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舊樓重建欠協調 自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香港機場(障礙管制)條例不再適用於龍城區,政府放寬了九龍城分區計劃大綱圖的高度限制,增加私人發展商在區內推行重建項目的誘因,但卻沒有同時加強區內的規劃。 過去20年有多個私人重建項目落成,多為單幢式重建,欠缺整全完善的規劃,部份因為地盤太細,重建後無須提供供住客使用的上落客區和泊車設施,間接導致區內違例泊車問題愈益嚴重,造成交通擠塞。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九龍城重建計劃2025 對市建局來說,相對兼善裏地盤較大而完整,若要重整龍城舊區的土地以釋放土地潛力及增加規劃裨益,難度將更大。
- 同時,項目內的綠化行人步道和廣場,均可為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提供場地,促進傳承該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方案中,所有KC 地皮到最後都交給政府建出租公屋以服務社會需要,整個方案會為社會提供多了1,500個的出租公營房屋單位。
- 分層廣場位於地面水平以下的部份會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的地下入口,方便市民穿梭新舊社區,並將啟德新發展區活力延伸至九龍城「龍塘」舊區;而地面部份的景觀設計會透過規劃,與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融合,連成一體化的步行空間;有關規劃設計亦連帶為該處的巴士站提供更多乘客上落車空間,改善乘客候車環境。
- 項目因涉及修訂該區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會於2021年3月8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KC-016發展計劃圖的草圖,當中包括第一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報告。
- 韋志成表示,推行龍城區重建項目需要收購約1000住宅單位和100間地舖的業權,涉及的收購支出超過100億元,並就新政府綜合大樓的建造、推廣復修以及執行保育和活化工作,額外超過50億元的開支。
市建局為保留「龍城」區小街小舖的特色,應用「住宅和非住宅地積比互換」的新規劃工具,將兩者地積比上限調整成8和1。 他希望能避免「蛋糕式」的商業基座設計,以營造臨街小舖的格局,強化特色店舖林立地區形象。 九龍城重建計劃 而整個發展計劃的面積約295萬平方呎,住宅部分約217萬平方呎,非住宅面積為27萬平方呎,而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約51萬平方呎。
九龍城重建計劃: 九龍城「小區復修」先導計劃 突破「三無大廈」困局 促成業主組織法團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戶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至於業主收到的現金補償是否足以購入他們選擇的「同區七年樓齡重置單位」,需視乎其個人置業選擇。 他們在選購重置單位時,除了考慮重置單位的地區和樓齡之外,一般還對單位的面積、樓層、配套設施、景觀及座向等其他因素有不同的考慮,故此不能一概而論。 九龍城重建計劃 英皇國際持有的屯門兩幢工廈,即寶泰工業大廈和山齡工業大廈,去年獲批單獨重建後,該公司今年初「變陣」再向城規會遞交新發展方案,以合併重建1幢樓高21層的數據中心,涉及可建總樓面約22.8萬方呎。 項目涉及約450個業權,估計重建範圍內居住了約670戶家庭及約有40間地面商舖。 九龍城重建計劃 約200名市建局職員今天起在項目範圍內的樓宇進行凍結人口調查,以確定住戶數目和了解樓宇的使用狀況。
- 此外,韋志成提到,市建局會在龍城區將首度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樓宇,從驗樓、公用地方維修和外牆飾面更新,以至日後的預防性保養安排等,提出全面而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提升這一帶樓宇狀況的保養、延長樓宇壽命。
- 市建局自2016年開始以小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模式,重新規劃及重整小區範圍,在整體規劃下推行七個重建項目,逐步提升小區的連接性、暢達性及步行環境;KC-016項目將令小區的規劃發展更完善,提升行人和道路網絡,加強小區內外的暢達性,為地區帶來更大的規劃裨益。
- 新政府綜合大樓連同項目內的現有地盤,將可提供約4.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社區設施樓面面積的三倍。
-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 九龍城區的幼稚園及中小學合共超過 200 間,是全港最多學校的地區,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都會大學也是位於九城區。
