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載留言的方式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兩個體塊都外覆波紋鋁材,一間保持着鋁材原色,而另一間刷成紅色。 公屋戶主老人院2025 波紋沿水平方向延展,突出了臥室的懸挑方向,與中心體量形成對比。 在達爾雅瓦中,我們先將庫哈斯希望漂浮的部分作爲整體思考,然後從建築中分解出不同粗細、不同形狀的起支撐作用柱。 公屋戶主老人院2025 在使用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箇中心點,就二層的公共活動區域,它也是維繫整個功能的核心。

公屋戶主老人院: 建築學院APP

至於本身是戶主的獨居長者,房屋署一向會在他們入住安老院後收回其公屋單位;亦會應他們的要求發出「保證書」,保證日後可獲安置資格。 發言人說︰「這個做法將繼續維持。」  小組委員會亦通過,容許長者申請保留他們的公屋戶籍,惟必須具充分理據。 發言人說︰「他們必須清楚說明申請理由。在申請獲批准後,除非收到他們進一步通知或有任何環境改變,否則房屋署不會採取行動把他們的戶籍刪除。」  此外,房屋署最近亦將公屋居民逝世後刪除戶籍的限期,由一個月延長至三個月。 針對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政府指現時有過渡性房屋及現金津貼計劃作短期支援。

  • 有約五成長者表示行動不便 (包括需及不需使用助行架、手杖或輪椅)。
  • 至於本身是戶主的獨居長者,房屋署一向會在他們入住安老院後收回其公屋單位;亦會應他們的要求發出「保證書」,保證日後可獲安置資格。
  • 艾瓦別墅整體建築在一個坡面上,因用地傾斜,房屋和花園坐落在較陡的斜坡上,入口在與街道平齊的場地最低處。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 王鑫基局長表示,「做工行善團」的志工都有一顆柔軟的愛心,這樣的熱忱氛圍渲染了志工們的家庭,更具有了傳承的意義。
  • 分別有95%及12%受訪者表示,因「經濟困難」及「離婚」租住不適切居所,亦有是因「子女另組家庭」(4%),反映長者因人生經歷變化、經濟波動等無奈原因,租住不適切居所。

然而,本港政府偏偏反其道而行,連串的房屋及福利政策失策,導致基層長者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全港長者的公屋輪候宗數逾22,000宗,截至本年9月底,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當中單身長者輪候時間高達3.8年,長者苦候公屋的情況愈趨惡化。 政府雖聲稱2047年前要「告別劏房、籠屋」,但未來五年落成的公營房屋單位落成量只有約十萬夥。 現居住在劏房、板房、牀位長者短期上樓無望,其健康、安全、尊嚴及住屋權利均未見保障,勞碌大半生仍難以居家安老。 根據「富戶政策」,如家庭入息超過現行公屋入息限額5倍,或總資產淨值超過現行公屋入息限額100倍 公屋戶主老人院 ,須遷出現居公屋單位。

公屋戶主老人院: 不適切居所長者住屋需要研究報告 發佈會

獨老及雙老家庭的身體及居住狀況之差,若與一般家庭一樣以三年為劃線,實為過於苛刻。 同時,運房局現時每間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工程資助上限為550,000元,小規模的項目根本難以提供「長者友善」的居住環境,例如易達空間、扶手等設計。 非牟利團隊的社會服務資助欠奉、豁免輪候三年名額不足,亦限制了營運機構大量招收長者的空間。 房屋署回覆查詢時指出,房委會推出「天倫樂調遷計劃」,在平衡其他類別公屋申請人的房屋需求下,每年會撥出特定配額的公屋單位供該調遷計劃之用。 如公屋長者的子女並非公屋租戶,而有關長者有充份及值得體恤的理由,包括社會或醫療因素等需調遷至其他屋邨,以便鄰近子女照顧,他們可向房屋署申請特別調遷,署方會因應個別情況作出考慮。 此外,公屋長者戶可參加「天倫樂加戶計劃」,申請加入成年子女,以便同住而獲得照顧,惟有關申請須符合所需的條件準則。

