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春一般人也只有在大戶結婚、慶賀喬遷或是孩過滿月的時候,纔有機會受到邀請喫九大簋。 老闆鄧聯興是塘坊村盆菜的掌門人,也是屏山鄧氏的第26代傳人。 年過六十的他擁有與年紀相襯的肚腩,卻也有着與年齡不符的力道——與巨型鐵鍋配套,鍋鏟幾乎有一人高,鄧師傅翻炒起來卻相當從容。

  • 鄧聯興祖上三代都以柴火烹調傳統鄧氏盆菜,傳到兒子鄧建鵬,已經是第四代。
  • 果然,一小件豬手入口酸酸甜甜,很醒胃,豬手肥瘦得宜,韌中帶軟,冇牙都食得。
  • 一次,鄧聯興接受關於鄧氏盆菜的採訪,記者在一邊詢問鄧建鵬一道菜的配料應該下多少,他發覺自己並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我不學,這門手藝就要失傳”,鄧建鵬突然明白了父親的焦慮,開始認認真真鑽研廚藝。
  • 陳皮為鴨湯提香及闢走鴨臊味,鴨肉一挾即散、入口鬆軟,兩者是絕佳的配搭。
  • 「簋」是古代放置食物的器皿, 而「九大簋」是指九碗佳餚。

可以說,九大簋的做法是盆菜的精緻版,宴請親朋,筵開三數席乃最佳選擇,數十席以至過百席的九大簋,味道恐失真。 盆菜這名詞乘媒體朋友力捧,成就了香港至傳統食制,因利成便,也造就飲食界不少商機。 屏山文物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鄉,環繞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新村、洪屋村、橋頭圍、灰沙圍及上璋圍,長約1公里,途經多座典型中國傳統建築物。

屏山九大簋: 九龍城黃店:泰金國、BTS 美食站、茶理史、Rings Coffee

一整桌九大簋,是九大簋的廚師也未必能享用的美味。 在鄧聯興的記憶裏,父親鄧來發會爲有錢人家烹製九大簋,把剩下的“ 腳”(剩菜)拿回家,家人喫得很開心。 喫完前面八道菜,宴席上的賓客都已酒足飯飽,盆菜常常會被完整地剩下,鄧聯興也對盆菜的滋味格外熟悉。 在古代,粵人所言之”簋”指可裝五至六斤米飯的“大碗”,“九大”不但言其多,且有最豐盛、最隆重之意。 九大簋中有九道菜,每一道菜都是精選當地最好的材料製作,依據地區風物的不同,菜式也各有千秋,大致有豬、鴨、雞、鱔、蝦、蠔、蔬、湯,闊氣地擺滿整張檯面,但沒有牛,因爲牛是舊時耕地的主要勞動力。

要食原來不難,這道隱世美食就正隱藏於屏山文物徑。 屏山九大簋2025 「屏山傳統盆菜」的招牌隱於塘坊村的巷弄之間,絕不顯眼,但慕名而來的人卻絡繹不絕,就連梁志祥也是這裏的常客,說屏山祕製的傳統「九大簋」遠近馳名,不可錯過。 清新嘅菠蘿紫薑,成功咁開胃消滯,食兩舊,又可以繼續進攻其他菜式。 同枱嘅飯友鐘意到外賣多兩盒返屋企,誇張到呢。

屏山九大簋: 生活訊息

梁志祥笑言自己每樣菜式都很喜歡,但陳皮鴨湯是必食菜式,以原隻鮮老鴨和陳皮老火燉成,不加味精,有香濃陳皮味及鴨香,湯甜而不油膩,毫無鴨羶味。 屏山九大簋 他指出,會炮製這種圍頭菜的人愈來愈少,應好好傳承及發揚。 最終,只能夠用out of control來形容,自2017年後停辦,之後若再辦,純粹家人喜慶或私人小派對,讓這個人山人海,一度被讚譽為香港至具傳統過年氣息的人山人海慶典畫上句號。