- 項目地盤面積約2萬方呎,把地積比率限制由9.5倍,申請放寬至11.4倍,即增加約20%;以及把建築物高度限制由主水準基準以上85米,申請放寬至109.4米,即增加約28.7%;以重建1幢樓高21層,包括2層地庫的數據中心,涉及可建總樓面約22.8萬方呎。
- 上述三個地盤將合共提供約10,450平方米的地面綠化空間,是現時綠化空間面積的1.5倍,而原來集中在賈炳達道公園內的綠化空間,將全方位伸延至住宅林立的「龍城」區,成為連接美東邨、九龍寨城公園、賈炳達道公園、新重建項目範圍以至啟德發展區的一體化綠化多元空間。
韋志成在網誌中提到,過去受限於龍城區網格式街道及舊樓限制性契約等問題,私人發展商傾向選擇地契限制小、規劃較簡單的地盤作重建,令單幢式樓宇零散發展、「見縫插針」式出現,加劇區內規劃「碎片化」的情況。 九龍城重建計劃2025 項目啟動後,市建局將在網上視頻平臺以互動形式舉行視像簡報會,講解規劃審批程序,及現行的物業收購和補償安排,並解答提問;市建局會視乎疫情,適時安排實體簡報會,向未能參與網上簡報會的居民講解相關內容。 項目位於啓德道24號至82號(雙數)、沙浦道31號 至49號及55號至73號(單數),涉及約50個街號,地盤總面積約6,100平方米。 民政事務處正是向市民蒐集意見及解釋政府政策的最前線部門,因此,多與區內居民及團體溝通,是我們的重點工作。 我希望藉着這個網頁,讓更多居民認識我們的工作,當然我更加希望大家會參加我們下一次舉辦的論壇或社區活動。 鑑於社交距離措施仍在實施中,市建局的調查員進行凍結人口調查時,除配備一貫防疫及消毒物資外,職員亦已接種最少兩針新冠病毒疫苗,並取得有效的「電子針卡」,同時每日均會進行快速抗原(RAT)測試,並在證實為陰性檢測結果後纔可參與調查工作。
九龍城重建計劃: 九龍城區活動預告
市建局亦預告,會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九龍城重建計劃2025 此外,韋志成認為可在九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亦可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市建局回應指,局方進行市區更新時,不斷優化現行收購及遷置機制,盡量照顧受影響住戶的需要。 為接受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收購方案的住宅自住業主提供6個月免租期,是一項只適用於九龍城區兩個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重建試點項目的特別安排。 市建局引進此項特別安排,是考慮到試點項目的受影響前社員,儘管會一如其他市建局的重建項目,收到以「七年樓齡」為基礎的現金補償,但前社員需要向政府繳付補地價以撤銷轉讓限制,纔能夠轉售其單位予市建局,使他們實際收到的補償金額會因而減少,因而需要更充裕的時間,在市場上選擇購買合適的重置單位。 他提到,可考慮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將其準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地積比轉移後,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而「接收地積比」的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泊車位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九龍城街市重建】市區重建局今日(27日)公佈啟動九龍城另一個重建項目,選址是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共涉及三個地盤,包括賈炳達道公園、九龍城市政大樓、長者健康中心等,預料將有1,600個住戶和140個地舖受影響。
九龍城重建計劃: 地區為本規劃重建及促進復修 突破九龍城舊區更新規限
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開展KC-017計劃,因涉及修訂該區的規劃大綱圖,市建局會於2022年5月30日或之前,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KC-017發展計劃草圖,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的日期起,存放於指定的規劃資料查詢處,供公眾查閱,詳情載於政府憲報的公告內。 「九龍城重建原區安置方案」:第一部份要求市建局以KC 換房協在啟德發展區的2B1用地,以公屋、居屋的規格興建安置大廈,以安置住戶、小商戶和非政府組織,而房協須在KC 上建甲類出租屋;第二部份要求市建局以KC014換政府在土瓜灣污水處理廠旁的GIC用地,以安置車房和工程相關事業。 方案中,所有KC 地皮到最後都交給政府建出租公屋以服務社會需要,整個方案會為社會提供多了1,500個的出租公營房屋單位。 韋志成亦提出,可將多個分散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發展地盤,以減少道路空間,更有效利用土地作發展,同時將其中的道路轉成為休憩空間和綠化行人專用區,維持該區「小街式」特色,實現該區成為小街飲食文化區,並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繫,令小區成為通往啟德新發展區的「門戶」。 重整於計劃地盤內的部分沙埔道走線,以興建分層地下廣場,提供更多空間連接太子道東現有行人路及巴士站,改善路面的行人流通。 該計劃旨於透過重整及重新規劃,更有效地運用土地,並改善步行環境,提升易行度及連接九龍城舊區及啟德新發展區。
