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 至於在春園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 至於灣仔道以東、今日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經是石礦場。

五、六十年代的灣仔區是一個簡樸的住宅區,半個世紀過去,現在的灣仔已發展成為港島區的交通樞紐和香港主要商業地區之一。 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商廈大樓之間,大街小巷裡依然保存着很多舊式建築,不少活化成外國人和年輕人聚腳的「文青小店」,展現一種新舊交融的社區特色。 在咖啡店和西式餐廳林立的星街小區,老街坊Tony再次踏足他年輕時生活過的地方。 舊地改頭換面,卻讓Tony看到灣仔嶄新的另一面。 皇后大道東至莊士敦道電車路之間,是二次大戰前發展的住宅區,有多條很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街道,部份更仍保留有戰前住宅的特色。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商業大廈

在灣仔區議會內部的分區中,有三個(軒尼詩區、愛羣區和大佛口區)是完全位於灣仔,另外有兩個(鵝頸區和修頓區)則部份位於灣仔。 聽Tony娓娓道來他的灣仔回憶,你會覺得他恍如一本活生生的灣仔百科全書。 他談起了麗的呼聲、貝夫人健康院、英軍軍營,到了七十年代開始填海,這裏又變了其他樣子。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因應不同時期而擴建,但每次擴建均不為之前的一期工程的考慮之列。
  • 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商廈大樓之間,大街小巷裡依然保存着很多舊式建築,不少活化成外國人和年輕人聚腳的「文青小店」,展現一種新舊交融的社區特色。
  • 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
  • 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 1970年至1974年初期間,工展會曾於灣仔新填地舉行,位置位於港灣道近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一帶空地。

自稅務大樓、中環廣場於1991年至1992年間相繼完工後,港灣道不論定線及沿線建築方面已變化不大。 因應港鐵沙中綫工程,興建會展站涉及重置港灣道體育館及灣仔游泳池,同時華潤集團也為華潤大廈翻新,香港展覽中心及港灣道花園亦先後重新發展。 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至今仍然有不少酒吧及一些夜總會位於這兩條街道附近,曾經大為有名的杜老誌夜總會亦是位於這裏。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最後向北橫過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主要交通幹道

提起往事,Tony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地訴說灣仔昔日的一切。 他記得,盧押道以前有很多大排檔,包括父親最愛喫的牛雜粉,小時候,父親常會叫他拿一個水杯到大排檔買回家,一家人分甘同味。 而每逢過年,盧押道更會築起多個棚架,化身成花市,這便是Tony年幼時對「年宵」的概念。 修頓球場(修頓遊樂場)是昔日灣仔的主要地標,現時則仍是區內主要的康樂場地。 [7]從前修頓球場早上是等候工作的地點,不少待業者都會等待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傍晚時份修頓球場搖身一變成為「大笪地」式的「平民夜總會」,售賣食物以及有很多表演,成為當時居民的主要娛樂。

  • 會展2期向海一面對開為灣仔臨時海濱花園、香港動漫海濱樂園、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金紫荊廣場,放有象徵香港主權移交的金紫荊雕像,亦是每天舉行升旗儀式的地方。
  • 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至今仍然有不少酒吧及一些夜總會位於這兩條街道附近,曾經大為有名的杜老誌夜總會亦是位於這裏。
  • 灣仔之名來源於現今灣仔洪聖廟一帶原來的小海灣地貌,故當地村民稱呼該海灣爲「灣仔」[註 7][1]。
  • 自1843年以來,灣仔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多居於中環。
  • 預計商場的目標客羣中,本地客將佔8成,遊客佔兩成,商場在2015年12月底開幕。
  • 加上該區通勤人流相當多,因此對高流動性的交通網絡有很大的需求。

寶順洋行東主顛地(Lancelot Dent)在此建一私邸「春園別墅」,其範圍由灣仔道伸展至大王東街。 別墅內有一小湖供劃舢板之用,其水源乃由石水渠街所引入。 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 至於春園街附近的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 而船街、麥加力哥街則為停泊及維修船隻的碼頭及船塢。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建築物

其他區域是馬頭角、旺角、大角咀、深水埗、油麻地、油塘、觀塘、西營盤及荃灣。 1970年至1974年初期間,工展會曾於灣仔新填地舉行,位置位於港灣道近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一帶空地。 當時香港各填海區相繼發展,當局認為適合舉辦大型戶外活動的場地不足,工展會於1974年至1994年間停辦。 就如華懋集團旗下由熙信大廈重建而成的商業大廈One Hennessy一樣,工程期間,為了盡量減低對社區居民生活的影響,位於大廈內的郵局曾於動工時先搬到機利臣街和莊士敦道交界,直至新大樓落成後再搬回原址。 Eric解釋,這個正好是商業建築保全社區元素的例子,支持有不同需要的持份者。

