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心,在下邊再加兩點,就是個真心。 用真心、直心,不要用那個彎曲心,不要用那個假心。 「無諂無誑」:諂就是諂媚。 諂媚,俗話就叫拍馬屁,又叫溜虛。 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哦! 不是雪中送炭,是錦上添花,那麼和雪中送炭正是相反。
- 有的用七寶造的,就是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來造這個寶塔。
- 準備好無罪地行走在神前是今生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我們一生的追求;這是無法靠著偶爾密集地從事靈性活動就能達成的。
-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是:我修密宗啊!
- 「心無怯弱」:可是修行出三界這個法,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
- 所以他就到有錢的家庭去化緣,他總有理由,就說他是為有錢人去種福。
那麼又叫大開士,他非常開明,不自私、不自利、不貪、不求、不爭,是一個大心之士。 所以這是六波羅蜜,六種的法門。 我們學佛法的人,若能六種法門一起去修行,更好! 若不能完全修,一門深入,也會達到彼岸,了生脫死。
清淨心: 清淨看世界,歡喜過一生
「到真實處」:到那個真實究竟的莊嚴處,究竟地以佛的莊嚴而自莊嚴。 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 就是說這個菩薩本來和你我他現在的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覺悟了。 清淨心 覺悟就是真明白了,不顛倒了,不糊塗了,不迷了,不染苦為樂了。
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我們今天大乘法衰,為什麼會衰到這種地步,不是沒有原因。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於清初順治皇帝就有很多次的責備,認為這樁事情順治皇帝要負責任。 清淨心 中國過去出家人,要經過嚴格的考試,不是一般人都能出家。 考試的科目,普通的學術要等於進士,進士就像現在的博士學位,在那個時候是國家高等的考試,相當於這個地位;再考佛法,考取了,皇帝發文憑給你,叫度牒。 你有這個度牒,你纔有資格出家,所以出家的資格是經過國家考試的,皇帝發度牒給你,就承認你的學問德行可以做我的老師。 雖然沒成佛,沒有成究竟圓滿的佛,但是成佛的方法,他已經掌握到,他已經在修學了。
清淨心: 真正的幸福,是心靈的富足
一個討厭的人來找你,那是佛菩薩來了! 你的心把他變成佛菩薩,心清淨,身一定清淨,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淨,外邊的環境就清淨,這叫境隨心轉。 清淨心 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皆反對心性本淨說,認為它不了義,主張心的本性為無記,但是可以經由禪定與內觀修行使它成為清淨[2]。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製作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系列節目。 今天我們仍然延續上一集的主題「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如果有,趕緊唸佛,令其清淨。 遇到外邊事情,你住著染心了沒有?
清淨心: 如何戒邪淫、防止婚外情 佛教文章分享 學習傳統文化
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捨不得呀! 又什麼開門七件事--米麵油鹽醬醋茶,都要你來安排。 這個都是空的,等到死了,什麼都沒有了。 在這兒作戲,就好好做就是了,何必又那麼多憂愁煩惱、爭爭吵吵,啊!
所謂肉眼並不是我們這一對肉眼,是另外有這種眼。 「盛暑炎毒」:盛暑就是在夏天熱的時候,這個太陽熱得好像一股毒似的。 「當願眾生」,「捨離眾惱」:我們人身上也有這種的毒,什麼是我們人身上的毒呢? 這個煩惱就是我們人身上的一種毒,這個炎毒就是那個熱毒。 「一切皆盡」:我們願意這一切熱毒都沒有了,一切煩惱都斷了,所以說斷煩惱就是菩提。 也不是斷煩惱,就是把煩惱一變過來,它就是菩提了,所以一切皆盡。
清淨心: 華雨集第三冊-五 如來藏‧我‧自性清淨心
「當願眾生」:這時候又願意一切眾生,「滿足其願」:滿足他所要發的這個願。 清淨心 「心無羨欲」:心裏沒有羨慕虛榮這種慾念,沒有盡想一些個不實在這個情形,盡想一些個假的這個情形,這是心無羨欲。 所以這託滿缽,若見滿缽的時候,「當願眾生」:又發願,願一切眾生。 「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圓滿一切的善法。
清淨心: 「清靜」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組圖)
古人説:「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心能安定下來,即使住的是茅屋,也勝過七寶宮殿;即使喫的是粗茶淡飯,一樣津津有味。 相反地,假使心中有煩惱,即使天天喫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蠟。 清淨心2025 「若見大臣」:假如見著大臣,這個國家有王子,又有大臣。
清淨心: 活動機型:
「若見滿缽」:前邊那個是羅漢託空缽,現在就是羅漢託滿缽了。 清淨心2025 不要說我們人有窮的、有富的,這羅漢,你看! 羅漢都是有神通、有智慧啊,但是他不能用神通去化緣,他也不能用智慧去乞食,所以都是聽其自然的這種因緣,有人佈施給自己也不動心,無人佈施給自己也不動心。
清淨心: 何謂「世間食」與「出世間食」
「及以圓滿慈悲喜捨」:和怎麼樣才能把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都修得圓滿了呢? 這個智首菩薩向文殊師利菩薩來請問這些個法門。 清淨心 心理健康,身體焉能不健康嗎? 心不健康,想身體健康非常困難,這個道理學大乘人的懂。 心清淨,心裡沒有煩惱,沒有雜念,沒有憂慮,沒有恐怖,心地清淨,心地平等,覺而不迷,這個心是最健康的。
清淨心: 活動訊息
話說回來,前面我們說到,自古以來有許多禪和子參禪一生還是悟不了,到老只好抱憾而終;因此這個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可以說是使人煩惱者。 可是雖然說如來藏是使人煩惱者,眾生卻不可以把祂捨棄,因為任何人、任何有情眾生,只要一時半刻乃至一剎那沒有祂,便立刻捨報了。 因為每個人、每個有情眾生,都是從自己的自性清淨心如來藏中出生,如來藏是宇宙萬法的根源。 可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這個法很難了知,而難以了知的部分有兩個:第一、如來藏到底在哪裡,很難找到;第二、如來藏既然是自性清淨,為什麼卻又有煩惱雜染呢?
