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來看,非洲拉丁美洲乃不平等程度最嚴重的地區。 拉美城鎮地區的平均堅尼系數是0.5,南非則高達0.73。 法國的黃背心動 自2018年11月17日開始的法國黃背心運動,持續多個月引起世界關注。 香港傳媒中亦有不少評論,更延伸到香港的貧富懸殊問題。 我們得到儲存易Store-Friendly贊助,支持合作夥伴「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推行改善居於劏房的低收入住戶之家居環境項目,協助受助家庭將非必需品暫時存放在迷你倉,以騰出空間為孩子添置書桌及增添一點活動空間。

  • 統計處處長鄧偉江解釋,由於2011年至2016年經濟暢旺,部份職位如老人院舍員工、清潔工等有出現空缺,變相基層職位的工資相對上升,加上最低工資落實,令堅尼系數下降。
  • 如果政府缺乏資源,不能為低收入人士補底,於是要向收入較高的人加稅,補貼收入較低人士,還可以說得通。
  • 明明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個月才公佈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地政策也繼續強調「共同富裕」重點應該放在增強前線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能只看整體數字表現。
  • 這個指數在0和1之間,數值愈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愈均勻;反之亦然。
  • 當普遍意見認為堅尼系數大於0.4就屬於高的時候,香港居然卻是投入政府福利以後仍然未能擺脫這個境況,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貧富懸殊實在相當嚴重,必須設法從根本地革除問題。

此標誌可用於申請者的社交媒體、網站或其他宣傳物件上。 香港堅尼系數 僱主可於網上遞交表格,向樂施會申請「生活工資僱主標誌」。 樂施會認為有必要在垃圾站內加入與工作空間分隔的休息空間,並建議政府研究向戶外工作者發放高溫津貼以及建立酷熱天氣下的停工標準,以客觀指標保障工友健康。 上述的討論與分析,是希望大家在分析與評論時,採取一個客觀與較爲公平的比較。

香港堅尼系數: 樂施會政策研究及倡議(節錄)

施瓦布教授提到現時世界五個失衡的系統,其中一個便是社會上不斷惡化的貧富差異(disparity)。 當然,施瓦布教授的信中亦提到法國黃背心運動,作為反映社會失衡的一個標誌。 前言 香港堅尼系數2025 香港堅尼系數 上星期(4月28日)的網誌提到法定最低工資與貧富懸殊的關係,有閱讀這系列的讀者,都會留意到貧富懸殊及貧窮的議題,在過往的網誌都經常出現。 香港堅尼系數2025 香港堅尼系數 不過,說得「遠」及「玄」一些,沒有貧富懸殊現象,便沒有今天的我。

若我們要等待這些滯後的數據,才作出政策調整,便只會是追落後,亦有可能愈追愈落後。 當然,制定適時的政策,政府責無旁貸,不過,亦需要凝聚社會的共識,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才得以順暢。 不論是法國的黃背心運動,或是過往數年的香港貧窮情況分析,都顯示就業對脫貧及減低收入不均的重要。 因此不論是財政司司長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的重點之一「保就業」,又或是勞工及福利局加強就業援助,都是特區政府的政策重點。 當然,我們用任何兩地來作比較時,都應知道兩地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及經濟都不同,單是抽取一些指標來比較,會有不同程度的簡化。 由於我對法國的認識有限,對於有關法國黃背心運動的前因後果的不同評論,不能判斷其可信程度。

香港堅尼系數: 香港貧富懸殊之堅尼係數

況且各種福利轉移本質上都是政府採取的事後補救措施,故此除稅和福利轉移前的原本住戶收入不均往往更能呈現整個社會的結構性缺陷。 香港堅尼系數 當普遍意見認為堅尼系數大於0.4就屬於高的時候,香港居然卻是投入政府福利以後仍然未能擺脫這個境況,這只能說明我們的貧富懸殊實在相當嚴重,必須設法從根本地革除問題。 由於在2007年前,統計處只公佈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係數,而相對大部分國家都只是公佈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係數,自然凸顯了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 自2007年起,每5年統計處會利用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統計所得資料,就收入不均情況作更詳細分析,並公佈由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係數,至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係數。 由於香港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數目近年增加迅速,統計處亦會就只包括有經濟活動成員的住戶計算堅尼係數。 另外,亦由於香港住戶平均人數逐年下降,統計處亦會計算以住戶人均收入爲基礎的堅尼係數。

住屋是香港核心問題之一,而貧富懸殊問題與住屋問題是相關連的,因為擁有物業就是擁有資產,是財富。 所以在樓價上升之時,擁有物業與沒有物業的分歧就愈大,Wealth Inequality就更明顯。 只可惜香港沒有太多財富不平均的數據,要統計起來亦不容易,而香港在這方面研究也不多。 鄧偉江被多番追問本港貧窮懸殊差距是否日趨嚴重、今屆政府福利政策是否未見成效。

