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期時,黑麪琵鷺的冠羽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亞成鳥喙部顏色較淺,較小且面較,初級飛羽末端外緣及飛羽羽軸皆呈黑色。 先來到莊河黑島瞻仰清朝北洋艦隊“經遠”號艦長林永升的高大雕像,受到強烈震撼,英雄林永升濃縮着中國近代海戰史,促使我決心挖掘、宣揚甲午海戰的傑出英雄人物。 黑臉琵鷺2025 接着渡海來到石城列島,旅遊開發公司的經理高興地說,“你們到我們石城是來對了,這裏不僅有海島風情、愜意民宿、綠色食品,更有我們莊河特有的黑臉琵鷺。

經過鳥類學家苦心尋找,1999年,驚喜發現有7只黑臉琵鷺在石城列島的形人坨出現,開始在島上築巢,便受到莊河人民精心守護,巢窩數量逐年增加,形人坨被確認爲中國大陸唯一的黑臉琵鷺繁殖地,2006年大連市政府成立了黑臉琵鷺市級自然保護區。 黑臉琵鷺2025 雖然黑臉琵鷺和白琵鷺外貌十分相似,命運卻截然不同。 據普查數據,全球有60%的黑臉琵鷺在臺灣越冬,共有3132只,相比2020年上升12. 5%,增加347只;日本爲第二大棲息地,有黑臉琵鷺570只,佔全球的10. 9%;由深圳和香港組成的后海灣,爲第三大棲息地,有黑臉琵鷺336只,佔全球的6.

黑臉琵鷺: 生態習性

作爲鸛形目琵鷺屬家族的成員,黑臉琵鷺長相獨特,看起來威武霸氣,適應能力極強,但事實上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也是中國瀕危珍稀水禽。 黑臉琵鷺是“一夫一妻”制的擁護者,夫妻關係極爲穩定,開始築巢就說明它們的配偶關係已經確立。 繁殖期間,伴侶會互相理羽來增進感情,直到雌鳥產完所有卵爲止。 它們的卵呈橢圓形,白色,帶有淺色斑點,每窩產4~6枚,孵化期大約35天。 本報訊 (記者 張瑚瀅 通訊員 王翠 劉龑) 近日,一隻黑臉琵鷺現身瓶窯北湖草蕩。

  • 4%;中國其他地區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有黑臉琵鷺1022只,佔全球的19.
  • 遼寧莊河石城島是石城列島的主島,位於黃海海域北部,北距莊河市3.5公里,海岸線長35.4公里。
  • 黑臉琵鷺在海南屬於冬候鳥,通常於10月下旬陸續飛來海南越冬,到次年4月初返回北方。
  • 黑臉琵鷺長途跋涉,往返於遼寧與臺灣之間,引起海峽兩岸同胞和攝影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巢址多選擇在懸巖處的岩石峭壁上,營羣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爲1.2-1.5米。 黑臉琵鷺冬季主要分佈於沿海灘塗、養殖塘和紅樹林等特定的棲息地中。 然而,隨着大家對黑臉琵鷺的愛慕和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愛鳥者、攝影師、粉絲湧來莊河,渴望得到近距離觀賞它們。 儘管黑臉琵鷺性格溫和高雅,能夠與鷗同棲共舞,不懼人員靠近,呈現人、鳥、大自然的和諧景象。

黑臉琵鷺: 瀕危黑臉琵鷺全球數量首破5000只,深港后海灣爲其第三大棲息地

黑臉琵鷺的棲息地后海灣持續受發展威脅,將來或進一步惡化。 綜合過去20多年的數據分析,全球黑臉琵鷺的數目正持續及穩定地上升。 目前,全球黑臉琵鷺數量達5222只,較去年上升7. 黑臉琵鷺每年9-10月抵達曾文溪口,一直棲息至翌年的3-5月才陸續飛離臺灣,中間這一時期是觀賞黑臉琵鷺的最佳時機。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白天休息,傍晚或者夜間覓食,因此白天看到的黑臉琵鷺幾乎都是一動不動地羣聚在一起,有的單腿站立,有的俯臥在地上,有的在理羽;到了下午4時以後,它們開始玩耍、洗澡,然後覓食。

”他熱情表示要親自駕駛自制的遊艇繞行“島島”一週,讓你們見見黑臉琵鷺的美好家園。 2018年,應熱衷海洋文化的朋友葛豔麗之約到大連市莊河地區進行一次“考察”,見識一下莊河“兩大寶”――一位海軍艦長和一種神奇水鳥,直感這次神祕旅行不尋常,便邀請老攝影師薛新會老師同行,以記載這次旅行的結果。 黑臉琵鷺每窩產卵爲4-6枚,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 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