區內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謝斐道和駱克道亦有很多酒吧。 瑞安中心設有免費穿梭巴士,逢星期一至六日間接載該廈租戶來往郵政總局及該廈地面上落客區,使用一輛豐田Coaster私家巴士(車牌FV7002,客運營業證編號7856B)行走。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灣仔利東街,綽號「喜帖街」,以製作訂製喜帖的印刷店著名,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有一店舖更接獲一張遠至中東的訂單。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灣仔-瑞安中心

早期灣仔最繁盛地區是在皇后大道東一帶,而海岸線歷年不停的隨著填海外移。 建造大道東時倒進海中的沙土成了新的土地,新的海岸稱為海旁東,即今日的莊士敦道。 到了1902年建造香港電車時,電車路即設在海旁東。 1922年起的大規模灣仔填海工程,歷時九年,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一帶,並開避軒尼詩道、駱克道等街道,灣仔面積因而增加90英畝。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現時位於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之間,在集成中心旁邊小公園的楷梯有一金線,即為填海前的海岸線。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填海工程及灣仔北

填海計劃將原有的灣仔碼頭被拆卸,以便進行填海工程。 在2013年3月,發展商信和表示重建項目命名為囍滙(THE AVENUE),將發展包括4幢住宅,整個項目料於2015年落成。 基座設商場部分,命名為利東街(商場)(Lee Tung Avenue)。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租盤

1983年,香港貿易發展局時任主席鄧蓮如動議興建會展,翌年與新世界發展簽署合約,新世界負責興建會展中心及配套設施。 會展於1988年落成啟用,上蓋物業於1989年內全面入夥。 1840年代英國人到來以後,春園街(Spring Garden Lane)附近很快就開始發展。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附近的地產代理

而隨著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和會議道連接至龍和道,兩條灣仔北的主要公路在中庭地下穿過。 為應付需求的增長,會展在2006年中展開工程,擴建在第一至第二期之間的中庭,提供額外19,200平方米展覽面積。 1994年至1997年,會展耗資48億港元進行第2期(通稱「新翼」)擴建,將建築面積加倍。 第2期會展在維多利亞港上一個面積為6.5公頃的人工島上建成,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及芝加哥Skidmore, Owings &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Merrill Inc負責建築設計[4]。 會展2期的屋頂以4萬平方呎的鋁合金造成,形狀像是一隻飛鳥。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 Shui On Centre

儘管當地居民和環保專家努力保存街道的特色,但一系列的戰前唐樓仍如期清拆,使許多東主把他們的商店結業或搬遷。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設計資訊

其獨特的漏斗狀外型設計,更做到「不擋風、不遮光」,令附近街道空氣更流通,光線更充足。 Eric表示,這樣為原本社區帶來正面影響的設計,是舊區發展非常重要的考慮要點,若能做到社區和商業發展融合,對居民和商家來說,會是個雙贏的局面。 從20世紀初,灣仔成為主要的嶺南傳統民宅(唐樓)區域,但它也是英國的軍事設施所在地,如軍隊營房和海軍船塢。 海軍船塢亦是灣仔一個著名的路標,因為大多數灣仔的老一輩居民以船塢的英文名「dockyard」之譯音「鐸也」稱呼,現今金鐘及添馬艦一帶。 過往許多香港政府部門選址於灣仔,唯近年逐漸搬遷到其他區域,如港島東區和九龍東辦公,令灣仔失去了部分原本的經濟中心及政治中心的功能。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香港樓宇目錄

逐漸變成包括區和計劃的發展,運輸,社會人口統計和環境考慮在描述的都市更新項目區域。 許多在優先項目區域在老化的市區的地方化的部分被共同安排及承擔了一種目標區域方法對都市更新。 灣仔是最初描述的九個目標區域之一,聚焦再開發和修復行動以對應的方式。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評論

今時今日修頓球場依然熱鬧,老人會下象棋和乘涼,青少年則踢足球和打籃球。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街頭籃球賽亦不時於修頓球場舉行,吸引了很多愛好這種比賽的人士參賽或觀賽。 2005年有組織擬將修頓球場重建,構思頗為大膽,例如改為雙層球場,若然落實,修頓球場則可能再次成為灣仔的主要地標之一。 自1843年以來,灣仔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則多居於中環。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羣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和「下環」,而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羣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灣仔現址相近。 現今的灣仔區並不只有灣仔,還包括了銅鑼灣、天后、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等地。

現時,灣仔已有一個既複雜亦尚算有效率的交通網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多次填海造就了區內多條主要道路的建成。 一如香港市區的很多地方,灣仔居民十分依賴公共運輸,而且每日更有600,000通勤人流來往該區及其他地區,故此區內有多種公共運輸服務,在繁忙時間時經常水泄不通。 為了應付問題,政府開始一系列的都市更新帶領新的生活進入區域。 根據規劃署數據顯示於地鐵沿線,如港島、荃灣,官塘各區有9,300座私有大廈,樓齡達到30年以上,而於未來十年內,樓齡達到30年以上將增加將50%。 為加快重建及舊區更新香港政府於2000年7月根據市區重建局法例(第563章)於2001年5月1日成立市區重建局負責市區重建及更新。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於2003年向政府提議興建第3期,建議在未來的灣仔填海區擴建。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2025 香港政府一直有研究擴建會展,選址除了位於灣仔的兩幢政府大樓、灣仔碼頭巴士總站,還有一直被灣仔區議會反對的灣仔運動場。 每年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亦會舉行大型書展和演唱會。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

