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柴灣邨共有27座徙大廈,經拆卸重建後,大部份樓宇分拆環翠邨、悅翠苑、茵翠苑、柴灣市政大廈、樂軒臺以及蝶翠苑,現時的柴灣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負責設計,由西松建設負責承建,並建有灣畔樓與灣映樓兩座T字型非標準設計出租樓宇,此兩幢樓宇同時亦是港島區首個採用非標準型設計的公屋項目。 十字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外觀呈「十」字形,與新和諧一型或新十字型相似,為早期非標準設計大廈當中最為常見的款式,以便將一些已經完成新和諧一型地基樁柱、但未動工興建樁帽的地盤,改建為非標準設計。 大廈A翼及C翼尾端單位設有一正方型窗戶、走廊尾端凹入大廈主體為最常見的款式,例子有彩德邨及藍田邨,兩邨都擁有同款的十字型非標準設計大廈。

  • 非標準型大廈設計形式上亦有部份樓宇繼承類似以往和諧式大廈的附翼大廈設計,並設有獨立樓梯及升降機。
  • 其他款式的例子有油麗邨的豐麗樓及盈麗樓,該十字型設計大廈的雖是非標準設計大廈,但外型與新和諧一型十分相似。
  • 至於暫未動工、位於菁喜樓東北面的菁田邨第二期,預計將於2024/25財政年度落成[6]。
  • 值得一提,由於和諧附翼大廈興建時期極短,故此所有大廈均為第一代或第二代和諧式單位設計,並沒有採用第三代設計的和諧附翼大廈,即使主樓已改用第三代設計亦依舊不變。
  • 和諧1A型大廈是以和諧一型為藍本而衍生出來的矮化版本,層數約為14至25層,大廈樓宇頂部及樓梯改用和諧三型的設計。

2022年,部份公營房屋發展項目開始採用「組裝合成」技術興建,當中包括東湧第99區、安達臣道石礦場R2-6(即安樺苑)與R2-7區以及藍田德田街。 此等項目的構件式單位的室內間隔與原來的構件式單位略有分別,廚房及浴室的牆壁採用主力牆或較厚的牆壁、而C及D型號單位的客廳窗旁更出現一道主力牆,使該牆與浴室後方的位置形成了半梗房狀態。 然而由2008年至今,非標準型大廈配上構件式單位一併興建,以節省設計及建造成本及時間,以及提供更公平的配屋標準。

非標準設計大廈: 構件式單位設計 實而不華安居所

隨着房委會開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公共房屋的規劃和設計中,以及近年公屋量高速增長,公屋地皮亦趨小型和不規則,自2000年8月,房屋署首次在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採用非標準設計後,在規劃及設計新屋邨時,均按個別地盤的特點而採用非標準化的設計,如地盤的微氣候、地理環境、地區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多項因素。 樓宇設計方面,則以層數及退臺式的大廈設計以配合鄰近的樓宇風格及地勢,或以屋邨廣場或開揚的空間設計,以凸顯地區的特色景物。 其後,房委會亦於同年制訂「靈活性大廈」設計,大致以彈性十字型及新和諧一型為藍本,以便公屋與居屋之間可予互換(但此等設計最後僅用於石排灣邨原訂作為居屋的座別,並因停售居屋而未能推廣至其他屋苑;此前,將軍澳74區南、藍田邨第7及9期亦曾獲選為採用此類大廈的屋苑)。

X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結構外型部份由兩座Y字型組合而成或部份由十字型中間加多一翼組合而成,形狀與蝴蝶邨相似。 例子有皇后山邨、水泉澳邨月泉樓、映泉樓、樂泉樓、山泉樓及峻泉樓、迎東邨迎趣樓及迎悅樓。 同時,構件式標準家庭單位亦與新和諧式設計一直被批評廁所門對大門的設計既不雅觀,又欠缺私隱問題,不過亦有人認為此設計可使廁所面向客廳的牆更實用。