黑臉琵鷺: 繁殖

繁殖期時,黑臉琵鷺的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本性機警,生活於河口、潮池、溼地或潮間帶,具羣居性,偶爾會與警戒性較高的水鳥聚在一起;主要在溼地或魚塭等淺水域覓食,以喙微張並在水裏掃動的方式搜尋魚蝦或甲殼類。 黑臉琵鷺體長60-78釐米,除臉、腿黑色外,通體白色。 只有在繁殖期間,頭後枕部長有髮絲狀的黃色冠羽,前頸下部有黃色頸圈,顯得格外美麗。 黑臉琵鷺全長約74釐米,其特徵是全身羽毛大體上爲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 黑臉琵鷺 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金黃色冠羽,前頸下面和上胸有一條寬的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較短,不爲黃色,前頸下部亦無黃色頸環。

目前,在中央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已對海島周圍採取圍欄保護,並派人負責看島,禁止遊客和漁民上島,避免干擾黑臉琵鷺正常的繁殖活動,與此同時,我們爲黑臉琵鷺營巢提供巢材。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 根據衛星跟蹤數據,莊河沿海灘塗也非常重要,它們已成爲黑臉琵鷺主要的覓食地,從莊河灣至洋河口沿海岸線約60公里的範圍都成爲黑臉琵鷺繁殖後期的棲息地,特別是莊河灣、莊河港灘塗養殖區、黑島鎮韭菜坨子十八點灘塗養殖區和洋河口等4個地點尤爲重要。 黑臉琵鷺2025 同時當地政府也加強了對覓食地的保護,停止了覓食地範圍內圍海造湖項目,黑臉琵鷺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羣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

小島周邊怪石嶙峋,奇石林立,風光旖旎,一派風水寶地,宛如“神仙之島”;小島地勢陡峭,無人居住,環境安靜;島上多山坳多,坑坑窪窪,適於禽鳥築巢,居住着衆多飛禽。 黑臉琵鷺來到這塊美妙仙境就流連忘返,選定爲生兒育女的固定家鄉,黑臉琵鷺也就成爲莊河濱海溼地生態狀況的指示物種。 每年4月至7月在莊河石城島繁殖;9月底長途跋涉飛到臺灣台南縣越冬。 在繁殖期間,有着穩定的“一夫一妻”制,雙雙築巢繁衍,共同撫育雛鳥。 第4河川局指出,濁水溪生態園區內有生態通道、觀夕平臺等12亮點,並應用國際鳥類調查雲端系統,隨時掌握候鳥動態,未來將持續擴大園區範圍,打造成爲揚塵防制與生態保育的示範點。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從留深過夜變夏季留鳥

近年來黑臉琵鷺種羣數量的持續上升是一個野生自持種羣復興的成功示例,這也鼓舞着所有關注黑臉琵鷺的保護工作者們。 2000年黑臉琵鷺的瀕危等級由“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降爲“瀕危(Endangered)”,其後種羣數量一直保持增長的勢頭,已經初步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境地。 黑臉琵鷺是保護區的常客,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途經崇明東灘保護區,夏季和冬季也有少量個體逗留東灘。 黑臉琵鷺在崇明東灘時會利用保護區的自然灘塗或生態修復區內的淺水水域覓食休憩。 遼寧莊河石城島是石城列島的主島,位於黃海海域北部,北距莊河市3.5公里,海岸線長35.4公里。

黑臉琵鷺: 大陸網絡神曲《求佛》在島內爆火!引發思考

據瞭解,黑臉琵鷺屬於鸛形目、琵鷺亞科,分佈區域極爲狹窄,種羣數量也極爲稀少,是全球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 中國於1989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2021年2月,調整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黑臉琵鷺升級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黑臉琵鷺: 越南小斗笠

一個月後雛鳥就能離巢,與親鳥一起活動,學習捕食、飛翔的本領了。 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它們喜歡羣居,每羣三四隻到十幾只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等涉禽混雜在一起。 捕食動作非常有趣,一邊在水中緩慢行走,一邊將嘴插入泥水中,左右擺動搜索,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出水面,將食物吞喫。

黑臉琵鷺: 香港渡冬棲地分佈

深圳新聞網2023年7月27日訊(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秦綺蔚)都市城央,繁華喧囂。 白的鷗鷺,花的鴨雁,嬉水覓食,悠然自得……這一幕讓各國遠道而來的野保、生態領域官員和專家們讚歎不已,他們紛紛按下快門,記錄深圳“紅樹林故事”生動精彩的一幕。 有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而黑臉琵鷺是六種琵鷺種體型最小者。 黑臉琵鷺長的很像可能混羣的白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臉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也是琵鷺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且面部黑色裸露皮膚延伸至眼睛後方。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的短評

4%;中國其他地區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有黑臉琵鷺1022只,佔全球的19. 據統計,深圳近10年累計修復紅樹林面積43.33公頃,促進深圳灣紅樹林溼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生態廊道功能進一步顯現,深圳河入海口區域鳥類種類由治理前的92種上升到167種,單次調查最大記錄數量由871只上升到3740只。 其中,“鳥類大熊貓”黑臉琵鷺從過去白天光顧、回港過夜到全天候停留,從每年抵深過冬、春夏北歸繁殖到單身亞成體成爲夏季留鳥。 2022年11月,深圳側保護區監測到的過夜黑臉琵鷺數量超過150只,刷新歷史紀錄。

