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Coldfront 2.0 系統的冷卻效果可將CPU的效能提升,機器涼爽不過熱。 由於是17吋筆電,在C面控的蠻大一片,而開機鍵在C面上方正中間,而散熱口分別在C面上方與螢幕交界處和C面左右側,所以鍵盤部分使用下來的體驗就不會很燙。 TUF Gaming 手提電腦具備高更新率螢幕及各具有競爭力的 打機配置,為廣大的遊戲玩家提供可靠的遊戲體驗。

經驗豐富的資深使用者可以利用 UEFI 中種類廣泛的設定功能進一步調校效能。 雖然主攻休閒遊戲玩家,但 MSI 今次推出的 GP75 Leopard 仍然採用黑色全金屬機身,一點也沒有偷工減料,十分紮實。 至於 MSI 的龍紋標誌,也採用銀色設計,而當系統開動後更會滲出紅光,十分有型。 今時今日不少手提電腦廠商都有推出電競系列機款,但不少也是較旗艦的款式,先不說機身較重,重點是售價亦比較貴,對於喜歡玩遊戲但又不是狂熱分子的休閒打機玩家來說,似乎性價比不高。 MSI 在今年的臺北電腦展,就發佈了全新 GP75 Leopard,規格低一點但售價理論上也應該會便宜很多,主攻休閒打機玩家。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產品的評選方式與排名

將您的主機板與 ASUS WiFi 6 路由器配對,即可充分體驗 WiFi 6 的連網潛力。 SafeSlot Core+ 是附加至 PCIe 插槽的強化金屬護套,可維持板卡安裝的牢固性。 同時,在特定的 ASUS 主機板上,堅固的 ASUS SafeDIMM 護套可支撐並保護記憶體模組,讓使用者快速、準確且有信心地插入模組。 TUF GAMING B650 可充分發揮 DDR5 模組的全部潛力,無論來自極速的高效能套件,或是原本效能受限的入門級套件。 內建 Digi+ 電壓調節模組 (VRM) 為業界最精巧的設計,經過最佳化以確保隨時為 電競筆電入門 CPU 提供極致流暢且純淨的電源。

因此,玩家首先得釐清自身需求,從平常喜歡遊玩或未來想要嘗試的遊戲下手,將官方所建議的硬體規格需求當作參考依據,接著再來尋找對應的產品纔是較為適當的方法。 此外,在開始挑選電競筆電之前,消費者也必須先確定自己的需求,將使用習慣、常玩遊戲、未來應用情境的效能冗餘等,一併納入考量;至於筆電的攜帶性、擴充性,以及螢幕高更新率或高解析度之間的取捨,同樣也是需要探究的重點。 與其他幾款電競notebook不同,ASUS TUF Gaming A17採用了AMD Ryzen的處理器,為4800的Ryzen 7 CPU,效能相當不錯。 另外亦搭載了強大的90Wh電池,最高可提供長達11.6小時的影片播放,電池續航力十分好。 TUF GAMING Alliance 生態系統提供廣泛的相容性,而 Armory Crate 則具有 Fan Xpert 2+、硬體資訊、雙向 AI 降噪、RGB 選項、週邊裝置等設定功能。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選購資訊(2023電競Laptop比較、推介及選購要點)

相較於傳統電源輸入,ASUS ProCool 連接器的規格非常嚴格,可確保與 PSU 電源線完全接觸。 ▲MSI GP75 Leopard 電競筆電入門 亦配備了有效的散熱系統,即使開盡馬力都不用擔心散熱效果不良影響系統表現。 若想接上的設備越多,那麼只要I/O越豐富、越多元,就能有效減少攜帶轉接器、擴充底座的麻煩,也能減少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 依各種遊戲實際硬碟操作軌跡為腳本的3DMark「存儲基準測試」,相較於單純的最大讀寫速度測試,更能反應現實遊戲中的 SSD 效能表現。 ▲ 隨著 Intel 引入混合架構設計,處理器實體核心與執行緒數量的意義,已經無法用過去的觀念進行解讀,得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效能評估。 ▲ 藉助市場的強勁需求,AMD 筆電處理器市佔率近幾年來出現顯著攀升,在效能面上亦有與 Intel 一戰的本錢。