香港堅尼系數: 政府補底 收窄差異

項目還包括為受助家庭提供簡單家居改善服務,例如更換損壞傢俬等。 在一般已發展國家/地區而言,城巿的收入不均情況都會較鄉鎮爲高。 香港作爲一個國際城巿,亦是世界上主要金融中心,若要比較香港與其他地區收入不均情況,最合理的比較便是比較香港和其他金融中心的情況。 以美國紐約巿爲例,2015年以它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係數爲0.551,較香港2016年的原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係數的0.539爲高。 「橄欖型」社會結構近年獲視為較理想的社會格局,所謂橄欖型,就是「兩頭小中間大」,即是極貧、極富的人口在社會上佔很少,中間階層佔多數,這反映社會貧富兩極化的問題並不嚴重,社會資源配置也較為合理。 堅尼系數由居民的年收入來定義,而需要衡量居民財富分配公平程度時可用財富堅尼系數,它由居民所擁有的財富來定義。

  • 此外,本港堅尼系數亦比美國主要城市,如華盛頓、芝加哥及洛杉磯等高,意味香港的貧富懸殊差距比這些城市較大。
  • 世界正步入一個將財富分配問題視為最迫切社會政治議題的時代。
  • 因此樂施會除了就長者、在職、婦女、少數族裔四個面向應對貧窮問題,也進行全面宏觀的政策研究,令更多人關注本港貧窮問題的全貌。
  •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主要透過兩種統計調查,收集住戶收入的統計資料。
  • 奇怪的是,筆者聽到這個新聞首先想到的,不是香港人有多窮,而是香港人有多富,是那種富得流油富可敵國的富。

通常,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時,貧富兩極的分化較為容易引起社會階層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動盪。 如上述,過往不少的國際比較都是以香港的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係數,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係數比較。 以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爲例,它採取的其中一個指標便是堅尼係數。 根據聯合國的指引,0.3以下情況良好,0.4是「警戒線」,0.6以上則有可能引發社會暴亂。

香港堅尼系數: 相對概念此消彼長

如果橫向比較,香港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堅尼系數最高,冠絕英美澳紐。 在亞洲區,香港的貧富懸殊程度超過大陸、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 香港堅尼系數 自有記錄以來,香港堅尼系數一直高於警戒線,逼近UN所說的「動亂」線。 多年來,香港社會時有反對「地產霸權」的聲音,「仇富」心理日熾。 在施瓦布教授給予參加者的信中,反映不少參加者對現時世界多個現象所表達的擔憂。

香港堅尼系數: 財富堅尼系數

一般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不均的現象可能較收入不均的現象更爲嚴重。 不過,由於香港收集的住戶收入數據,亦包括了由財富所產生的收入,換言之,收入不均的數據亦在某程度上反映了財富不均的情況。 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於1910年代由意大利統計學家Corrado Gini制訂,用於量度社會上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程度。 系數的數值介乎0與1之間,數值愈高,表示社會上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程度愈大。 香港堅尼系數2025 政府統計處已展開2021年人口普查,有關數據將用於計算本港最新的堅尼系數。 有機構估計,本港貧窮人口持續增加,堅尼系數可能再創新高。

香港堅尼系數: 香港貧窮現況

以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所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為例,它採取的其中一個指標便是堅尼系數。 資料顯示,香港在2016年的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為0.473,兩者均創45年來新高,反映本港的貧富兩極化問題持續惡化。 其實過去幾年,羅致光已經不只一次撰文叫人注意堅尼系數的計算方式,他在2018年9月曾指坊間評論只看稅前堅尼系數是「基本分析的錯誤」,到2019年5月又比較過香港與法國在除稅與福利轉移前後的堅尼系數。

香港堅尼系數: 基尼係數

但由於法國的利得稅與入息稅都遠高於香港,計算稅後及福利轉移後,香港的堅尼系數便遠高於法國(0.473相對0.291)。 堅尼系數(Gini 香港堅尼系數2025 Coefficient)是全球公認量度貧富懸殊的最重要指標,數的數值介乎0與1之間,數值愈高,表示社會上收入分佈不平均的程度愈大。 香港堅尼系數2025 上述的討論與分析,是希望大家在分析與評論時,採取一個客觀與較為公平的比較。 就如上述洛桑2021報告,採取了一個較為公平的數字,香港的堅尼系數排名便升了12位,不過仍只是在64個經濟體系中排名48,顯示香港的貧富懸殊在64個經濟體系中,仍是處於最高的三分一之中。

香港堅尼系數: 香港有條件令更多人幸福

一般而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不均的現象可能較收入不均的現象更為嚴重。 不過,由於香港收集的住戶收入資料,亦包括了由財富所產生的收入,換言之,收入不均的資料亦在某程度上反映了財富不均的情況。 據政府2021年底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香港貧窮人口高達165.3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達23.6%,數字乃歷年新高,情況令人憂慮。 2016年香港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高企0.473,兩者同樣創45年來新高,也是各先進國家及地區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 2013年政府首次設立官方貧窮線,訂在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

香港堅尼系數: 貧富懸殊的挑戰

他們或許擁有大量資產,只要把資產價值釋放出來,便可拿來消費,維持日常生活。 例如他們或許持有收租物業,每月有租金收益;也許持有股票,債券或基金,定時收到股息、利息。 問題是他們會否當這些收益為收入,向統計處或稅局申報? 由於在2007年前,統計處只公佈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而相對大部分國家都只是公佈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自然凸顯了香港收入不均的情況。 自2007年起,每5年統計處會利用人口普查或中期人口統計所得資料,就收入不均情況作更詳細分析,並公佈由稅前和福利轉移前的堅尼系數,至除稅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 由於香港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數目近年增加迅速,統計處亦會就只包括有經濟活動成員的住戶計算堅尼系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