黑臉琵鷺: 臺灣渡冬棲地分佈

“在北湖觀鳥,主要是沿着下木橋附近的大堤向前走,觀察兩側的鳥類。 大堤外側是河道,鷚和鵐喜歡在堤岸的草坡上活動,大堤內側有大片的蘆葦溼地,鷺類、雁鴨和鶴類常在此棲息。 ”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成員沈秋說,冬季雁鴨類抵達北湖,站在大堤上就能看到它們在空中盤旋。

比如由37個合作伙伴組成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協定”組織(EAAFP)設立了香港米埔內后海灣的遷飛區鳥區網絡點(EAAF003)和韓國仁川市松島潮灘遷飛區鳥區網絡點(EAAF145),並於2019年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成爲姊妹棲息地。 黑臉琵鷺 另外,仁川黑臉琵鷺保護聯網亦於2020年成立,旨在加強對黑臉琵鷺繁殖地的保護。 對珍稀瀕危候鳥黑臉琵鷺的全球同步普查,自1994年起首次舉行至今,調查覆蓋全球超過100個地點,動員近200位觀鳥者、保育工作者、研究員及鳥類學家等。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爲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爲“黑麪天使”或“黑麪舞者”,屬於鵜形目、䴉科、琵鷺亞科,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紅色名錄瀕危物種。 近年來,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對形人坨黑臉琵鷺遷徙路線及重要的遷徙停歇地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形人坨黑臉琵鷺的遷徙路線主要是沿中國東部沿海抵達中國寶島臺灣南部,在那裏越冬。

黑臉琵鷺: 臺灣渡冬棲地分佈

黑臉琵鷺因其臉部的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呈黑色,嘴似中國樂器琵琶而得名,俗稱“飯匙鳥”“黑琵”;飛行其姿態優雅,亦稱“黑麪舞者”;又因其浪漫愛情稱其爲“愛鳥”“神鳥”。 繁殖期爲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 國內分佈:遷徙時見於東北、貴州、湖南、浙江,在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等地越冬。 每年5~7月是黑臉琵鷺的繁殖季,但它們常常三四月份就已經到達繁殖地。

石城島屬季風性海洋氣候,每年數以萬計的水鳥在此築巢安家,繁衍生息,形成了極爲罕見的鳥島奇觀。 黑臉琵鷺2025 島上棲息着黑臉琵鷺、黃嘴白鷺、黑尾鷗、小白鷺等30餘種珍稀鳥類。 繞坨觀鳥,常見島上斑斑點點,黑白相間,或恣意嬉戲,或盤旋號叫。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又名黑麪琵鷺、小琵鷺、黑麪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麪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3][註 1]。

黑臉琵鷺: 分佈

深港兩地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將隔灣相望的深圳灣(后海灣)兩處國際重要溼地結成“姊妹保護區”。 發佈的《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是全國首個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爲目的的紅樹林保護項目碳匯方法學。 杭州灣正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的中間位置,是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 從對大連莊河黑臉琵鷺繁殖種羣的衛星數據來看,杭州灣既是黑臉琵鷺重要的停歇地,又是其重要的越冬地,這使得杭州灣在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保護方面,顯得尤爲重要。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的獲獎情況

黑臉琵鷺屬於鸛形目、q科、琵鷺屬,該屬共有6種琵鷺,都長着狀如琵琶的嘴。 許多候鳥在遷徙途中會途徑一些“驛站”,它們在此歇息覓食,爲後面的旅途積蓄力量。 大多數的黑臉琵鷺也是如此,它們跨越渤海、黃海後,就沿着華南沿海走走停停。 有琵琶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而黑麪琵鷺是六種琵鷺種體型最小者。 黑臉琵鷺長的很像可能混羣的白琵鷺,但與白琵鷺比較,黑麪琵鷺的體型稍小一點(也是琵鷺家族中體型最小的),且面部黑色裸露皮膚延伸至眼睛後方。

黑臉琵鷺: 香港渡冬棲地分佈

近年來,由於各國政府採取了有效的措施,如建立保護區,禁止沿海經濟開發項目以及溼地恢復等,加強了對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它們的種羣數量呈增加趨勢。 2019年1月的全球同步統計顯示,黑臉琵鷺的越冬種羣數量達到4463只。 近日,兩隻黑臉琵鷺被發現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水塘“安營紮寨”。 黑臉琵鷺在海南屬於冬候鳥,通常於10月下旬陸續飛來海南越冬,到次年4月初返回北方。

全球黑臉琵鷺同步調查開始於1994年,此後每年都會持續開展。 在同步調查中,各地區的調查員計算當地的黑臉琵鷺個體數量,最後加以整合,以得到精準的數字。 根據《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2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共記錄到黑臉琵鷺6162只,數量較去年增加了940只,種羣規模上升18%,該數量爲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黑臉琵鷺的繁殖地除了中國大連莊河的石城島形人坨,還有一個最大的繁殖地在朝韓軍事停火線附近的海島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