在沒有申請公屋的長者中,有九成均是因婚姻、曾享有資助房屋而未能申請公屋,所有人均希望可再次上樓改善住屋環境。 按照現時的申請機制,兩夫婦在未辦理離婚前、一方未去世等情況下,必須聯合申請公屋。 本港現時家庭狀況日益複雜,籠屋、板房長者因經濟或家庭狀況等原因而產生出申請公屋的需要,一刀切要求證明婚姻狀態並不合時宜。 陳美蓮表示,房委會推出「天倫樂調遷計劃」的原意,為公屋租戶提供調遷機會,遷往其年長父母或年青一代現居的屋邨以便互相照顧,但曾替患有抑鬱症的女街坊申請遷到市區、鄰近子女居所的屋邨單位方便照顧時,房屋署則回覆以事主未滿60歲為由拒絕申請,批評這些都不是人道理由來拒絕有需要街坊的調遷申請。 公屋戶主老人院2025 蔡婆婆曾有意申請入住公營安老院舍,惟遭通知暫不接受「識行識走」的長者申請,更指出婆婆須有醫生紙及緊急需要纔可作出相關安排。 提到政府或有意資助獨居公屋長者聘請外傭時,蔡婆婆卻稱自己住的單位狹窄,沒有容納家傭的空間,更擔心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外傭不能磨合,以及無力負擔有關額外開支:「佢病咗,我都要帶佢去睇醫生,但我邊有錢⋯⋯」婆婆坦言,與聘請照顧者比較,更希望可盡快安排入住公營院舍。

公屋戶主老人院: 房屋及社會服務

政府在1998年將公屋選區收窄至四區,即「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及「離島」。 但目前各區域範圍太廣,市區包括港島及九龍;擴展市區東至沙田,西至東湧。 是次調查發現,除了「租金」、單位設施外,有35%的受訪長者會考慮居所是否「鄰近熟悉的地區」、「鄰近原有居住地方」。

據房署資料顯示,為確保公屋資源更聚焦地分配給較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士,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2017年實施「富戶政策」,作為「全面經濟狀況審查」的標準,自今年4 月1日起,兩人家庭的每月入息超出97,750元或資產淨值為196萬就需遷出現居公屋單位。 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平均為5.8年,市民上樓遙遙無期,得公屋可說是得天下! 一名港男因父親離世,他跟妹妹申請轉戶主,可是入息審查未達標,收入及資產均超出標準少許,他向網民求意見,卻獲大量負評。 原屬必須遷置類別的合住戶(即受清拆或舊區重建等影響,而被安排或自選,與無關係人士或非直系親屬合住公屋單位的單身人士),如基於需要理由(例如住戶間出現紛爭、因增加家庭成員後引致擠迫/不便等)而提出分戶要求,我們會優先考慮及處理他們的分戶申請。 此計劃提供調遷機會給公屋租戶,遷往其年長父母或年青一代現居的屋邨,以便互相照顧(若受房屋資源所限,則可能獲編配至鄰近而有合適空置單位的屋邨)。 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是政府的房屋政策。

公屋戶主老人院: 入住里加的公寓要多少錢?

現時選區範圍以致公屋資源錯配,前線所見,不少長者因獲配單位的位置不理想,例如深水埗長者獲得鴨脷洲屋邨,結果被迫放棄編配,拖長輪候時間,同時減慢公屋流轉,實屬可惜。 公屋戶主去世或遷出後,單位的租約可無條件地批予在單位內居住亦是認可成員的戶主配偶;倘若戶籍內並無戶主的在生配偶,有關的租約亦可批予在單位內居住的其他認可成員,但他們須接受「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包括入息及資產審查)及「住宅物業權審查」,以釐定他們批出新租約的資格及應繳的租金水平。 今日(11月21日) 長者日,宣揚「老有所養、老有所居」的精神。

公屋戶主老人院: 政策建議

然而是次調查中,不適切居所的受訪長者年齡中位數達67歲仍要憂心「無瓦遮頭」。 分別有95%及12%受訪者表示,因「經濟困難」及「離婚」租住不適切居所,亦有是因「子女另組家庭」(4%),反映長者因人生經歷變化、經濟波動等無奈原因,租住不適切居所。 位於官田區的陳張女士年近80歲,獨自居住在破舊老房,案主為中低收入戶,每月僅領取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經濟狀況僅能維持基本生活。 陳張女士所住老房年久失修,天花板、牆壁、門窗等多處嚴重破損,不堪居住,經「做工行善團」進行會勘後,規劃為案家安排屋頂鐵板重新安裝、內部重新裝潢、更新衛浴電線燈具設備、油漆美化等工程。 電氣工會打頭陣已進行電源斷電及配線施工,泥水工會則用兩天完成屋頂屋瓦、天花板、門框拆除及廢棄物清運,本週則由金屬工會趕在颱風來襲前完成屋頂鐵厝鋼板安裝施工,及鋁製品工會完成客廳、臥室、浴室鋁門窗外框架施工。

