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0年代,軍火庫被荒廢,有計劃提出以行車橋拉直走道,惟會拆卸歷史建築。 計劃終未有實現,建築後來被護及活化,並交由亞洲協會香港分會營運及管理[1]。 堅尼地道是香港繼皇后大道之後興建的第二條主要道路,因此當時亦有「二馬路」之稱。 香港日治時期,堅尼地道曾被改名為「東大正通」。 1970年代末期,合和實業興建合和中心,內有多部升降機連接皇后大道東出口及堅尼地道出口,使來往兩地的市民毋須再使用十多層的樓梯上落。

  • 另外,大堂近C出口設有1部「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6]。
  • 校詩的歌詞與香港聖公會屬下其他學校相同,沿用《學校根基歌》(We Build Our School on Thee, O Lord)曲詞,由G.T.
  • 在1980年代或之前的方案中,這個車站位於加多近街近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地底,同時計劃配合將港澳客輪碼頭搬遷至車站旁邊。
  • 當列車在2號月臺落客後,列車便會使用調頭隧道折返1號月臺接載乘客或返回車廠。
  • 匯集不同類別的游泳潮流文化、泳池/水上活動場地、及游泳用品等資料,並提供一系列游泳會、游泳教練課程配套服務。

此後校舍便由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及聖保羅男女中學使用。 其後由官立漢文中學,即現今的金文泰中學使用至1961年。 1961年至1989年,該建築曾成為教育署若干組別的辦公室及堅尼地道小學(Kennedy Road 堅尼地道8號2025 Junior School)共用。

堅尼地道8號: 香港區

在接近花園道附近有山頂纜車天橋橫跨堅尼地道,但其高度令雙層巴士不能通過。 拆卸前堅尼地道6號全座空置,堅尼地道8號則只有李冠春三子李福慶的私人辦公室佔用四樓。 堅尼地道8號由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李冠春於1927年興建自住,其後於1935年在旁的堅尼地道6號加建供家族成員居住。 建築的屋頂和厚木地板曾於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被炸毀。

另外,港鐵公司在興建堅尼地城站的同時並在車站鄰近加設社區配套,包括在C出口位置加設科士街兒童遊樂場、休憩處以及連接石山街與西環七臺的山市街行人連接系統等。 堅尼地道一帶為老牌豪宅區,大部分住宅單位為1,000平方英尺以上,在灣仔區的堅尼地道有部分中小型單位提供屬區內罕有,亦有多間學校。 堅尼地道東面連接皇后大道東,西面連接上亞釐畢道及花園道,依山而建,但大部路段屬平坦,只有接近與皇后大道東交界一段為斜路。

堅尼地道8號: 車站藝術

兩年後,香港設計中心於2006年中搬往九龍九龍塘的創新中心,香港特區政府於同年11月,經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同意,最後選定此建築物作為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 2007年4月21日,政府宣佈該建築正式成為前任行政長官辦公室[2], 政府耗資逾200萬港元進行裝修、添置傢俬、進行外牆油漆工程,以及在大門外加上銅牌和豎立中國國旗及香港區旗。 堅尼地城站最早在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出現。 但是當時前地鐵公司以上環站以西的路段客量不足及存在技術困難為由而未有展開工程。 在1980年代或之前的方案中,這個車站位於加多近街近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地底,同時計劃配合將港澳客輪碼頭搬遷至車站旁邊。 位於灣仔堅尼地道100號的聖雅各福羣會賽馬會社會服務大樓於2013年底重建落成,重置、拓展及新設多個服務單位。

服務大樓樓高15層,建築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共有13個服務單位,以創新思維服務學童、青少年、成年人、長者及復康人士。 堅尼地城站於2013年4月10日平頂,成為西港島綫首個平頂的車站,標誌著該站的土木工程完成,而車站承建商為金門建築有限公司。 隨後亦正式展開軌道鋪設工程、機電工程及其他後期裝修工程[10],工程於於2014年9月30日竣工[來源請求],並已於同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2]。 堅尼地道8號2025 根據2005年6月的建議,堅尼地城站會作為港島綫延伸段──西港島綫的車站,而不是在較早前的建議中,一個南區地鐵支綫(當時也被稱為西港島綫,即現時南港島綫的前身)的車站。

堅尼地道8號: 聖保羅男女中學

老闆兼大廚為高雄人,於當地已經開了兩間菜館,賣滷肉飯、臺式便當等。 之所以決定來香港開店,當中是因為相識廿年的老朋友嫁來香港,為了支持朋友,於是決定與好友合夥,來到香港開地道臺灣菜館,主打牛肉麵、乾拌麵,還有香港少見的白菜滷、水煎香腸等小食。 中西區的中半山@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8,28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24,463人。 主要街道包括馬己仙峽道(中半山段)、花園道(中半山段)。

