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貨櫃吞計算的全球排,自此10年間持續下跌,分別被新加坡、海、甚至深圳超越,在2015年及2016年香港只能位列全球第五大繁忙貨櫃港口[4]。 政府於2015年提出一系列善用葵青區港口後勤用地的建議,以提升葵青貨櫃碼頭的貨物處理能力和效率,維持香港港口競爭力[5][6]。 [4]現代貨箱碼頭擁有蛇口集裝箱碼頭20%股權,旁邊赤灣集裝箱碼頭亦間接持有8%股權,均與公司股東招商局港口合營。 此外,藉着使用資訊科技追蹤出入口的貨櫃,營辦商可以於船隻正式靠泊在碼頭前數周,評估裝卸貨物所需的時間。

卸貨時,岸邊吊機操作員會先將貨櫃從船上吊起,然後放置在內運車拖架上。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裝載貨櫃時,內運車會將出口貨櫃運到岸邊吊機下,然後岸邊吊機將貨櫃吊起及裝載到船舶的適當位置。 碼頭旁邊的檢查員及碼頭裝卸工人會用手提電腦及無線通訊系統交換資訊。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香港文匯網

一路通支援龐大的港口社羣用戶,包括香港所有貨櫃碼頭、超過100間船公司、約24,000間貨主及貨運代理、超過4,000間運輸公司及約300間躉船營運商。 2013年2月27日,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透過《2013年至2014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表示,有關部門正在探討建議的技術可行性,以及評估對環境的影響。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正在進行《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更新港口貨運量的增長預測,並且探討如何更善用現有的港口設施,以配合未來發展。

  • 港口後勤設施包括貨櫃存放場、貨櫃場、貨櫃車場和貨櫃車維修工場。
  • 此外,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中美貿易脫鉤加速,從晶片戰到中共對臺灣問題緊張情況下,拜登政府一直在推行經濟安全議程。
  • 1969年8月,港府決定由私人發展商在葵涌海牀地段發展貨櫃碼頭。
  • 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國際貨櫃港之一,在2022年,香港港口處理了近1 700萬個標準貨櫃。
  • 開發者表明OnePort Limited的私隱慣例或包括下列資料的處理。
  • 全港現時共有六個公眾貨物裝卸區,提供4,828米堤岸,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海事處管理。

自由亞洲電臺7月3日發表香港有線財經臺前臺長顏寶剛的文章表示,香港的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步步弱化,甚至作為昔日重要港口用地亦恐遭剷平。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稱,由於大陸需求反彈較預期弱,香港出口較大佔比來自電子零件及產品,在高利率環境下,全球電子產品需求較受影響,令香港進出口受壓,這些因素會延至6月,預期6月出口繼續錄得雙位數跌幅。 翻查香港海運港口局數據,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已經連跌18個月,創有紀錄最大跌幅,吞吐量在去年全年跌11.7%,為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7月31日,由深圳航運集團與深圳機場碼頭聯合運營的深圳機場碼頭⇋香港機場航線將正式開航。 該航線是內地旅客通過深圳機場往來香港國際機場高效便捷的 「空海聯運」 交通方式。 記者瞭解到,乘坐高速客輪前往香港機場海天碼頭航程約50分鐘,每日4進4出,且無需入境香港直接進入香港機場控制區,通過安全檢查,領取過境退稅,便可搭乘旅客捷運系統(僅需約3分鐘),進入香港國際機場1號客運大樓。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視角向內 全球多地積極拉動內需振經濟

香港的貨櫃碼頭座落於葵涌-青衣港池,一共有九個碼頭,由五間營運商管理和營運。 這五間營運商是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有限公司、Goodman DP World Hong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25 Kong Ltd和亞洲貨櫃碼頭有限公司。 九個碼頭佔地279公頃,提供24個泊位共7 694米深水堤岸。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自2003年成立以後,一路通致力服務香港港口社羣,因應港口社羣的操作需要,開發相關的電子服務,透過服務聯繫各類別的港口使用者,促進各港口使用者合作,並協調及簡化其繁複的操作流程。 一路通EDI中心的成立更進一步提升業界整體效率,連接三大葵青碼頭、大部分的船公司以及相當數目的貨運代理。

累積了多年豐富經驗,和記港口的業務現已擴展至全球其他物流及運輸相關領域,包括郵輪碼頭、配送中心、鐵路服務及船隻維修。 和記港口於 2022 年的貨櫃吞吐量達 8,480 萬個標準貨櫃。 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相當的比重,同時製造大量就業機會。 隨著彼鄰港口迅速發展,以及業內客戶對時間的要求不斷提升,香港在云云對手中,正為保持競爭力而努力。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香港港口

