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時通貨膨脹厲害,這些捐款仍未足夠他們去成都之旅費,結果訪問他們的記者,立時向神父提供幾位慷慨好義的上海教友名字,希望能幫助神父們逃至目的地四川成都。 神樂院2025 記者形容,神父聽後流露著愉快的微笑,他們的眼睛也閃著「希望的光彩」。 目前天壇神樂署作為古代音樂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館中陳列展示了神樂署歷史、樂律、詞曲、琴瑟、鼓和塤笙等樂器、中和韶樂、舞蹈服飾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實際演奏,並且闢有盲文解說詞。
60年代初,有熱心教友贈送乳牛給神樂院,希望為神父和修士提供牛奶飲用。 其後開始繁殖乳牛,生產「十字牌」牛奶(Trappist Dairy),供應給外界飲用。 80年代末,院方把十字牌的經營理念託付給一間廠房,在元朗生產牛奶,如今神樂院只留下牛房遺跡。 熙篤會(Cistercians)由本篤會修士於1098年在法國東部熙篤村創立,之後向外發展。 19世紀末,熙篤會一支嚴規熙篤會(Trappist)來到中國,在河北楊家坪建立聖母神慰院,1928年在河北正定成立聖母神樂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熙篤會離開中國,其中一批修士於1950年來港,翌年在人煙稀少的大嶼山東岸山坡搭建木屋,之後重建聖母神樂院,繼續過隱修生活。
神樂院: 香港好去處:【熙篤會神樂院!大嶼山隱世祕景!十字牌牛奶發源地+中西合璧建築+苦路!】
1900年庚子之變時八國聯軍驅散了署中人員,據神樂署為兵站,從此神樂署開始了衰敗的歷史;1914年袁世凱下令遷出了神樂署中所有藥鋪;此後林藝試驗場、燕樂研究院、傳染病醫院、中央防疫處、生物製作所等機構先後佔用神樂署作為辦公地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西村部隊(1855部隊)將司令部設在署中,並在這裡進行細菌戰的實驗與研究。 1949年後,神樂署的建築逐漸被變為民房,凝禧殿成為倉庫,顯佑殿變為機關食堂,到2002年整個神樂署僅有凝禧殿、顯佑殿、廊房、山門等為數不多的建築遺存。 清乾隆年間由於神樂觀遊客過多疏於管理,甚至發生了遊客翻牆進入天壇禁地的案件,引起乾隆皇帝的不滿,他將神樂觀改為神樂署,遣散了神樂觀原有的道士改由八旗子弟中俊秀者充任,驅散了神樂署的廟會,並且禁止觀中道士種植花木,但由於道士們配製的草藥在民間頗有口碑因而觀中各大藥鋪得以保留。 當時京城各個皇家祭壇的祭祀樂舞生皆由天壇神樂署生員中選拔充任。
參觀神樂院之前可以沿住石屎路一直往下走到海旁的碼頭,這個碼頭和道路都是在神樂院興建是一併建造,並成為神樂園對外唯一的交通聯繫。 碼頭同時亦是「苦路」的起點,由碼頭起沿途共有十四個十架釘在兩旁的樹上,一直伸延到神樂院,而每年在復活節前都會教徒前來紀念耶穌受難。 熙篤會聖母神樂院於1098年在法國創立,總會設於羅馬。 聖母神樂院1950年到港,後來遷入現址大嶼山大水坑,並創立這座新的天主教隱修院。
神樂院: 建築規格
不過現時十字牌的牛奶奶源並非來自香港,只是由香港工廠加工及包裝。 初期神樂院生產的牛奶大多數只是自用,有剩餘才會供應附近的坪州。 神樂院 到了六十年代尾,神樂院的牛房已經有超過80隻年,並會將牛奶交到市區指定的商戶。
- 在原址可以見到牛房及牛場倉庫遺跡,附近亦可找到不少牛奶樽及膠箱。
