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屏湖花園天水圍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此外,天水圍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2]。 大堂近C出口的已付費區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3][4]。 大堂內設有多個商店,而在車站落成初期大部分商店空間均位於站內收費區內。 直到2011年起港鐵重組天水圍站的商戶組合,以增加商店種類,故車站的商店空間數目增加接近50間。 而舊有的車站商店空間面積比較細小,部分商戶需要同時租用兩個商店空間並打通,以配合營運需要。 天水圍的周邊為鄉村地區,南面有屏山,北面有輞井圍及流浮山,西面有廈村,東面有橫洲。
屏湖花園天水圍: 設計
天水圍的周邊也有新發展的市鎮地區:東南方有元朗新市鎮,西南方有洪水橋新市鎮及屯門新市鎮,新界西北現正高速地城市化。 位於大樓高座全座(地下至7樓全層,7樓為圖書館職員專用),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的一主要圖書館,也是全港第二大及唯一可戶外閱讀的圖書館。 屏湖花園天水圍 大樓內游泳池於2011年11月30日率先投入服務,其後體育館及圖書館分別於2012年2月1日及2013年2月28日啟用,其正式的開幕儀式於2013年7月12日舉行,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等主持[3]。
但政府將土地改劃為居屋屏欣苑後,原本預留位置結構不作改動。 而屏欣苑在2018年10月落成後,港鐵卻未有更新出入口指示。 直到多名區議員多次爭取後,港鐵於2019年3月末才將A出口指示名稱由「屏廈路(南)」改稱「屏欣苑」。
屏湖花園天水圍: 建築用料問題
位於大樓低座1樓至3樓,設有多用途場地,活動室、桌球室和兒童遊戲室。 該大樓是由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溫灼均設計,外牆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百寶格及參考了屏山的傳統建築物元素,採用原始材料興建,包括石磚、青水石屎、木屏風、鐵織網及生鏽金屬等。 雖然大堂空間廣闊,但港鐵一直未有大堂內設置座位讓市民休憩,有市民會選擇坐在車站的玻璃幕牆地臺休息。 而自2021年3月開始,港鐵稱有人投訴車站環境造成影響為由,在車站大堂近玻璃幕牆位置加裝了鐵鍊,以防止市民坐下休憩,然而有部分市民意見認為該處鐵鍊不美觀,亦有網民甚至認為相關措施不人性化及刻薄[6][7]。 過去曾有電影、書籍及歌曲以天水圍為創作題材,描述許多天水圍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甜酸苦辣。 對於傳媒不斷渲染天水圍發生的種種悲劇,以及大多創作均圍繞這個市區內的不幸和家庭問題,令不少天水圍居民大為不滿,認為外界把社區塑造成悲情城市,將他們標籤。
天水圍站是最接近天水圍新市鎮及洪水橋的大型鐵路車站。 隨著天水圍北新發展區各住宅項目陸續落成,而鄰近的洪水橋自2012年起亦有多個中密度的私人屋苑和公共屋邨相繼落成,兩區的居住人口因而急增。 隨著西鐵綫延伸至市區,以及港鐵推出「西鐵綫/屯馬綫 屯門-紅磡」月票,天水圍區內居民已開始逐漸習慣使用鐵路往返市區,使用天水圍站的乘客量相應日增,無論在車站任何服務時段也維持高水平。 屏湖花園天水圍2025 另外由於天水圍站服務範圍廣闊,港鐵亦為乘客提供多條輕鐵及港鐵巴士路線接駁車站往返天水圍北、洪福邨、洪水橋市中心、田廈路、流浮山等地。 1992年天水圍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繼而於1993年落成,為九龍東兩個徙置屋邨(慈樂邨及秀茂坪邨)分別提供部分安置資源。
屏湖花園天水圍: 天水圍站 (屯馬綫)
天水圍站設有一組島式月臺,位於車站最上層,而月臺頂部中央部分亦設有天窗,加上月臺層兩側均為月臺幕門及露天式路軌,故日間天晴時陽光能夠從多角度直接照射進月臺層,顯得月臺層特別明亮。 另外於車站以西亦設有側線,可供列車進行車務調動之用[8]。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天水圍新市鎮為範圍(即屏廈路、天福路、天慈路、濕地公園路、天影路所包圍的地區)。 而整個新市鎮分為南部及北部兩大部份,以天華路為分界。 后海灣的對岸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岸的距離少於5公里。 政府於1995年完成天水圍北規劃研究,相關基建工程於1997年展開。
- 2003年年初,香港爆發沙士疫症期間,天恩邨其中4座樓宇被香港政府用作為醫護人員的臨時宿舍;2004年由中轉房屋改為公屋出租。
- 而屏欣苑在2018年10月落成後,港鐵卻未有更新出入口指示。
- 而自2021年3月開始,港鐵稱有人投訴車站環境造成影響為由,在車站大堂近玻璃幕牆位置加裝了鐵鍊,以防止市民坐下休憩,然而有部分市民意見認為該處鐵鍊不美觀,亦有網民甚至認為相關措施不人性化及刻薄[6][7]。
-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分售賣食品的商店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龍運巴士E37線是香港一條來往天水圍市中心及機場(地面運輸中心)的巴士路線,途經天晴邨、天澤邨、天富苑、天瑞邨、天耀邨,取道元朗公路、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及順朗路往返東湧市中心和機場後勤區。 此路線前身為途經大欖隧道及青嶼幹線的E34A線,因配合屯門赤鱲角隧道第二階段巴士路線重組而改經該路並更改線號。 在天水圍站啟用初期,車站內有專為西鐵乘客服務的票務處及補票處,以及輕鐵客務中心。 自兩鐵在2007年12月合併後,港鐵重新定義客務中心的用途和功能,將全線西鐵綫的票務處及補票處改稱客務中心,其後站內的輕鐵客務中心大部分功能交由西鐵綫客務中心一併處理,因此天水圍站輕鐵客務中心於2010年4月18日起停止運作,並改建為車站職員辦公室。
屏湖花園天水圍: 元朗 天空之城●步行西鐵連天台