公屋戶主老人院: 公屋輪候勢「破四」 長者勞碌半生等到死

不過,如果雙方因離婚而未能就公屋的租住權達成協議,我們會按現行離婚政策處理。 艾瓦別墅整體建築在一個坡面上,因用地傾斜,房屋和花園坐落在較陡的斜坡上,入口在與街道平齊的場地最低處。 建築師將基地構想爲一個由植被和地形劃分出來的房間,起居室就設在這個更大的房間中。 不遠處還有兩幢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別墅(薩伏伊別墅和佛萊別墅),業主夫婦不甘遜色,要求其住宅不僅僅是一幢房屋,還要是一件藝術品。

公屋戶主老人院: ‧ 強颱來襲善心不息 做工行善團接力為兩地弱勢修繕

為配合長者的住屋需要,我們特別提供多個賦予長者申請者優先配屋計劃。 單身長者可參加「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兩位或以上長者,可一同參加「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 長者選擇與成年家人同住一單位或選擇與成年家人分別入住兩個就近單位可參加「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

公屋戶主老人院: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市區公屋供應緊張,配額亦嚴重失衡,長者常見的1至2人單位佔整體市區供應僅10%左右,每年相若。 更甚的是,政府近年動輒將出租公屋用地改劃成綠置居出售,實際減少分配長者的出租單位,單身長者平均輪候年期勢超四年。 而近期的綠置居計劃重量不重質,納米化設計根本無法吸引公屋買家,結果大量細單位滯銷,既無法帶動公屋住戶「向上流」,亦浪費珍貴的房屋資源,導致逾20,000宗全長者家庭上樓無期,兩邊不討好。 然而,若長者需要入住設有提供院舍式及當值舍監服務住屋,他們可以考慮入住二型及三型設計的「長者住屋」單位。 公屋戶主老人院2025 【公屋 / 富戶政策 / 遷出 / 暫住證】公屋租金平空間大,有人為了長住公屋自願減薪,以防超出入息或資產限額被迫遷出。 有網民表示,本來一家三口住在公屋2房單位,由於父親離世,兩兄妹欲申請轉為新戶主,惟入息及資產超出限額,要求他們遷出單位,樓主因而相當苦惱,發帖求問大家有何方法,「有冇得上訴?」。

公屋戶主老人院: 【公屋轉戶】父離世後兄妹申請公屋轉戶主 資產逾$196萬超入息審查遭迫遷

因此,房委會在2000年通過停止興建「長者住屋」,並在2001年全面放寬入住「長者住屋」的年齡限制,以期把空置的「長者住屋」盡量租出。 其後,有見這類院舍式住所的需求逐漸縮減,房委會遂於2006年起實施逐步轉型計劃,把空置率偏高的一型設計「長者住屋」改建作其他用途。 為便利改建過程,自2009年起房委會已停止編配一型設計「長者住屋」單位。 樓主的情況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直指已沒有辦法,「冇計了你交了入息資產,只怪自己當初唔轉移資產先交」,亦有人認為「有能力就唔好再諗拎着數」,建議樓主兩兄妹租住私樓或買樓置業。

公屋戶主老人院: 強颱來襲善心不息 做工行善團接力為兩地弱勢修繕

下稿代房屋委員會發放:  長者居民因入住安老院而刪除公屋戶籍後,將獲保證日後有需要時可重返公屋居住。 房屋委員會轄下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三月三十日)通過,由即日起,房屋署會應長者居民的要求,向他們發出「恢復戶籍保證書」,保證他們日後重返公屋的權利。 房委會發言人說︰「這樣可釋除長者居民日後即使健康狀況許可也不能重返公屋居住的憂慮。」  發言人指出,房屋署自一九九九年起,要求長者在入住安老院後三個月內,需刪除公屋戶籍。 不過,很多長者及其家人都拒絕這樣做,因為恐怕日後不能重返公屋的家居住;有時家庭成員亦因此問題發生爭抝。 發言人說︰「為支持政府的『居家安老』政策,並促進公共屋邨家庭和諧共融,完善有關的安排正合時宜。」  對於同意刪除戶籍的長者,房屋署最近已把回覆期限從三個月延長至六個月,讓長者有更充裕時間與家人啇議安排,並察看能否適應安老院的新環境。

