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有研究,過去的研究認溫度一般為37 ℃,不過隨著時代變,研究人員根據觀察發現,每10年人體溫度就會下跌0.05℉。 雖然不肯定當中的原因,但基於以上研究結果,人體正常的參考溫度或許有新的改變,令本身定為正常溫度的37度不再準確。 探熱溫度表 測試結果顯示,4款接觸式體溫計中,「屈臣氏」(#1)和「萬寧」(#3)的測試結果接近沒有誤差,而「dretec」(#2)的平均最大誤差值約為0.07°C,3款樣本表現皆理想。 惟「歐姆龍」(#4)的準確度測試表現稍遜,平均最大誤差值為0.13°C。

  • 根據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其實自19世紀以來,每10年也平均下降0.03℃;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
  • 旁白:肛探跟腋探一樣,要先把探熱針消毒,塗上潤滑劑。
  • 若寶寶體溫超過正常溫度,並且寶寶顯得不舒服,便可考慮按醫生的指示,餵他服用退燒藥。
  • 由於母乳本身含有充足的水分,喫母乳的寶寶發燒時只要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便已足夠。

因為正常的體溫度數會隨著每日不同的時段、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所以正常體溫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度數。 一般來說,嬰兒肛探的正常體溫約 36.6℃ – 38℃。 若肛探體溫 38℃以上就是發燒,就需要帶寶寶看醫生。 由於不同生產商的耳溫計感溫的敏感度各有不同,家長使用時,應參考該耳計說明書中的正常體溫。 耳探、額探、手心探熱,甚至出入邊境常見的熱像儀,均透過紅外線技術探測體溫,毋須接觸皮膚,數秒便有結果。

探熱溫度表: 量度皮膚表面溫度 容易出錯

人體腦部下視丘的地方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在這裡會設定一個體溫定位點,平時不生病的時候體溫都設在 37 ℃ 左右。 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 探熱溫度表2025 旁白:肛探跟腋探一樣,要先把探熱針消毒,塗上潤滑劑。 幫BB進行肛探的時候,初生和較小的BB可以睡在牀上,然後提高他雙腳,分開他的臀部,將探熱針插入肛門,大約1.3至2.5釐米深,即是大約半隻至一隻手指頭位。 固定探熱針,千萬不要過度推入肛門,以免弄傷BB,探熱後要記著幫BB清潔肛門並將他放在安全的地方。

如果你想獲取更多有關「發燒的護理」及「探熱的方法」的資訊,可以瀏覽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網頁,網址是。 寶寶發燒會較為疲倦,應留在家中,讓他有充分休息,不宜送他到託兒所或上學。 發燒會減慢胃部的消化活動,因此在發燒期間須避免餵食難消化的食物,但亦毋須刻意減少餵食的分量。

探熱溫度表: 健康養生

因為現代人新陳代謝率減慢,導致正常體溫下降,由於每個人的體溫也不同,所以在量度體溫時發現自己「發燒」,其實應該相隔一段時間如一早一晚測量體溫,如果你的體溫仍然維持在高水平,就有機會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發燒。 這裡來說明一下,為甚麼發燒時額探及腋探的準確度會較低呢? 體溫監測須知亦提到,原來最多人使用的紅外線額探溫度計不能提供可靠的溫度讀數。 由於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方便使用,經常被用作體溫篩檢。 不過,曾有外國研究報告指出此類儀器不能提供可靠的溫度讀數。

例如,採用耳探模式的體溫計需要正確放入耳道才能得到準確讀數;另外,額頭表面曝露於開放環境中,溫度較易受到影響,因此,選用量度額溫的體溫計或有較大機會出現誤差。 在量度表面溫度方面,雖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欠精準,但林醫生稱腋探適用於半歲以下嬰兒。 額探為非接觸性探熱方法,常用作篩查發燒者,常見於機場或學校,但建議倘有人檢測後懷疑發燒,可再用耳探確定。 中心又列出不同體溫計的參考發燒度數標準,分為口探(攝氏37.5度)、肛探(攝氏38度)、腋探(攝氏37.3度)、耳探(攝氏38度),建議市民使用體溫計前,應先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正確使用方法及讀數的參考值。 選擇體溫計時,亦應考慮準確性、合適、方便及用家的接受程度。 換言之以用37℃/99.5℉為發燒溫度其實不算準確!

