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曼後來併吞了沃特,變成以鋼筆專業的大公司,一直到1920年代才逐漸沒落。 於蓄水鋼筆最早的歷史記錄可溯到10世紀,是直接把墨水滴進筆桿的空位,這種最早的蓄水鋼筆一直使用到18世紀,因為很易漏墨所以從未被普及過。 鋼筆發展進程很緩慢,不過,直到第19世紀初期,在生產過程中發明瞭一種穩定加速流的鋼筆專利。

用管狀材料包覆、固定筆尖與筆舌形成的組件稱為握位。 握位與握持之舒適性關係密切,除常見的圓型斷面外,各種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也常運藏着設計者的巧思,另握位之磨擦力、軟硬、尺寸、形狀與書寫之手感關係密切。 而且鋼筆筆尖在對紙面不可避免的摩擦中會蹭出細小的紙屑,這些紙屑在書寫時會堵塞鋼筆供水,也會在筆跡旁邊留下一條細細的墨痕,使字跡不雅觀。 最好定期清洗清潔(一般清水即可),嚴重堵塞時需要把筆尖和筆舌抽出來清洗,所以不用時務必把內含墨水清除。 香港鋼筆2025 香港鋼筆2025 另部份中國大陸制鋼筆筆尖也能見到14K以下合金製作之筆尖。 筆先生籌備了3年,由開始籌劃,向遠藤智久先生共訂製了6支黑色硬橡膠金尖鋼筆,笑暮屋的產品預定程序,製作工期一般在5-6個月左右。

香港鋼筆: 鋼筆鋼筆選用

另外,鍍金的標示為GP(Gold Plated),應注意不要誤認為K金。 按配方不同K金顏色由偏紅、偏黃乃至白色,白色的K金稱為白K金,較稱為白金恰當。 鋼筆是僅次木鉛筆後第二種現代化書寫工具,亦是除了使用可擦的石墨的鉛筆外,第一種可以不帶墨水瓶,並使用不易擦掉的墨的書寫工具。 只有3點關鍵的發明,卻使鋼筆成為廣泛受歡迎的書寫工具。 這些發明就是:銥製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能裝載在筆身內部的儲墨裝置。

  • 近期Visconti更換筆尖生產商,舊款筆尖匹配 Bock 5號筆尖,新款筆尖匹配施密特。
  • 鋼筆於不用時也須套上筆蓋,相對於原子筆、鉛筆等這是使用上很重大的差異。
  • 這些發明就是:銥製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能裝載在筆身內部的儲墨裝置。
  • 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在0.002mm,表面精糙度要求在一萬份之四毫米,原子筆的墨水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幾個國家進口。
  • 另有時標示為C或CT,18K、18C、18CT成色相等。
  • 香港從1842年到1997年迴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爲英國屬地。

墨鰭儲存較多墨水,使間隔使用期間筆尖仍有餘墨,能一筆出墨。 墨鰭在筆舌中並非必要,在許多平價筆中均與予以省略,另通氣道也可以利用握位與筆舌間間隙適當的配置予以省略。 筆舌的製造通常採用注塑成型或以硬橡膠車削而成,後者工序較為繁複.現已逐漸被淘汰。 通常羅馬字母書寫所用筆尖比漢字書寫使用筆尖的銥粒更粗大。 按黃金佔全中之比例標示,100%黃金標示為24K,75%黃金則標示為18K。 另有時標示為C或CT,18K、18C、18CT成色相等。

香港鋼筆: 鋼筆的英文

鋼筆於不用時也須套上筆蓋,相對於原子筆、鉛筆等這是使用上很重大的差異。 鋼筆是第一種使用液態墨而不用每寫數字便沾墨水的筆,也可以不用隨身帶着墨水瓶或墨盒之類的工具,預先裝了液態墨的容器。 鋼筆也是構造最複雜的筆,所以雖然在二十世紀前中期是最重要的書寫工具,但現在已經不及原子筆廣泛使用了。 由於到的比較晚,店裏沒什麼人,有幸同Ink 香港鋼筆 House的店員聊了一個多小時,正好聊到香港購筆的主要人羣:除了像是我這樣的收藏者,還有的就是商務人士,香港本地很多金融從業人員希望藉由購買鋼筆,呈現自己的專業性,這些人的首要購買目標即是Montblac一類的品牌。

由於我的收藏興趣,也因爲其所售的廉價筆我大多都有了,所以並沒有過多停留。 鋼筆(英語:fountain pen)又名墨水筆,是沾水筆的進化版,不需要像沾水筆般每次書寫都不斷地沾墨水,是一種筆桿內藏水性墨水透過重力和毛細管作用持續供墨予筆尖的書寫工具。 豐原行所售的筆,比較多的是Visconti和Sailor,尤其是Sailor比較多。 在香港本地的論壇看到說本地Lamy和Visconti、Sailor都是由一家名爲Energetic Asia的店代理,而豐原行的確這三個品牌的筆都不少,似乎有些淵源?