此外區內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常到的旅遊點。 在英國1841年從滿清王朝手上獲得香港島統治權之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 英國政府在香港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2018年,林鄭月娥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上,提出將灣仔三座政府大樓拆卸,即灣仔政府大樓、稅務大樓及入境事務大樓及港灣消防局用地,並將之改建與會展連結成為可互相通達和連成一體的「會展新翼」。 初步估計,新增的相連會展設施面積約23,000平方米,設施上層可建酒店,作為會展相關設施,亦可建甲級辦公大樓,增補市場不足[11]。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附近醫院

2010年代,基於啟德體育城落實於2021年前落成,屆時香港大球場將會取代灣仔運動場成為灣仔區公眾及學界運動會場地,意味著灣仔運動場有機會騰空作為擴建用地[7]。 地理上,灣仔位處於香港島中西區與東區之間,因此島上很多主要道路都會經過此區。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2025 加上該區通勤人流相當多,因此對高流動性的交通網絡有很大的需求。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瑞安中心穿梭巴士

到了1982年香港建立區議會制度,原「灣仔區」與「銅鑼灣區」和「跑馬地區」合併成大「灣仔區」,並沿用至今。 2012年9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與獻愛長者慈善社合作,將未食用的麵包捐贈予老人院和有需要人士[14]。 2011年7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開始與志願團體惜食堂合作,每日收集未上枱的食物,經過嚴格處理後,再經由惜食堂捐贈予低收入人士,合作一年來合共派發了446公斤食物。 11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斥資26萬港元購買了一部廚餘處理機,每日可以將100公斤廚餘轉化為肥料,轉送予香港農業及學校需要。 會展2期向海一面對開為灣仔臨時海濱花園、香港動漫海濱樂園、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金紫荊廣場,放有象徵香港主權移交的金紫荊雕像,亦是每天舉行升旗儀式的地方。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港灣道6-8 號, 灣仔, 香港

香港開埠後灣仔附近成爲華人的聚居地,當時的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有「四環九約」的通俗分區,現今灣仔到銅鑼灣禮頓山以東一帶被稱爲「下環」,爲「四環」其中一環[註 8]。 1847年灣仔洪聖廟落成[註 9],當地人流漸多,而「灣仔」之名也不脛而走,至1881年港英政府根據民俗將「下環」之地正式命名爲「灣仔」。 大廈外牆以藍寶石反射玻璃幕牆設計,基座為商場,租戶包括大家樂、鴻星海鮮酒家和高級日本餐廳「錫池」,地庫為三層停車場。 寫字樓主要租戶包括安哥拉駐港總領事館(17樓 室)、寶潔公司(6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7樓)、法國萬喜建築(11樓)和範紀羅江律師行(23樓)等。 2018年3月,入境事務處租用2樓2.2萬呎樓面作換領中心[2]。

有些店鋪更售賣廉價中式健康食品,例如售賣涼茶和廿四味等有藥用療效的飲品的涼茶鋪,使居民能節省看醫生的金錢。 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更於返回英國之前品嚐過灣仔的涼茶。 另一種香港式的食肆,大牌檔(大排檔),則是昔日灣仔常見的食肆。 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 從香港開埠到20世紀中葉,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註 10]的官方分區可分爲東、中、西三區,根據維多利亞城界碑所示,維多利亞城東界在現今跑馬地黃泥涌道,故可肯定灣仔一帶屬於當時的「東區」。 1963年港英政府對香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重新分區,灣仔之地被確立爲「灣仔區」。

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 日佔時期灣仔有「小東京」之稱,是日本人主要的聚居地,從灣仔臨海至中環一帶也是日軍軍事要地,停泊有日軍戰艦[3]。 會展供予租用總面積為63,580平方米,每天訪客流量可達140,000人。 會展有架空行人道連鄰近的灣仔商業區,附近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有巴士、渡輪、港鐵等。 2013年1月9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立法會回答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於過去3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因為場地使用飽和,被逼拒絕了共44個展覽申請,當中13宗為貿易展覽,同期亦拒絕了89宗會議申請。 於2012年全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有41日展期的場地達致飽和[9]。

灣仔港灣道瑞安中心: 附近停車場

2010年代,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了約4千萬港元將所有燈泡、光管、冷氣及水龍頭等陸續更換成為新一代的節約能源產品,又聘請了兩間環境保護公司回收用以展覽用的建築廢料[15]。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因應不同時期而擴建,但每次擴建均不為之前的一期工程的考慮之列。 辦公室位於香港灣仔港灣道8號,Hong Kong Offices 在瑞安中心共有 10 個辦公室出租或出售。 另外,One Hennessy本身在設計上亦著重環保的元素,如安裝LOW-E玻璃幕牆系統,助降溫、增自然光、減少人造照明能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