探熱溫度表: 健康醫思一點通

全部4款接觸式樣本的量度不成功比率則少於總量度次數的3%,情況比較理想。 在穩定度方面,測試分為實驗室測試和用家試用兩部分。 在實驗室測試中,各樣本會重複量度同一溫度值4次,並比較所得的讀數差異,差異愈小,穩定度愈高。 探熱溫度表 大部分樣本於實驗室測試中的穩定度表現皆理想,惟「withings」(#11)的表現則較遜色,平均的標準差為0.07°C,當重複量度同一溫度值時,所得的讀數差距最大可達0.3°C。 若寶寶體溫超過正常溫度,並且寶寶顯得不舒服,便可考慮按醫生的指示,餵他服用退燒藥。

  • 選擇體溫計時,亦應考慮準確性、合適、方便及用家的接受程度。
  • 《Medical News Today》指出,研究利用老鼠作實驗,結果發現處於溫暖環境中老鼠的T細胞,相比處於溫度低的老鼠的T細胞,會分泌更多的抗癌物質。
  • 試用者普遍滿意各體溫計樣本的量度速度,惟大部分試用者都認為「萬寧」(#3)及「歐姆龍」(#4)的量度速度較慢,於實際使用時,使用者有機會在完成量度前便已錯誤讀取結果,或未能長時間保持正確量度姿勢,影響準確度。
  • 中心早於2009年已發資料,指出紅外線額探溫度計雖然方便使用,常用作體溫篩檢,惟有研究報告指該類儀器未能提供可靠的體溫讀數,因此如市民對讀數有懷疑,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如紅外線耳溫計再次量度以作確定。
  • 另外,須按說明書指示量度體溫,並定期檢查體溫計有否損壞,當發現結果異常,應即時以其他探熱方法覆核。
  • 如果你想獲取更多有關「發燒的護理」及「探熱的方法」的資訊,可以瀏覽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的網頁,網址是。
  • 無論用哪種方法探熱,探熱後都要記得記下讀數,然後關掉開關,每次用完後都要用火酒消毒探熱針。
  • 6款非接觸式的樣本(#7、#8、#11、#13至#15)較常出現不成功的情況,量度不成功的比例約為總量度次數的1成,相信是因為使用非接觸式體溫計時,需要對準耳膜或與額頭保持特定距離有關。

讓寶寶坐在盛了溫水的浴盆,用毛巾淋浴大約五至十分鐘。

探熱溫度表: 正常體溫

11款非接觸式體溫計樣本的準確度差異則較大,當中「Terraillon」(#5)和「德國博雅」(#6)表現最好,平均最大誤差值同樣低於0.1°C,惟4款樣本(#12至#15)表現較遜色,平均最大誤差值接近0.3°C。 【明報專訊】傳統體溫計利用液體,例如酒精、水銀遇熱膨脹的特性,將體溫計放在口腔、肛門或腋下數分鐘,量度體溫。 不過,近年不少診所、醫院已改用紅外線耳溫計或額探溫度計,不消數秒已有結果,十分方便。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副教授曾遠康解釋,紅外線體溫計透過接收人體散發的紅外線,再將能量單位轉換成攝氏度(degree celsius)以探測體溫,「(原理)就像鏡頭將收到的光轉成電能,再顯示於相機畫面一樣」。 由於喝熱水、運動、長時間曬太陽或穿過多衣服都令體溫增加,探熱前先靜坐休息15至30 分鐘。 探熱更要先了解及正確使用體溫量度器,且要確認體溫量度器是在正常運作狀態。

探熱溫度表: 發燒標準:幾度先算發燒?