  • ▲NVIDIA 開放 OEM 可配合筆電設計,對顯示晶片的最高功耗做出調整,但也要求廠商必須標明獨顯電源最大支援瓦數,使消費者容易辨別。
  • 與 Realtek 緊密合作專為 TUF Gaming B650 主機板設計的獨特音訊編解碼器,可提供 98 dB 訊噪比的立體聲輸出,打造純淨無暇的音質。
  • TUF GAMING B650 可充分發揮 DDR5 模組的全部潛力,無論來自極速的高效能套件,或是原本效能受限的入門級套件。
  • 在《刺客教條:奧德賽》的 QHD解析度測試下,Strix G17的運作流暢性依然符合預期,得到平均58fps成績,因此玩家絕對能夠在這臺裝置上,期待更加進階的遊戲體驗。
  • 配備 15.6” FHD (1920 x 1080) 、 300 nits 亮度、 RGB 72% 色域、 144Hz 更新率 IPS 防眩光屏幕。
  • 鍵盤對於任何筆電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而作為電競筆電的 MSI GF63 鍵盤,實試後就聯想起 Macbook Pro 的蝶式鍵盤。
  • Armoury Crate 甚至提供產品註冊與新聞專區,便於與電競社羣保持聯繫。

一般文書用8GB RAM可接受,要打機的話起碼要16GB RAM,剪片執相的話就越多越好了。 ▲機身右方擁有 3.5mm 輸入及 3.5mm 輸出端子、兩個 USB 插槽、USB-Type C 插槽及 Lan 線插槽。 T客邦由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媒體控股集團 / PChome電腦家庭集團」所經營,致力提供好懂、容易理解的科技資訊,幫助讀者掌握複雜的科技動向。 當然,廢熱氣流的導引在大尺寸筆電上也更容易實現,例如從後方出風就能完全避免幹擾位於右手或左手的外接滑鼠;I/O 方面大筆電產品也會更加齊全。

電競筆電入門: 遊戲電腦

不過對於筆記型電腦市場來說,是否擁有獨立顯示卡/顯示晶片,依然是區分產品等級的一大重點,因此當前的電競筆電大多仍具備獨顯,藉此迎合玩家於更多遊戲效能上的需求。 ASUS TUF GAMING B650M-PLUS WIFI 可發揮最新 AMD 處理器的重要元素,並結合適合電競的功能與通過考驗的耐用性。 螢幕為17吋又有窄邊框,還有72% NTSC,整體帶來的遊戲沉浸感更好,在遊戲時更能享受,也可以拿來剪輯,好的遊戲配上大的螢幕是還蠻爽的啦。 鍵盤打起來的舒適度不錯,長時間使用起來對手有不會有太大的負擔,而且因為散熱不錯所以鍵盤部分長時間使用也不會覺得到太燙。 效能與硬體上的配件給得不錯,所以要應付像是PUBG、R6、POE等等遊戲都是綽綽有餘的,加上MSI強大的散熱所以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打遊戲使用。

使用現有的區域網路纜線,即可享受這項網路升級,體驗更順暢、無延遲的遊戲,立即串流播放高解析度影片,以及享受更快的檔案傳輸速度。 MyASUS 提供多種支援功能,協助使用者聯繫客服、排解疑難問題及最佳化產品的效能。 您也可以使用 MyASUS 啟用 WiFi SmartConnect 功能,自動連線至訊號最佳的無線路由器。 內建的 Q-LED 疑難排除指示燈提供電腦組裝者快速的指示,以確認關鍵組件正常運作,包括 CPU、RAM、顯示卡、儲存裝置等。 TUF GAMING Alliance 是 ASUS 與可靠的 PC 組件品牌之間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各種零組件之間的相容性,例如電腦機殼、電源供應器、CPU 散熱器、記憶體套件等。 TUF GAMING Alliance 目前持續加入新的合作夥伴與零組件,未來將持續成長茁壯。