- 步進小花園後則有中式合壁風格的聖母亭,中央放了葡萄牙花地瑪聖母,是充滿中西合壁特色的打卡位。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熙篤會離開中國,其中一批修士於1950年來港,翌年在人煙稀少的大嶼山東岸山坡搭建木屋,之後重建聖母神樂院,繼續過隱修生活。
- 聖母神樂院,又名熙篤會神樂院(英語:Trappist Haven Monastery,2000年改為Our Lady of Joy Abbey),是位於香港大嶼山大水坑的天主教隱修院,於1950年建立。
- 聖母神樂院位於稔樹灣村與銀礦灣山徑中間,汽車或腳踏車無法直達。
- 宣真派的道觀中處於首領地位的是北京天壇的神樂署,此外在北京還有藥王廟、城隍廟、三官廟、關帝廟、火神廟、崇真觀、白衣庵等多處,此外正陽門甕城中的兩座小廟:東真武西關帝也均為宣真派道觀。
- 越過稔樹灣一段,平坦路徑開始出現高低起伏,此時得要留意前往聖母神樂院方向的標示,由此約步行半小時,便已接近這個古雅隱世的天主教修院。
到了17世紀,方濟會修士利安納(Leonard of Port Maurice)大力宣傳拜苦路敬禮。 1731年,教宗格來孟十二世(Clement XII)正式確定苦路14站,每站介紹一個事蹟。 現今的天主教堂幾乎都掛有14處苦像,方便教友瞻仰敬禮,但像聖母神樂院在戶外設有苦路則甚罕見。 及後,他們經過多次走難,在李博嵐院長率領下,1950年又從四川撤至香港,1956年建立大嶼山現址,1958年開始出產牛奶,1978年日產牛奶三千樽。 至今,「十字牌牛奶」已交由獨立公司營運,不在神樂院山上出產了。
神樂院: 神樂院聖母亭中西合壁
大嶼山大水坑有一座天主教隱修院,院內的修士足不出戶,差不多與外界隔絕,除非教友,甚少人專程而來。 這是熙篤會在1950年代初建立的聖母神樂院,曾經自設乳牛場,因生產鮮奶而揚名。 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又名聖母神樂院),由一位在戰爭中流亡的法國修士於1950年代設立,目的是為了讓其他修士可以繼續隱修生活。 從熙篤會神樂院的建築羣可以窺見當時的建築特色,部分建築揉合中式風格,營造出中西融合的獨特風景。 神樂院依山而建,以聖堂、小花園、宿舍為主體建築,有道路通往海邊碼頭,上山的路設計成有十四站的「苦路」(象徵耶穌受難時的十四站)。
- 當時的報章報導神樂院過住自給自足的生活,修院內養了六隻牛,並有自己的耕地和水塘。
- 沿著稔樹灣村石路前行,到達梯級時拾級而上,沿指示牌前行可見苦路徑,進入神樂園範圍。
- 一排排整齊的農田種出有茄子、木瓜,為海邊小屋點綴不少。
- ▲神樂院小花園門楣上有個粉藍色十字架,甚為搶眼。
今日,神學及禮儀的發展,強調不應把基督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分割;死亡是過程,復活是最終的目的。 神樂院2025 因此,現代的苦路,多已加上了第十五處,即包括了紀念主耶穌的復活,使逾越的訊息更為清晰,圓滿的救恩過程更被彰顯。 走在基督的苦路上,看似是陪伴基督受苦,或把自己代入為西滿,在為分擔基督背負十字架的重擔。 其實,不要忘記,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上,基督每天都與我們同行,與我們一起受苦,時刻安慰我們,救助我們。
神樂院: 「十字牌」與「神樂院」修士之走難
大家行嘅時候可以邊行邊默想耶穌基督受難嘅過程,而神樂院喺每年嘅復活節前都會舉辨活動紀念耶穌受難。 神樂院 山頂賞景過後,開始一直下坡,此時步履更覺輕鬆,不消半小時,銀礦灣慢慢出現眼前,從高處俯瞰海灘的蔚藍水色,即時倦意全消。 快步下山來到灘畔,已見有不少人嬉水作樂,或是在廣闊沙灘上曬太陽,若想更有度假氣息,大可租住沙灘旁的度假住宿,而從銀鑛灣度假酒店旁的大榕樹轉入梅窩鄉事會路,探索鄉村街巷上的地道食肆及小店,已予人滿溢的離島風情。 聖母神學院默默地守在大嶼山東岸近60年,一直鮮為人知。 聖堂的設計和佈置也是獨一無二,然而它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亦少有學術文章介紹,彷彿被人遺忘似的。