由專業導賞員帶領觀賞特色傳統建築,認識鄧氏輝煌文化歷史。 講到明九大簋,就當然係有九款菜式啦,分別係: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神仙鴨、炸鮮門鱔魚、雞汁燴花菇、菠蘿紫薑、手打梅花鮫魚丸、雞鴨飯。 這頓代表極致豐饒、傳承永繼的宴席,主客二人和廚師父子一道在鄧氏祠堂享用,這是數百年來鄧家人用食物祭祀祖先的地方,牌匾上書寫着“俎豆千秋”, 意指祖先將受後人代代供奉,永續不斷。 除了費時,這更是一件累心勞力的差事,準備大型宴席雖然製作工序並不會增加,食材的重量卻相當驚人,大鍋翻炒時極考驗臂力,慢一些便會影響口感味道。 鄧建鵬在學習烹製九大簋時,沒少遭到父親的訓斥,只能硬着頭皮當作沒聽見,內心對廚房充滿牴觸。 酒糟雞、神仙鴨、陳皮鴨湯、花菇、魚肉丸、炸鮮蠔、酸甜豬手、加上小盆菜等,樣樣惹味,就連飯都是用蔥蒜炒香特製。

屏山九大簋: 傳統美食九大簋

兩者歷史同樣源遠流長,同樣是圍村喜慶經常擺設的筵席,食材也離不開雞、鴨、豬、魚、蝦,魷魚、冬菇等等,惟兩者烹製方法還是有分別,食味也不同。 九大簋每道菜分開上,舌尖可以享受到不同菜式味道,涇渭分明;盆菜的食材一層層疊上,各種味道撈在一起。 屏山九大簋 另外,盆菜可大量預製,九大簋有限制,主要做傳統九大簋的食肆不多,屏山好像只有「聯哥」一家。

那麼今天的九大簋有甚麼內容,與港人頗喜歡的盆菜有啥分別? 90年代初,香港盆菜一度面臨衰微,父親只在節慶和重大場合爲村民烹製盆菜和九大簋,並不盈利,同村也已沒有人繼續這一行當,鄧聯興擔心這傳奇般的九鉢菜式就此失傳,毅然決定接手“單幹”,開餐廳,承辦各種鄉宴。 屏山九大簋 屏山位於新界西北,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早在12世紀便定居屏山,先後建立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和新起村。 這裏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古建築,也藏着香港人心中最高規格的宴席——九大簋(guǐ)。

屏山九大簋: 屏山盆菜宴『九大簋』

宋室走難團途經新界,有否喫過類似盆菜不出奇,流傳已久。 圍村春秋二祭,其中一例叫「食山頭」,扛豬及菜蔬上山祭祖,在預設爐竈煮熟,盛於大盆內,子孫屈膝山頭與祖先隔着墳頭共喫。 這習俗並非新界圍村獨有,走遍大江南北,漢族並各大小民族仍然「喫山頭」者頗眾。 「簋」是古代放置食物的器皿, 而「九大簋」是指九碗佳餚。 另一種較簡樸的做法是把多道菜一層層放置於同一個盆子中,便是我們現在較常見的「盆菜」。 大生圍是香港最早期、出產淡水漁最豐盛的漁村之一,雖然現今的漁塘,因發展關係面對著極大的挑戰,但現時仍有少數的漁民,默默的耕耘著剩餘無幾的漁塘,為香港市民養殖優質的淡水魚。

屏山九大簋: 屏山傳統盆菜

「九大簋」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所指的不是九大行星,而是「風、雲、雷、雨、海、火、水、地、天」。 傳統認為,此九種元素包含了萬物,即極為豐盛之意。 不同的地方九大簋的九道菜也有所不同,但大致是豬、鴨、雞、鱔、蝦、蠔、蔬、湯。 客家菜最有代表性嘅黃酒雞,繼續係好香,雞肉好滑嫩有彈性,黃酒湯汁甜中帶酸,係發酵嘅味道。 我平時對雞興趣唔大,至多一件起,食到第二件已經好俾面,亦唔鐘意打包食剩嘅嘢。

屏山九大簋: 屏山九大簋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也許是血液裏流淌着相同的責任感,鄧建鵬也得到了與當時的父親一樣的頓悟。 一次,鄧聯興接受關於鄧氏盆菜的採訪,記者在一邊詢問鄧建鵬一道菜的配料應該下多少,他發覺自己並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我不學,這門手藝就要失傳”,鄧建鵬突然明白了父親的焦慮,開始認認真真鑽研廚藝。 屏山九大簋 廣東人經常以「請你食九大簋」來表示感謝,聽就聽得多,真正的「九大簋」又有多少人喫過?

