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1959年開始,滙豐和渣打的鈔票面積縮小。 1974年有利銀行停止發行100元鈔票,至此香港發鈔銀行只有兩家。 而香港政府在1976年發行5元硬幣後,兩家銀行的5元紙幣亦停止發行。
- 政府在1995年前曾經發行1仙紙幣,其目的為方便找續及用作繳付公共服務賬單的仙額,1仙紙幣於10月1日之後不再被接受為合法貨幣。
- 不過,此新設計鈔票發行的日子也相當短暫,只維持到1995年。
- 除設計式樣外,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的面額10元鈔票跟由發鈔銀行所發行的其他鈔票在文字上亦有明顯不同。
- 同年3月,香港正式制定法例,規定在英國政府批准下銀行纔可發行紙幣。
-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的《2015年年報》,截至2015年底,所有流通銀行紙幣總值3,602億港元(包括150元紀念鈔票)。
- 張頌昇指其顏色傾向黃色偏橙,而黃色通常於較大面值時才會用到,例如1,000元紙幣。
- 根據香港《硬幣條例》,五角、兩角及一角面額的輔幣,每次只可使用兩元。
其後,渣打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有利銀行先後於1897年、1898年及1911年獲準發行在香港流通的紙幣。 為迎接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自1993年1月1日起,「港圓」改為現行名稱「港元」,但部分新發行的港幣紙幣與所有硬幣仍舊保留「圓」的用法[註 2]。 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的自治權包括自行發行貨幣的權力。 大棉胎 其一直以來,港幣單位主要是「圓」或者「元」,其次是「毫」、「仙」以及「文」。
大棉胎: 渣打銀行
另外,中銀香港亦曾於2008年年面值二十港元的北京奧運會紀念鈔票及於2012年發行面值一百港元的中國銀行百年華誕紀念鈔票。 2009年,渣打銀行為慶祝成立150週年,亦於10月1日發行一百萬張港幣150元鈔票。 同時,滙豐為慶祝成立150週年,亦於2015年發行港幣150元鈔票。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初期,廣東境內銀行的紙幣信用由於政局動盪而極之低落,港幣仍然通行用於交易,去到1920年代尾,港幣重新取得在廣東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
二次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時,強行以日本軍用手票代替港元。 大棉胎2025 廣州光復後到被1949年10月中共佔據前,國民中央政府發行的金元券等因金融崩潰,幾同廢紙,港幣維繫著粵境市場交易流通[5]。 香港的流通紙幣有$10、$20、$50、$100、$500及$1,000;流通的硬幣有$0.1、$0.2、$0.5、$1、$2、$5及$10。 硬幣曾一度停止發行14年,直到2012年才重新發行2元及5元硬幣[24]。 [3]1842年3月29日,港督砵甸乍頒佈命令,宣佈中國的銀兩和其它外國貿易銀元都可以在香港市面合法流通。
大棉胎: 紙幣暱稱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並提供真實和有效的書面證明,我們將在覈實後採取有效措施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並做出妥善處理。 對不遵守本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侵犯香港財經時報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的行爲,香港財經時報將依法追究其責任及追討導致香港財經時報造成的損失。 已經獲香港財經時報書面授權的機構或個人,在引用獲授權之內容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香港財經時報,違者香港財經時報將依法追究責任。 這款十邊形5元硬幣於70年代用得最多,張頌昇指之後轉變成圓形5元有數種傳聞,其中一個是有市民指當年袋5元會袋穿褲袋。 另一個說法是當時有很多人將大一元磨邊,扮成5元硬幣模樣。 1959年 – 張頌昇指該年份是一個轉捩點,即由一張「綿胎級」5元紙幣變成較細的5元紙幣。
有錢幣收藏商指喜歡及炒賣舊鈔的人,着迷的是舊鈔獨有的韻味。 50至60年代500元紙幣因大如半張A4紙,也叫大棉胎,原來曾又被叫「啡妹」和「光頭佬」。 不過《香港財經時報》曾於拍賣網站看到1963年5月的「中張」值過萬元,張頌昇則指須視乎紙幣的1)質素、2)需求以及3)狀態和號碼。 1975年的則屬於尾版,亦因如此當年有不少人均儲起1973年及1975年的「中張」,直至1976年政府便以硬幣代替5元紙幣。 2018年,三家發鈔銀行推出2018系列新鈔,三家發鈔銀行首次統一採用相同面額鈔票背面的設計主題,方便市民辨認。 在1950年代之前發行的紙幣,面積比現在的大一倍多。