清淨心: 這樣的人心特別狡詐和陰險,而且城府很深
這時候又發願,說「當願眾生」,「住正法界」:住持這個正法的法界裏邊。 「離諸罪難」:離一切犯罪的這種因緣。 那麼現在說「執持應器」:執持,就是拿著;應器,就是應量器,就是比丘喫飯所用的那個缽。 那麼這個缽是正應你所喫的那個數量,你能喫多少就添多少,不要太多了,也不要不夠。
清淨心: 唸佛如何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定力
清淨的心行,就是莊嚴佛國土。 諸位記住,不是香華幡幢,那些是形式,要有內容。 形式不是真正莊嚴,內容纔是真正莊嚴。 富麗堂皇的殿宇,我們進入,是清淨的身語意三業,才放光。
又有樂說無礙辯,法師要具足樂說的辯才,就是願意講話,沒有話,也會說出來很多的話,那麼這是樂說無礙辯。 「廣宣法要」:到處都宣講佛法的要理,這種最要緊的道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說是:我修密宗啊! 唸咒,在那兒念念咒,就殺殺殺殺殺殺殺殺。 那個瞋心起來了,就要殺人,這是修的一個什麼法?
內有五毒,外有細菌感染就很容易得病;如果內沒有貪瞋癡慢疑,外面病毒再嚴重,你不會感染,所以叫免疫力,道理在此地。 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預計,腦筋完全休息,這樣就是精神得到安靜了,其要在於輕鬆與自然。 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一些「特殊」的人,清靜的人懂得不能鑽牛角尖,不在負面情緒裡畫地為牢。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心清淨。
世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人說的話要是跟經相應,我們就可以聽。 經是證明,他講的經上有,我們可以聽他的,經上沒有,不能聽他的。 所以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以為順境裡頭好,順境裡頭最容易淘汰人,逆境當中還有不少激發他的道心,他還能成就,順境裡面成就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一享福就完了,就受不了。 靜坐之法,從理論上說要在一個靜字,靜之要訣則是心字,靜心是入門的要訣,心若不能清靜,則一切修行之法,皆無從落腳生根。 故靜坐之要在靜心,靜心之要則在養心息心,或曰收心煉心。
清淨心: 唸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若見果實」:假設見著樹上結的果實,這時候也「當願眾生」,「獲最勝法」:得到最殊勝的這種佛法。 「證菩提道」:證得這個菩提覺道,得到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見大河」:遇著這個大河的時候。 「當願眾生」:當願這一切眾生。 「得預法流」:能預--參與這個法的源流,「入佛智海」:到佛的智慧之海裏邊去,也就是深入經藏了,到佛的智慧之海。
「毗黎耶波羅蜜」:怎麼樣又能修習精進到彼岸這種法呢? 「禪那波羅蜜」:怎麼樣修習禪定到彼岸這種法呢? 「般若波羅蜜」:怎麼樣修習般若到彼岸這種法呢? 那麼這個六度的法門,都得怎麼樣修行呢?
清淨心: 唸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整個修證的歷程,是以如來藏為核心,所詮釋的理趣則是第一義諦的正知見,也就是如來藏妙法。 清淨心 整部《勝鬘經》所說,主要是在攝受如來藏正法,這個攝受正法最重要的地方,是在宣講唯一佛乘的一乘道;這個唯一佛乘的一乘道,它的核心正是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也就是說,整個佛法的內涵是以如來藏貫串起來的,而菩薩宣演如來藏妙法就是在作獅子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