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來說寶寶最容易發燒的年紀大概是2~5歲幼兒園的階段,一年燒個5~6次以上蠻常見的,但是很多爸爸媽媽一看到小孩體溫高就往急診衝,甚至一天衝個2~3次,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這裡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些小孩在家裡發燒時該注意的事項。 第一,「有任何問題一定要帶去看醫生」,不能只在網路上看相關文章,然後自己當起醫生;第二,「如果孩子只燒一次就退燒,不一定是大問題」,有時候代表病毒沒有那麼兇悍,或者孩子以前遇過同樣病毒,免疫力比較成熟。 這個時期的寶寶沒必要直接就服用退燒藥,盲目退燒可能掩蓋病情,干擾對病情的判斷。

  • 發燒可以幫助孩子的機體對抗感染,孩子體溫高於38.5℃的情況下,除非發燒讓孩子特別不舒服或者孩子本身有高熱驚厥病史,否則不需馬上喫退熱藥,可以多喝水觀察。
  •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們都會經歷許多的第一次,其中寶寶第一次發燒,肯定會讓新手爸媽們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 3個月大以下寶寶發燒或是第一天發燒體溫就超過40℃,或是燒退了之後又再度發燒超過39℃二至三天,這三種情況都應該立刻就醫。
  • 無論是美國兒科學會,還是WHO,或是中國的發熱指南,都認爲布洛芬和對乙酰胺基酚是對兒童相對更安全的退燒藥。
  • 只要孩子之前喫過雞蛋,確定對雞蛋不過敏,那麼無論發不發燒都可以喫的。

如果知道病因,比如只是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高熱,孩子沒有出現厲害的嘔吐、精神差、驚厥等情況,而且又有藥物在身邊了,你只需要做的是陪伴、等待。 針對以上兩種做法,劉明發醫師表示,首先,父母應瞭解發燒不會燒壞腦袋,即使寶寶發燒到40℃,發燒症狀並不是造成寶寶腦部受損的元兇,過去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因為不瞭解引起寶寶高燒不退的原因,所以才會誤以為發高燒會燒壞腦袋。 但如果寶寶退燒之後活動力良好,喫了退燒藥之後,可以先觀察一兩天,若再度發燒,只要體溫仍在39℃以下,可先退燒後再繼續觀察;但若再度發燒到39℃以上,應立即就醫。 劉明發醫師表示,嬰幼兒期常見的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腸病毒、皰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炎、輪狀病毒、腸胃炎等的機率增加,這些疾病都會引起寶寶發燒。 此外,嬰兒玫瑰疹、川崎氏症,或是細菌感染,例如中耳炎、肺炎、扁桃腺發炎等,也會引起發燒症狀。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小孩真的很不舒服可以退燒

一般來說,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病症,病程在3天至1周內會痊癒,如果發燒超過1周還沒退,或是燒退了之後,其他症狀(咳嗽、嘔吐、腹瀉)還持續存在,建議返診檢查確認原因。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以前我女兒蟲蟲小時候發燒時,她奶奶也曾經和我爭執,說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 孩子在發熱時,出現發抖的症狀,是因爲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並非是老人家認爲孩子發冷。 盲目捂熱可能會導致“捂熱綜合徵”,造成休克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而當寶寶體溫達到38.5°C以上時就需要適當的服用一些退燒藥了,這時候光靠物理降溫就很可能加重病情了。 體溫不超過38℃的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常規的物理降溫,多喝水,貼退熱貼等方式來幫助寶寶降溫。 第一個是病理性的,比如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病毒引起的發燒。 這種類型的發燒本質上是寶寶的抵抗力和病毒作鬥爭的過程,人們常說發燒並不可怕,每一次發燒都是寶寶的一次成長就是這個道理。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孩子沒有徵兆突然發燒可能是因爲這幾件事

此外,寶寶感冒、咳嗽超過一週,也有可能是黴漿菌感染,此病菌是除了肺炎鏈球菌之外,在2至5歲幼兒發生率次高的感染,若是黴漿菌感染,用對藥就能改善,所以,燒退之後如還有其他症狀持續超過1周,建議父母仍應帶寶寶返診,再給醫師評估。 通常發燒3~4天以上,患者合併有頭痛、嘔吐的症狀,須當心可能是腦膜炎,腸病毒感染也會引起腦炎,導致腦壓上升,所以,父母要提高警覺,注意寶寶若合併有其他症狀,且活動力變差、昏睡,都應趕緊就醫。 由於新生兒免疫系統還未發展完全,因此,如果有發燒症狀,只要超過38℃都應該要立刻就醫。 此外,寶寶3個月大以後,發燒超過39℃且合併有倦怠、食慾差、嗜睡等症狀,超過10%可能是由嚴重的感染所引起的,例如敗血症、腦膜炎、尿道感染等,通常建議住院檢查以確認原因。

冬天的時候,可以打開空調,適當的提高室內溫度,讓孩子不用穿着臃腫的衣服,也不用蓋得太厚。 建議空調的溫度在 24℃~26℃,以孩子舒服的溫度爲宜。 孩子正常體溫(腋溫)在 36 ℃~37.3 ℃ 這個範圍內波動。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寶寶發燒會把腦袋燒壞?醫生:「發燒只是疾病症狀,不會燒壞腦袋」