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夥,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部屋邨入夥的高峯期。 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內人口已達27萬。 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建屋政策,當中於天水圍北增建7千個公共房屋單位,讓天水圍北本已非常密集的公共房屋更加。
屏湖花園天水圍: 天水圍西鐵站三樓連天台(屏湖花園)
另一方面,縱使區內的天逸站輕鐵客務中心客量不高,服務時間一直比其他客務中心短,但合併後仍與其他輕鐵客務中心一同統一為早上7時至晚上9時提供服務。 港鐵城際直通車車票的售賣地點亦因而改為天逸站的輕鐵客務中心。 而A出口原本預留位置連接未來物業上蓋發展項目。
屏湖花園天水圍: 屏山天水圍體育館
1991年至1998年之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物業相繼入夥。 隨着嘉湖銀座(現稱置富嘉湖)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啟用,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新市鎮中心。 1998年上半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或粉嶺公路、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往來九龍、香港島、葵涌及荃灣市區;同時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英語:Ping Shan Tin Shui Wai Leisure and Cultural Building),是香港首座大型多用途的文化康樂綜合建築,也是首座以文化康樂大樓命名的公共設施。
屏湖花園天水圍: 屯門區
因應客務中心合併、方便C出口乘客及應付大量乘客,大堂內近D出口的客務中心曾移動及擴闊。 天水圍站原為西部走廊鐵路的北面終點站,原本打算建在天水圍市中心[14];但公眾諮詢期間有許多屯門居民期望在擬議的西部走廊應增建連接屯門至元朗的支線,最後支線延伸至屯門北,並預留延伸空間將鐵路伸展至屯門市中心[15][16],天水圍站才成為中途站並南移至現時站址。 而車站於2003年12月29日隨九廣西鐵通車而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俊和建築-株式會社藤田-恆利建築聯營。 同樣地,由於區內亦有香港濕地公園、流浮山、下白泥等本地生態旅遊景點,當中濕地公園和下白泥近年隨著攝影熱潮普及而人流大增。 對於本地居民而言,利用天水圍站轉乘輕鐵、小巴等接駁交通工具前往上述地點是最簡易、方便的,因此每逢天氣狀況良好的假日,天水圍站都會湧現大量背著相機、腳架的市民;而近年單車愛好者亦大增,愈來愈多本地人攜帶可摺式單車或將公路車拆輪使用天水圍站往返各區。 天水圍站(英語:Tin 屏湖花園天水圍 Shui Wai 屏湖花園天水圍2025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屏廈路與天福路交界,屬於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車站於2003年12月20日啟用。
屏湖花園天水圍: 天水圍
另外,天水圍站雖不是邊境口岸鐵路站,但由於地理上鄰近邊境,站旁的巴士站亦設有巴士線方便乘客轉車往返深圳灣口岸和福田口岸。 在天水圍站附近等候巴士的內地自由行旅客亦日漸增多[11],而站內亦不時出現購入大量奶粉、化妝品及藥品等日用品的水貨客,引來滋擾[12]。 屏湖花園天水圍2025 現時,天水圍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外幣兌換店及個人護理店等零售業[2]。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分售賣食品的商店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屏湖花園天水圍: 新界東
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恆邨的13,000個單位原本是規劃為居者有其屋,但是後來又因為居屋第23期乙取消而改為公共房屋出租;房協曾計劃在103區興建夾屋項住宅,後來因當局於1998年10月宣佈擱置夾屋計劃而取消,改為興建公共住租房屋,成為今天的天晴邨。 由於公屋對住戶人數的下限比居屋的要求為高,因此進一步增加天水圍北的公共房屋人口,令中產階級人口與中下階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9]。 整個翠屏河花園佔地約5,800平方米,比原來成業街休憩花園的面積增加了1,100平方米;設施也比原來更多元化,包括一個有蓋多用途廣場、長者健體園地、特色草坡、觀景臺、避雨亭、小型水景和園景區,以及其他附屬設施。 廣場旁設有階梯式座位,可容納約200名市民閒坐或欣賞在場內舉行的活動。
屏湖花園天水圍: 屏山 @中原樓市片區
[3]至於命名為「天水圍」的原因,根據劉皇發的說法,是台山趙氏為紀念他們的祖先——宋太祖趙匡胤而以其祖籍甘肅天水命名[4]。 翌年該公司利用圍墾的方法填平廈村灣,在現時香港濕地公園紅樹林浮橋處興建一條150多米長的「大壆」,大壆則設置六道水閘。 [3]其後,協助築壆的水上人定居在天水圍,在大壆上建木屋居住,以捕捉海產及做工人為生。
屏湖花園天水圍: 新界西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屏湖花園天水圍 帝庭居,瑋珊園,綠悅,和成花園,芙蓉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6,000,年齡中位數為 38.8歲。 個公園原本係嘉湖山莊發展項目之一,由長江實業斥資1億1千幾萬港元起嘅。 公園分兩期落成,第一期喺1993年3月26號開放,第二期喺1997年1月16號全面開放畀居民使用。 不過到咗1998年,原有草皮種曬樹,所以唔畀人踩。 此外,公園嘅人工湖喺落成初期大受歡迎,可以扒艇,不過之後唔知點解,2003年唔畀扒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