非標準設計大廈: 單位設計

附翼在每兩個單位之間的位置都設有坐椅,供乘涼之用,唯部份屋邨已經因不同原因將座椅封閉;而走廊亦設有扶手,單位亦可輕易改裝,供輪椅人仕入住,有1/2P型和2/3P型的標準單位。 而碩門邨第一期(健碩樓及美碩樓)則恰好相反,因主樓未有提供足夠的家庭單位,故此附設使用特殊設計的新和諧式附翼大廈,主要提供1B型單位,並同時提供非標準設計的1/2P型單位。 實際上,非標準設計大廈並不是指單一種類或設計的大廈,而是泛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及房屋署不採用標準型號規格興建的住宅大廈,因此大廈設計、外貌、單位大小及佈局(2008年後則統一單位設計)各有不同。 後來更加入自然通風及自然採光等元素於大廈建築設計當中,再演變成今日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及構件式單位公屋/居屋設計藍本,但交樓標準與新和諧一型大致類同。 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於1999年與新和諧一型同時發表,並於2003年至2008年期間落成。 房委會為進一步滿足社會上對小型單位不斷上升的需求,以及改善舊有附翼大廈的設計,藉此款大廈大量增加二及三人單位的興建數目。

1995年前落成的大廈於大廈每翼的頂部均設有「抽象化」的鳥翼形石屎裝飾,於1995年左右開始落成的大廈則因為降低建築成本以及開始採用1992年改良版本而取消該裝飾,至於大廈入口及樓梯上方的裝飾及通花磚牆則獲保留至1996年左右。 非標準設計大廈 另外,第一代和諧一型於頂樓上方的天面較高,第二代及第三代則略為縮減了高度。 在1999年以後落成的和諧一型大廈,高層天台水缸的設計由升降機機房上方,調至機房四側。 和諧式大廈的電梯大堂及通道等公用地方較寬敞,所佔的樓面面積較多,因此較後來落成的非標準設計大廈甚至不少私人住宅寬敞。 然而,審計署曾經在調查報告中指出,房委會沒有善用土地以獲得最多的實用面積[4],而此等問題亦在新和諧一型大廈出現(例如上水清河邨所在用地準許地積比為7倍,但最後僅使用了約4倍)。

非標準設計大廈: 第二代(1992年版)

新的1-2人及2-3人單位在設計上較第二代大廈更趨統一,室內樓面面積面積亦較前代增加百分之十。 1-2人單位面積增加至17.4平方米,而2-3人單位則增至21.69平方米,並改良廚廁設計,使1-2人單位有足夠空間平排擺放兩張單人牀,而2-3人單位住戶有足夠空間去分間一間房間,較上代設計更實用,而此款單位亦可配備於新和諧一型主樓翼尾,成為新和諧一型第六款。 因應老年住戶普遍不願入住附翼大廈,使附翼大廈住戶越趨年輕化,所以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標準樓高較先前的設計大大提高,達到36層。 大廈為T字形設計,每層有11個單位,建築師可以因應需要而選擇興建1-2人單位或2-3人單位。 非標準設計大廈 另外,葵涌邨第五期(曉葵樓及逸葵樓)的新和諧附翼大廈五型是全港唯一有退臺式設計的附翼大廈,而合葵樓的附翼則為全港唯一同時設有1-2人單位及2-3人單位的附翼大廈。

