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只好嘆了口氣,戴上一副貓頭鷹似的眼鏡,再一次把我的名字寫在厚紙板上。 但是,有一次聽平先生說,瓊瑤姊寫完《煙雨濛濛》後,從高雄到臺北接受他安排的記者訪問,一週後瓊瑤姊回高雄,平先生送她去車站,居然跟著她坐上火車,一直送到臺中才下車。 雖然車上談的都是公事,平先生說,那時,大概就不自覺的喜歡了瓊瑤。 或者更早,是他第一次讀到《窗外》小說的手稿時,看完後無比的激動,如獲至寶,就已經被那故事裡的江雁容打動了。 我天生纖細瘦小、敏感、憂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三歲。 初中三年加上高中三年,每天上學和回家都得走上十分鐘的路,而這十分鐘我總是陶醉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
- 後90年代,瓊瑤電視劇的末期,果然就真的把自己的小說彼此融合,交配結合出新的故事,如《海鷗飛處彩雲飛》這樣的作品來。
- 而我讀了到這句話,不禁大為震動,更慶幸瓊瑤沒有根據後來電視劇的版本,把它重新改寫過。
- 我是一個標準的瓊瑤迷,在我所成長的七〇年代臺灣,專寫給兒童的讀物極少,一下子就看完了,而我又非出身書香世家,只好自己胡亂在外頭找書讀。
- 平先生溫文爾雅,他們兩人名氣都很大,態度卻很誠懇,我們很快就把事情談成了,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拍拍胸口說,見他們之前好害怕好緊張。
-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我便迷上了租書店,稀裡糊塗一頭栽入了小說的世界中,但奇怪的是,店內架上的作家琳琅滿目,又沒有人幫忙指點,而我年紀小,根本不懂得好壞區別,就光憑著直覺找到了瓊瑤。
瓊瑤最常寫、最擅長寫的現實,是家世差異與貧富懸殊,這也就是為什麼她的小說常常會以豪宅、別墅為背景的基本原因。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許會對這樣的背景感到羨慕,不過在小說裡,財富通常非但不是幸福的代表,而且還是愛情最大的敵人。 少女情懷總是詩,那十年我如詩的情懷總是和瓊瑤小說交錯編織,那些忙碌的歲月,除了在睡夢中,就是在拍戲現場飾演某一個角色,生活如夢似真,偶而有幾個小時不睡覺、不拍戲,做回自己的時候,我會跑到瓊瑤家傾吐心事。
瓊瑤小說: 閱讀通信 vol.245》旁觀他人生活也是一種樂趣
瓊瑤女士的小說往往被認為有曾經在上海流行「鴛鴦蝴蝶派」之遺存,但是仔細一看卻又不是,反而偏向類似張愛玲之流。 所以有文學家把瓊瑤女士的風格定為「瓊瑤派」,只要是有小說作家的風格類似於瓊瑤女士,幾乎都會被歸類在瓊瑤派。 大量詩詞歌賦的運用讓原本通俗的言情小說擁有了超凡脫俗的飄逸氣質。 瓊瑤一方面編織幸福的婚姻結合幻夢,但另一方面她卻也勇於正視沒有愛情的婚姻、錯誤婚姻的痛苦。 《船》和《一簾幽夢》等作品中,都有至少一個黑暗婚姻作為對照。
劇情上與原著沒有太多分別,是該小說影視改編中最符合原著,這部電影亦是第一次被搬上螢幕。 從這個角度看,瓊瑤小說的「夢幻」,就不只提供讀者逃避現實了,在讀者逃避現實之前,他們首先會在小說中找到一種不同於他們習慣的生存方式──以愛情而不是其他考量為優先的生存方式,在愛情之前,其他考量都相對不重要,都應該退位的生存方式。 有這樣的個性,她們才能在最不利的環境下,沒有被現實打敗,成就了愛情;事實上,她們的特殊個性也正是讓她們招惹來特殊愛情的基礎,也正是她們吸引讀者的核心元素。 瓊瑤小說當然提供了「愛情夢幻」,小說最後塑造的結局,也的確往往超乎現實地美好,不過至少有兩件事,瓊瑤其實遠不如批評者說的那麼「夢幻」。
瓊瑤小說: 電視金鐘獎
那溫暖的燭火綿延了三十年,一直還在,它照亮了我最初閱讀小說的純真年代。 《還珠格格》以降的清裝系列,亦可視為瓊瑤的穿越之作,不論時空架設在清朝的哪一代,都是夢竹含煙初蕾慕天楚濂穿來穿去談情說愛。 《還珠》之前,是借古人的語言談現代的愛情;《還珠》之後,是借現代的語言談古代的愛情。 但這套封閉語境是瓊瑤創造的,形成某種戀愛的套語,故事與情節,對話與人設,全都可以互文穿越,彼此繁殖。
