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RK2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稱震顫素(英語:dardarin),由於這個基因最先在英格和北西班牙的族中發現,因此其英文稱「dardarin」來自巴斯克語的「顫抖」。 LRRK2基因突變是家族性及偶發性帕金森氏症最常見的已知成因,佔了有家族遺傳史患者的5%和偶發性患者的3%[28][83],其突變的類型很多,但目前只有少數證實會致病[83]。 高齡是帕金森病(PD)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隨着年齡的增加,人體中DA神經元會持續丟失。 隨着人體DA持續的丟失,非運動症狀會表現的顯著[71],包括認知障礙、焦慮抑鬱,睡眠困難等。 Camilla Fardell等人的研究發現年齡和疾病的持續時間都與PD的臨牀進展相關,但比起疾病持續的時間,年齡是預測患者預後更重要的因素[72]。

  • 研究揭示,腸道微生態的變化,可引致多種疾病發生,除抑鬱症,還有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以及小兒濕疹、自閉症、過胖症,亦有成人的腸易激綜合症、大腸癌、克隆氏症等。
  • 文:高燒編輯【早期/晚期/症狀/成因/治療方法/藥物】柏金遜症是一種常見於長者身上的神經系統疾病,柏金遜症患者的肌肉會不自覺地出現震顫、動作變得緩慢,關節活動變得僵硬,情況會愈來愈嚴重。
  • 流暢障礙是指影響患者流暢說話能力的障礙,包括發育性口吃、神經性口吃、迅喫等。
  • 此時期需注意劑量波動對於患者的傷害,增減劑量需在醫師處方下才能執行[10]。
  • 假如情況嚴重至無法用藥控制,可採用近年新引入的微創深層腦部刺激手術。
  • 柏金遜症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暫未有根治方法,只能透過藥物來延緩病情,以及透過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肌肉以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假如患者出現柏金遜病徵,醫生可能會先嘗試相應的療法,如果有效減輕症狀,也有助排除患上其它疾病的可能性,確診患者有柏金遜症。 研究發現,早發病例中有約四至五成與遺傳有關,即使父母表面健康正常,子女也有 25% 的機會遺傳此病。 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曾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一百名柏金遜症患者,大約三成年輕患者都受抑鬱症所困擾而須服食藥物,部分更表示確診後心理壓力倍增,尤其擔心被社會排擠,因而減出外出及社交活動。

柏金遜症: 相關專科

目前結果一致性最高的兩項因子分別是暴露於殺蟲劑會提升風險,而吸煙則會減低風險[75]。 早年中大研究發現,本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位認知障礙患者,而85歲以上則每3人便有1位患者。 除了下肢復康訓練之外,中風患者另一基本需求就是上肢復康訓練,儘快恢復手部活動機能,有助他們重返日常生活。

原理是利用刺激器釋出電流,刺激腦部組織,藉此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柏金遜症 據知這種技術在外國已相當成熟,許多研究報告亦證明其功效顯著。 但由於刺激器須植入體內,患者初期或會感到不適或不習慣,而刺激器亦跟心臟起搏器一樣,須定期更換電池。 就如同多巴胺受體激動劑一樣,單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治療患者能改善運動症狀,並延遲早期患者需要服用L-多巴的時間,但它比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有更多副作用,且效果也不如L-多巴。

柏金遜症: 多巴胺受體激動劑

由於α-突觸核蛋白是路易氏體(英語:Lewy body)的成分,因此SNCA基因對帕金森氏症很重要[83]。 Α-突觸核蛋白可誘發ATM基因(英語:ATM serine/threonine kinase)突變,而ATM基因又是修復DNA損傷的重要激酶[85]。 Α-突觸核蛋白還具有活化非同源性末端接合DNA修復的功能,若沉積形成路易氏體則會降低其DNA修復的能力,可能與帕金森氏症的腦細胞死亡相關[85]。 日間過度思睡(ESD)是指患者日間清醒時沒有先兆的突然入睡 [55]。 目前,日間過度思睡(ESD)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上行網狀系統破壞有關 [56]。 據研究報道,約有50% 帕金森氏症患者受ESD的影響,男性常見、抑鬱者常見 [57]。