Y2型大廈標準樓高35層,每座標準Y2型大廈設有816個單位分佈於3隻翼之上,而每個標準翼設有8夥,每個標準樓層共24夥。 其後大廈設計於1983年加以改良[6],樓宇的四分之三單位屬中型單位(又稱B型單位[7]),編配給4-6人家庭;只有佔四分一的翼尾單位是供7人或以上家庭的大型單位(又稱C型單位[7]),為房屋署首次引入「一屋多房」設計概念的標準設計大廈。 Y型大廈(英語:Trident[1],簡稱「TR」),舊稱三叉型大廈,是香港公共房屋的一種標準型大廈設計,分為Y1型、Y2型、Y3型及Y4型,於1984年至1992年期間落成的公共屋邨(尤其是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公共屋邨,即可拆售公屋)及居者有其屋(居屋)最為常見。 菁田邨(英語:Ching Tin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局部完工的公共屋邨,位於屯門區西北部第54區欣寶路10號[2],鄰近青山醫院、私人住宅NOVO LAND、公屋和田邨、寶田邨及欣田邨,當中第一期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負責總體設計,細部分判予何顯毅建築工程師樓地產發展顧問有限公司設計,中國建築承建,已於2022年8月18日開始分階段入夥。

非標準設計大廈: 採用構件式單位設計(居屋)

在興建前夕,因應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菁田邨的地積比獲準提升,而第一及二期可建單位數目,亦相應增加至約5,200夥及約1,000夥[6]。 2021年4月,建制團體公屋聯會在Facebook專頁帖文,指海達邨單位大門、大門鐵閘及廚房木門的對落位置裝上了「晶片」,引起居民和網民擔憂會被監控,會有竊聽或追蹤的用途,而網上獲得的資料亦不多。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房署做法合理,稱晶片只能讓房署職員在環保鬥和其他地方找出所屬單位是否有違規行為和拆除安全的設施,並要求有關住戶作出糾正,或要自費重裝。 指相關的配套是由防火及安全角度出發,大門、鐵閘和廚房門在防火功效有重要作用[12]。 房屋署表示自2012年起建成的所有公營房屋,在預製混凝土外牆、鋁窗、木門和鐵閘等安裝具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的晶片,以記錄構件的生產資料、型號批次、出廠地點、日期及安裝位置等資料。 在單位組合方面,早期興建的同類居屋大廈以兩房為主,及後房屋署以「人口結構」為理由,改為興建一房及開放式單位為主,並輔以兩房及少量三房單位。

非標準設計大廈: 十字型設計

首座採用後期型設計、並附有延伸水缸的Y3型大廈為景林邨景桃樓,1990年10月入夥;而最後一座採用早期型設計大廈則為鳳德邨碧鳳樓,1991年4月完工(上述兩條屋邨亦是全港僅有兩條兼具兩款設計Y3型大廈的屋邨)。 另外,Y3型每翼翼尾單位均具備突出的三角形窗臺,絕大部份Y3型大廈翼尾單位的三角形窗臺均採用向外開口設計;不過太和邨喜和樓其中一翼翼尾極低層單位因過於貼近太和廣場建築物,以及景林邨景棉樓全部翼尾單位,則採用了同向開口設計。 非標準型大廈設計形式上亦有部份樓宇繼承類似以往和諧式大廈的附翼大廈設計,並設有獨立樓梯及升降機。

非標準設計大廈: 樓宇

其他款式的例子有油麗邨的豐麗樓及盈麗樓,該十字型設計大廈的雖是非標準設計大廈,但外型及單位設計與新和諧一型十分相似[4]。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設計的公屋,脫離沉悶設計;六座大廈是透過微型氣候研究,根據現場風向分兩排興建,以加強採光及通風方面的效能,同時製造通風廊避免屏風效應,同時減少單位互望。 非標準設計大廈在景觀設計,外牆設計和單位設計都比和諧式更好,最後房署於2009年停止使用和諧式大廈設計新屋邨[來源請求],取而代之的是非標準設計大廈。 香港土地資源有限,用作公屋發展的土地無論在地貌、面積及形態上都越趨複雜,住宅樓宇的設計難以再採用單一的標準圖則。 因此,香港房屋委員會在2000年開始轉用非標準型大廈設計,在2008年時更進一步引入因地制宜構件式住宅單位設計,務求令公屋單位的設計更為實用,為住戶提供實而不華的安居之所。