匯集不同類別的游泳潮流文化、泳池/水上活動場地、及游泳用品等資料,並提供一系列游泳會、游泳教練課程配套服務。 堅尼地道8號2025 學校急速發展,至1881年,學生人數已達三百人(華人約佔10%)。 堅尼地道8號 高主教在羅便臣道下的己連拿利、後來聖若瑟臺原址建造新校舎。

堅尼地道8號: 車站結構

1962年,原為德國會所的舊翼拆卸,改建為一座新的八層高現代建築物,稱為新座,並由港督柏立基爵士開幕。 在香港日佔時期(1941至1945年間),書院被日本皇軍佔用,被逼停辦。 部分修士逃往越南,其他則被監禁於集中營,另有一位修士任志願救傷隊被日軍伏擊身亡。

堅尼地道8號: 灣仔 : 堅尼地道99號2樓灣仔牙科診所應診資料 (地址 電話 診症時間)

2014年12月28日,港鐵港島綫西延段通車,堅尼地城站正式啟用。 直至1990年代末,由於大多數港島區的發展土地耗盡,政府在堅尼地城卑路乍灣填海。 再加上由於社區團體的反映,政府將部份擾民設施遷移,例如關閉市政局所使用之焚化爐和屠場,使堅尼地城在2000年起開始有高級住宅發展。

堅尼地道8號: 建築

校舍東面有一條連接花園道與堅尼地道,名為聖若瑟徑的小徑。 學校附近也有三間士多,聖若瑟書院和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學生通常都在這三間士多買午飯。 聖若瑟書院(英語:Saint 堅尼地道8號2025 Joseph’s College)是香港現存首間羅馬天主教男子學校,創校於1875年,為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於香港成立的首間學校,設有小學及中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學校。 在學術、體育、文化及課外活動均有卓越[1]表現,貴為傳統名校[2]。

堅尼地道8號: 喇沙修士會網頁

根據政府補助學校的考覈報告,書院無論在學生人數,以至考試成績,皆為香港之首,被稱為天主教教育的旗艦。 [8]書院亦成為了不少足球隊和體育隊成員的搖籃。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另外,20世紀初興建此道路時,政府曾考慮近寶雲徑一段可以直線穿越域多利軍營軍火庫(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位置)縮短路程。 不過當時駐港英軍拒絕了方案,因此道路最後需沿山繞道而建。

堅尼地道8號: 山頂及南區出售樓盤

1945年戰後復課,被聖公會短暫安排與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合併兼收男女學生,易名「聖保羅中學」,是香港首所男女同校學校。 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中學則於後來改名「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堅尼地道8號 College),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 2001年向政府申請成為直接資助學校,成為首間直資中學。

堅尼地道8號: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課室則設於新興建、於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開幕的北座教學大樓。 1926年,西座(又稱教堂座/科學大樓)落成,設有教堂、實驗室,及第二個禮堂(今舊禮堂)。 為擴展空間及適應戰後教育需要,原建於1902年的德國會所大樓被拆除,於1963年改建成新座(New Building)。 新座內有實驗室、多媒體學習中心(已拆卸)、校務處、新禮堂、圖書館(已拆卸)、電腦室(已拆卸並由新的資訊科技學習中心取代)及修士宿舍。 2007年,校舍第一期擴展工程完成,新翼(Agabeg Annex)設有多功能房間及留堂課室。 2022年增設了新的藝術室,教員室及資訊科技學習中心。

堅尼地道8號: 啟德新盤落實週六開售 港島鐵路項目上載樓書

城市規劃委員會曾檢討是否改變該預留位置的用途,運輸署便以可能影響正義道延展計劃而提出反對[2]。

1970年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7]亦有提及港島綫以堅尼地為西面終點站。 但1980年代港島綫開始興建,疑因地質、資金問題和人口增長較預期減慢而使實際建造只以上環為西端終點站。 2000年代港府提出港島綫西延建議,將原有港島綫向西伸延至堅尼地城。

麥當勞道校舍是學校的主校舍,現時中一至中六均在麥當勞道校舍上課,並設有多個實驗室及於SIP新翼設有多個特別室。 堅尼地道8號2025 堅尼地城名稱來自香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他任內積極開闢土地,填築了西區岸邊土地,這片沿海的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 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街道英名多為「Praya」(Praya是英語從葡萄牙語吸收的詞彙),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為堅彌地城海旁。 「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濱一塊條狀土地。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 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往東行路線 (向銅鑼灣方向),於尚翹峯 (皇后大道東)下車,往石水渠街藍屋方向走,沿著石水渠街往上,穿過北帝廟旁邊的石水渠街花園,上樓梯至堅尼地道。 港鐵: 灣仔港鐵站A3出口,在莊士敦道前往太原街,行至皇后大道東,往石水渠街藍屋方向走,沿著石水渠街往上,穿過北帝廟旁邊的石水渠街花園,上樓梯至堅尼地道。 根據堅尼地城站的照片,牆上以大型的書法體展示站名,與港島線其他車站一致。

