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碎片式學習,導致中文水平欠佳,連帶影響資訊接觸、就業、子女教育的支援等,加深貧窮危機。 在香港少數族裔指非華裔人士,其中以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印度裔人士佔大多數,由於屬於南亞地區,所以又稱為「南亞裔」。 部分南亞裔已經在香港生活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經歷了數代,多年來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不少貢獻。 200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諮詢公眾意見,名為《種族歧視條例草案》[1]。
這些障礙主要是不理想的語言環境和制度,令學習中文出現結構性困難。 他們只有較少機會參與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包括有利於早期教育和就業目標設定的活動。 由於種族背景而產生誤解或定型觀念,使很多少數族裔青年不太可能獲得就業機會或被視為合資格的求職者。 根據 2016 中期人口統計,香港非華裔人口超過580,000人,其中包括大約330,000名外籍家庭傭工和250,000名少數族裔人士。 香港少數族裔 年齡介乎 15 至24 歲的少數族裔人數由 2006 年的 13,117 人,上升至 2016 年的 27,651 人,增幅超過一倍。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
然而,近日曾多次組織遊行的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召集人岑子傑遭遇襲擊受傷後,有網絡傳聞說襲擊者是當地少數族裔人士,令這個僅佔香港人口1%的族羣立刻成爲新聞焦點。 儘管香港是移民社會,不同膚色、種族、籍貫、語言或生活風俗的居民在此處流動,但其中約有92%人口是華裔人士,大體算是單一種族社會。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 在這座自詡為「多元包容共融」的國際大都市中,以「香港人」乃至「華人」為中心的主流社會,仍有強烈的排外情緒。
- 這包括印度協會前主席毛漢(Mohan Chugani),他曾參加建制組織7月舉行的“守護香港集會”,並上臺發言,批評示威者的“擾民和極端行動”,希望各方可以與香港政府有意義的對話。
- 少數族裔人士普遍自力更生,勞動參與率較高,男性的勞動參與率為79.9%(對比整體人口69.7%為高),女性則為51.2%(與整體人口的數字相若;以尼泊爾籍女性為例,勞動參與率則高達63.2%)。
- 現時輪候公屋逾三年、從未獲配屋的住戶中有近 60%是三人或以上家庭7。
- 她在香港一家協助外藉家務助理維權的非政府組織工作多年。
- 職津特設兒童津貼,明顯是定性為協助育有兒童的工作家庭,緩和跨代貧窮。
- 但自1899年3月2日頒佈《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以來,日本官方開始拒絕認爲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與沖繩的琉球人等爲少數民族,而將之定爲大和族的一支,古代各時期的中國移民也被視爲大和族。
- 而現在更有不少來自巴基斯坦的新移民不斷往香港移居[1]。
與此同時,政府去年動用了超過5億元推行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措施,涵蓋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社會共融等範疇,多項相關措施已經推出或逐步落實,預期將會達到一定成效(表一)。 一直以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社會,爲少數族裔人士全面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融入社會。 由我擔任主席的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致力加強統籌政府跨局和跨部門就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內部協作。 少數族裔人士普遍自力更生,勞動參與率較高,男性的勞動參與率爲79.9%(對比整體人口69.7%爲高),女性則爲51.2%(與整體人口的數字相若;以尼泊爾籍女性爲例,勞動參與率則高達63.2%)。 在香港作爲英國殖民地期間,尼泊爾的僱傭兵被派到香港維持治安,他們死後遺體也會在香港下葬。 每個僱傭兵也會在身上帶上廓爾喀刀,以便在手槍不能發射或是子彈用完的時候保護自己。
香港少數族裔: 人口統計:少數族裔