非標準設計大廈: 和諧三型

隨着房委會開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公共房屋的規劃和設計中,以及近年公屋量高速增長,公屋地皮亦趨小型和不規則,2000年8月起,房屋署首次在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引入非標準設計後,在規劃及設計新屋邨時,均按個別地盤的特點而採用非標準化的設計,如地盤的微氣候、地理環境、地區特色及居民需要等多項因素。 其後,房委會亦於同年制訂「靈活性大廈」設計,大致以彈性十字型及新和諧一型為藍本,以便公屋與居屋之間可予互換(但此等設計最後僅用於石排灣邨原訂作為居屋的座別,並因停售居屋而未能推廣至其他屋苑)。 而標準型設計公屋則於2009年10月,在最後一個標準型設計屋邨——秀茂坪南邨落成後,正式終結。 非標準設計大廈(英語:Non-Standard Domestic Block)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一種,於2000年開始設計及落成的公共屋邨、綠表置居計劃屋苑及居屋屋苑三大類香港資助出售房屋計劃所廣泛採用的設計,以取代新和諧一型、小型單位大廈、單方向設計大廈、康和式、新十字型大廈等標準型號大廈設計。 實際上,非標準設計大廈並不是指單一種類或設計的大廈,而是泛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及房屋署不採用標準型號規格興建的住宅大廈,因此大廈設計、外貌、單位大小及佈局(2008年後則統一單位設計)各有不同。

非標準設計大廈: 重建中

一般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只有一翼作退臺式設計,較為特別的例子有彩福邨彩歡樓及彩德邨彩仁樓,兩座大廈其中左右兩翼均具退臺式設計。 早期和諧式大廈的曬衣設備設置在廚房窗外,本意乃因該處位於大廈的凹位,遠離地面行人通道,可減少衣物從高處墮下所引致的意外。 然而,正因該處位於大廈的凹位,令陽光照射的時間不多,而且鄰居的廚房油煙更容易把衣服弄污。 故此有些住戶違規在客廳窗外設置曬衣架,或把衣服、被褥放在附近的公園、球場曬晾。 有見原裝曬衣設備劣評如潮,房委會在興建彩盈邨時,開始更改新樓宇曬衣桿的擺放位置,從廚房變作浴室外牆。 又加上輔助設備如晾衣桿[34];於近年開始為所有和諧式屋邨的客廳窗外加設曬衣杆,但有不少住戶反映其設計有問題,使用非常不便[35][36]。

非標準設計大廈: 非標準設計大廈的起源及靈活性大廈

和諧式住宅單位內部採用標準組件式設計,統一家庭單位中廚房、廁所、客飯廳及首個房間的面積,且採用無間隔設計,但單位內已在建議自行間隔房間的地方預設窗戶,住戶可因應需要自行間隔房間。 所有和諧式家庭單位均採用統一的廚廁佈局(除第三代因減去露臺而有所改動),但大窩口邨的三座和諧一型大廈採用了縮窄的露臺窗戶,廚房佈局亦與同期的第一代大廈有分別,為全港唯一有此設計的和諧式大廈。 因應新和諧式單位設計於1999年面世,於2001年尾至2003年落成的部份第三代後期和諧式屋邨採用了經改良的單位設計,家庭式單位的廚廁改為與新和諧式相近的設計,單位面積依舊不變,而和諧一型大廈電梯大堂外的平衡陣則改為每層都加設,與新和諧一型相同,是為2000年版本和諧式大廈。 此款設計僅可見於富昌邨富悅樓、石籬邨九期、長宏邨一期、鯉魚門邨一期、牛頭角上邨一期、葵盛東邨盛和樓及愛東邨愛寶樓。 和諧式大廈(英語:Harmony Block[1],簡稱「HR」)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廈的一種重要的設計,於1987年開始起草,1989年正式發表,在1992年至2009年間所落成的香港公共屋邨大廈及居者有其屋計劃大廈中廣泛採用。 至於單位方面,每標準翼設8個單位、每個標準樓層24個單位,但部份樓宇(尤其是1988年及以後落成的Y3型大廈,但不包括抽起改作居屋出售樓宇)的A、B及C翼(其中一至三翼)尾端一至兩戶被分間成合共3至6夥一人單位(而該等單位俗稱「劏房」),使一層可以有多於24夥。