公屋戶主老人院: 香港島:

行動不便的長者中,高達七成人(73%)表示居於沒有平地電梯的單位,被迫要行樓梯出入。 杜蘇芮颱風來襲,其中金門地區受強風豪雨造成多區域停電,經濟部次長兼臺電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主持臺電防颱應變中心會議時指示預為準備,進行馳援金門的相關工作。 臺電表示,於今日中午確認金門地區災情後,正式向國防部提出申請,後續將與災害應變中心及國軍協調行動,視在地需求,將搶修人員、車輛及機具運送至金門,人力設備皆可即刻加入搶修行列,全力投入搶修盡早恢復供電。 地面爲自然的草木,房屋北側爲鋪瀝青的道路,通往車庫,車庫亦置於草地之下,在一層安排有車庫,工作室以及僕人使用的房間,木隔牆北側爲由底層入口通往起居室的坡道。 是爲一個三口之家設計的別墅,佔地約650平方米,呈方形,因整個用地傾斜,房屋和花園坐落在較陡的斜坡上,入口在與街道平齊的場地最低處。 入口與花園之間以一個狹窄的坡道連接,而別墅內的起居室與其上的臥室則由懸空樓梯來連接。

不過,若住戶有困難不能如期遷出,可申請暫時居住,房委會將視乎實際需要批出「定期暫準居住證」,有效期最長可至12個月。 暫住期間,住戶須每月繳付暫準居住證費,其間如住戶並無擁有香港住宅物業,以及其家庭入息及資產淨值連續3個月或因永久原因而下降至低於限額,持證人可再申請批租約。 如部分家庭成員表明無意要求分戶,其他家庭成員的分戶要求將不獲受理。 然而,後者可以授權房委會把其個案轉介社署,以便獲得適當援助。 倘若有合理而值得體恤的理由,及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定於公屋申請水平的「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和「住宅物業權審查」的規定,房委會會將個案轉介相關政府部門/機構進行評估及推薦,以考慮分戶申請。

公屋戶主老人院: 入住里加的公寓要多少錢?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持續惡化,資助安老宿位供求嚴重失衡,目前有逾3.6萬名長者仍在輪候有關服務,而2015年更有5,881名在中央輪候冊的長者,未獲編配安老宿位已離世;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提出考慮以現金券形式,資助獨居公屋長者聘請外傭,更有信心於現屆政府5年任期內推行試驗計劃。 「如果喺屋企死咗無人發現都無辦法⋯⋯」手持柺杖、頭髮斑白的公屋獨居戶91歲的蔡婆婆道出,曾因耳水不平衡多次昏倒家中,亦終日提心吊膽,擔心煮飯期間會突然出現暈眩,導致火燭,她坦言,現時每天僅喫麵包和麥皮果腹,不敢再開爐煮飯。 公屋戶主老人院 然而,婆婆卻對政府倡聘請外傭的建議「耍手擰頭」,她指自己居住的公屋單位沒有容納工人的空間,更擔心無力負擔有關額外開支:「佢病咗我都要帶佢去睇醫生,但我邊有錢⋯⋯」。 長者能否受惠於社會房屋、現金津貼等措施,首先要有申請公屋資格。

公屋戶主老人院: 香港島:

你可按連結至本署一站式安老服務資訊平臺社會福利署長者資訊網 ,查閱根據《安老院條例》(香港法例第459章)在本署領取牌照的安老院 (包括津助安老院、合約院舍、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及私營安老院)提供的 服務和設施。 長者大半生熟習某個居住環境及建立了社交圈子,一般難以在老年重新適應新社區,故此受訪92%的獨老/雙老家庭的公屋選區均為「市區」。 公屋戶主老人院2025 可是未來數年,位於「市區」的新公屋/綠置居建設量大停擺, 2022至23年更是零落成(表1)。 年紀漸長身體老化,長者即使期望自力更生亦困難重重,面對經濟困境及缺乏親友支援,長者只好依靠政府資助(「綜援」(43%)及「長者生活津貼」(11%))生活。 當中,約4成半長者的資產少於10,000元,領取綜援長者的資產中位數更只是3,500元,如遇到突然的身體或住屋轉變,根本難以應付。