內河碼頭是香港現時唯一的內河貿易專用碼頭,其主要功能是重組和合併往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貨櫃、雜貨和散貨。 碼頭位於屯門望后石,佔地65公頃,提供3,000米碼頭堤岸。 5月時,按商品類別劃分,以出口金額計算排名首位為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佔整體的份額為46.3%;次位為通訊、錄音及音響設備和儀器,佔比12.6%,第三位乃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佔比9.0%。 在今年首五個月,佔本港七成貨運量的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並沒有增加,過去兩個月更大跌近兩成,連續每個月均跌穿處理100萬個標準貨櫃箱的水平。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港府統計處於五月公佈最新貿易數字,本港出口連跌十三個月,是歷來最長的下跌週期。

  • 修訂主要由於今年首四個月整體出口表現差過預期,但估計下半年將轉趨樂觀。
  • 政府亦會興建交匯處,為三號幹線、八號幹線及擬建的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提供通道(而八號幹線亦可以減輕青葵公路的交通擠壓情況)。
  • 1980年代,中國在現代化政策下逐步開放沿岸城市,令南中國經濟得以發展,並和香港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兩地貿易更趨頻繁。
  • 2006年,本港港口貨櫃吞吐量達2350萬個標準貨櫃,居世界第二,當中1600萬個來自葵青貨櫃碼頭。
  • 以下的時間線說明由1972至1995年期間,經營一號至八號貨櫃碼頭營辦商的更替。
  • 為提高經濟收益,營辦商經常會交換泊位,例如HIT在1976年從九龍貨櫃倉庫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大山船務收購二號貨櫃碼頭,並於1988年將其售予MTL,以換取六號貨櫃碼頭的一些重要位置。
  • 2003年,太古全數出售所持股份,其中九龍倉購入12.59%(共持有67.89%),作價港幣20.72億元;而招商局購入5.03%(共持有27.04%),作價港幣8.28億元。

香港政府積極規劃港口,將香港港口轉型為貨櫃港,同時推出多項政策,確保行業健康發展。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政府亦不時檢討貨櫃港的發展政策,以切合快速增長的國際需求。 早於1980年代初進行的港口發展策略研究,已就規劃至2011年的主要港口設施提出發展策略和計劃。 和記港口的歷史可追溯至 1866 年,當時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成立,成爲香港首家註冊公司。 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在這一百多年間致力提供船隻製造及維修服務,並於 1969 年成立旗艦公司——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將業務擴展至貨物及貨櫃處理。 1994 年和記港口成立,負責管理日益增長的環球港口業務。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出口連跌十三個月 達最長下行週期

2018年7月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時代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供應鏈開始崩潰。 近三年來中共實施苛嚴清零政策防疫,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地緣政治風險。 此外,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中美貿易脫鉤加速,從芯片戰到中共對臺灣問題緊張情況下,拜登政府一直在推行經濟安全議程。 2018年7月美中爆發貿易戰,中國時代的全球化和一體化供應鏈時代開始崩潰。 此外,在拜登政府領導下,中美貿易脫鉤加速,從晶片戰到中共對臺灣問題緊張情況下,拜登政府一直在推行經濟安全議程。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亦是和記港口集團環球網絡的一員,與旗下港口及物流公司成員共享集團資源。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

1986年完成的研究報告一方面根據當時的貿易狀況預測未來的需求;另一方面亦評估已規劃的港口設施的效率和吞吐量,從而估算出中期至長期的策略性發展機會。 報告指出,現有貨運設施不僅會逐漸飽和;即使八號貨櫃碼頭竣工後,求過於供的情況仍會持續。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25 故此,報告建議政府仔細規劃在昂船洲一帶填海,以興建貨櫃碼頭和其他港口設施。 自首個貨櫃碼頭於1972年竣工開始,香港貨櫃港的發展模式都是由政府負責斥資提供基建設施,例如道路、排水管、公共設施等,再由私人發展商負責碼頭填海、器械裝配、營運等支出。 舉例來說,儘管部分土地由營辦商填海而來,但政府仍須負責在葵涌海牀進出口位置和泊位沿岸維持適當的深度。 假如營辦商發現深度不足以應付未來需要,可建議政府再挖掘海牀。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香港航運貿易中心弱化 港口功能漸失昔日輝煌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於2008年及2009年的稅後盈利,分別為14.96億元及13.億元。 2001年初,九龍倉向匯豐購進4.5%股份,使其股權增至55.3%[5];而據年報其他主要股東為招商局國際(22.1%)及太古公司(17.62%)。 在5月整體出口總額3,276億港元中,中國大陸佔53.7%,美國與印度分別佔7.0%、3.4%。 同期,入口總額為3,540億港元,從大陸進口占43.7%,臺灣、韓國分別佔11.9%、4.0%。 現時有兩類船廠為香港的港口工業提供服務:第一類是規模細的船廠為本地船隻提供服務;第二類是大型浮塢及船廠,為遠洋船隻提供服務。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位置