非標準設計大廈: 非標準設計大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直至1990年代末,政府決定開發該區域,以提供更多房屋供應,並就此進行環境影響評估[3]。 按照當時的藍圖,菁田邨位置最初擬建一個由12座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4]。 雖然有關環境許可證已於2001年批出,然而由於孫九招的緣故,54區的基建工程一直擱置,直至2011年才分批動工[5]。

當中一款E型單位設計設有兩個浴室的無固定間隔設計,使其中一間睡房可間成為主人套房;這個設計已經應用於新建公屋之上,首個引入此類E型單位設計的出租公屋大廈為石硤尾邨第三期的美葵樓,大廈內設有12間可間三睡房,單位的內部樓面面積約為45平方米,備有兩個浴室的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設計之中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但其後還未有在出租公屋/綠置居項目再採用此類E型單位設計。 十字型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外觀呈「十」字形,與新和諧一型相似,為非標準設計大廈當中最為常見的款式。 大廈A翼及C翼末端單位設有一正方型窗戶、走廊末端凹入大廈主體為最常見的款式,例子有彩德邨及藍田邨,兩邨都擁有同款的十字型非標準設計大廈。

和諧三型數量不多,設計時最長一翼預設了0度、30度、45度、60度及90度擺動設計;但一般最長一翼是0及90度擺動,幾乎所有和諧三型大廈便是採用此等擺動設計,例子有慈正邨正德樓、橫頭磡邨宏偉樓和嘉福邨福泰樓便有此設計;而全港只有一幢最長一翼呈45度擺動,這就是慈樂邨樂安樓。 隨著啟德機場關閉令市區建築物高度限制放寬、完成整體重建計劃、新型的大廈建築設計型號面世等因素,現時不再興建和諧三型,並由新和諧一型、單方向設計大廈及小型單位大廈的逐步取代其。 由於層數較和諧一型少,令1A型大廈減少二至三部升降機,且升降機服務不到樓宇頂層,原本規劃作升降機的位置則改為垃圾房及電錶房(採用第三代設計的白田邨潤田樓除外[註 4]),再將原本劃作垃圾房及電錶房的位置騰出改作住宅單位用途。

具非標準設計附翼大廈的例子有善明邨善禮樓附翼大廈(第2A座)[7][8],其內部與主樓(第2座)完全相連,以提供足夠的一人和二人單位。 同區雍明苑澤明閣亦有類似附翼大廈的設計,以適應地盤東側在分區規劃大綱圖上的高度限制。 現在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大廈服務核心及走廊以非標準設計,而住宅單位則以模組單位設計(2008年版本) Modular Flat Design (2008 Version) 為本,住宅單位設計分為小型單位 Small Flat 及家庭單位 Family Flat 兩種,共8款戶型設計。

只有部份與附翼相鄰的2-3人及1B型單位、屬第一款的秀茂坪南邨秀美樓其中兩翼的翼尾單位,以及梨木樹邨翠樹樓及榮樹樓靠近和宜合道的一翼的1B型翼尾單位不設窗臺。 單位間隔設計以Y3型作藍本,但佔地較各款Y型大廈為小,故此較適合用於市區佔地較小的地盤,而大、中、小型單位比例亦較其餘3型平均,部份大型單位更可以間三間睡房,適合各類家庭人數的需要,並且較Y3型有更大互換性,方便隨時改作居屋出售。 大部份Y4型大廈樓高35層,但有小部份位於市區的Y4大廈只興建了24-34層,以應對當時啟德機場飛機航道而設立的高度限制,即東頭邨、翠灣邨、小西灣邨及李鄭屋邨;當中,東頭邨同款大廈的機房設於頂樓,而水缸高度亦相應降低,以盡取發展潛力。