中腦黑質細胞的離子堆積常伴隨蛋白質包涵體一起出現,這可能和氧化壓力、蛋白質凝集(英語:protein aggregation)和神經細胞死亡有關,但確切機制仍未明瞭[92]。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藍斑核及黑質顏色較深,因為該區的細胞會產生神經黑色素(英語:neuromelanin)。 微觀病例變化(英語:histopathology)則可觀察到黑質的神經元數量減少,並在殘餘細胞中存有路易氏體(英語:Lewy body);同時,星狀細胞會伴隨着神經元一起死亡,微膠細胞則會活化以清除細胞殘骸。 柏金遜症的主要病理變化發生在中腦黑質腹側的緻密部(英語:pars compacta)。

柏金遜症: 中風復健不難 加快復原的兩個護理方式

英國每年花費於柏金遜症的金額估計在4.49億至33億英鎊之間;美國則約為230億美元,平均每名病患每年花費約1萬美元,其中最大一部份用於住院治療和護理之家,其次則為藥物花費[148]。 2006年中國上海的統計指出當地每名柏金遜症患者每年平均花費7679人民幣,這個數目是當地平均所得的一半,其中最大的開銷來自藥物花費[149]。 除了直接成本外,柏金遜症也帶來鉅額的間接成本,例如患者的生產力下降,並連帶加重照顧者的勞力與經濟負擔,且影響到雙方的生活品質[148]。 統一柏金遜症評定量表(UPDRS)是最常用來評估柏金遜症嚴重程度的方法[134],但由於此量表有較不重視運動以外徵狀的限制[135],因此現在更傾向使用由此量表改良過的MDS-UPDRS[136]。 宏恩亞爾分級表則是一種較舊的評估方法(最初於1967年發表),它將柏金遜症的進程分為五個階段[137]。

已知至少5%的柏金遜症是由一或數個特定基因突變造成[83]。 兩周前,當她看到市面推出的乳清蛋白奶粉Vital 柏金遜症 Whey,她本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每天以一匙沖水飲用。 別迷信單靠服用益生菌就能得到健康,維持良好的飲食及生菌羣移植「便」能治病 活習慣是無法取締的。 目前,全港估計約有1.2萬患柏金遜症,普遍於50至70歲初次發病,所以有不少人以為柏金遜症是老人病,但實際約有一成病人在40歲前發病。 若暴露在百草枯或錳乃浦(英語:Maneb)/鋅錳乃浦(英語:Mancozeb)下,風險是原來的兩倍[5]。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如何提升患者自我照顧能力 症狀有望根治?

運動遲緩症造成的影響隨動作種類和患者身心狀態而異,影響程度受到患者活動力和情緒狀態的影響,導致有些患者嚴重到無法走路,但有些患者卻還能騎自行車。 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治療後能改善運動遲緩的症狀[25][36]。 數種營養素被認為有治療潛力,但目前仍無證據顯示維生素或其他食品添加劑能改善徵狀[127]。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否等同認知障礙症?

本品會於多巴胺性神經元中,透過芳香族L-氨基酸脫羧酶轉化為多巴胺,藉此暫時緩解疾病的運動症狀[10]。 蛋白酶體失能、溶體失能以及線粒體活性降低也是造成細胞死亡的機制[90]。 中腦黑質細胞的離子堆積常伴隨蛋白質包涵體一起出現,這可能和氧化壓力、蛋白質凝集(英語:protein aggregation)和神經細胞死亡有關,但確切機制仍未明瞭[92]。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大多肇因於黑質緻密部(英語:pars compacta)的多巴胺性神經元退化[87]。 一些環境因子可能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包括農藥、頭部創傷、務農或生活在鄉間[68][69]。 郊外的環境和飲用水較有可能暴露於殺蟲劑,因此間接影響人們的罹病風險[75][76]。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甚麼?

有見及此,本次展覽另一大亮點:韓國最新推出的Doctor Life Reha-Pro RL500氣壓式手部活動能力康復系統就是他們的理想選擇。 穀銧甘肽GSH是人體最強力的抗氧化劑,被譽為「抗氧化劑之母」,過去有關它的文獻研究超過八千份,它的臨牀應用包括預防癌症、柏金遜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退化症、自閉症等等。 柏金遜症、多發性硬化、骨質疏鬆、各種肌肉痛症,以及中風後康復者使用。

柏金遜症: 出現路易氏體

目前對於RBD患者診斷存在爭議,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討論為RBD制定更統一的診斷標準,以幫助臨牀工作者更好地對RBD進行診斷。 醫師通常會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執行運動計畫[12],部分證據指出說話或運動問題能透過復健改善,雖然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且品質不齊[109][110]。 規律的體能鍛煉有益於患者維持或改善運動能力、靈活度、力氣、行走速度和生活品質,體能鍛鍊也可以搭配物理治療[110]。 有證據顯示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患者的運動症狀、情緒知能、日常活動和生活品質能比自行在家訓練者有更顯著的改善[111]。