瓊瑤姊總是奉上一杯清茶,優雅的坐在她家客廳沙發上,耐心的傾聽我的故事,我們時而蹙眉,時而失笑,她寫出千千萬萬少男少女的心事,所以我們也有許許多多共同語言,有時一聊就到半夜兩三點。 有人說瓊瑤姊的書是為我而寫,我倒認為,是因為我的性格和外型正好符合瓊瑤姊小說中的人物。 那些年,母親經常為我的戀情和婚姻大事而操心,不時打電話給瓊瑤姊瞭解我的狀況,瓊瑤姊形容母親愛我愛得就如母貓啣著她的小貓,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纔能安全。 最近重新翻看《窗外》,原來瓊瑤姊也是這樣形容江雁容的母親。 拍攝「窗外」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戲裡江雁容最要好的同學周雅安,正是我高中的同窗好友張俐仁,拍這部戲就彷彿是我們高中生活的延續,對我們來說沒什麼難度,導演直誇我們演得自然。
瓊瑤小說: 煙雨濛濛
當時,電視臺皆屬於完全國有,中國大陸缺乏版權保護等法律規範,形成某部劇由某臺拍攝,然後就可以任意在中國大陸地方電視臺播放。 且1980年代中後期至1990年代中期,錄影帶業興盛,如《六個夢》之《婉君》、《啞妻》、《三朵花》皆曾以錄影帶形式流通市場,並被各地區有線臺任意播放,環境更加複雜與混亂。 說明: ❶本表僅列出臺灣、中國大陸(含未獲授權自行拍攝)製作的瓊瑤電視劇,其他地區拍攝之劇集不收錄(如:香港無綫電視的粵語劇、韓國翻拍或取材的韓語劇,越南翻拍的越語劇《還珠格格》)。 這段時間,又有不少飾演她筆下的男女主角的演員因此成名,如方中信、張嘉倪、秦嵐、張睿、 李晟、李佳航、海陸、趙麗穎。 其中張嘉倪、秦嵐、李晟、海陸有「新一代瓊女郎」之稱。
讀瓊瑤小說長大的人,至少因而曾經被書中毫無例外的熱情與不顧一切的勇氣感動過,那熱情與勇氣,都是在對抗現實中才特別突顯出來的。 換句話說,讀瓊瑤小說長大的人,會受過一種非現實的感情焰火洗禮,至少片刻中相信:現實的價值、世俗的觀念,不是一切,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而在瓊瑤小說中,常常是女主角既貧窮卻又有個性,或者該說:正因為貧窮所以有個性。 瓊瑤小說2025 《心有千千結》裡的江雨薇、《秋歌》裡的董芷筠都是父母雙亡的孤女,喫苦努力撫養弟弟長大,她們都很窮,然而她們都從窮苦生活中建立起強烈的個性。
瓊瑤小說: 瓊瑤為何成為「萬人罵」
至於日後是什麼因素,使得她傾向於通俗,這該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了。 瓊瑤(1938年4月20日—),本名陳喆,筆名瓊瑤[2],女,籍貫湖南衡陽,生於四川成都,臺灣言情小說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華語歌曲作詞人[3]。 瓊瑤(1938年4月20日—),本名陳喆,筆名瓊瑤[2],女,籍貫湖南衡陽,生於四川成都,臺灣言情小說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華語歌曲作詞人[3]。
瓊瑤小說: 說明
許多年過去了,瓊瑤不僅在華人地區建立了小說的愛情王國,更成為兩岸三地的影視鉅子,就算是不愛閱讀的新世代,也和「還珠格格」電視劇一起長大了。 將近五十年來,瓊瑤始終在華人大眾文學的版圖上,佔有那麼遼闊而重要的位置。 雖然曾經飽受所謂正統評論者的抨擊,卻一點也沒有減褪她的光環,因為千千萬萬的讀者,熱烈的表達了擁戴與支持。 近年來我和大學學生在課堂上重讀瓊瑤,我們發現了早期的瓊瑤與大家想像或認識的並不相同。 就以《煙雨濛濛》這部作品來說,與其說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女性的自覺與抗爭。 與貧窮的抗爭,對父權的抗爭,女主角依萍爭取的是平等與尊嚴,她和男主角書桓討論經典文學的閱讀,展現出瓊瑤看待自己與創作的審美觀,其實並不通俗,更不會是羅曼史,她是非常文學,相當嚴肅的。
瓊瑤小說: 電影填詞
盲目相信瓊瑤的「夢幻」,不是件好事,然而活在只有功利現實沒有「夢幻」的環境裡,卻是件更糟糕的事。 瓊瑤的小說曾經是臺灣社會幾十年間,最奇特的「感情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教材,從底層參與打造了一套臺灣人的新感情結構,更創造了一套讓年輕人可以模仿來形塑、表達感情的語彙語法。 現實沒有打倒瓊瑤,而是瓊瑤的愛情神話部分地改造了現實,甚至部分地進入了現實。 我讀《幾度夕陽紅》,甚至起了摹仿之心,拿出稿紙,在第一行寫下了「嘉陵江畔」四個大字,我就連男女主角的名字都取好了,只可惜我生平創作的第一本小說,有了一個極美的名字之後,卻始終停留在第一頁,而沒有能力發展下去,只能祕密的塞回抽屜裡。 但我忘不了它,三不五時總要拿出來溫習一番,溫習我那沒能夠完成的瓊瑤夢,至今它都還漂浮在蜀地山川的朦朧煙雨裡。