201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數族裔教育,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適應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園歧視。 香港少數族裔2025 港府亦致力幫助少數族裔融入職場,例如消防處招聘時的能力傾向測試、考試及講義,就由純中文改為中英對照,更有一名非華裔成功獲聘[4][5]。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包括軍隊和警務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 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爲重要,因爲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有助打擊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後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勢動盪而移居香港,他們主要開設商鋪從事生意。
[1]另一方面,在2017年發生多宗華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羣非華裔人士襲擊或強姦的個案[8][9][10][11]。 縱然少數族裔申請綜援的比例低,但有 75%受訪者曾申請政府資助,少數族裔多數是在職住戶, 逾 90%投身工作自力更生,而且大多育有兒童。 職津特設兒童津貼,明顯是定性為協助育有兒童的工作家庭,緩和跨代貧窮。 而且政府自稱為社會房屋協作者,欠缺整體社會房屋的藍圖,包括如何緊扣公屋的規劃等。 三年興建 15,000 個社會房屋單位的目標,未能顧及大家庭需要。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外籍幫傭:懷孕產子的代價,嘗試留港的征途
亞洲的日本、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蒙古,歐洲的法國、希臘都不進行民族劃分,但實際上都擁有不止一個世居民族,但官方或法律並不承認。 阿伊努人和琉球人古代並不受日本統治,當地語言風俗與日本迥異。 但自1899年3月2日頒佈《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以來,日本官方開始拒絕認爲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與沖繩的琉球人等爲少數民族,而將之定爲大和族的一支,古代各時期的中國移民也被視爲大和族。 他向BBC中文記者表示,他在岑子傑遇襲後就聽到傳聞,說示威者可能會到重慶大廈等地方進行破壞。 他的一位朋友建議,可以向遊行人士派發瓶裝水,以示團結,他隨即答應。 民陣召集人岑子傑遇襲後,網絡討論一度傳出要衝擊少數族裔聚居的地點:位於九龍區市中心的重慶大廈、甚至附近的清真寺等,但討論方向很快改變,指出不應因小部份人的行動,而怪罪整個社區羣體。
- 一些南亞和東南亞裔香港少數族羣人士趁機會,主動向示威人羣派發瓶裝水和食物,展示團結友善,獲許多在場人士歡呼支持。
- 組織架構上,學生資助處、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同隸屬於「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
- 澳美一般沒有“少數民族”的概念,而稱爲“少數族裔”或者“少數族羣”,標示族羣的名稱往往是粗略的地理或國家名稱,例如來自非洲的稱爲非裔、來自南亞的稱爲南亞裔、來自朝鮮半島稱爲韓裔、來自中國稱爲華裔。
- 少數族裔兒童住戶貧窮日益惡化,職津申請不增反跌,可見職津的角色失效,扶貧效果甚微。
- 由引用數據的框架、製作以至出版長達五年,無法反映最新形勢,並及時地優化少數族裔扶貧政策。
- 一直以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社會,為少數族裔人士全面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融入社會。
政府一刀切將外展隊劃分三區(港島、九龍、新界),無視實際需要,進一步拉扯緊張的 人手。 職津申請繁複是積弊甚深的老問題,每年少數族裔申請被拒的首要原因是文件問題。 以外賣為例,每宗外賣會隨距離、外賣平臺結算方法、候單時間,導致每次工時計算複雜。 少數族裔的羣族性強,個別非直系家庭會合租單位而無法分開申請,降低申請意欲。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
政府宣稱,投放不少資源支援少數族裔,建構關愛共融社會,最終少數族裔愈來愈多陷入貧窮中,反映政府的支援政策存有漏洞。 香港少數族裔 根據於2005年發表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香港種族歧視研究,有三分之二的少數族裔人士認為受到種族歧視。 有些參加者相信在找工作時面對的困難與種族歧視無關,只是由於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及不懂中文所致,由於大部分少數族裔人士不懂講廣東話,因而有感他們低本地人一等。