柏金遜症: 防跌運動 改善柏金遜症惡化

對柏金遜症患者而言,運動是「良藥」,由於患者會有行動緩遲、肌肉及關節僵硬的問題,繼續影響其活動能力,例如走路姿勢、平衡力、靈活性等,而恆常做運動習慣,可以預防及減輕因僵硬而引致的其他併發症。 柏金遜症2025 此外,柏金遜症患者除活動能力受影響外,還可能出現情緒問題,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對柏金遜症有更深入的認識。 柏金遜症2025 柏金遜症2025 柏金遜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此症的特徵爲身體動作異常,以及一些非運動功能問題,如抑鬱症、睡眠障礙、腦退化症和思覺失調。

柏金遜症: 健康支援

據香港柏金遜症基金資料指出,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組織衰退病,大約每800人就有1名患者。 這個以英國醫生Dr James Parkinson命名的病症,平均病發年齡為60-70歲,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 前者成因未明,但與腦神經系統受損有關;後者則與腦部受創、藥物副作用、腦炎和多次中風等有關。 藥物引起的柏金遜綜合症一但出現,多半會維持原有的程度,不像柏金遜症會漸漸惡化[4]。 柏金遜症的成因有以下這幾種:1.腦部組織退化,使一些神經系統之傳導物質分泌減少,令患者控制活動受影響。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成因是什麼?認識10大柏金遜症狀

緩和醫療以提升患者和其家屬的生活品質為目的,透過各種方式讓患者能免於疾病所帶來的徵狀、痛苦和壓力[118]。 由於柏金遜症無法治癒,所有醫療行為的目標都是要減緩病程並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因此這些治療本身就有緩和醫療的意味[119]。 除了L-多巴之外,還有數種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英語:dopamine agonist)也能與突觸後的多巴胺受體結合,藉此達到治療的效果。 此類藥品最初應用於改善患者使用L-多巴後的副作用,現在則大多用於延緩初期運動性徵狀的治療[10][103],徵狀後期使用本品則能改善「斷電狀態」(”off” state)的徵狀[10]。 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是另一種與柏金遜症類似的突觸核蛋白病變,這樣的相似性在伴隨有認知障礙症的柏金遜症患者身上更為明顯,然而這兩種病的關係目前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 它們可能視同兩種分別的疾病,也可能視為一種疾病在不同面向的展現[32]。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成因

全球罹患柏金遜症的患者約有700萬人,其中美國就佔了約100萬人[41][75]。 柏金遜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0歲,但有5–10%患者屬於早發型柏金遜症(young onset PD,YOPD),此類患者會在20至50歲間發病[26]。 有研究顯示柏金遜症在非裔及亞裔的盛行率較低,但此結果仍有爭議。 由於α-突觸核蛋白是路易氏體(英語:Lewy body)的成分,因此SNCA基因對柏金遜症很重要[83]。 Α-突觸核蛋白可誘發ATM基因(英語:ATM serine/threonine kinase)突變,而ATM基因又是修復DNA損傷的重要激酶[85]。

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非長者專利 四肢僵硬是警號 延誤治療後果可大可小

病徵方面,柏金遜症影響的主要是活動能力,而患者的思維及認知能力仍可保持正常水平;相反,認知障礙症則會影響認知能力,令患者健忘、智力退化,甚至性情大變。 雖然柏金遜症患者在晚期時或會反應遲緩、口齒不清,但這是由於活動機能反損所引致,與認知能力並無關係。 同時,給柏金遜症患者的處方也會限制患者早餐和午餐的蛋白質攝取,讓蛋白質盡量在晚上吸收[11]。 柏金遜症患者應及早接受緩和醫療,而非等惡化後才治療[120][121]。 緩和治療師能協助患者減輕身體徵狀和情緒方面的問題,包括身體功能低落而導致失業、憂鬱、恐懼或存在意義上的擔憂[120][121][122]。

傳統治療情緒病的藥物,常帶來不少副作用,像減少過度思慮的藥物,卻令人睏倦欲眠、神志呆滯等。 隨着對腦神經與情緒病關係的瞭解增加,發現問題癥結在於大腦受人體某些物質影響,新推出的藥物都聚焦於調整這些物質,從而提升快樂情緒。 可是,部分病人對藥物的反應始終欠佳,部分雖初期見效,往後又失卻作用。 若能深入瞭解腸道「壞細菌」如何分泌神經遞質,引致負面情緒,然後改變這些細菌,便可提升藥物治療的效果。 早前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較非患者多出40餘種細菌。