屏山九大簋: 九大簋 — 屏山傳統盆菜

鄧聯興祖上三代都以柴火烹調傳統鄧氏盆菜,傳到兒子鄧建鵬,已經是第四代。 逼仄的店面盡頭是緊湊的廚房,幾口巨型炒鍋承載着主要的生產任務,難以想象幾人、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宴席,都可以在小小的空間裏完成。 木盆木桶、瓶瓶罐罐高高地堆疊起來,一直頂到天花板,簡直會讓人誤以爲這裏是一家古董餐具店,只有夾雜在其中的明星合影,暗示着這家小店並不簡單。 從西九龍到屏山,景觀從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過渡到磚瓦漆黑的祠堂塔樓,彷彿一腳跨進時空蟲洞,從繁華的國際都市穿越到了古樸的南粵鄉鎮。 屏山「九大簋」,因為有周濶發和鄧達智的加持,已經成為遠近馳名的圍村菜。

屏山九大簋: 香港人所說的『九大簋』,究竟是道什麼菜?

簋者,盛載食物之器皿也,本來是古代貴族的食器或祭器,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 古時祭祀,有「二簋」、「四簋」及「八簋」,全是用雙數。 粵、港、澳一帶沿用此古風,但改為「九簋」,喻意長長久久,再加上一個「大」字變成「九大簋」,以示筵席豐盛、隆重。 從字面看,九缽沒有九大簋來得那麼名貴,事實上,九大簋早已平民化,豐儉隨意,食客大多按照師傅指定的菜譜入饌,當然可要求更改食材,加入名貴的山珍海味,仍然是九大簋,但價錢相差很遠。 屏山九大簋2025 另一樣抵讚嘅,為咗支持環保,佢地唔用店家提供嘅係即棄餐具,特登搵咗另一間社企 We use去租餐具。 環保當然係重要,另一方面,用正式嘅餐具去享用,至對得住落咗咁多心機同功夫嘅美食,成件事個質感好得多呀。

屏山九大簋: 生活訊息

吾生也晚,祖父口中老日子的九大簋,其中一碗是滿滿的以金華火腿絲或冰糖炮製之燕窩,在我少時已不復見,但鮑魚、海參、花膠(次之用魚鰾)甚至魚翅,都是童年時屏山高層次的九大簋用料。 九,長長久久,如同八字,九字一出先討大眾歡心。 鄧聯興祖傳的盆菜製法,需以柴火烹煮,而在市區裏要申請柴火牌照,無異天方夜譚,要喫到那一口記憶中的柴火香,只有長途跋涉回圍村。 廣東在歷史上地處南蠻,物資匱乏,曾經的香港也還只是貧窮的小漁村,普通人家過年能喫上盆菜已經算得上豐盛,只有富貴人家才喫得起奢侈的九大簋,大搞排場宴請四方。

屏山九大簋: 屏山九大簋

傳耆搞手非常體貼,特別安排咗旅遊巴接送市區嘅團友出入屏山。 你叫我自己入去唔至於唔識路嘅,但有車接送就梗係最好啦。 屏山九大簋 第一場係屏山傳統盆菜嘅九大簋,前幾年有朋友撩過我去食,但點都湊唔齊腳。 一圍寫就寫十二位用,其實以現代都市人嘅食量,十六位都餵得飽。 回望這個盛會成因,先是為母賀壽,於97回歸前,已故學者詩人也斯、美食達人劉健威與我,討論在最後的英殖除夕舉辦一個別出心裁的派對,最後以我為母祝壽,在祠堂擺設盆菜宴的模式,加上畫家王亥的歌唱家夫人王太高歌贈興,就此敲定。 誰知300人的派對,佔了三分二為媒體人,「盆菜」二字自此高唱入雲。