香港少數族裔: 家庭傭工
社協提出改善建議,包括:增建公屋大單位、提高社會房屋大單位資助額、一表申請學資/職津、增加入息限額層級及簡化職津申請程序、建立多語言的中央資訊發布系統、增加少數族裔外展隊數目等。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是一個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城市,許多南亞裔不能夠流利地使用廣東話,使得他們難以與香港人有效溝通,尤其在使用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方面。 香港少數族裔2025 與此同時,政府去年動用了超過5億元推行加強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措施,涵蓋教育、就業、社會福利和社會共融等範疇,多項相關措施已經推出或逐步落實,預期將會達到一定成效(表一)。 香港警隊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停止海外招聘計劃後,現時僅餘不足200名外籍人員,大部分均爲華裔的本地香港人。 但由於居港南亞裔人士有一定數量,警隊已招募一些本地出生的南亞裔警員,以便應付涉及南亞裔人士的案件及提供服務。 少數族裔貧窮人口較多聚居於油尖旺、深水埗及九龍城,服務需求極大,但全歸納至九龍外展分隊。
香港少數族裔: 人口統計:少數族裔
現社會房屋單位最多可容納六人,極大家庭(是次調查最大樣本是九人家庭)便需要申請兩個單 位。 為減輕住戶壓力,非牟利機構或選擇「一個價錢出租兩個單位」,變相增加營運風險。 政府力推社會房屋,卻高達 84.2%的受訪少數族裔從未聽過社會房屋。 各間社會房屋機構沒有統一標準,自行製作申請表,部分只有中文版本,不利少數族裔申請。 即使是主理社會房屋的運房局,其網站主頁亦未有支援多種語言,反映政府在少數族裔的宣傳及支援不周。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帥哥警員鄉音拯救欲輕生巴基斯坦人
從兩個數據的差距,可見社會房屋未有疏導各類型的公屋輪候家庭,四人或以上家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 只統計 18 歲或以上家庭成員的語言能力,22.5%受訪住戶可以雙語溝通。 69.2%住戶僅「可以說英語」,「只能說粵語」和「完全不諳粵語及英語」各佔 4.2%。 84.2%人選擇「其他文字」作為「首選使用的讀寫文字」,可見少數族裔中英文閱讀能力較為遜色。 中位數是 17,000 元,有 39.2%家庭資產低至「0 至 9999 元」 絕大部分(92.5%)受訪住戶是工作家庭,育有 15 歲或以下的兒童佔 94.6%。 工作家庭中,有 88.3%一人獨力支撐生計,趨近四成(39.6%)的工作家庭除全職工作外,亦有兼職工作,常見的工種包 括地盤/散工(35.4%)、外賣(24.7%)及保安(15.8%)。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少數族裔
過去數月,我與不同少數族裔羣組會面,訪問少數族裔中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當中有學生及青年反映學習中文的困難,以及對就業前景的憂慮。 香港少數族裔 一直以來,政府致力建立關愛共融社會,為少數族裔人士全面提供支援,讓他們享有平等機會,融入社會。 由我擔任主席的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致力加強統籌政府跨局和跨部門就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內部協作。 政府一般會將回收的三房公屋單位優先編配予六人或以上家庭,以彌補停建特大單位的供應。
香港少數族裔: 南亞少數族裔在香港
影響單位類型的要項有土地面積、需求、服務目標等,而財政負擔是重要的考慮。 部分承辦商對大單位組件的報價會較高,而政府統一資助每個單位 55 萬元,非牟利機構受掣肘於財政壓力,傾向興建小單位。 香港警隊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停止海外招聘計劃後,現時僅餘不足200名外籍人員,大部分均為華裔的本地香港人。 香港少數族裔2025 但由於居港南亞裔人士有一定數量,警隊已招募一些本地出生的南亞裔警員,以便應付涉及南亞裔人士的案件及提供服務。 以南亞和東南亞裔爲主的香港少數族裔原本在這次因修訂《逃犯條例》而觸發的示威浪潮中並非主要角色。
香港少數族裔: 視頻, 香港示威浪潮中的少數族裔:我們都是香港人, 節目全長 3,06
此外,南亞裔常常感到他們的社羣在媒體、政府和公共機構中得不到充分的代表,這種缺乏代表性可能會導致他們感到被邊緣化和排斥在香港社會之外。 街坊恐南亞兵在街頭打鬥時殃及池魚,故會在街坊之間的通訊羣組,發放及討論「南亞兵團」消息,互相提醒出入注意安全[12]。 當地一個年青組織2016年的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從未與少數族裔接觸,他們對少數族裔的印象也普通。