市建局貫徹「先規劃、後項目」的市區更新模式,開展KC-017計劃,並將毗鄰市建局的市區更新工作,以融合重建、復修、保育和活化的市區更新策略(「融合策略」),達致多項小區規劃的願景。 截至2021年5月下旬,KC-015項目的178個自住或自用的物業中,已有176個物業的業主接受市建局提出的收購建議。 當市建局成功向業主收購連租約出售的物業後,便會陸續處理有關租客及商戶的特惠津貼及/或安置安排事宜。 發言人強調,市建局在推行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時,委派專責職員與每個住戶/商戶/租戶聯絡,解答任何與收購或補償建議相關的問題。 此外,為讓泰裔住戶更清晰瞭解整個重建計劃的流程和自己的權益,本局以泰文編印了項目的規劃程序、補償及安置政策資料,方便他們查閱。
九龍城重建計劃: 九龍城區委員會
韋志成在網誌表示,推行整個計劃需要收購約1,000個住宅單位和100間地舖的業權,涉及收購支出超過100億元;至於新政府綜合大樓的建造、推廣復修及執行保育和活化工作,額外需要超過50億元開支。 整個發展計劃,與鄰近的啟德道/沙浦道項目,將會發揮協同效應,對舊區的土地進行更具高效益的規劃重整,並協助政府興建新的社區和基建設施。 市建局初步建議在地盤內提供約40,100 平方米的住宅樓面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商業/零售樓面面積,當中並預留約8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作社區用途。 分層地下廣場將提供總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的廣場空間予公眾使用及舉辦多元化活動,提供合適的零售設施供市民於廣場享用,並透過地方營造注入活力及當區特色。 區俊豪在簡述KC-015項目的發展計劃時表示,項目將配合政府擬議興建的啟德地下購物街及其相連的行人隧道,重新規劃項目範圍內的沙浦道走線,以騰出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的土地,興建一個分層地下廣場,作為新、舊區的連接點。 分層廣場位於地面水平以下的部份會銜接啟德地下購物街的地下入口,方便市民穿梭新舊社區,並將啟德新發展區活力延伸至九龍城「龍塘」舊區;而地面部份的景觀設計會透過規劃,與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融合,連成一體化的步行空間;有關規劃設計亦連帶為該處的巴士站提供更多乘客上落車空間,改善乘客候車環境。
九龍城重建計劃: 市建局重建九龍城 九龍城街市將重置
KC-017計劃已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在今天出版的政府憲報內的市建局公告中宣佈啟動。 視乎建築設計,在完成重建後,整個計劃可興建約4,350個新住宅單位,是項目內現存樓宇羣單位總數的5.2倍。 在此情況下,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市區更新模式,應用「融合策略」,整體檢視該區的土地資源和用途佈局,並作整全的規劃;亦利用新規劃工具,包括轉移地積比,善用土地資源,克服規劃上的挑戰。 設立一個地下公眾停車場,以配合該區泊車需要,及為未來提供機會研究騰出路邊泊車位作擴闊區內行人路,以改善區內步行環境及易行度。 九龍城重建計劃 今次發展計劃最後一個東面地盤,則毗鄰早前市建局已啟動的啟德道/ 沙浦道項目(KC-015)擬建的地下廣場,界線大概毗連現有樓宇、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及打鼓嶺道。
九龍城重建計劃: 市建局啟動九龍城區新重建項目 規劃主導 連接新舊社區
發言人又指,市建局亦為KC-015項目推出「保留地區特色特別安排」(下稱「特別安排」),協助符合特定條件的經營者繼續營運相關業務和服務。 在「特別安排」下,預留新發展項目內商業/零售用途內部分商舖,給現時於KC-015項目範圍內經營泰國餐館及歷史悠久食肆的地舖,優先租用。 除了以上提及的各項措施及安排外,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在重建項目開展後,已積極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服務及適切的協助,好讓居民盡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社區的生活。 興建一個約1,000平方米分層地下廣場,連接政府的行人隧道至啟德發展區及其地下購物街,作為新舊區的交接點。 該廣場將開放予公眾享用,將包括零售用途、休憩處及活動空間,並透過地方營造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 市建局於2019年2月22日刊憲公佈開展發展計劃 (該項目),並於當日在項目範圍內進行凍結人口調查。