來到元朗屏山,你可以用味蕾感受傳統的圍村風味。 九缽(即九大簋)各有特色,九道菜都盡顯老闆聯哥對食物的執著。 其中一道陳皮鴨湯由早上7點開始燉製,甚花時間及功夫。 屏山九大簋2025 個別菜色,如陳皮鴨湯、圍村炆豬肉等需一日前預訂。 香港流行食盆菜,回歸後社團經常舉辦千人盆菜宴,令盆菜之名蓋過九大簋。

隔咗一晚之後,翻熱再食,係無咁嫩,但更入味,嗰種微妙嘅酸味無咗,變得更加醇香好味,撈飯或者米粉一流。 第一道菜,陳皮鴨湯,香到呢,未輪到我地枱上菜,聞住隔離枱嗰兜湯,啲口水已經流到一枱都係。 嗰日我十點至食完早餐,開飯時間係十二點,本來一啲都唔餓㗎,聞到香就餓了。

在屏山唐人新村前村長鄧建國安排下,筆者和友人幾天前得嘗這道聞名已久的名物。

屏山九大簋: 屏山盆菜宴『九大簋』

菠蘿子薑客家人重視薑的補健作用,因而衍生出許多有關的傳統菜餚,如子薑燜鴨、薑絲炒大腸等。 經醋醃製後的子薑與新鮮菠蘿混合在一起,味道可口酸甜、清新解膩。 九大簋其實沒甚麼高深學問,老日子食材匱乏,至矜貴不外乎上面所述另加魚、雞、鴨、豬,水陸空三肉,今天食材沒舊時不時不食的自然,但花款繁多,隨廚師或菜譜設計師心意及食材供應而定,千變萬化,只要中心的幾樣照老規矩,沒甚麼不可行。

屏山九大簋: 九龍城黃店:泰金國、BTS 美食站、茶理史、Rings Coffee

由元朗享負盛名的「屏山傳統盆菜」提供的「九大簋」就有以下經典客家菜式! 陳皮鴨湯燉煮五小時以上的老火湯,充分釋放鴨肉的鮮味與陳皮的果香。 陳皮為鴨湯提香及闢走鴨臊味,鴨肉一挾即散、入口鬆軟,兩者是絕佳的配搭。 也許鄧聯興沒想到,自己會和父親當年面臨一樣的困窘——如今的圍村人有田有地,生活無憂,年輕人更渴望去大城市打拼,很少有人願意從事油煙滿面又粗重耗時的廚房工作,盆菜館工作時間長、強度大,連夥計都很難招,更別說學徒。 曾經鄧聯興試着要求侄子學習製作盆菜,對方來了兩天就累走了,祖輩留下的技藝也許又要後繼無人。 鄧聯興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遇到九大簋的“大單”,更是需要凌晨2、3點就起來準備,鄧氏父子加上四五個女工,有人炒菜有人盛菜,有人包裹保溫錫紙收拾餐具,最後連同食物一起搬上貨車,一行人再浩浩蕩蕩驅車沿着鄉間小路,奔赴宴席現場。

炸鮮門鱔魚從前漁民會將小鱔魚劏洗並晾乾,令它們易於收藏,當作日常的食材。 後來生活水準提升,就採用新鮮的門鱔取代鱔乾,並迎合現代口味而改成酥炸,外皮香脆惹味,門鱔肉則結實彈牙。 黃酒雞這道客家名菜不只美味,更可補氣補腎。 黃酒是糯米酒的一種,味道香甜,從前的客家人都會親自釀製黃酒,婦女亦會於坐月時喫黃酒雞調理身體。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喜歡喫豬手的,對聯哥的「了酸豬手」肯定讚不絕口。 坐在我旁邊的曾志雄教授馬上代答:了即溜,酸溜溜的溜。 果然,一小件豬手入口酸酸甜甜,很醒胃,豬手肥瘦得宜,韌中帶軟,冇牙都食得。 本來大家寄望甚高的「燉陳皮鴨湯」,卻比想像之中失色,鴨身尚可,陳皮不足致味寡,喫剩了半鍋。 聯哥說,最近找不到頂級的子薑,否則更和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