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舊區內的市區重建及活化,大多由市區重建局主導,包括利東街重建項目。 而跑馬地及大坑雖然不及市區方便,但因為鄰近銅鑼灣,呎價也頗高。 另外鄰近銅鑼灣的禮頓山及比華利山,是區內的老牌豪宅,雖然不少地產經紀當成銅鑼灣的樓宇出售,不過實屬跑馬地,呎價與銅鑼灣地段看齊。
- 灣仔舊區內的市區重建及活化,大多由市區重建局主導,包括利東街重建項目。
- 本區跑馬地、大坑及渣甸山屬於高尚住宅區,有不少豪宅屋苑;而灣仔及銅鑼灣則以單幢式樓宇為主。
- 其後運輸署爲獨立組合的梅窩、坪洲、榕樹灣及索罟灣四條往返中環的離島渡輪航線重新招標,爲引入更多競爭。
- 2008年改爲全高速渡輪服務後,改派上述兩款高速渡輪行走,並加入一艘購自珀麗灣客運的海弘級雙體船(海泰號,第二代);而海揚級渡輪則調往坪洲航線。
- 有見及此,政府於1982年計劃在公眾碼頭旁邊0.44公傾海牀興建渡輪碼頭[3],設有兩個停泊位置及其他配套設施[4]。
- 榕樹澳(Yung Shue O)是香港的一條原居民客家鄉村,主要為方姓及成姓,位於新界大埔區十四鄉北部,前臨企嶺下海,為一條寧靜的村落。
- 但仍有部分政府和司法機構位於灣仔區,例如香港警察總部、香港區域法院。
榕樹灣(英語:Yung Shue Wan)是香港南丫島西北的一個海灣,北接牙較灣,東望榕樹嶺,南面與香港電燈的南丫發電廠相隔蠄蟧磡。 在中環有港九小輪直達榕樹灣,亦有翠華船務來往香港仔(經北角村)。 南丫島有70%居民住在榕樹灣一帶,由於鄰近發電廠有一些外籍工程人員,加上其悠閒氣氛,近年吸引不少外國人在此居住,並開設咖啡室和素食餐廳等店舖。 現在,榕樹灣碼頭設有一條往來中環碼頭由港九小輪經營的渡輪服務,以及一條經南丫島北角往香港仔由翠華船務經營的街渡。 油麻地小輪於1987年11月1日起加入三層渡輪航行平日班次,該等船隻每以一小時行走一班 [51];用船以普通版本(民昇、民慧號)爲主,其後加入豪華版本(爲民超號及民光號)。
榕樹灣香港仔: 班次
過往許多香港政府部門選址於灣仔區,唯近年逐漸搬遷到其他區域,如港島東區和九龍東辦公,令灣仔區失去了部分原本的經濟中心及政治中心的功能。 但仍有部分政府和司法機構位於灣仔區,例如香港警察總部、香港區域法院。 榕樹灣碼頭(英語:Yung Shue Wan Ferry Pier)是香港南丫島榕樹灣島民日常對外交通的樞紐,位於南丫島榕樹灣。 榕樹灣香港仔2025 灣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灣仔區的事務,共有13名議員,現屆灣仔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的5名議員當中4名為建制派議員,只有1名為民主派議員。
3.乘客需於到達榕樹灣轉乘另一營辦商航班時出示聯票(一般乘客)/月票及優惠票(香港仔至榕樹灣航線月票持有人),榕樹灣渡輪碼頭並未提供聯票及優惠票售賣服務。 2008年改爲全高速渡輪服務後,改派上述兩款高速渡輪行走,並加入一艘購自珀麗灣客運的海弘級雙體船(海泰號,第二代);而海揚級渡輪則調往坪洲航線。 2010年,此航線加入財利船廠制的32m玻璃纖維雙體船航行,而28m雙體船則改爲部份時間(如晚間和假日)航行;其後調走“屋仔”雙體船。
榕樹灣香港仔: 人口
香港實行地區行政時,區議會選區區界的最初設定是考慮到分區人口和康樂設施,但因為中國大陸政局動盪,柴灣、南區人口急增,南洋華僑及其中國大陸親屬又不停遷入中西區和東區,灣仔區沒有大量人口加入,又加上市區重建,人口遷出到外區的新建屋苑,人口慢慢成為全港最少的地區。 榕樹灣香港仔 港英政府在1990年代便嘗試重新劃分東區以及灣仔區的區界[11]。 灣仔和銅鑼灣位於原維多利亞城東面,早期維多利亞城的邊界在炮臺山,炮臺山的作用在於保護維多利亞城,隨住香港人口由清末的20萬擴展到抗日戰爭的160萬,香港島的建城區一直擴展到鰂魚湧,維多利亞城的概念在清末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灣仔區以及東區的概念,灣仔區則包括灣仔市區,東區則包括跑馬地、銅鑼灣、北角(包括鰂魚湧)。
灣仔區由13個選區組成,包括渣甸山、大坑、天后、維園、銅鑼灣、樂活、跑馬地、鵝頸、愛羣、軒尼詩、修頓、大佛口及司徒拔道[4]。 經翻新後的榕樹灣渡輪碼頭已增設洗手間、備有哺乳設施的嬰兒護理室、手機充電插座、飲水機及乘客資訊屏等設施。 經過重新佈置的售票處、入閘機位置及商業店舖亦令候船空間有所提升,以及增加渡輪營辦商可供出租以賺取非票務收入的空間。