公屋戶主老人院: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除了住屋計劃外,我們更設有特別配合長者起居的院舍式長者住屋。 申請人不論本人或其配偶,只要一方/雙方是資助房屋前業主便喪失申請公屋資格。 公屋申請指引「2.2.4」表明,申請人必須在五個特殊原因下,方會再度獲申請公屋資格,但部分條件例如破產、申請綜援過於苛刻,特別不利希望自力更生的長者。 經濟壓力未能租住更衛生環境,受訪長者的健康亦明顯較同齡長者為差:調查發現,有接近五成長者自評健康為「差」或「非常差」,只有不足兩成長者自評健康為「好」或「非常好」; 對比全港長者中只有一成長者自評健康為「差」,四成長者自評健康為「好」或「非常好」 ,可見居於不適切居所長者自覺健康較差。 健康欠佳,受訪者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更只有50呎,而且亦有鼠患、木蝨及通風等問題,反映居住環境除了狹小外,亦存在衛生問題,完全未能體現符合聯合國訂定的房屋指標。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所建的「長者住屋」最初是為單身長者申請人而設,至九十年代末期開始,由於公共租住房屋申請人偏好獨立單位,故「長者住屋」的空置率一直高企。

凡居於租住公屋的年長父母,可提名一名成年兒女或兒女之配偶,在此計劃下申請調遷;成年子女亦可提名其父母或其配偶的父母申請調遷。 公屋申請者可透過「公屋申請填表易」或「公屋申請資料更新快」填寫公屋申請表、查詢申請進度、更改申請資料及詳細資格審查面晤日期和時間。 新一年即將來臨,每個人對來年有不同期盼和願望,而蔡婆婆的新年願望並不奢侈,僅盼可盡快安排入住公營安老院舍,擺脫目前擔驚受怕的生活。 公屋戶主老人院 有網民指出沒辦法了,交入息資產時只怪自己當初不轉移資產才交。

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於 2018年恆常化,提供另一途徑讓綠表申請者置業。 在綠置居的「一換一」安排下,每個綠置居單位可同時滿足綠表買家自置居所的訴求,並回應公屋申請者入住公屋的需要。 透過天倫樂優先配屋計劃,申請入住公屋的家庭若選擇與年長父母或受供養的年長親屬共住或分別入住就近單位,其輪候時間可獲縮短六個月。 房屋委員會以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編配單位為目標。 可是,現時政府卻完全未有針對唐樓及不適切居所牀位長者有任何經濟或住屋改善上的支援,令長者難以安居。 調查顯示,共有接近三成長者表示過去一年曾於單位或樓梯內跌倒,可見不適切居所危害長者安全。

王鑫基局長表示,「做工行善團」的志工都有一顆柔軟的愛心,這樣的熱忱氛圍渲染了志工們的家庭,更具有了傳承的意義。 本週假日家庭志工共有四對夫妻檔,電氣工會為吳福川及林錦雀,油漆工會為鍾得道及羅月秀、王棋瑞及龍亮均,勞工志願服務協會則為李俊平及陳美華,勞工局和志工們共同努力,為弱勢家庭的生活需求灌注力量,讓弱勢族羣能有個安心居住的環境,一起落實市長「希望家園」的理念。 市長黃偉哲特別感謝勞工局「做工行善團」志工,不惜犧牲自己的假期為弱勢朋友修繕房屋,樂在公益奉獻之餘,更為社會立下良好的典範。 現時的機制不變,這羣長者隨身體機能以致入息減少,面對上樓無望,往往選擇:一、住屋環境不斷惡化,由獨立廚廁的劏房搬至較便宜的板房、牀位,沒尊嚴地老死;二、部分長者永無老樂窩,有機會選擇提早申請資助院舍,間接增加安老服務的人手、財政壓力,有別於「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

廚房亦置於中間層,位於中央木隔牆南側,由扇形的半透明聚酯折板圍出的封閉空間,保留住宅東西方的通透。 公屋戶主老人院 兩個公寓中間的連接部分是混凝土結構,主要是起居室、餐廳、樓梯等。 混凝土部分的屋頂是建築最沉重的部分,約30平方米的露天泳池就設計在屋頂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