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乾的土茯苓性質溫和,有解毒、祛濕等功效;那新鮮的大家又見過沒有? 土伏苓乾 土伏苓乾2025 原來新鮮土茯苓是入冬後的時令食材,大圍一個街市的中草藥堂老闆陳先生表示,新鮮土茯苓是根莖植物,屬生長在深山的野生植物,不能人工培植,入冬後即是其收成期。 陳先生指會先將鬚根去除,然後去皮切成薄片後乾燥即可。 茯苓的藥用部位主要有4個 ,並且各自功效都略有不同,分別是靠近松樹根部的茯神、外皮的茯苓皮,以及最常用的菌核內部白茯苓,此外在靠近菌核與表皮間會有淡紅色部分,則稱為赤茯苓,在臺灣屬於較難以取得的藥材。 ⑴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
濕疹樣皮炎:視皮損大小,取土茯苓、黃連、薏苡仁適量,水煎待涼後濕敷,至滲出停止後,取土茯苓粉撒於患處。 土伏苓乾2025 急性濕疹:據皮損大小,取土茯苓、白鮮皮,水煎適量待溫浸泡,每日2~3次。 若丘皰疹破潰滲液多,以土茯苓煎液待涼濕敷,待滲出消退後,再用土茯苓、爐甘石細粉撒撲,清濕熱止癢效佳。 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
土伏苓乾: ~ 小貼士: 菜檔或生草藥檔常有新鮮土茯苓賣,以肉色白者為佳.但頗易氧化,去皮後皮色會迅間變鐵鏽色,鮮品較乾品療效佳.
病重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濕,伍白芷除濕解毒,化濁闢穢。 土伏苓乾 三藥相伍共奏化濕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近日天氣潮濕得很,天文臺較早時間已預告「春分」(20日)當天,最高相對濕度達100%!
用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進行試驗,結果表明能增強PEC細胞毒性作用,使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明顯增加。 皮下連續注射5天,50mg/kg劑量使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增加35.5%,吞噬指數增加58.O%;皮下連續注射10天,50mg/kg劑量使吞噬率增加66.1%,吞噬指數增加121%。 新型甲基茯苓多糖還能拮抗免疫抑制劑醋酸可的松對巨噬細胞功能的抑制。 新型羥甲基茯苓多糖能使Lewis肺癌C57純系小鼠及荷肉瘤180瑞士小鼠的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低下恢復正常。
土伏苓乾: 新鮮的土茯苓味甘,性平,有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的功效. 鮮品配合綠豆,薏米,果皮同煮湯,對皮膚瘙癢症很有幫助.
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範圍。 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佈均勻。 ⑵用於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 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小白鼠對3H-茯苓聚糖尿素口服吸收半衰期為11分鐘,說明吸收甚快,而茯苓聚糖的對照組實驗證明無此吸收作用,其原因在於茯苓聚糖不溶於水和體液,以至口服後難於吸收。 由於尿素液的助溶作用,改變了茯苓聚糖在體內的吸收,從而發揮出應有作用。
(1)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 現臨牀上主要用於濕熱瘡毒,常與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蒼朮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牀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首先要知道土茯苓聞起來是帶一些藥香味的,不是很濃,比較淡,但是還是可以聞得到的,而燻了硫磺之後,味道就比較明顯,是一種不會好聞的味道,帶一些刺激性,嚴重的聞了後馬上會鼻子不舒服。
土伏苓乾: 【去濕湯水食譜】土茯苓赤小豆豬骨湯春天必備 清熱解毒去濕通絡
取木段3-5根,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於窖中。 菌種也稱引子,有菌絲引、肉引、木引三種,現多用菌絲引。 肉引在接種前半月內採挖鮮菌核為引。 土伏苓乾2025 木引是在接種前兩個月選直徑4-10cm的梢部無節筒木,鋸成長50cm的木段,每5根為一堆,分層堆疊,將新鮮菌核250g貼在木段上靠皮處,覆土3cm,60d左右菌絲可長滿筒木。 早春3-4月份接種,用菌絲引接種,宜選晴天將窖中細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圍,覆土厚3cm。
- 去濕食材不只有薏米、赤小豆,土茯苓也是一種溫和的去濕藥材,能除濕解毒,通利關節。
- 蘆根清熱、利尿、清肺熱祛痰,對止咳有一定幫助。
- 小白鼠對3H-茯苓聚糖尿素口服吸收半衰期為11分鐘,說明吸收甚快,而茯苓聚糖的對照組實驗證明無此吸收作用,其原因在於茯苓聚糖不溶於水和體液,以至口服後難於吸收。
- 一般用藥1天後滲液減少,3天後可見痂皮,1周後可愈。
- 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
《本草綱目》說它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 《本草再新》說它能「祛濕熱、利筋骨」。 土伏苓乾2025 從中醫角度看,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和利關節等功效,對於春天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更有很好的療效。