電競筆電入門: 開心購物節《AR Lens》加碼玩「眼明手快」AR 遊戲贏 PS5 及豐富禮品

▲雖然規格較入門,但也配備了最新第 9 代 Intel Core i7 – 9750H 處理器及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獨顯,一般打機絕對夠力。 筆電通常只會在宿舍跟回家時才會搬,因為這臺也是有點重量的,因為超過2KG,比較適合偶爾才帶筆電出去的人。 記憶體最高支援到64G,但如果沒有特別需求的話,再加上一支8G記憶體,變成16G就可以囉,記得買DDR4的頻率最低要有3200。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

A面是金屬拉絲,上方有一個MSI龍盾的Logo,整體還算低調,這樣的材質還不錯,不過Logo部分比較希望是鐵灰色的會比較符合目前多數人喜歡的樣子。 除了型號數字,還要留意數字後面的英文字母,兩間廠都以「H」代表高效能處理器,而「U」代表慳電型處理器,以Intel的「i HK」為例,就是高階定位、高性能處理器,「K」就代表它可以超頻去提高性能表現。 又例如AMD的「Ryzen HX」同樣是高性能定位,「X」亦代表支援超頻,若果型號最後為「S」就代表使用較低電壓,性能稍弱。 除了顯示卡,中央處理器CPU同樣重要,目前Laptop也出現了Intel和AMD鼎立的現象,兩間廠的命名方式都類似,基本上看名字就能猜到處理器的定位,一般文書工作可選擇5系,打機和剪片等最好選擇9系。 ▲當中設定 Cooler Boost 模式時,雖然風扇效能大大加強,但發出聲音亦相當大,用家需要注意一下了。

電競筆電入門: ⑫ 【HP 惠普】16吋 i7-12700H RTX3060-6G 電競筆電(光影V16 Victus 16-d1026TX/16G/512G SSD/Win

因此在實際情況下,玩家可將遊戲畫質調整至中~高之間,藉此獲得更加流暢的操作體驗。 在本次的特別企劃中,筆者將主要從硬體規格切入,統整不同等級玩家於處理器、顯示晶片、記憶體、儲存空間等項目,挑選電競筆電時可以進行辨別與關注的部分,期待消費者能藉此在市場上入手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 此外,它亦內建能有效散熱的散熱系統,這樣大家就可以長時間用最高效能玩遊戲了。 沒有 Zephyrus 系列的奢華,亦沒有 Flow 系列的二合一設計,ROG Strix 電競筆電入門2025 系列更像是為沉穩、內斂的電競玩家所打造。

電競筆電入門: CPU 效能提升

價格約30K~45K,跟他差不多規格的電競筆電也差不多是這個價格,但他的散熱用料、外觀材質等等,我覺得都值得這個價。 除了性能,鍵盤手感也很重要,越來越多Laptop放棄薄膜鍵盤改用機械鍵盤,提供更好的手感。 而大廠德國Cherry近期就為Laptop,研發出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機械軸,新軸高度只有3.5mm,採用類似蝴蝶式結構,鍵程有1.8mm,提供Clicky手感。 按鍵壽命有1,500萬次,提供獨立RGB背光,手感自然比一般薄膜鍵盤好。 ▲ 螢幕的高更新率與高解析度,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例如 QHD 配上240Hz已經是非常難得的組合,UHD 所能搭配的更新率則會更低。

電競筆電入門: 選購 Lenovo 遊戲用裝置

本款 TUF GAMING 主機板在背面 I/O 面板上隨附一個 USB 3.2 Gen 2×2 Type-C 連接埠,可提供高達 20 Gbps 的傳輸速度。 ASUS 增強型記憶體設定檔 (AEMP) 是 PMIC 受限記憶體模組的專屬韌體功能。 AEMP 自動偵測套件上的記憶體晶片,並提供最佳化的頻率、時序和電壓設定檔。 三個可定址的 Gen 2 RGB 接頭可支援 Gen 2 RGB 裝置上最多 500 個 LED,使 Aura Sync 得以自動定製整體系統的燈光效果。 2.5 Gb 內建乙太網路以 2.5 倍的頻寬,進一步提升您的區域網路連線效能。