香港鋼筆: 鋼筆的保養

還有一種雖然可以使用可拆式的吸墨器,但並不隨筆附送而預期用家只用芯,可能是日本的白金文具首創。 而中國制的商品稱為直液式鋼筆以別於傳統抽墨式鋼筆(即字面上的自來水筆)。 使用者可以根據書寫習慣,挑選粗細,長短,重量適中的筆款. 筆舌通過供墨道利用毛細現象連續得輸送墨水至筆尖,通氣道用以平衡儲墨裝置內外的氣壓使墨水得以連續供應筆尖。

這些筆管考慮到要上大漆,特別訂製筆蓋螺絲位關閉後上與下的筆身圖案必須吻合。 香港從1842年到1997年迴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爲英國屬地。 香港鋼筆2025 近期Visconti更換筆尖生產商,舊款筆尖匹配 Bock 5號筆尖,新款筆尖匹配施密特。 鋼筆的墨水一般可再填充,照字面的自來水筆的意思便是可抽墨,再細分為活塞上墨、吸墨器、壓囊上墨、拉桿上墨、真空上墨或更罕見的潛艇上墨等。 只能一點一點地做製作精挑顏色逐粒配對,所以成品極花時間及眼力對我們來說就像寶石一樣珍貴。

香港鋼筆: 鋼筆使用保養

鋼筆通常由筆蓋、握位總成、筆桿、上墨/儲墨機制構成。 材質方面,並不限於鋼材或塑膠,也有木質的筆身和筆蓋,或以金、銀等金屬製造。 第一種使用了上面三大關鍵發明的鋼筆,約在1850年代被製造出來。 美國的「華特曼」(Waterman)和「沃特」(Wirt)是當時主要的生產者,工廠各自在紐約、布魯明岱爾(英語:Bloomsburg, Pennsylvania)和費城。

香港鋼筆: 鋼筆國產品牌

在港期間,我也去了港島的幾家Montblanc,其款式比較豐富(甚至有幾家還有16、15年的高配文豪),價格也比大陸、臺灣的專櫃價格便宜一些(還有另外的折扣),但是總體價格依然比不上淘寶(這句話可能是廢話)。 鋼筆書寫時,紙張不適合使用吸水性不好或者紙面過於粗糙的紙張。 節省的成本也不能挽回因為使用劣質紙張而對鋼筆造成的損壞,同時鋼筆出水的不暢和於紙面產生的不好的聲音也會破壞書寫者的心情,不利於心平氣和地寫字創作。 香港鋼筆2025 這兩類筆價格接近下價的全塑膠原子筆,也可以反向傳統認定方便的低價原子筆挑戰,多半被用來教授練習硬筆書法的工具,或者在一些指定是墨水筆的班級的學生練習書寫。

香港鋼筆: 香港鋼筆專門店推介

在吸水性不好的紙張書寫會讓字跡纖細無力,不美觀而且也不利於閱讀,而且為了在吸水性不好的紙張上保持正常粗細的字跡,需要對筆尖施更大的壓力。 其替芯Cartridges譯作墨水芯、墨膽、墨水囊、卡式墨水管,屬一次性使用的簡易供墨系統,現代已經是最常見的上墨方式了。 由華特曼首先推出並挽救了該公司和墨水筆被原子筆所淘汰的命運。 香港鋼筆2025 香港鋼筆2025 為了便於攜帶.筆蓋上會附有一筆夾以便固定於口袋,筆夾的設計也常見設計者的巧思,例如部分鋼筆的設計筆夾是可以調整鬆緊度的,為了便於抽拔筆夾尾端有的設有滾輪,各筆廠也會設計特殊造型.作為品牌辨識用途. 現代鋼筆為了加強氣密性以減少墨水揮發,會在筆套內層用比較有彈性的材料再作一層氣密套。 早期筆款為了避免因鋼筆從筆蓋抽出時真空造成筆尖漏墨,會在筆蓋上鑽一個小孔以平衡壓差。

香港鋼筆: 鋼筆保養

此地寫樂長刀研的價格相較大陸更加昂貴一些(但並不是太多,算是合理範圍),有比較多寫樂的各種限定筆(換殼廠是也),鋼筆陳列的風格也同合昌差不多。 算是可以來看看各類限定筆的地方,實際成交的價格還能夠同老闆議價(但基本上結賬的時候老闆都會主動折扣),在標價上打的折扣不小(基本都以公定價標價),且老闆比較健談,也非常喜歡推薦Sailor的鋼筆,若是對此牌感興趣的筆友,或許可以去此店找老闆聊天。 偶然有機會訪問香港,在觀察本地的有趣生態之餘,自然也需要參觀下鋼筆店。