正常的體溫度數會隨着每日不同的時段、當時的活動狀況和所量度的身體部位而稍有差異;年齡及健康狀況亦會影響身體的溫度。 他反指,由於紅外線溫度計以接收光信號(optical signal)為原理量度體溫,若耳探膠膜或儀器鏡頭上有污漬,對準確度的影響較大。 他亦提醒,部分新式紅外線體溫計只需要人通過熱像儀,或向鏡頭展示手心便可量度體溫,惟鏡頭非360度,如同一時間有大量的人行過,當有重疊的地方,儀器未必可捕捉到所有人的溫度,有可能「走漏眼」。 不少家長會以肛探方式為年幼子女探熱,林稱此方式於探熱時需用潤滑劑,過程易感不適,不建議家長自行為半歲以下嬰兒使用,因其肛門直腸較短,家長若未能拿捏,有機會令子女肛門受傷。

探熱溫度表: 正常體溫 VS 發燒溫度

他解釋,體溫分為核心溫度及表面溫度,其中耳探、口探及肛探屬量度核心溫度,結果較準確及穩定;量度表面溫度則是額探或腋探,但皮膚表面溫度易受外來環境影響,如出汗、戴帽、室溫等均會影響結果,故相對欠準確。 表面溫度比核心溫度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所以它的準確度較低,並只會在量度核心溫度有困難時才建議使用。 John Williams指我們的體溫在不同時間會出現約一度至半度的差異,他建議大家不要只倚賴早上的測量結果,而應在下午或黃昏再次量度,如果你的體溫在下午或黃昏仍然維持在高水平,就是常見由病毒所引起的發燒。 事實上正常體溫一個實數,是一個範圍,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正常體溫也不同;一般而言發燒溫度以體溫≥37.5 ℃等同發燒,,而且也很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即使是早晚、運動前後都有分別,診斷自己為發燒時也考慮其他病徵如可有咳嗽、鼻水、發冷等。

探熱溫度表: 發燒溫度 何謂正常體溫?一文看清發燒原因、症狀、參考度數指標與探熱位置的關係

尤其是少於兩個月大、免疫能力較弱或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寶寶,病情可能會轉變得很快,父母應盡快帶他看醫生。 由於母乳本身含有充足的水分,喫母乳的寶寶發燒時只要增加母乳餵哺的次數,便已足夠。 留意寶寶有否出現脫水現象,如察覺任何脫水跡象或你感到擔憂不安,便要立即送他到醫生處診治。 探熱溫度表2025 發燒即身體溫度比正常高,是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必會經歷的。

探熱溫度表: 發燒的原因

人類的生理已有所不同,正常的體溫已經不再是37℃而是36.6℃。 對於身體不適或不停哭鬧的嬰孩,不失為一個方便快捷的方法。 探熱溫度表2025 探熱溫度表2025 但要準確量度耳膜溫度,耳溫計必須正確地放在耳道內。

探熱溫度表: 額頭探熱準唔準?醫生教你正確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

曾遠康建議,體溫檢測應安排在較窄的通道進行,以便控制人流。 探熱溫度表2025 以理大的體溫檢測儀器為例,每次只讓一人通過,使用時要將臉對準儀器指定的框線方可探熱。 若戴上了面罩(face shield),通過時亦要脫下,可較準確量度額頭溫度。 除量度寶寶的體溫外,父母也要觀察他的精神、飲食狀況和有沒有其他徵狀,來衡量是否需要帶寶寶給醫生診斷。

探熱溫度表: 健康好人生

以肛探、耳探為最接近體內真正溫度,較為常用的額探、口探、腋探,有機會受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影響而令溫度偏低。 額探、口探會比肛探、耳探一般低0.5℃;腋探比肛探平均低0.8~1℃,所以在測量的時候,要記得必須扣掉這些誤差值。 衞生署表示,不同的體溫計有不同的特性及侷限,消費者應根據使用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及量度方法(腋探、肛探、口探、額探、耳探),選擇合適的體溫計,例如患有中耳炎或佩戴助聽器的人士未必適合耳探,而嚴重咳嗽的病患者則未必適合口探。 6款非接觸式的樣本(#7、#8、#11、#13至#15)較常出現不成功的情況,量度不成功的比例約為總量度次數的1成,相信是因為使用非接觸式體溫計時,需要對準耳膜或與額頭保持特定距離有關。

