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石硤尾盲人中心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1],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2]。 為方便殘疾人士,前地鐵公司及港鐵在部分車站比較寬闊位置的出入口加裝固定式傷殘人士輪椅升降臺及斜道,而石硤尾站C出口便是其中一個,工程約於2000年前完成,以方便輪椅乘客進出車站。
石硤尾盲人中心: 社區設施
隔籬條白田村火祝,一燒燒六粒鐘,石硤尾六條村都燒清光,五萬人就算甩難都要瞓街。 石硤尾徙置區就由窩仔街開始起,頭八棟係聯合國捐錢起嘅。 之後呢個徙置區就變成石硤尾廉租屋邨,即係今時今日嘅石硤尾邨。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根據《鐵路發展策略2000》[9]中建議連接香港與內地的區域快線,當中兩個方案均以紅磡站為起點,向北伸延,並於石硤尾站設站與觀塘綫交匯,再經新界東/西通往內地。 但後來被廣深港高速鐵路取代,並改為以香港西九龍站為起點,不設中途站直達深圳福田。
-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中國大陸居民逃難往香港;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石硤尾一帶已發展成石硤尾六村,由西至東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道村。
-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 石硤尾徙置區就由窩仔街開始起,頭八棟係聯合國捐錢起嘅。
- 1952年11月21號,石硤尾村大火,一燒燒300幾間屋,影響到4000人。
-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石硤尾盲人中心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 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夥。
石硤尾盲人中心: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皆因香港二次大戰過咗無耐,好多樓都炸平,屋少人多,租金自然好貴,所以難民都響山邊用一條條木搭屋。 另外,石硤尾雖位處深水埗東北方,然而因兩區距離較近,故有部分石硤尾的居民會選擇步行前往太子站或深水埗站乘搭荃灣綫;相反地,亦有部分深水埗的居民亦樂於步行至石硤尾站乘搭觀塘綫,以便轉少一次車並節省車資[原創研究? 診金、藥費及手術費用比一般私人診所收費為低;另外亦為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人士提供津貼或減免診金、藥費、眼鏡及助視器等費用(需因應捐款情況而定)。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夥。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 石硤尾盲人中心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臺連接,平臺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臺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臺。
石硤尾盲人中心: 大堂
站內亦設有各樣自助服務,包括自動櫃員機及自動售賣機[2]。 大堂近C出口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3][4]。 石硤尾站(英語:Shek Kip Mei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偉智街與大坑西邨民泰樓地底,屬於港鐵觀塘線的鐵路車站。 車站隨修正早期系統石硤尾至觀塘段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而啓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 保良局首間綜合健康中心是原為位於太子的保良局第一綜合健康中心,中心於2019年6月11日遷往新中心繼續為巿民大眾提供服務。
- 該站是修正早期系統的首階段通車的終點站,於1979年9月30日早上由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通車典禮,當日車站大堂有酒會慶祝盛典,車站於翌日正式啟用。
- 診金、藥費及手術費用比一般私人診所收費為低;另外亦為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人士提供津貼或減免診金、藥費、眼鏡及助視器等費用(需因應捐款情況而定)。
- 本中心自一九六八年以來,為視障人士提供多種類型的社交、康樂、訓練及教育活動,以協助視障人士重投社會,發揮潛能。
- 站內亦設有各樣自助服務,包括自動櫃員機及自動售賣機[2]。
由於該輪椅升降臺因長期使用以致經常維修的關係,故此港鐵決定於2011年在車站B1出口旁加建連接路面及車站大廳的電梯[10],並於2013年10月30日啓用[11]。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石硤尾盲人中心2025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石硤尾盲人中心: 香港找工作網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23]。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石硤尾盲人中心: 服務對象
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夥。 2樓設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26]。 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以第七型徙置大廈設計的新樓宇於1979至1983年入夥。
石硤尾盲人中心: 服務內容
本中心自一九六八年以來,為視障人士提供多種類型的社交、康樂、訓練及教育活動,以協助視障人士重投社會,發揮潛能。 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眼科及視光醫療護理服務,同時提供低視能視光檢查,協助視障人士善用剩餘視力來應付日常生活。 另外,石硤尾雖位處深水埗東北方,然而因兩區里程較近,故有部分石硤尾的居民會選擇步行前往太子站或深水埗站乘搭荃灣線;相反地,亦有部分深水埗的居民亦樂於步行至石硤尾站乘搭觀塘線,以便轉少一次車並節省車資[原創研究?
石硤尾盲人中心: 單位資料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石硤尾盲人中心 石硤尾盲人中心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7],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石硤尾站設有1組島式月臺,兩個月臺均已裝設月臺幕門。
石硤尾盲人中心: 深水埗區議會保良局石硤尾社區中心(醫療服務)
另外,車站南面設有石硤尾渡綫,在修正早期系統尖沙咀至旺角段啟用前,所有列車均使用該渡線調頭。 保良局首間綜合健康中心是原為位於太子的保良局第一綜合健康中心,中心於2019年6月11日遷往新中心繼續為巿民大眾提供服務。 新中心名稱為深水埗區議會保良局石硤尾社區服務中心(醫療服務)。 新中心提供西醫、中醫、天灸、拔罐、推拿、物理治療及牙科服務,另有身體檢查和疫苗注射服務。 爲方便殘疾人士,前地鐵公司及港鐵在部分車站比較寬闊位置的出入口加裝固定式傷殘人士輪椅升降臺及斜道,而石硤尾站C出口便是其中一個,工程約於2000年前完成,以方便輪椅乘客進出車站。
石硤尾盲人中心: 單位簡介
由於該輪椅升降臺因長期使用以致經常維修的關係,故此港鐵決定於2011年在車站B1出口旁加建連接路面及車站大堂的升降機[10],並於2013年10月30日啟用[11]。 石硤尾站(英語:Shek Kip Mei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偉智街與大坑西邨民泰樓地底,屬於港鐵觀塘綫的鐵路車站。 車站隨修正早期系統石硤尾至觀塘段於1979年10月1日通車而啟用。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石硤尾盲人中心: 設施及志願機構
大廳近C出口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3][4]。 石硤尾(硤讀劫,英文Shek Kip Mei或者Shek 石硤尾盲人中心 Kip Mi),又叫做石峽尾,係香港新九龍一笪地方,響煙墩山南面山腳。 石硤尾南面係深水埗,北面係大窩坪,西面係白田,東北係又一村,東面係大坑東,佢東南有座山隔開九龍塘。 石硤尾盲人中心2025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石硤尾盲人中心: 公共交通
石硤尾站鄰近多個公共屋邨[5]及學校[6],以及位於兩個換乘站(太子站及九龍塘站)之間,故此車站在平日繁忙時間經常出現擠迫現象,其中在早上繁忙時間,在2號站臺(往黃埔)候車的乘客有機會須等候3至4班車才能登車[7][8]。 石硤尾盲人中心 1940年代尾,因為國共內戰,難民就由大陸來到香港,開咗條石硤尾村響山邊一個湧谷尾。 條村靠返東面山邊條湧,個置就係南昌街打上,巴域街以北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