電競筆電入門: 處理器

就遊戲需求而言,低電壓的U系列通常不會納入考量,HS與H、HX系列則是35W TDP與45W TDP的差異,因此後兩者的極限效能會較佳。 目前旗艦等級的 AMD Ryzen HX與6980HX處理器,皆已有實際產品搭載上市,但整體來說 HS、H與HX都是 AMD 核心電競筆電可以考慮的選項。 電競筆電來說,插槽齊全其實已是基本事,而 MSI GF63 不但齊全,更是花了點心機設計。 另外,機身的其他插槽為,3.5mm 輸入及 3.5mm 輸出端子、三個 USB 插槽、USB-Type C 插槽、Lan 線插槽及電源插槽,對於一般的遊戲用家來說,已是相當夠用。 此外,消費者若想要遊戲筆電兼具工作方面的需求,還可以額外關注產品是否能透過 USB-PD 方式進行充電,以及是否具備SD讀卡機、網路攝影機的規格等,不過電競筆電通常不會額外搭配指紋辨識模組。 筆電的外在條件除了體積、重量外,擁有的連接埠種類與數量,對於消費者而言也相當重要。

電競筆電入門: 【速試】MSI GP75 Leopard 入門電競筆電+優閒打機之選

與 Realtek 緊密合作專為 TUF Gaming 電競筆電入門 B650 主機板設計的獨特音訊編解碼器,可提供 98 dB 訊噪比的立體聲輸出,打造純淨無暇的音質。 WiFi 6 模組相容於 802.11ax 標準,並將理論峯值頻寬提高到驚人的 1.2 Gbps。 重度使用者可能更為重視的是,這項技術已經最佳化,可以在擁擠的網路中以更高的競爭流量進行更高度有效率的運作。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推薦,你找到你要的電競筆電了嗎?

至於其他配置方面,GP75 Leopard 自然內建足夠用家使用的端子,鍵盤亦配備全尺寸連數字鍵盤的設計,加上按鍵回彈力及鍵程也恰到好處,整體配置也十分齊全。 電競品牌 Legion 的筆電產品一向備受注目,而今次 Lenovo 網上電腦節, Legion 的產品亦有勁減優惠 Legion Y540 15” 入門電競筆電以五折發售 !! 配備 15.6” FHD (1920 x 1080) 、 300 nits 亮度、 RGB 72% 色域、 144Hz 更新率 IPS 防眩光屏幕。

若要驅動電競筆電的強大效能,其所搭載的中央處理器與顯示晶片,自然成為了最關鍵的部分。 隨著 Intel 第12代、AMD Ryzen 6000系列處理器相繼推出,配合 NVIDIA 將顯示晶片推進到RTX 30系列,消費者的首要功課,莫過於區分不同 CPU、GPU 產品型號所對應的效能等級。 除了參考系統需求清單外,有些遊戲廠商還會釋出獨立的效能評測工具,讓玩家可實際在電腦上運行一次,確認硬體規格是否符合需求,甚至於得到什麼等級的畫面表現。 近年來遊戲廠商更逐漸將「最低需求」與「建議需求」的定義明確化,方便玩家對作品的實際效能表現有所預期。 舉例來說,《毀滅戰士:永恆》所公佈的硬體要求清單上,就清楚列出遊戲要於1080p解析度、最低影像品質設定下,玩家若要享受穩定的60fps畫面幀率,電腦就需要搭載什麼等級的硬體。 價格和功能間的差異在哪也很難快速看出差異,您可以依據以下的步驟一步步過濾出適合您的商品 1.

電競筆電入門: 遊戲

以遊戲需求而言,電競筆電擁有至少1TB容量算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若僅512GB則有些不太足夠,此時消費者就應該再考慮筆電的額外擴充性,或者儲存裝置的升級難易度。 若玩家擁有中、高度的遊戲需求,筆者認為16GB以上的記憶體容量,其實會較主流的8GB來得更加妥當,但是絕對不要低於8GB。 假設使用者除了執行遊戲外,還會一邊進行直播、瀏覽網頁、語音通訊等多工作業,那麼將32GB、64GB 電競筆電入門2025 RAM 選項納入考量其實也無妨。 ▲NVIDIA 開放 OEM 可配合筆電設計,對顯示晶片的最高功耗做出調整,但也要求廠商必須標明獨顯電源最大支援瓦數,使消費者容易辨別。