在2009年12月18日以前,該建築被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聖保羅男女中學設有兩個校舍,分別為麥當勞道校舍及李莊月明樓,以前堅尼地道臨時校舍已歸還政府,現為聖約瑟書院的校舍,另在附近的歌老打路設有健身室及室內游泳池,供校內學生上體育游泳課之用。 羅便臣道舊校則於1921年交還天主教香港教區。 該處於1917年興建的的南座新樓,自1925年起成為華仁書院校舍;1955年再成為聖貞德學校校舎,直至1960年重建。 而1881年建造之原聖若瑟校舎,1920年起改作住宅,直至1987年才由長江實業重建成豪宅樂信臺(1990年第一季入夥)。 高年級的三班為學生參加牛津大學的考試作準備,分為高班、初班和預備班。

堅尼地道8號: 山頂及南區住宅出租樓盤

聖若瑟書院坐落於中環半山堅尼地道7號及26號,由金鐘太古廣場步行前往需約12-18分鐘,由中環港鐵站步行前往則約需8-12分鐘。 校舍位處的堅尼地道有多條巴士線途經,包括12A,23,23B,40,103和小巴 28,28S 當中23及40由金鐘站至學校車程約2分鐘,在堅麗閣巴士站下車。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乘搭12,12M和40M,這些路線是不會到達的。 校舍附近有聖若瑟堂、花園道纜車總站與香港公園。

堅尼地道8號: 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曉峯閣,帝景園,鳳凰閣,愛都大廈,嘉富麗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04,160,年齡中位數為 44.0歲。 本文部份內容引用自香港鐵路大典「堅尼地城站」條目,依共享創意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協議條款發佈,原作者名單可在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查閱。 港鐵曾在2014年12月14日開放堅尼地城站予公眾參觀,由中西區區議會派發入場券。 堅尼地道8號 而當日有逾二千名西區居民參加堅尼地城站開放日及嘉年華會[11]。

惟書法體的「堅尼地城」四字在引起網民爭議,多位網民質疑「堅」字採用了簡體字「堅」。 有網民指出,「堅」在行書中亦有寫為「堅」字的習慣[12]。 堅尼地道8號2025 而港鐵發言人澄清,西港島綫站名並無採用簡體字,而3座鐵路站內的書法站名均為出自同一位前港鐵建築師區傑棠之手筆,字型設計融入了作者的個人書法藝術風格。

堅尼地道8號: 學校傳統

堅尼地城站(英語:Kennedy Town Station)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的士美菲路及科士街之間,屬於港鐵港島綫西端終點站,車站於2014年12月28日啟用。 而1916年出任校長的胡素貞,是華人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亦開創了學生穿著統一校服的先例,於1952年榮休,亦是聖保羅發展史中的重要人物[6]。 堅尼地道(英語:Kennedy Road),位於香港中半山及灣仔,是香港島中半山一條主要道路,是為紀念第七任香港總督堅尼地而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此道路大部份路段位於半山區,唯獨位於灣仔區的竹林苑以東一帶落斜屬於灣仔山腳。 由於堅尼地城處於香港島區西陲,地緣因素使該區在二戰後的發展較中上環區、灣仔、銅鑼灣和北角都要緩慢。

堅尼地道8號: 校舍

羅便臣道校舎由港督軒尼斯於1881年奠基,1882年建成,初時只有兩層高,後於1898年加蓋了第三層,完成後3年又擴充了兩翼。 包括本書院在內的所有的喇沙會學校均致力協助青少年自我發展成人,並在一個公義的世界裡如兄弟姊妹般生活[需要解釋]。 喇沙會的目標是為青年,特別是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天主教的全人教育,其精神是信念和熱誠,即是對天主抱有信念、對教育兒童懷有熱誠。 香港的女子中學大部分由天主教教會辦學,其次的就是基督教教會。 另一方面,大部分女子中學都是優秀的學校,她們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的成績都表現出色。

堅尼地道8號: 喇沙修士會網頁

根據地鐵公司在2006年8月發表的西港島綫的修訂建議方案[8],堅尼地城站位於科士街臨時遊樂場地底,即爹核士街及士美菲路一帶。 而車站地面出入口,即舊有的堅尼地城游泳池的位置亦會設有公共運輸交匯處,方便鐵路乘客轉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9]。 堅尼地城站內提供6間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包括兩間7-11便利店、La Boheme Bakery、意大利雪糕店Heyyo、uji bedding牀上用品店及銀行櫃員機等服務[5]。 另外,大堂近C出口設有1部「會員服務站」,供乘客享用港鐵友禮會的會員優惠[6]。 以往堅尼地城交通主要以靠巴士、小巴及電車,居民出入較耗時。 集體運輸方面,早在1967年9月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6]便有提及港島綫西端總站為「堅尼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