注意“波動”這個詞,這意味着,孩子正常體溫不是在某一個固定值上。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發燒是孩子最常見的病狀,每當孩子發燒時,當父母的都急得團團轉。 民間有句話說“孩子發燒一次長高一次”,可見孩子發燒不見得是壞事。 一般來說,除非小孩有不喫不喝、食慾不振等異狀,否則持續五天以內的發燒,並不需要過度擔心。 但如果確定小孩發燒,且符合以下狀況,請務必前往醫院就診。

而等到入睡後,即大腦處於休息抑制狀態時,其他原來被抑制的反應得以解除抑制而表現出來。 其實我好像從沒在這麼熱的時間段發過燒,一般都是春秋冬,而且可能都是病毒性的,因爲身上會疼(這次只有第一天身上疼),頭疼沒精神沒力氣,渾身不舒服,啥也幹不了。 而如果這些患者沒有接種過疫苗,那更是有高達30%-50%的可能性,會出現睾丸萎縮,甚至出現生育能力下降等情況。 比如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寶寶用手接觸了自己的嘴巴或者鼻子,然後又去接觸了公共物品(門把手、玩具、衣服等),那麼不久後接觸這些物品的孩子也會被感染。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寶寶半夜發低燒,早上退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10天了,怎麼辦?

通常10-14天內,就能靠自身免疫系統抵抗感染,有效痊癒。 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寶寶,呼吸道分泌液和唾液中,都會含有病毒。 所以,如果有孩子直接接觸到了這些呼吸道飛沫,就會被感染。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寶寶發燒,父母一定要知道這四個階段!

如果寶寶白天的時候精神就不好,而且也有高燒的跡象,爸爸媽媽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給寶寶在白天就物理降溫或者是服用一些退燒藥物,從一開始就把發燒這件事情扼殺在搖籃內部。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2025 白天做好工作做好預防,晚上再繼續發燒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3個月以下寶寶發燒或是第一天發燒體溫就超過40℃,或是燒退了之後又再度發燒超過39℃二至三天,這三種情況應該立即就醫。 除此之外,較大寶寶發燒,父母可以觀察寶寶的活動力,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病症,其實不需要過於緊張。 測量耳溫超過38℃就算是發燒,但通常建議若孩子很不舒服且體溫超過38.5℃,可以先喫一般退燒藥,例如安佳熱、普拿疼,有發燒時可以每4至6小時喫一次,劑量需依照寶寶體重調整,不清楚可先諮詢小兒科醫師。 說到退燒,過去也曾經有媽媽發現孩子燒完後體溫剩35.2度,焦急詢問陳木榮醫師「要不要馬上送急診」。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小孩不敢吞藥丸怎麼辦?小兒科醫生:照這6步驟,再苦的藥都下肚,還能有3大好處

2、飲水量不足:由於寶寶的飲食造成身體內部上火,缺少水分就會導致內火不能得到有效釋放,進而引發發燒。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2.半流質食物:適當給孩子喫一些半流質食物,能夠促進孩子恢復,半流質食物有藕粉、代乳粉、荷包蛋等等。 這些食物能夠促進身體恢復,還可以防止發燒引起的嘔吐反應。 這個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多喫一些麪食,補充碳水化合物。 1、測量體溫,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8.5℃,可以口服退燒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醫生專訪|流感三年來再踏入高峯期!專家答你流感疫苗冷知識

發燒時,如果孩子依然能活蹦亂跳或者安靜睡覺,即便燒到 39℃,也不用馬上喫退燒藥。 相反,如果孩子體溫到了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38℃ 就感覺非常不舒服了,也可以提前用藥退燒。 舉例來說,若測量孩子體溫37.8℃,可以多喝些水,減少衣服件數,並將環境溫度調低。 劉明發醫師表示,也可以給寶寶泡溫水澡,約10~20分鐘,幫助舒緩體溫偏高的不適。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發燒卻不伴有任何的不適是怎麼回事?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小孩子的發燒不需要太擔心,但依然有許多嚴重疾病會導致發燒,也是兒童常感染的疾病,像是感染造成的腦膜炎、腦炎、心肌炎、中耳炎、川崎氏症,甚至是血癌。 因此發燒也不能完全放心,仍要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一有不對就馬上就醫。 孩子在出生約4~6個月後媽媽給寶寶的抗體消耗的差不多了,之後面對環境中的各種細菌病毒感染源就要靠自己了!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2025 發燒就是身體在對抗這些外來微生物時引起的免疫反應之一,提高體溫來增加免疫力加速病原的清除。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小孩發燒怎麼辦?別緊張,適時退燒處理!這時候纔要看醫生

這時候要儘快到醫院查明原因,不要自行在家用退燒藥。 此外,最令父母頭疼的是,寶寶發燒通常都在半夜,這時候,父母應記下寶寶發燒的時間、測量體溫,並可以先給予退燒藥,不需急著半夜跑醫院掛急診。 輕微發燒可以考慮採用物理性退熱方式,例如退熱貼或水枕。 不過,6個月以下寶寶不建議使用冰枕,容易引起頭部溫度過低。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2025 小朋友發燒一星期 劉明發醫師表示,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症狀,通常在2~5天內會退燒,但如果發燒症狀斷斷續續超過3~5天,可能合併有細菌感染,或是中耳炎、肺炎等其他病症,有這些情況應返診確認原因。 大部分父母會立刻給寶寶喫藥退燒、接着第一時間掛急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