土伏苓乾: 濕重食物1. 冰品造成「脾胃虛寒」
3、茯苓雞肉餛飩:茯苓50g,雞肉適量,麵粉200g。 茯苓研為細末,與麵粉加水揉成麵糰,雞肉剁細,加生薑、胡椒、鹽做餡,包成餛飩。 2、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 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
土伏苓乾: 藥材來源
呂蘇成等(1989)採取灌胃法將茯苓多糖配成250mg/kg/天,500mg/kg/天、1000mg/kg/天三種濃度進行試驗,連續用藥7天、第8天檢測以250mg/kg/天劑量最佳。 茯苓含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具有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化痰、寧心安神的功效。 現代臨牀顯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複合物(U-P)、經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次聚糖對實驗動物的多種癌瘤有抑制和殺傷活性。 對S180、EAC、腹水型瘤株的抑制作用與口服5-FU類似,且抑制作用與劑量相關,但毒性較低。
土伏苓乾: 茯苓vs.土茯苓 效用大不同!中醫話你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茯苓多糖體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即增強細胞免疫反應,並因此而激活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監督系統,這與其抗腫瘤活性密切相關。 1.性狀鑒別 完整的茯苓呈類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 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皺紋和縊縮,有時部分剝落。 質堅實,破碎面顆粒狀,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
土伏苓乾: 茯苓名品
冷至室溫,加入5ml乙二醇乙醚和4ml閃爍液、搖勻後用Beck一manLS9800液閃譜儀測量。 5.4.1.管內試驗:用51Cr標記靶細胞,將培養5天的淋巴細胞與標記靶細胞以1:1混合,用51Cr釋放數做為靶細胞損傷的指標。 6、骰方 立方形塊,白色,質堅實,直徑1cm以內,均勻整齊,不規則碎塊不超過10%。 茯苓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 選背風向陽、微酸偏砂的緩坡地,挖直徑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溝。
土伏苓乾: 茯苓
肉引接種時用刀剖開苓種,將苓肉面貼在簡料的上端截面或側面,苓皮朝外。 木引可鋸成5-6cm長,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將引木鋸成二段、三段,夾在料筒中間。 根狀莖橫生於土中,細長,生多數鬚根,每隔一段間距生一肥厚的塊狀結節,質堅實,外皮堅硬,褐色,凹凸不平,內面肉質粉性,黃白色,密佈淡紅色小點。 單葉互生,薄革質,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5cm,先端漸尖,全緣,表面通常綠色,有時略有白粉,基出脈3條;有卷鬚。 花單性異株,腋生傘形花序;花被片6,內輪細小,白色或黃綠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
土伏苓乾: 藥材性狀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 土伏苓乾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利筋骨」。 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伏苓乾: 用料是: 新鮮土茯苓四兩, 綠豆2兩, 生,熟薏米1兩,果皮1塊.
用51Cr標記的P815瘤細胞作為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的靶細胞,與已配好的脾細胞及MLNC以一定比例混合(l 土伏苓乾 :100),培養3小時,觀察51Cr釋放率。 結果證明各種茯苓多糖體在體內均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 此外,100μg/ml的羥甲基茯苓多糖對NK細胞活性有促進作用。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 其原生物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薏米可解浮腫,幫助消化,適合夏天消暑的祛濕湯水。 土伏苓乾2025 用薏米炮製的去濕湯水容易又簡單,連Sammi鄭秀文都經常飲。 隨意找少許生、熟薏米及紅豆,先浸一下,再煲45分鐘至1小時,若睡眠不足及疲憊感重,可加入圓肉。 去濕之餘,改善睡眠及心脾煩躁。 土伏苓乾 薏米是健脾去濕湯水的常客,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清熱、舒筋除疲的功效,是去濕的絕佳材料。 蘆根清熱、利尿、清肺熱祛痰,對止咳有一定幫助。
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 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l~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濕潤後有黏滑感。 茯苓與土茯苓名字相近,原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