而標準型大廈設計則於2009年10月、在最後一個標準型設計屋邨——秀茂坪南邨落成後正式終結。 而由於「孫九招」的緣故,加上環保上的考量,從2004年起建成的新和諧一型大廈,其公用空間的裝修標準被降格(初期為地面大堂由花崗巖磚改為磁磚;而自2007年起,樓層大堂的裝修亦由磁磚降格為外牆漆),電梯內不一定再採用與居屋具互換性的鏡面設計,直到11年後第二批復建的新居屋(全屬非標準設計大廈),才部份恢復以往的設計水平,但原則上細部設計水準仍不得超越 非標準設計大廈2025 年間落成的新和諧一型。 同時,較後期落成的新和諧一型第六款大廈因四隻翼尾均採用2-3人單位,預計居住人數「較其它款式為少」,所以減少了一部升降機,令樓宇的整體升降機數量只有5部,當中仍舊有2部升降機服務低層,令只服務中層及高層的升降機變為只得1部,當中兩者中間更要共用一部停達二十多層同時服務中層及高層的升降機。 使用此升降機服務佈局的例子有元州邨元樂樓及元雅樓、彩盈邨盈富樓、盈安樓及盈順樓及鯉魚門邨鯉隆樓。 在此之後,取代新和諧式設計的非標準設計大廈不再限制必須設置雙數數目的升降機,令一座大廈設單數數量升降機的設計、設置同時服務中層及高層的升降機,甚至分設兩個升降機大堂以服務不同樓層的安排變得更常見,藉以降低建築成本及提升大廈設計彈性,從而提供更多單位。

此外,所有和諧式大廈均使用統一的指示牌及字體設計系統(主要是名為「房署宋體」的明體,有可能參照當時其他照相排版字體而修改;後期年代實則上與「細明體」相近,甚至採用電腦向量字體),首個版本於1991年7月發表,其後曾修改若干次,所以即使屬同一代大廈設計亦可能會有相異的指示牌及字體。 另外第11座也僅建有兩層,設計基本上與慈雲山邨第41座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柴灣邨11座設有4個獨立廚房、浴室連浴缸及梗房的出租單位。 非標準設計大廈 當時經認可的9-12座居民及新分戶家庭,在揀樓前可透過此計劃收到備供揀選單位目錄、以及附有模型照片、地圖、總平面圖、樓宇樣本平面圖及單位平面圖的興東邨二期樓書,以作揀選單位前的參考之用,並在指定日期在設於房屋署柴灣邨辦事處內的揀樓中心,分批揀選屬意的同區安置資源(筲箕灣興東邨二期的新單位及港島區未納入整體重建計劃屋邨內的翻新單位),以提高配屋的透明度及減少安置資源的空置時間。 在1996年,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選定柴灣邨第二期重建(9-12座)作為首個推行試驗性質的「自選單位計劃」(Self Selection Scheme) 的重建計劃。 前代柴灣邨於1957年至1966年間陸續落成,位於香港東區柴灣,港鐵柴灣站現址附近一帶,1973年前稱為柴灣徙置區,第1至12座為舊長型大廈(第三型徙置大廈),第13至15座為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17、18、20、22座為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第16、19、21、23至27座為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