香港在1974年首次打破貨櫃吞吐量的世界記錄,每日處理達3,561個標準貨櫃,至1982年更增長至4,630個。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25 1974年和1982年的貨櫃處理量分別達72.6萬和150.7萬個標準貨櫃。 [18]1988年,貨櫃處理量攀升至403.3萬個標準貨櫃,而1989年更高達446.4萬個,令香港成為全世界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港口‪通‬

後來政府進一步於1988年批出葵涌七號地段的標書,並在1990年建成九號和十號泊位。 八號貨櫃碼頭則於1994和1995年分兩期竣工,屬最後一個在1997年前興建的貨櫃碼頭。 早於1960年,貨櫃運輸開始趨向全球化,當時地中海、北非、美國等國家已普遍使用貨櫃船。 [2]然而,在處理這些大型的長方形貨櫃前,有關方面必須先設置專用的碼頭設施,才能享受提升效率帶來的便利。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貨櫃運輸與港口政策的發展趨勢

外運車司機可透過「預約通」系統預約提取貨櫃,並使用互動聲控系統完成有關程序。 外運車抵達HIT後,司機便會掃瞄出入閘電腦卡(TID),讓新一代碼頭管理系統確認車輛已抵埗。 貨櫃車司機繼而直接到貨櫃交收位置或等待話音位置訊息進一步通知。 貨櫃車司機於出閘口完成貨櫃檢查及資料輸入(封箱號碼及貨櫃號碼)後,只需再次掃瞄通用出入閘電腦卡,經電腦確認,便完成所有閘口運作。 例如,跨式吊車特別為堆疊貨櫃而設計,可在裝卸區快速移動貨櫃;拖車可以在岸邊和堆場之間運輸貨櫃;而大型吊臂則是貨櫃船和岸邊之間的橋樑。 1987年,香港超越鹿特丹與紐約,處理合共約343萬個標準貨櫃箱(TEU),其中76%的業務經葵涌貨櫃碼頭處理。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政府

當時,香港沒有一個專用的貨櫃碼頭以迎合日益增長的貨櫃船停泊需求,未能有效處理船隻運來的貨物,因而削弱了香港航運業的競爭力。 貿易通電子貿易有限公司亦同樣支持一路通的創立目的,隨後成為一路通的股東。 遠洋輪船抵達前,重要資料如貨櫃編號、重量、體積及種類均透過「電子資料交換系統」和「Customer Plus」傳送至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HIT)。 收到資料後,橋位策劃員會仔細策劃船舶的停泊位置, 船位策劃員負責貨箱起卸次序;堆場策劃員運用先進科技及有效的營運策略,對個別船舶、重量及卸貨港等因素作出分析,以便編排最合適的堆場擺放位置。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香港巴士大典

25日晚上10時許,警方接獲途人報案,指一名男子懷疑在貨櫃碼頭2號附近一棵樹,以拖把電線上吊。 救援人員接報到場,消防將事主解下,昏迷送往瑪嘉烈醫院,其後被證實死亡。 貨櫃碼頭南路及昂運路是葵青區及深水埗區分界線,故此現有貨櫃碼頭都屬於葵青區,而昂船洲則屬於深水埗區。

[14]因此,與貨櫃有關的不同業務,包括航運、船廠管理、貨櫃控制、貨物裝運等,皆能得到妥善管理。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建成前,香港的貨運業務主要集中在尖沙咀九龍倉碼頭。 隨著美國於1950年代發明標準尺寸貨櫃,1969年,有報告指出應該將葵涌建設為香港的專用貨櫃港,葵涌貨櫃港的首三個碼頭於1970年開始興建,適逢香港政府擴展荃灣新市鎮,因此貨櫃碼頭就選址於下葵涌醉酒灣的填海地上興建。 鑑於營辦商各有不同的策略,貨櫃碼頭的擁有權亦隨着營辦商購買、出售和交換泊位而不斷改變。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25 總括來說,葵涌至昂船洲貨櫃碼頭的編號由北至南排列,順序為五號、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六號、七號和八號。 為提高經濟收益,營辦商經常會交換泊位,例如HIT在1976年從九龍貨櫃倉庫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大山船務收購二號貨櫃碼頭,並於1988年將其售予MTL,以換取六號貨櫃碼頭的一些重要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