位處大帽山和金山郊野公園之間的城門水塘,是親子登山郊遊的好去處。 沿著水塘道或教育徑漫步,無論身處山麓水波之間,或是深入白千層樹林,都能拍出漂亮的打卡照。 如果你對香港歷史感興趣,不妨走到城門戰地遺跡徑,探索二戰期間的遺跡。
大欖涌水塘: let’s go hiking 香港行山誌
193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意識到日本軍隊可能會攻佔香港,加上黃泥涌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興建了大規模的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榴彈炮炮臺及多座機槍堡等。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於12月18日成功搶灘香港島北角,於12月19日抵達黃泥涌峽。 當時英國第3義勇軍步兵連第7、8及9排、少量蘇格蘭營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部隊D連,為了扼守此處通往香港島南部的要道及黃泥涌水塘,與日軍爆發激戰。
大欖涌水塘: 香港水塘一覽
搭乘小巴回到荃灣市區的路德圍一帶,這裡的行人專用區有食街的美譽,多間小喫店、茶餐廳供應各式香港街頭美食,包括外帶點心、港式魚蛋和雞蛋仔等。 從十字路口往山上走約兩分鐘,你便會到達山頂處的城門水塘觀景臺,上城門水塘的壯麗景色躍現眼前。 從觀景臺可以180度飽覽自然與都會融合的獨特景緻,近景是環繞城門水塘的山麓輪廓,到遠方山幽之嶺,以至葵涌區的城市天際線皆盡收眼底。
大欖涌水塘: 城門戰地遺跡徑
橫過長長的主壩後,在分支處沿左方馬路上走(右方可下降至懲教處) 。 在地圖資料牌旁跨過小橋,走過竹林山徑後,循著昔日的麥理浩徑第十段行走。 香港人口眾多,而用水亦多,自香港開埠以來,就難以單靠湧水、井水。 經過一整天探索大自然與香港歷史的豐富行程,不妨以地道美食作結。
大欖涌水塘: 路線:
越過閘口,沿著大潭水塘道先後經過四道古橋,走至大潭中水塘水壩對面的大潭篤水塘燒烤區四號場,最後沿路折返。 公 園 範 圍 包 括 四 個 水 塘 , 這 些 水 塘 是 港 島 早 期 食 水 供 應 的 主 要 來 源 。 大 潭 水 塘 系 統 包 括 大 潭 上 水 塘 、 大 潭 副 水 塘 、 大 潭 中 水 塘 及 大 潭 篤 水 塘 , 建 於 一 八 八 八 年 至 一 九 一 七 年 之 間 , 總 容 量 爲 九 百 萬 立 方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