少數民族,是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區別對待政策中的差別用語,指主體民族以外人口比例佔少數的族羣。 少數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來民族,來源真實可靠且較爲全面完整的各類考古學資料可用於對此二者加以鑑別區分。 由於少數民族在居住地的比例以及他們與多數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語言、服飾等特質,國際法中有一些保護少數民族的專門規定。 平機會代表和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的研究小組於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香港少數族裔青年教育和就業路徑的研究」結果及建議。
香港少數族裔: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岑子傑襲擊者被指是南亞裔人士後的反彈,正好反映了這種印象。 派發瓶裝水包括一名香港脫口秀藝人Vivek Mahbubani(別名“阿V”)。 他是印度移民第三代,在香港出生和長大,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4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6日)《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過去數月,我與不同少數族裔羣組會面,訪問少數族裔中心,聽取他們的意見。
香港少數族裔: 種族歧視.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政府多次從印度次大陸調派人員,包括軍隊和警務人員到香港,維持治安及打擊貪污。 當中以旁遮普省的移民對香港最為重要,因為他們廉潔的生活習慣及強悍的民風,有助打擊香港開埠初期貪污橫行的局面。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後亦有不少印巴籍人士因局勢動蕩而移居香港,他們主要開設商舖從事生意。 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非華裔少數族裔,來自世界各地,主要來自歐美、南亞、東南亞,例如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歐美白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等[1],至於居港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有不少是女傭。 從研究結果,我們得知少數族裔青年由學校過渡到工作時,遇到了明顯的障礙。
後來當兵隊解散後,不少僱傭兵也回到家鄉或成爲藍領人士[17],也有部分留港任職保安員。 兩代核心家庭是主要同住組合,95%受訪者與配偶及子女同住,兒童撫養率極高,家庭照顧需求大,少數族裔普遍無暇主動發掘資源,不知道社區服務種類。 以 0 分最低,5 分最高自評,受訪者掌握恆常援助的平均分是 2.53,低空擦過合格線。 非恆常援助的平均掌握度更低至 1.63 分,高達 80.9%人投選不合格分數(零至兩分)。 可見,政府提供的資訊架構雜亂,加上語言支援不完善,使少數族裔被迫以較鬆散、不科學、緩慢的方法取得政府資訊,直接影響扶貧成效。 88.3%少數族裔唯有透過「朋友」口耳相傳,取得資訊,衍生出「滯後」問題。
就勞工處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少數族裔就業服務,大多數僱主嘗試的意願偏低。 200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就種族歧視立法諮詢公衆意見,名爲《種族歧視條例草案》[1]。 201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介入少數族裔教育,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適應香港生活和消除校園歧視。 港府亦致力幫助少數族裔融入職場,例如消防處招聘時的能力傾向測試、考試及講義,就由純中文改爲中英對照,更有一名非華裔成功獲聘[4][5]。
而學習中文則有助減輕歧視問題,超過四分之三少數族裔表示學會講中文後更容易受本地人接納。 另外,受訪者認為一些情況是從未或甚少發生的,例如被一名或一羣華人襲擊或以身體暴力恐嚇。 [1]另一方面,在2017年發生多宗華裔人士被一名或一羣非華裔人士襲擊或強姦的個案[8][9][10][11]。 過去十年,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上升70%,撇除39萬多外籍家庭傭工後,現時約有26萬3,000人,佔全港人口約3.8%,而當中約三成(約8萬人)是南亞裔人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