使用L-多巴的人,從徵狀開始出現到需要高度依賴照護的時間可能超過15年。 目前還是難以預測單一病例的疾病進程[138],年齡是預測柏金遜症進程最好的指標;在診斷出柏金遜症時運動徵狀較輕微的病患,之後的功能減退也會比較少;認知功能障礙則在70歲以上才發病的老人中較為普遍[90]。 大腦不只控制人的思想,還有身體的活動能力,因此腦部疾病必須及早治療,以免病情日趨嚴重,影響生活。 柏金遜症因退化而起,目前的治療方法只能治標,主要是透過藥物紓緩病徵,維持活動能力。 假如情況嚴重至無法用藥控制,可採用近年新引入的微創深層腦部刺激手術。 手術時,醫生會在患者頭頂鑽開幾個小洞,把電極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再透過電綫連接到植入肩膊或胸前的刺激器。

柏金遜症: 藥物引起

值得注意的是,便祕和嗅覺喪失頻率較高的PD女性患者中更容易發生RLS,其發病機制還不明[46]。 臨牀工作中,柏金遜症患者中很大一部分RLS病例不是「經典」RLS,而是一些不典型的腿部不適表現,且在PD晚期RLS的高發病率很大部分原因是不恰當應用DA受體激動劑引起,因此,醫務工作者應當學會加以識別RLS並調整柏金遜的用藥。 柏金遜症目前無法治癒[1],初期徵狀常用L-多巴治療,當L-多巴效果降低後則配合使用多巴胺激動劑(英語:dopamine agonist)。 柏金遜症 隨着病程惡化,神經元將持續流失,因此必須隨之增加藥物劑量,但藥量剛增加時又會產生以不自主抽動為首的異動症(英語:dyskinesia)副作用[2][10]。 對於藥物無效的嚴重患者,可以考慮神經外科的腦深層刺激手術,這種手術利用微電極放電以減少運動徵狀[1]。 至於非運動相關徵狀的柏金遜症(如以睡眠幹擾或情緒問題為主的患者)治療效果通常較差[4]。

柏金遜症: 手術

在這疾病中看不到柏金遜症中典型的路易體(英語:Lewy body)[7]。 大家對「柏金遜症」一詞或許並不陌生,然而由於柏金遜症的發病年齡普遍介乎於50至70歲,因此常被誤以為是「老人病」,其實不然。 《回到未來》的男主角米高霍士(Michael J. Fox)便曾在29歲時確診,而香港的柏金遜症患者亦有年輕化跡象,有一至兩成確診者是50歲以下。 柏金遜症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暫未有根治方法,只能透過藥物來延緩病情,以及透過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肌肉以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控制消化系統的神經和肌肉也可能受到柏金遜症的影響,導致便祕和胃輕癱(英語:gastroparesis)(即胃下垂,指食物停留在胃內較長時間)。 當疾病更形嚴重後,也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徵狀,在用餐時添加增稠劑(英語:thickening agent)並把身體挺直或許有助於進食,同時能減少噎到的風險。

柏金遜症: 治療

如長者不慎在廁所跌倒,照顧者也較難發現,因此防滑浴墊、浴室扶手、沐浴椅和便廁椅等輔助工具,是照顧柏金遜病人不可缺少的工具。 柏金遜症2025 在2016年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柏金遜症跟腸臟微生物菌羣的生物有聯繫。 細菌能把纖維分解成短鏈脂肪酸,這些化學物質的失衡,相信或會致使腦部中的免疫細胞受到損害。 科學家希望消化系統的藥物甚或是抗生素,未來可以成為醫治柏金遜症的新藥,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隨著時間的過去,柏症徵狀會越來越多及越來越嚴重,疼痛變得更加鋒利難受。

我們的服務包括詳細的兒童及成人吞嚥功能評估,因應患者需要提供個人化及實證為本的治療方案。 柏金遜症 數種營養素被認為有治療潛力,但目前仍無證據顯示維生素或其他食品添加劑能改善症狀[127]。 此外,目前也無證據證明針灸、氣功或太極拳對疾病的進程或症狀有任何效果,太極拳是否能改善患者的平衡或運動能力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128][129][130]。 目前尚未發展出能完全治癒帕金森氏症的方法,但有一些藥物、手術和跨領域整合治療能緩解症狀。 治療運動症狀的藥物有L-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英語:dopamine agonist)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