非標準設計大廈: definition – 非標準設計大廈

計劃3:把石籬邨九期的和諧3A型石欣樓在走廊中部的3B單位,分拆作1個1/2P單位及1個1睡房單位。 和諧式單位主要分為單身人士或二人單位(1P/2P)、2/3人單位(2P/3P)、一睡房單位(1B)、兩睡房單位(2B)及三睡房單位(3B),如下表所示。 由於為方便管理,以及遵循「通用設計」原則等原因,房委會陸續將部分已騰空的「劏房」單位還原為一般單位;有關「還原單位」如若是屬於租置屋邨,新租戶或2021年及以後資助房屋計劃申請人可購入這些單位。 為增加一人單位供應,Y4型亦有進行將翼尾大型單位分拆的「劏房」工程,如翠灣邨翠康樓及翠寧樓、華貴邨華善樓及華賢樓、黃大仙下邨龍豐樓及龍達樓,以及景林邨景楠樓及景榕樓等20座樓宇;部份Y4型翼中的小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一人單位,以及翼尾的大型單位被分拆為兩個單位,主要集中於峯華邨及景林邨景榕樓。 Y1型大廈通常每翼12夥,每層36夥,故此一座Y1樓宇一般有1224個單位,但部份Y1型大廈有超過1300個單位,原因是部份單位被一分為二,分配給一人家庭。 2022年初,香港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疫情,政府曾計劃徵用本邨及和田邨部分大廈作檢疫隔離設施[8],唯最終兩邨均沒有採用。

非標準設計大廈: 非標準設計大廈的誕生及靈活性大廈

第一代和諧式大廈的供水、排污及座廁通風喉設於單位露臺內[3],沿用了以往由房委會興建的公營房屋大廈將有關喉管置於室內的作風。 廚廁設計方面,所有家庭單位的廚房外均附設露臺;而三睡房單位更破天荒採用了廁所與浴室分離的設計,屬香港公共房屋首見。 柴灣邨(英語:Chai Wan Estate)是香港東區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柴灣新廈街300號,毗鄰東區走廊和港鐵柴灣站。

由2008年至今,非標準型大廈更配上構件式單位,一併興建,以節省設計及建造成本及時間,以及提供更公平的配屋標準。 非標準設計大廈實際上只是結構形狀、走廊及服務核心設計為非標準設計,而單位設計大部份仍是採用標準構件式單位設計(英語:Modular Flats Design),只有少部份構件式單位因為地盤特性而作出修改(如:大埔區寶鄉邨、深水埗區凱德苑及火炭旭禾苑的撇角形單位)。 新和諧式單位廚廁牆身採用彩色磁磚,而2010年左右開始落成的非標準設計單位則採用白色磁磚,同時廁所洗手盤亦從附設人造石檯面及較大的鏡面簡化為僅有洗手盤配一塊標準尺寸的鏡。 非標準Y型大廈的外觀呈「Y」字形,並與和諧二型、Y2及Y4型及單向康和式相似,大部份集中在沙田水泉澳邨(共13幢Y字型大廈之多),其他例子有位於黃大仙上邨詠善樓、油麗邨卓麗樓及雍麗樓、東匯邨匯仁樓及匯心樓、美東邨美德樓、榮昌邨、欣安邨欣頌樓、怡明邨怡茵樓、駿洋邨駿山樓、牛頭角下邨貴亮樓、富山邨富暉樓、青俊苑以及山麗苑(當中梨山閣、楹山閣兩座結構相連,類似X型大廈)。 由於Y型設計的非標準大廈與1980年代後期興建的Y4型大廈一樣,可以盡取新建地盤的地積比率,因此在非標準設計大廈系列當中以Y型設計佔多數。

非標準設計大廈: 單位多處裝上「晶片」

而李鄭屋邨的孝廉樓和孝慈樓亦是所有Y型樓宇中層數最少的兩座(只有24層 , 非標準設計大廈 比其他Y4型少11層)。 此款樓宇最大特徵為每層電梯大堂面積不一,每三層一組由上至下、由小至大排列,呈三角形設計。 此外,早期型Y3大廈上層天台升降機房兩側設有大型吊運門,方便安裝及更換升降機機器;在1990年及以後落成的21座後期型Y3大廈,升降機機房兩側改為機房排氣口,而機房吊運門改為設於後方抽風口下方,地下則加設了緊急發電機房,並將走廊及緊急出口設計更改;另外,有13座該等大廈亦另加向A、C兩翼略作延伸、容量達11萬公升的花灑水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