神樂院: 香港好去處:【全球冠軍風景攝影師鏡頭下的西沙靚景!附行山路線+「探索西沙」巡迴展覽詳情!】
至於礦洞下的銀礦瀑布,則匯集了黃公田、亞婆塱、窩田等數條支流而形成,在雨水充盈的季節,瀑布水勢旺盛,也因此成為不少人打卡地點。 欣賞瀑布後,再從旁邊小徑上行,數分鐘已來到銀礦洞,洞穴早已封閉,遊人來到只能在洞口遺址拍照,緬懷梅窩的採銀歷史。 神樂院2025 神樂院2025 彌撒結束後,部分教友繼續留下,隨神父和修士步行下山,由苦路第一站開始拜苦路。 他們每經過一個十字架便停下讀經和默想,直至最後一站,紀念耶穌的苦難和復活,過程莊嚴肅穆。 耶穌受難日下午,聖母神樂院舉行朝拜十字架敬禮。
神樂院: 香港好去處:【香港室內遊樂場通行證48折!低至$450!Melody主題遊樂場+攀爬樂園+抱石場+Lego中心】
沿著稔樹灣村石路前行,到達梯級時拾級而上,沿指示牌前行可見苦路徑,進入神樂園範圍。 神樂院位於高地之上,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建於1960年代)連接。 當時「十字牌牛奶」令修院成為了一個山友熱門的旅遊景點,在六七十年代,很多人會組團坐船到神樂院參觀,然後再步行到梅窩銀礦灣。
神樂院: 受難日拜苦路
下聯的「慈光普照」四字,似是將聖母比作中國人熟悉的觀音,使天主教融入本地文化中。 神樂院 聖母神樂院於1928年建立,前身位於中國河北省正定滹沱河五孔橋南河灘(現石家莊市學府路3號河北天主教神哲學院校址),由26名來自察哈爾涿鹿縣楊家坪聖母神慰院的司鐸在1926年成立,隸屬於嚴規熙篤隱修會。 ▲神樂院位於高地,對外只有一條建在小溪上的「永援聖母橋」作連接。 這條建於1960年代的粉藍色聖母橋已有五十多年歷史,橋的對面就是聖堂。 ▲神樂院小花園門楣上有個粉藍色十字架,甚為搶眼。
神樂院: 聖母神學院默默地守在大嶼山東岸近60年,一直鮮為人知。院內的隱修生活及中世紀傳統,都是香港罕見。
【大嶼山好去處】到訪位於大嶼山的熙篤會神樂院,可以看見充滿復古感的英式建築物,極具歷史意義的耶穌「苦路」和「六角聖母亭」等,同時是香港著名牛奶品牌的發源地。 前往熙篤會神樂院的交通路線不算太過複雜,週末出行時可以一邊感受歷史氣息,一邊拍照打卡留念。 拜苦路敬禮源於早年歐洲朝聖者前往聖城耶路撒冷瞻仰基督受難地方,他們回家後做了一些苦難紀念牌,以便繼續進行苦路崇拜。
神樂院: 香港好去處:【世外桃源!深井清快塘紫滕花盛開 淡紫花海仙氣十足!喜香農莊免費入場】- 深井清快塘
神樂院在1956年2月19日正式開幕,當日更邀請到港督葛量洪伉儷出席。 當時的報章報導神樂院過住自給自足的生活,修院內養了六隻牛,並有自己的耕地和水塘。 今次的這條行山路線雖然位於偏遠的大嶼山,但途中經過的熙篤會神樂院(Our Lady of Joy Abbey),就是本地品牌「十字牌牛奶」的發源地。
神樂院: 週末郊遊苦路之旅 大嶼山聖母神樂院
到了七十年代尾,神樂院建立十字牌牛奶,牛奶的產量達到每日3000樽,而且還生產雞蛋同餅乾。 神樂院 他們的產品主要會送到法國醫院、律敦治療養院、明愛中心以及不同的酒店,包括當時五星級的希爾頓酒店,亦有少量用作零售。 而花園旁就有一條橋接駁到山谷另一邊的聖堂,聖堂採用一個簡樸的設計,以岩石建成。 神樂院的山邊亦找到廢棄了的牛房,亦見証住「十字牌」與神樂院早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