香港鋼筆: 鋼筆介紹

如果有機會來香港,且有多餘的時間,大可花半天時間來探探險:大部分鋼筆店都集中在港島北側(尤其是中環)和旺角、油麻地、紅磡、尖沙咀等地,搭乘港鐵都非常方便,一個下午如果安排得當,可以逛3-4家店。 但價格方面都並沒有太大優勢,主要以尋找稀缺筆款和體驗實體店樂趣爲主。 由美國人George Safford Parker於1888年成立,經過130多年來的發展,品牌至今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包括歷史上首個防止鋼筆漏墨的發明「Lucky Curve」。 Parker現今設有多達10款鋼筆及原子筆系列,以迎合不同人士在不同場合、不同用處的不同需要。 如日本的百樂文具首創的一次性鋼筆,飛龍文具更發明瞭使用全塑膠製造筆嘴的鋼筆,屬於專利性的新發明。 亦有指部分的一次性鋼筆其實可以再上墨的,但僅純因為內有蓄水纖維在毛細管作用下自然吸墨,而非使用泵之類的空氣壓力工具,所以貯墨量較少的。

香港鋼筆: 鋼筆狹義

查了下網上的資訊,發現香港的鋼筆實體店似乎並不多,且很多標註着「鋼筆店」的地方,其實是書店附設的鋼筆櫃檯,以我在上海的經驗看,這類櫃檯基本不會陳列什麼百元以上的筆款,或是價格必然較高。 但是有三家店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家是小品雅集的老闆推薦,同時在地網站上都有較高討論度的Ink House;一家是在網上看到有很多鋼筆陳列的合昌名筆專門店;還有一家是在淘寶上也有設店面的豐原行。 香港鋼筆2025 由於此次在香港逗留,下榻在旺角的Cordis酒店,所以探索的範圍主要以旺角、尖沙咀、港島北側爲主,前兩家店正好都在中環附近,距離不遠。 由美國珠寶世家Richard Cross於1846年創立,是現今最老歷史的高級筆品牌。 自1970年代開始,Cross是美國白宮的指定筆品牌,專門為各屆美國總統提供簽署法案用的筆,故亦被稱為「總統筆」,當中Townsend和Century II是多屆總統喜愛選用的系列。

香港鋼筆: 鋼筆品牌推薦

最近更出現了一些超低價的鋼筆,單價約在港幣十元上下的超低價等級。 不只是由塑膠製造並未經裝飾的筆桿和筆帽,更為不需要清洗筆嘴和刻意保養的,放棄使用貴價的半永久筆嘴和筆尖,筆尖僅為不鏽鋼製造和筆嘴一體成形,甚至間有塑膠製造的,所以大大節省成本。 墨水筆仍然能夠作為一線活躍的書寫工具,是因為一直也有發展和使用新的供墨系統,並推出大眾化的款式。 但這類筆嚴格上和本意的英文的噴泉筆(Fountain pen)或中文的自來水筆有別,即不再以氣壓控制吸噴墨的方式上出墨的,但和傳統墨水筆一樣是仍然繼承了沾水筆的筆嘴流出方式,所以仍然屬於鋼筆的發展型。

香港鋼筆: 鋼筆新生品牌

現代鋼筆還可以用更換卡式墨水管的方式補充墨水的,在上世紀末還出現了不能補充墨水,但預存量較多的超低價一次性鋼筆。 香港鋼筆2025 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在0.002mm,表面精糙度要求在一萬份之四毫米,原子筆的墨水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也要從德國、日本等幾個國家進口。 Lamy是歷史上首個利用合成塑膠製造筆的品牌,由Josef Lamy於1930年創立,Josef原本是Parker在德國的銷售代表,後來自立門戶建立起這個經典品牌。 相比起其他品牌,Lamy出產的比較適合日常常務使用。 雖然Cartridges不貴又方便,但在很多地方不普及,因為一般售賣鋼筆的店都不提供所有同牌子的鋼筆的專用墨水芯,人們常誤會鋼筆就是抽墨的,僅發售瓶裝墨水。

香港鋼筆: 鋼筆墨囊

最後是Ink House,這家店佈置的就很有「設計感」,題圖即是該店的照片。 說實話,香港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賣鋼筆這種小衆東西的店家,都不會有太大的店面:三家店的店面在我粗略看來,其實差的不大,甚至Ink House還要略小一些。 但是憑藉一面Sailor數字墨水牆,Ink House的這個造型「坳」得不差,據說在網上也有一定話題性。 Ink House有不少萬寶龍筆(原價報價,但是會單獨談折扣),還有的比較多的也是Visconti、Aurora和Sailor,老闆有很多Namiki,還有AP之類的少見品牌。 我在此地購入了一支Homo Sapien大號23k,價格摺合人民幣大約是3200。 這家店屬於比較現代的鋼筆店,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但鋼筆的種類相較之下也並不太多(對比對象是小品雅集),但有在大陸沒貨的款式,例如Aurora的北冰洋,推薦找緊俏筆款的可以來此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