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比傳統的遊樂場,多了更多設施,而且設計新,從未係其他地方出現過,好玩、創新、激! 以小編倆去勻全港免遊樂場來計,一致認同:呢個最好玩! 不少大小朋友都愛玩Lego,而K11 MUSEA LEGOLAND絕對是大朋友小朋友都會玩得盡興的室內遊樂場。 另外,場內亦設有餐廳和飲食區,洗手間有換片枱,方便家長使用。

  • 香港太空館活動年年更新,不斷舉辦新活動,例如:天文電影欣賞、天象觀測等內容豐富!
  • 這是一種在二十世紀戰後幾十年間,發展出來的特定類型遊樂場構思和設計。
  • 除了網絡媒體關於懷舊的報導,一些收集舊事物如相片、故事等的羣組也每為數不少。
  • 另外,遊樂場更設有特色蝸牛攀爬架及毛毛蟲攀爬架,非常可愛。
  • 這些雕塑中還會加入一些如金屬片的元素,讓兒童可以敲打拍擊,製造不同的聲音。
  • 不過Chris直言現時香港的遊樂場的設施限制了小朋友的創意。
  • 在二十世紀初,關於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日益增加,遊戲被認為是有益身心的活動。

此小型展覽當中包括 年間公眾參與過程中眾多小孩、家長和三十多間學校與機構的部分共創參與成果,同時誠邀請各位一同分享心目中對理想遊樂環境的想像,作為孕育新一代公共兒童遊樂場的紀錄。 全港首間Kiztopia於今年9月進駐沙田新城市廣場Play Park並開設首間海外旗艦店,場地共佔12,000呎,有多達15個遊樂體驗區域,當中最吸睛的設備包括了8條最高可達4米高的巨型滑梯攀爬區! 遊樂體驗區域中有不少特色區域,當中包括全場最矚目且具挑戰性的「超巨型城堡攀爬區」,區中包括4米高的長滑梯、色彩繽紛的大型波波池,加上多項極具挑戰性的障礙遊戲,如流星錘、攀爬牆、繩索橋、彈牀等。 康文署在全港多個公園設有共融遊樂設施,適合所有小朋友遊玩,是一個免費又有益健康的親子活動好去處。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舊屋邨之旅

故此,從石籬遊樂場在《香港年報》和雜誌所佔的重要篇幅,以及昔日使用者的熱烈迴響,便足證它殊不簡單,並非只是一項遊樂設施。 所以……事實上,正是這個建於1969年的石籬遊樂場與現今普遍充斥着現成設施的遊樂場的天淵之別,促使我們提出一連串重要的研究問題。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舊式遊樂場 這是石籬遊樂場今天的樣子,與其他香港一般遊樂場無異。

  • 在新屋苑裏小朋友的空間實踐都被無形的秩序限制著,這羣體的凝聚力及連續性便減退,我的生活感覺被孤立及被操控著,失去了一部分生活的寄託。
  • 這年代的小孩也許多數都以打遊戲機、玩玩具(甚至 iPad)為娛樂,但在大概 100 年前,還未發明電腦遊戲、物資又沒現在豐盛的時代,小孩的最大娛樂就是在公共遊樂場跑跑跳跳了。
  • 昔日旺角、太子一帶其實亦有不少走馬騎樓式建築,也面臨清拆的命運。
  • 這些名字足證史靈卓(Paul Selinger)視這個遊樂場為一件藝術品。
  • 但與舊居相比,新的屋苑內有多處遊樂場,在鋪了膠的地上放置了不同設計的組裝設施,大都是滑梯及少許可攀爬的裝置,那些設施色彩繽紛,起初跟哥哥還是有點興奮。
  • 雖然滑梯可以帶給小朋友這三種不同階段的體驗,然而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而侷限了小朋友的成長。

但與舊居相比,新的屋苑內有多處遊樂場,在鋪了膠的地上放置了不同設計的組裝設施,大都是滑梯及少許可攀爬的裝置,那些設施色彩繽紛,起初跟哥哥還是有點興奮。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不過那個大天秤是放置在屋苑一個毫不起眼的位置,沒甚麼人氣,我們沒有在那兒結識到甚麼同屋苑的朋友。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黃宇軒:(英文)我們相信抽象遊戲地景不只在於其具有特色的外貌,它們亦是設計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及展示出遊樂空間能為何樣這概念。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2. 長洲西園Glamping