電競筆電入門: 電競筆電推薦3:【ASUS 華碩】17.3吋R5 RTX3050電競筆電(TUF Gaming FA706ICB/R5-4600H/8G/512G/RTX3050 4G/W11/144Hz)

▲ Intel 處理器加上 NVIDIA RTX 顯示晶片,為當今遊戲筆電最為主流的組合,消費者雖然選擇較多,但不同產品之間仍有效能上的差距。 只不過,搭載P系列處理器的產品,通常不會以電競為主打,主要仍面向中階創作者客羣,因此玩家還是挑選H系列 CPU 較為適合。 作為入門電競手提電腦,但依然搭載第10代Inter Core i7處理器。 憑藉 AMD 超頻擴充設定檔 (EXPO™) 的廣泛支援功能,蓄勢待發的 TUF GAMING B650 主機板超越了現有 DDR5 速度,可有效滿足熱血玩家等級的套件需求。

除了至少 Wi-Fi 6等級的無線網路與藍牙支援能力外,對於電競筆電來說,標準 電競筆電入門 RJ-45連接埠也不能忽略,因為它能夠提供給玩家更穩定的有線網路體驗。 雖然16吋、17吋筆電的重量通常都十分驚人,但開闊的螢幕能幫助玩家獲得更深的沉浸感,全尺寸且附有數字鍵區域的鍵盤,在多工操作時也更為直覺、方便。 ▲ 玩家可經由系統設定,為裝置在效能與省電上,依照不同使用情境取得平衡,所以即便是電競筆電,其實也具備著長續航工作的能力。

電競筆電入門: 沒有美術天份也可以寫出漂亮手帳

當前遊戲筆電支援的螢幕更新率十分多樣化,主流產品以120Hz、144Hz與165Hz較為常見,至於240Hz、360Hz通常搭載於旗艦款,未來則還有更進化的480Hz螢幕接著問世。 有些玩家對於筆電的 SSD 讀寫性能十分計較,但若反應到實際的遊戲中,只要不考慮極端狀況,大多數PCIe 4.0 NVMe M.2 SSD 的效能差異其實相當小,玩家甚至會很難感覺到不同 SSD 之間的差異。 以結論而言,即便搭載了強大的 Apple M1甚至 M2處理器,現今的 MacBook 依然不太適合被納入「電競筆電」範疇,至於詳細的理由與思考過程,由於得佔據相當大的篇幅進行討論,筆者將留待未來再為玩家進行分析。

▲ 電競筆電的記憶體容量,建議以16GB為基礎,再向上依個人需求增加,若僅有8GB對於系統的負擔仍會太大。 不必因為追求不必要的功能額花更多錢,也不要為了省錢而買到不合用的電競筆電。 良品工研所結合多年的專業經驗,以及廣大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精心挑選出十款品質優秀可靠,使用起來安心好用的電競筆電推薦給你。

相較於商務筆電,電競筆電自古都給玩家「大又笨重」的傳統印象,但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走向多樣化,即便是主打遊戲體驗的產品,依然有許多輕薄、好攜帶的款式可供選擇。 雖然許多創作者與商務筆電,近兩年來已逐漸換上 OLED螢幕,但由於技術上的限制,OLED面板的更新率至今依然難以推高,所以除非玩家是選擇4K解析度、更新率較低的電競筆電,否則應該還是隻能以 IPS面板為主要選擇。 換句話說,只有當裝置效能等級提高時,螢幕的更新率也跟著提升,兩者合一才會對玩家的遊戲體驗產生意義。 單純執著於高更新率,但卻忽略自己所玩的遊戲,根本無法在筆電的效能限制下,得到對應的畫面流暢性,那麼選擇再好的螢幕就不免有些浪費。 假如玩家偏好遊玩的作品,實際於筆電上執行時,畫面幀率的極限約落在120fps上下,那麼其實螢幕僅需選擇144Hz規格就已經足夠。 對於玩家來說,現在許多 PC遊戲動不動就要求5、60GB的安裝容量,再加上廠商已較少推出讓使用者自行更換、新增硬碟的產品設計,事先考慮好電腦的儲存裝置大小,可以說跟決定記憶體容量一樣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