大棉胎: 香港硬幣+紙幣|逾5,000萬個鑄幣量
5月至6月,人民幣據報大體佔領廣州地方買賣市場。 據計1950年全年,粵境共收兌港幣及其他外幣摺合美元3,034萬元,直至年尾,廣東市場貿易流通基本被人民幣控制[15]。 在2005年9月起,全港所有銀行當收到市民存入之「青蟹」均會全數收回,不再讓其流出市面,然後交往發鈔銀行報銷。 事實上現時,買賣找續時收到的10元紙幣,絕大部分都是「花蟹」,另外港鐵單程車票售票機、康文署泳池的硬幣找換機等,已經不接受「青蟹」,改為接受「花蟹」。 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站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香港財經時報概不承擔責任。
- 香港最初的紙幣是由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東藩滙理銀行發行。
- 由於最大發鈔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10元紙幣長期以來都是以綠色為主調,所以香港民間俗稱「青蟹」。
-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初期,廣東境內銀行的紙幣信用由於政局動盪而極之低落,港幣仍然通行用於交易,去到1920年代尾,港幣重新取得在廣東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
- 金管局2014年9月引入2輛流動硬幣收集車,巡迴全港18區,讓市民將積存硬幣兌換成紙幣或增值至八達通卡。
- 不少澳門人都會持有港元,現時澳門幣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2%,而港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45%;在廣義流通貨幣方面,澳門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8%,而港元則佔54%。
- 自1995年10月1日開始,由政府發行的1仙紙幣也停止發行。
- 其後,渣打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及有利銀行先後於1897年、1898年及1911年獲準發行在香港流通的紙幣。
戰後,只剩下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繼續發行戰前樣式的10元紙幣。 大棉胎 大棉胎2025 它們分別在1959年及1961年改變了10元紙幣的設計,兩間發鈔銀行的鈔票除大幅縮小外,尺寸也相同。 大棉胎2025 事實上,當年的硬幣面值並非太大,一文錢當時僅可買到簡單早餐例如:「油炸鬼」和白粥。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所示,香港首批紙幣於1846年發行,而5元更是首批發行的面額。 大棉胎 由於當年的紙幣面積較大,人們帶出街時需要把紙幣摺數次才方便攜帶,亦因此該紙幣被稱為「大棉胎」,不過該名稱較常形容舊款500元紙幣。
大棉胎: 香港硬幣+紙幣有價|5款你屋企都可能有的舊5元:中張、十邊形、黃鎖匙等|升價可達200倍或以上
1973年改為接近現時鈔票大小(闊79毫米、158毫米),又因所用的啡色先深後淺,故又有老鼠斑及青斑稱號。 假若從上述5個5元紙幣及硬幣,哪一個會較有收藏價值呢? 張頌昇認為是1927年、即棉胎級5元的收藏意義最大,因為年份經歷了戰爭,加上歷史悠久關係,要保存亦都不容易。 另於張頌昇YouTube頻道中,有網民留言詢問價錢時,張頌昇則回覆如果有使用過的「黃鎖匙」則值數百元。
大棉胎: 香港硬幣+紙幣|綠鎖匙5元(圖)
第二張5元紙幣又名「中張」(下圖),張頌昇指這5元紙幣較綿胎級5元紙幣細少,但亦較現時的紙幣面積較大。 以上就是香港紙幣發展歷史中的各個重要節點,另外,關於香港發鈔銀行的歷史,我會在下期內容爲大家做詳細說明。 2010系列新鈔具有先進的防僞特徵,統一放在五個面額鈔票上同一位置。 2003年,三家發鈔銀行推出2003系列新鈔,以香港景點作爲設計主題,統一了相同面額所採用的主色,方便市民識別。 民國20年(1931年)香港紙幣曾貶值12.5%,民國25年(1934年)又貶值28.5%,僅此兩次貶值,便使廣東損失將近2,990萬元[12]。
大棉胎: 本地收藏:5蚊港紙「大棉胎」 升值過萬
有鑑於政府於1993年1月制定把所有港幣硬幣和紙幣都需要配合香港主權移交而改版,1993年開始,滙豐和渣打更改鈔票式樣,取消了帶有殖民地色彩的設計。 另外政府亦於當年起發行10元硬幣,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自此不再發行10元紙幣,而渣打銀行亦於1995年後停止發行10元紙幣。 後來,1994年中國銀行亦成為香港其中一間發鈔銀行。 香港最初的紙幣是由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東藩滙理銀行發行。
大棉胎: 香港硬幣+紙幣|張頌昇YouTube片段連結 (1)舊版絕版啡色$5 值唔值錢?