若香港人懷舊只為盲目追逐潮流,當時理應一窩蜂去光顧書中的小店,但當年這刊物所換來的,卻是網絡上的一片謾罵,[2]指責領匯虛偽,不應消費這些正正被該公司趕盡殺絕的小店而去賺錢。 謾罵當中的憤怒,顯示出懷舊背後,其實承載著香港人十分在意的事情。 其中一位受訪者劉宏達(Lau Wang-tat)先生,他今天也有在座。 更以自己在石籬遊樂場的美好回憶為靈感,創作繪畫和陶瓷雕塑。

又因為香港早年蚊患嚴重,便種植大量樟樹以驅蚊,因而得名。 這兒原為廢置礦山,地勢原本陡峭,但依山而建的兩個公園與彩福邨、彩德邨現時相連為一體。 頂層風景優美,設有「岩石展示區」,展出瑪瑙、米黃玉、火山石等奇珍異石;中層有大面積攀爬架、攀爬網、膠圈、鐵架等;較低處有蜒曲折的行人徑和樓梯,空間甚大,可盡情跑上跑落,捉迷藏一流。 公園的面積只有400多尺,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斑馬線、紅綠燈、指示牌、天橋等應有盡有,非常寫實,像真非常。 園內所有設施的尺寸均縮小了幾倍,連天橋也是迷你版,可愛極了!

香港舊式遊樂場: 第 1 站 Molly Fantasy 親子樂之選

位於將軍澳的室內體適能訓練中心 AlphaStep,適合3-17歲小朋友及成人! 擁有Ninja Warrior障礙賽訓練設施,及電子感官反應訓練房間,有玩開運動嘅大人小朋友,仲可以體驗運動員訓練課堂! 有5種課程提供兒童及青少年 ,以不同嘅訓練模式,提升學員體適能表現,包括感官反應訓練 、 障礙賽挑戰訓練 、 專業運動員能適能訓練等等。

說到南山邨,許多人的第一印像是它專屬擁有的「遊樂場」,每三棟大樓包圍住的市場上的天台,就是一處聚集人氣的懷舊遊樂場,也是現在非常吸引人氣的景點之一。 搬到新居那年我讀小四,小四到小六的課後時間做過甚麼,我都想不起了,那段關於小學時玩樂的記憶,就止於搬到新居後,發現在新屋苑不會找到像舊屋苑那份熟悉的失落。 再過兩年後我便升上了全日制的中學,校內的課外活動多姿多彩,放學回家完成功課後的玩樂時間便不再存在了。 搬家後,我和哥哥在新的屋苑周圍視察,看有甚麼好玩的地方。 新屋苑內大面積的空地不多,有被樓宇環繞的空間,但總被一個個花圃間隔開了,要打球便要到球場去,但球場大部分時間都被比青年或成年人佔據著,不要說屋苑內每隔幾十步便看見「不準踏單車」的告示。 新的屋苑依山而建,來往屋苑各處都無可避免要上落樓梯,亦只能夠在小範圍內踏單車,非常沒趣。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而且,遊樂場的設計一直是由建築師或工程師負責,而非藝術家。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他有感於當時的香港遊樂場沉悶乏味,於是向市政總署提議興建一座雕塑遊樂場,造福香港兒童。 至於我們的研究問題,我們探問的是,到底是甚麼令石籬遊樂場和其他抽象遊戲地景得以誕生?