接觸式體溫計中,#1和#3的準確度表現十分良好,且可用於身體多個部位,售價亦相對便宜。 而可用於額探的#5和可用於耳探的#6的非接觸式體溫計,雖然售價屬於中等水平,但準確度表現良好,總評亦分別獲5星及4.5星評價。 一般而言,接觸式體溫計的售價較非接觸式體溫計低,而且整體準確度亦較高,惟使用時對被量度者騷擾較大,或會影響病人休息。

要準確診斷是否發燒,最好還是選用傳統量度核心溫度的體溫計;但為求方便,坊間商家多數以額探作「體溫篩查」。 近半年大家已習慣被探熱,不時遇到店員、保安將體溫計近距離瞄準額頭,到底距離會否影響準確度? 曾遠康指,設計紅外線溫度計時,廠商一般會於說明書提供合理的有效量度距離範圍,如2至10釐米;若輕微超出量度距離範圍亦不會影響結果。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當社區有傳染病散播時,恆常量體溫有助及有發現發燒及有呼吸道病徵者,以便將他們與其他人士分隔開,以防範病情擴散。 中心早於2009年已發資料,指出紅外線額探溫度計雖然方便使用,常用作體溫篩檢,惟有研究報告指該類儀器未能提供可靠的體溫讀數,因此如市民對讀數有懷疑,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如紅外線耳溫計再次量度以作確定。 不過,作為發燒的初步評估,使用不同方法量度體溫時須仔細閱讀說明書,並留意其體溫參考值。

探熱溫度表: 親職系列4 —— 發燒的護理

近期街市入口亦設置體溫探測器,探測額頭或手部量度體溫,有人質疑手心探熱不準確。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傳統口探、肛探及紅外線耳探均量度身體核心溫度,較準確;而額探和手探只能量度皮膚表面溫度,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運動後皮膚發熱,準確度則較低。 而平日在進入商場、店舖和食肆等場所前,有關方面都會先為市民量體溫,而當中就有不少選用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有家庭醫生提醒額頭探熱器或因測量部位或其他因素影響,溫度因而出現差異,應該要正確使用紅外線額探槍。 探熱溫度表2025 曾遠康補充,一般而言,紅外線測量誤差介乎於1%至3%之間,而使用額探及手心探熱這類量度表面溫度的方法,偶爾會出現假結果,「有時候曬一曬(太陽)、跑步後都會令皮膚溫度上升,未能通過體溫探測儀」。 雖然假讀數一般不會持續,待身體冷卻後重測體溫便可,但他認為,目前手探仍不是主流探熱方法,準確度依然存疑。 新型肺炎疫情下,量度體溫已成生活日常,例如在進入商場、店舖和食肆等場所前,有關方面都會先為市民量體溫,而當中就有不少選用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有家庭醫生提醒額頭探熱器或因測量部位或其他因素影響,溫度因而出現差異,應該要正確使用紅外線額探槍。

因此,如對紅外線額探溫度計所量度的第一個讀數有懷疑,應使用其他探熱器再次量度以作確定。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於Facebook提醒,口探37.5度、耳探38度或以上就是發燒。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體溫監測須知,探熱方法可分為口探、肛探、腋探、耳探及額探等,體溫隨年齡、每天時間及身體活動而變化。 以下是衛生防護中心提供的不同探熱方法的體溫參考值。

《Medical News Today》指出,研究利用老鼠作實驗,結果發現處於溫暖環境中老鼠的T細胞,相比處於溫度低的老鼠的T細胞,會分泌更多的抗癌物質。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處於溫度低的老鼠,會傾向會更易接受腫瘤,而不去對抗它,其癌細胞會生長得更快,擴散得更早。 不過研究人員指,未來仍需進行更多研究,去證明相關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斷爆發,不少地方都加強防疫,最常見的就是探熱,以檢測訪客有否發燒。 除了以什麼方式採熱外,原來什麼時候量度也是重要關鍵。 根據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體溫其實自19世紀以來,每10年也平均下降0.03℃;尤其是男性,比起150年前的人,更低了0.5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