瓊瑤小說: 煙雨濛濛(1986年)
林青霞、呂琇菱、劉雪華、陳德容……直到90年代,瓊瑤再以《還珠格格》重出江湖,讓趙薇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小演員,就此小燕子飛上枝頭成鳳凰。 《煙雨濛濛》為中華民國作家瓊瑤於 1964 瓊瑤小說 瓊瑤小說 年創作的小說。 於是我又再次見到童年時的自己,抱著瓊瑤的小說去租書店還。 小女孩走在巷弄之中,每一步都走得極為緩慢,而臉上的神情是肅穆的,甚至神聖的,還深深沉浸在故事之中,沉浸在由文字所織就而成的、多情善感的世界裡。 正因為有那個世界存在,所以現實生活的冷漠貧乏,都可以得到了原諒和忍耐,而一顆寂寞的孩子的心,也因此得到了溫暖。
瓊瑤小說: 電影
《婉君》是瓊瑤第一部在中國大陸拍攝而成的電視劇,接著一連串的清宮、蘇杭、塞外風光等背景也陸續出現。 1980年代中期以後瓊瑤轉戰電視圈,拍攝一系列「瓊瑤電視劇」,亦捧紅許多男女主角,如俞小凡、林瑞陽、劉雪華、嶽翎、馬景濤、陳德容、蕭薔、徐乃麟、趙薇、林心如等。 瓊瑤在言情小說還不成為一種研究門類之前,便掌握了這個類型的創作公式──大量複製的故事模組、人設組合,不但活躍於文字,更創造了影視聲光。 真正成就瓊瑤無可匹敵影響力的,是比文字更易被接受的影視。 瓊瑤小說2025 因為有影視的加持,從60年代起始的瓊瑤式愛情,餵養了幾代少女的夢幻青春。
瓊瑤小說: 小說推薦
十五歲時的我,是個極纖瘦的憂傷少女,更兼多愁善感,已經讀完了《窗外》,接著是《煙雨濛濛》、《菟絲花》、《幾度夕陽紅》,以及《海鷗飛處》、《一簾幽夢》、《我是一片雲》等等,沒錯過任何一部瓊瑤小說。 同學半戲謔半認真的對我說:「妳真的很像瓊瑤小說的女主角耶!」這被我當成了稱讚,因為那時候,這便是美好、詩意、柔弱與愛情的象徵。 因為迷戀瓊瑤,也愛上了她在書中引用的那些古典詩詞,更激發了我提筆寫作的慾望。
瓊瑤小說: 瓊瑤小說線上閱讀
後90年代,瓊瑤電視劇的末期,果然就真的把自己的小說彼此融合,交配結合出新的故事,如《海鷗飛處彩雲飛》這樣的作品來。 瓊瑤自60年代發表長篇小說《窗外》後,就此打造出數十年不衰的愛情國度。 在這個愛的神國裡,充滿了癡情男女,女的美麗如夢,男的俊帥多情。 在苦悶的60、70年代,大量動用中國詩詞,文字古典,用語纏綿的瓊瑤,對當時的年輕少女,確有文學啟蒙之功。 戒嚴時期壓抑苦悶的政經環境,在脫離現實的愛情囈語或是時空虛構的武俠小說裡,得到安撫和柔焦。
瓊瑤小說: 電視劇
看完《窗外》,我深深感覺,《窗外》正是為我而寫的,而江雁容這個角色捨我其誰呢? 瓊瑤小說2025 「八十年代電影公司」的導演宋存壽果然確定由我飾演《窗外》裡的江雁容。 瓊瑤小說2025 我想拍的意願正如小說裡江雁容愛老師康南那樣的堅定,母親為此臥牀三日不起,最後還是拗不過我。 轉眼間,三十九年過去了,當年母親拿著劇本(劇本裡所有接吻的戲都打了叉) ,牽著怯生生的我到電影公司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瓊瑤小說: 長大後才懂「瓊瑤劇」有多缺德,如今仔細回顧,何止是三觀不正
比死亡更加殘酷,這無寧是對瓊瑤式愛情神話,最大的諷刺和破滅。 第一,她寫加諸於愛情的考驗,現實且具體,有時甚至接近殘酷。 她筆下最壞的壞人,通常都是抱持著強烈的世俗偏見,關閉在自以為是的觀念中,無論如何不肯改變,這種人不只是愛情最大的敵手,而且他們把別人害得最深最苦。
瓊瑤小說: 愛情是一種話術
從七六年到八二年,我為巨星拍了八部瓊瑤姊的小說,「我是一片雲」、「奔向彩虹」、「月朦朧鳥朦朧」、「一顆紅豆」、「雁兒在林梢」、「彩霞滿天」、「金盞花」、「燃燒吧,火鳥」。 之前的七二年至七六年已經拍了四部不是巨星製作的瓊瑤電影,「窗外」、「女朋友」、「在水一方」、「秋歌」。 可以說我的青春期,我生命中最璀璨的十年,都和瓊瑤姊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