九龍城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 – URA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市建局今日宣佈,啟動重建九龍城衙前圍道/賈炳達道計劃,分為主地盤、北地盤及東地盤,主項目預計最遲2037年落成,而北地盤預重置新政府綜合大樓,預計2030年落成,以舊唐樓的九龍城區,將變為高樓林立的新城區。 整個重建範圍佔九龍城中心區近半面積,橫跨四條街道,市建局希望,舊區更新可改善交通、地區設施及局住環境,亦希望區域對接啟德發展區,提升新舊連接,亦會保留店鏤林立的街道氣氛,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的地區形象。
九龍城重建計劃: 九龍城民政事務處組織結構圖
巿建局前年2月公佈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KC-015),並於去年10月向受影響業主提出收購建議,估計受影響住戶約670夥,當時向合資格的自住業主提出其收購建議呎價為實用面積每平方呎17,698元。 九龍城區是一個多元化的社區,區內匯聚了形形色色的居民;從長者到年輕一代,從老街坊到新來港移民,以至少數族裔人士。 如何讓不同社羣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的社區;如何確保區內的設施及措施能滿足居民的需要;以及如何協助區議會推行各種社區建設活動及小型工程都是我們民政事務處的主要工作目標。 項目啟動後,市建局將透過網上視頻平臺直播公眾簡報會(包括泰裔人士),講解規劃審批程序、現行的物業收購和補償安排,並解答提問;市建局亦會因應場地租借或供應情況,疫情發展等因素,考慮在適當時候舉辦實體公眾簡報會。 此外,東面地盤擬建一幢低座商業建築,支援廣場的商業活動,並應用轉移地積比,將其準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主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九龍城重建計劃: 九龍城舊區重建 市建局:預留逾150億元
局方又指,儘管啟德道/沙浦道項目不屬於試點項目,而不適用這項特別安排,但市建局亦特別向業主支付樓價三成的訂金,較一般私人樓宇買賣的一成訂金為多,讓業主有較充裕資金運用,在購買重置居所上更靈活;而市建局與業主完成買賣後,一般向前業主提供三個月的免租期,而市場私人樓宇買賣,一般也不會在完成交易後提供免租期。 九龍城重建計劃 若個別住宅業主在重置居所方面遇有問題,市建局會因應情況,盡量給予業主彈性安排,包括延遲交樓日期。 為瞭解該計劃自住業主的搬遷安排及所遇到的情況,以至三個月免租交吉期的適用性,九龍城重建關注組於今年6至7月期間進行調查,訪問44名業主,當中38名為自住業主,當中有35名業主已接受巿建局收購價賣出單位,其中24人已已購置新單位。 為保留「龍城區」小街小舖的特色,市建局會應用「住宅和非住宅地積比互換」這一新的規劃工具,將兩者的地積比上限調整成8和1,適量減少商業樓面面積及體積,並避免「蛋糕式」的商業基座設計,以營造臨街小舖的佈局,強化特色店舖林立的地區形象。
九龍城重建計劃: 城市規劃|潭尾社區隔離設施改裝建造業勞工宿舍 提供2300夥
成功實踐「規劃主導」新機制 回想我們在2019年,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發展模式,取代以往沿用的「項目主導」發展模式,作為未來市區更新的新機制。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KC-017計劃將重新規劃三個地盤的土地用途,其中北面地盤內的賈炳達道公園部份土地,將配合政府易地重置九龍城街市及毗鄰社區設施,改劃作社區設施用途,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一棟新政府綜合大樓。 易地重置新政府綜合大樓的計劃初步已得到九龍城區議會的支持,該計劃可讓現時主地盤內的社區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日後無縫過渡至新大樓,減低相關社區設施因重建而對居民造成的不便。
九龍城重建計劃: 重建範圍小店林立 市建局︰望保留小店 於綜合大樓底層建「小街飲食文化區」
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歡迎有關重建計劃,但市建局在重建過渡期間應有替代方案,將影響減至最低,若將九龍城市政大廈搬遷至賈炳達道公園附近,必須有同等面積的綠化地帶以作交換。 他又提到,單靠拆樓重建,無法達致九龍城區地區願景,私人發展商亦傾向選擇部份地契限制較少、不涉及支付補地價和規劃程序比較簡單的地盤進行重建,形成零散分佈、獨立發展的單幢式住宅項目,只會以「見縫插針」式出現,加劇當區規劃「碎片化」的情況。 九龍城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今日(27日)公佈「衙前圍道/賈炳達道」大型重建項目,地盤面積約40萬平方呎,涉及3個地盤。 「主地盤」界線為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而「北面地盤」位於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內;「東面地盤」的界線為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