發鈔銀行逐步停止發行10元紙幣,乃配合香港政府鑄造10元硬幣的計劃。 香港主權移交後不久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每況愈下,要求恢復發行10元紙幣的呼聲更高。 另外,10元硬幣的偽造問題嚴重,在發行後數年間民眾及銀行都收到不少假硬幣,當中更不乏大量生產的個案(包括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本地)。 所以香港政府便在2002年委託香港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10元紙幣(同年9月10日正式推出市面),以紫色為主色,俗稱為「花蟹」。 為此,原本以紫色為主色的50元紙幣需要讓路,重新設計後改以綠色發行。
大棉胎: 香港十元紙幣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張頌昇曾於YouTube提到,假若是直版1975年的5元,亦未有使用過的話,市價大約30-40元、即升值6-7倍。 上期內容我們瞭解了香港紙幣的一些基本概括,本期哪,我會選取香港紙幣發展中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帶大家看看香港紙幣的歷史與演變。
大棉胎: 香港硬幣+紙幣|十邊形5元硬幣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的《2015年年報》,截至2015年底,所有流通銀行紙幣總值3,602億港元(包括150元紀念鈔票)。 滙豐、中銀和渣打所發行的紙幣分別佔61.17%、28.3%和10.6%的流通金額。 滙豐及渣打早在90年代停止發行10元紙幣,中銀則沒有發行過10元紙幣。 大棉胎 香港財經時報有限公司獨立擁有或與相關內容提供者共同擁有香港財經時報網(‘本網站’)內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體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 香港政府歷年來曾為某些特別事件發行紀念金幣或紀念鈔票,面值一般為一千港元。
大棉胎: 匯率
在除廣州以外的粵境其他口岸,如汕頭、三水等多按港幣行情以國幣及毫券支付[11]。 到了1895年2月,香港總督府宣佈墨西哥銀元(鷹洋)、英鎊銀幣及香港銀幣為香港法定貨幣,並禁止其他貨幣流通,惟民間仍習慣使用西班牙銀元(佛洋)、中國或日本銀元(龍洋)等其他貨幣,政府也未明令打擊。 同一時間,香港從印度鑄幣廠訂鑄香港銀幣,以取代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1元紙幣。 同年3月,香港正式制定法例,規定在英國政府批准下銀行纔可發行紙幣。
所以由1976年開始,政府首次發行5元硬幣,而從下圖中可見,5元亦跟目前的有所不同。 2008年,香港首次發行港元紀念鈔票, 中國銀行(香港)發行面值20港元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港幣紀念鈔票」。 在澳門,港元是流通貨幣,基本上並不會出現拒收(除10元硬幣外),但當地不少商店以1港元兌換1澳門幣,儘管消費者以港元支付,商店會以澳門幣找贖,不補回利率差價,亦有不少會直接以港元找贖的情況。 不少澳門人都會持有港元,現時澳門幣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2%,而港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45%;在廣義流通貨幣方面,澳門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8%,而港元則佔54%。 而澳門的賭博、房地產、進出口貿易、大額交易等多是以港元為結算貨幣。
港元(英語:Hong Kong Dollar;單位:元),原稱「港圓」(單位:圓),亦稱為「港幣」或「港紙」,廣東省俗稱鹹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定流通貨幣。 在1970年,渣打銀行大幅更改鈔票設計,終於改以綠色為主調。 而該銀行在1979年又再重新設計一系列鈔票,以中國傳統瑞獸為題材,當中10元紙幣用上了「鯉魚」。 當中1978年的發行量較少,故張頌昇指出如果擁有該年份的5元十邊形硬幣較有價值,但提醒其範圍不會過份誇張,全新未流通的又未有作評級的可達100元/隻、即20倍價錢。 硬幣鑄造材料上亦稍有分別,例如一文及一仙是以銅鑄造的,至於一毫則以銀鑄造。 英國佔領香港時,並未在香港開設銀行發行紙幣,而香港市場上的交易,仍沿用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銀元以及銀錠、銀塊和中國銅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