榕樹灣香港仔: 渡輪
其後運輸署爲獨立組合的梅窩、坪洲、榕樹灣及索罟灣四條往返中環的離島渡輪航線重新招標,爲引入更多競爭。 其中此航線的牌照有2間渡輪營辦商競投[32];及後經過詳細審覈標書的內容後,運輸署決定把此航線的牌照批予港九小輪有限公司。 隨著南丫島發展,島上的索罟灣及榕樹灣開始有街渡接載貨物及乘客來往香港,分別是南段由香港仔至索罟灣及北段由西環至榕樹灣,於是在1959年向油蔴地小輪提出開辦上述航線。 南丫鄉事會希望船公司開辦航線時,航班時間要頻密及船費較廉宜,並指出若一條航線同時兼顧島上南北兩處,既耗費時間,亦不能顧及乘客需要,要再作研究。
- 人們可從深涌渡輪碼頭沿行山徑走約一小時半,或乘坐的士來往榕樹澳。
- 灣仔區由13個選區組成,包括渣甸山、大坑、天后、維園、銅鑼灣、樂活、跑馬地、鵝頸、愛羣、軒尼詩、修頓、大佛口及司徒拔道[4]。
- 油麻地小輪於1987年11月1日起加入三層渡輪航行平日班次,該等船隻每以一小時行走一班 [51];用船以普通版本(民昇、民慧號)爲主,其後加入豪華版本(爲民超號及民光號)。
- 區內娛樂及購物區涵蓋灣仔及銅鑼灣,而跑馬地及大坑一帶則主力發展住宅區。
- 此外採用遊艇設計的“民隆號”[48]、民義[49]、民禮[50]、民清亦曾航行此航線。
榕樹澳有80多戶魚排,是香港最大的海魚養殖區,2002年8月起獲漁護署已選定作為試推魚排休閒垂釣的兩個地點之一[4]。 榕樹澳附近有行山徑直通深涌、「嶂上郊遊徑」經「天梯」到嶂上及「榕北古道」到北潭湧[5],故假日有較多人前來郊遊。 榕樹灣香港仔2025 榕樹澳與深涌之間的黃地峒發現距今4萬年到6,800年前的石器加工場[1][2]。
榕樹灣香港仔: 香港仔/北角村/榕樹灣渡輪 時間表及收費
有見及此,政府於1982年計劃在公眾碼頭旁邊0.44公傾海牀興建渡輪碼頭[3],設有兩個停泊位置及其他配套設施[4]。 根據2019年立法會文件,此航線使用2艘普通船[7],包括1艘名爲翠華8號(由廣東省珠海市香洲漁船廠在1990年建造,擁有權證明書號碼:A5593)的鋼製渡輪航行,該船隻可載186人,上下層前端客艙皆裝設空調系統。 1974年4月調整此航線班次後,油麻地小輪於同月5日起(另一說法爲12日[45])改派水上的士[46],只於日間班次行走,同時乘客只准攜帶輕巧物品登船[47];隨後理民府要求在早上及晚上使用水上的士[44];其後水上的士於1976年調走。 榕樹灣香港仔2025 灣仔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是開埠至今的娛樂及購物中心。 榕樹灣香港仔2025 榕樹灣香港仔2025 區內娛樂及購物區涵蓋灣仔及銅鑼灣,而跑馬地及大坑一帶則主力發展住宅區。
榕樹灣香港仔: 港九小輪中環至南丫島 (榕樹灣) 航線
土木工程拓展署正計劃改善榕樹灣公衆碼頭,並計劃設立浮動平臺[2],預計2022年開工,2025年建成[3]。 普通渡輪以海揚級渡輪爲主;而高速渡輪則“屋仔”雙體船及一艘購自機場管理局的雙體船(飛翠號,其後改名爲第一代海翠號),當中前者改用自行購入的渡輪(海順、海興、海鳴及海雋號),其後在同年7月12日加入海弘級渡輪(海弘號、海翠號,第二代,於2003年加入)。 榕樹灣香港仔 雙層渡輪在九十年代主要改爲民來級渡輪爲主,其後加入民忠級渡輪和民和號渡輪。 此外採用遊艇設計的“民隆號”[48]、民義[49]、民禮[50]、民清亦曾航行此航線。
榕樹灣香港仔: 翠華船務香港仔至南丫島 (榕樹灣) 航線
榕樹灣公衆碼頭(英語:Yung Shue Wan Public Pier)是香港南丫島榕樹灣的一個公衆碼頭,建於1950年代,同時作爲榕樹灣渡輪碼頭連接陸地的作用[1]。 雖有車路到達,但由於路段非常狹窄,加上直往榕樹澳的道路為限制道路,故沒有任何公共交通直達。 人們可從深涌渡輪碼頭沿行山徑走約一小時半,或乘坐的士來往榕樹澳。 榕樹澳(Yung Shue O)是香港的一條原居民客家鄉村,主要為方姓及成姓,位於新界大埔區十四鄉北部,前臨企嶺下海,為一條寧靜的村落。
榕樹灣香港仔: 第①站 榕樹灣
本區跑馬地、大坑及渣甸山屬於高尚住宅區,有不少豪宅屋苑;而灣仔及銅鑼灣則以單幢式樓宇為主。 因為灣仔市區交通方便,同時距離銅鑼灣及中環這些商業中心區很近,地理位置優越造成尺價相當高。 榕樹灣公眾碼頭於1964年啟用,但設施非常簡陋,而且碼頭狹窄、燈光不足、缺乏完善設備[2],不足以應府龐大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