香港舊式遊樂場: 荃灣海濱公園

在  19 世紀末,德國提出將遊樂場視為一個讓孩子體驗公平競爭、學習良好舉止和社交技能的地方,可以說是一個戶外的「人生教室」。 到了 20 世紀初,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則提出,城市街道由於有太多汽車,對兒童構成危險,所以提議在國內建造更多遊樂場,讓小孩留在裡面,不要跑到馬路。 據2019年施政報告計劃,未來幾年香港將更新170個公共兒童遊樂場,並把公眾參與元素加入成為設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香港舊式遊樂場: 香港公園Hong Kong Park

根據Joe L. Frost所說,遊樂場是為了激發遊戲行為而特別設計的景觀。 他用「遊戲地景」一詞來概括形容各種不同類型的遊樂場,包括傳統遊樂場、探奇遊樂場、創意遊樂場及共融遊樂場。 除了鞦韆、滑梯等基本遊樂設施外,香港的遊樂場亦有採用一些較獨特的設計,這跟「遊戲雕塑」(play sculpture)的潮流不無關係。 1930到1970年代間,不少歐美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可兼作遊樂設施的雕塑。

香港舊式遊樂場: 好去處

回想起那些歲月,總覺得神奇,那羣一起玩樂多年、住同一屋苑的朋友,我們從沒有交換過後彼此的電話號碼,大家住屋苑裏哪一座也不知道,甚至連大家的名字,我也只知道一兩個。 我們從沒有方法聯絡大家,每天做完功課,追看完卡通片也只是單純的想玩,玩些甚麼,與甚麼人玩,其實也沒有特別期待,走到空地遇見誰,招呼也不用打便會一起玩,回家時大家也從沒相約過何時何地再見面。 在眾多香港人所懷舊的事物當中,未必每一樣也屬於我的時代,與我的生活經驗有關連。 唯每當讀到關於舊遊樂設施的資料時,卻不斷湧出兒時於遊樂場的生活片段,更挑起了複雜的情緒,有點感動,卻也惋惜,還帶點憤怒及無助。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1975年,慈善團體半島青年商會舉辦了一個兒童新天地遊樂場設計比賽。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12. EpicLand 歷奇王國 亞洲最大室內滑梯

現為「創不同協作」策劃人,曾策劃項目包括2008年的「玩之大學」(2018)、2016至2017年的「青湧生活節@西九」等等。 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其後獲倫敦藝術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2018年獲M+ / Design Trust 研究資助,與黃宇軒合作研究國際潮流和本地因素如何影響二十世紀香港遊戲地景的設計。 他們的設計概念是建造一系列相連的雕塑,以鼓勵兒童參與羣體活動、促進相互合作和激發想像力。 這些雕塑中還會加入一些如金屬片的元素,讓兒童可以敲打拍擊,製造不同的聲音。 香港舊式遊樂場2025 香港舊式遊樂場 在當時的香港來說,這些絕對是遊樂場設計領域前所未有的嶄新意念。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21.九龍灣建造業零碳天地 低碳綠色市集 親子體驗綠色環保生活

獲獎者是來自香港大學的建築系學生團隊及他們的朋友,一位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年輕設計師。 史靈卓(Paul Selinger)於1950年代末至1961年間先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三藩市藝術學院修讀藝術,他約於1960年代初期至中期移居香港,並在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雕塑。 例如,他在1966年獲加德士委約創作一件大型鋼雕塑,亦即是左上方的那一件,放在新落成的海運碼頭大堂。 他曾與韓志勳(Hon Chi-fun)、文樓(Van Lau)和王無邪(Wucius Wong)等著名本地藝術家舉行聯展,並與最活躍和受人推崇的年輕設計師,如何弢(Tao Ho)和Henry Steiner等過從甚密。

香港舊式遊樂場: 親子好去處2023 全港22個戶外/室內活動推介 整雪糕/摘水果/草泥馬/遊樂場

這些全都證明瞭一所精心設計的遊樂場,其作用之大遠超乎一個兒童遊樂的地方。 在石籬這個案例,遊樂場成為社區的地標,也是不同世代的居民的聚會之所。 此外,它還激發了具有創意的詮釋,劉先生的創作便是明證,其影響極之長遠。 自1950年代起,香港政府興建大量公共房屋,以應付急速膨脹的人口。 除了公園之外,屋邨亦成為興建兒童遊樂場的主要地方。 大埔廣福邨旁的宏福苑,雖不算大型屋苑,卻悄悄收藏了 5 條舊式鐵滑梯,螺旋形、垂直式、木架塔建的滑梯盡有,同時連攀爬架的款式也夠特別,有可愛的蝸牛形和有趣的毛毛蟲模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