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生蛇是因為眼神經分支受帶狀皰疹病毒所感染,患者的前額及鼻子附近會出現紅疹及水泡,最好以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快速抑制病毒,有效改善眼周皮膚的紅疹、水泡問題,同時幫助眼角膜消減紅腫。 大多生蛇病人發病時,都會誤以為自已是皮膚敏感或濕疹,自行塗抹藥膏,病情只會愈來愈嚴重。 因為生蛇的黃金治療時間是首72小時,在這三日內接受藥物治療,可有效抑制病毒,減少紅疹數量、疼痛情況及後續神經痛的併發症。 生蛇上眼2025 因此,如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及紅疹,最好及早求醫,作進一步檢查。 「生蛇」的學名爲帶狀皰疹,患者的皮膚底部,會出現紅腫且刺痛的水皰。 患處通常會成羣出現,多數呈帶狀分佈,並分佈於軀幹部位,惟臉、頸及眼睛均可能受影響。
視乎病情之深度、所牽連之部位,需考慮類固醇,以減少發炎。 生蛇上眼 單純皰疹一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是角膜發炎的主因之一,如果得不到適當治療,更有致盲之虞。 這種病毒由人傳人,經與患者直接接觸,或者接觸患者口部分泌物而傳播。 初次感染者,常於嘴角長出細小水泡,水泡週遭之皮膚則略紅。 免疫系統機能健全者,可以將病毒遏制,病毒就轉而潛伏在神經細胞內。 然而,只要有可乘之機,病毒便會沿神經線到達不同器官,引起復發感染。
生蛇上眼: 水痘與生蛇?
眼科醫生會根據個別病人的情況而決定是否適合處方類固醇眼藥水。 倘若病者未有及時求醫,甚至自行購買含有類固醇的消炎眼水使用,可能反而令潰瘍情況惡化,嚴重個案甚至能引致角膜穿孔的併發症。 皰疹病毒能影響眼睛的部位並不囿於眼角膜,眼球之鞏膜、視網膜,乃至連接腦部的視神經均有可能受病毒影響而發炎。 籠統而言,眼球持續出現不適、視力下降、間歇或持續眼紅通通都是警號,需要及早求診,以免視力永久受損。
所謂「生蛇」,其實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有時會簡稱為水痘病毒或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致的傳染病,只有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才有機會「生蛇」。 生蛇上眼2025 換句話說,凡幼童階段或年輕時感染過水痘病毒的人,均有機會「生蛇」。 據統計, 大約有95%成年人有「生蛇」的風險,而且於50歲後的風險更大。
生蛇上眼: 疫苗可以預防「生蛇」?
由於不可預知患者何時會病發或復發,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此預防勝於治療。 生蛇上眼2025 早於200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局批准首支預防帶狀皰疹疫苗應市。 有四成受訪患者表示,「生蛇」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 針對帶狀皰疹病毒,現時已有供幼童使用,預防水痘之疫苗。
- 眼腫、眼痛,以為是生眼瘡,經過檢查後才知道原來是「生蛇上眼」?
- 早於200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局批准首支預防帶狀皰疹疫苗應市。
- 西醫一般都沒有戒口說法,生蛇是因為抵抗力弱,故需要均衡飲食,充足水份及睡眠;而生冷食物及隔夜食物的含菌量通常較多,在抵抗力弱時應盡量避免。
2017年港大調查亦指出,港人一生有16.8%風險會「生蛇」,屬於比較普遍的疾病。 眼腫、眼痛,以為是生眼瘡,經過檢查後才知道原來是「生蛇上眼」? 最近有好幾位病人都受到「生蛇」問題的困擾,而大部分病人都不知道「生蛇」原來可以上眼。 藝人黎瑞恩早前在Facebook自爆生蛇,稱一誤以為是眼瘡,後來經醫生診治後證實是生蛇生上眼,令其眼部至眉心又紅又腫,至今近一個月仍未康復。 坊間對於生蛇有不少傳聞迷思,以下由急症科專科鍾詠詩醫生為大家分享生蛇原因以及有關生蛇的6個須知。 細個時我出過德國痲疹、水痘,生過痄腮等,朋友話我仲爭未生蛇,我啋!
生蛇上眼: 抗病毒藥 治療之本
直至2016年1月,在洗澡期間發現肚臍上方冒起紅點,懷疑自己有生蛇的情況。 翌日她到診所求醫,由於藥物敏感的關係,當時未能處方特效藥。 但兩天後,病情急劇惡化,背部及胸下出現水泡,而且伴隨的痛楚令其難以忍受,因此到急症室求醫並需要住院接受治療。 即使接種了疫苗,您仍有機會罹患帶狀皰疹(皮蛇),疫苗對帶狀皰疹(皮蛇)的預防效果大約是 70 %。
大部分生蛇上眼,臉部的皮膚亦會受到影響,因此會伴隨針刺般的神經痛楚,甚至輕輕觸碰皮膚時,病人都會感覺不適,使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鍾醫生指,若生蛇超過72小時仍未獲適切治理,令紅疹附近長出較大水皰、皮膚可能會潰爛,容易引發後遺症,包括急性角膜炎、結膜炎、失明、失聰等。 鍾醫生指,患者受感染部位首先會出現痕癢或疼痛、帶點灼熱感覺,最初因為未出紅疹,很多患者或誤會是頭痛或背痛、甚至肩頸痛而延遲就診。 一般在病發1至3日後,病毒會沿著脊髓神經去到連接的皮膚表面,形成紅疹,其後會變成水泡,再蔓延成帶狀,最常見的發病位置是背部及腰部的一側,由於形狀像蛇一樣,故被稱為「生蛇」。 另一方面,帶狀皰疹角膜炎發生時,周邊皮膚大都有紅疹,抗病毒藥必須口服,才能抵達不同病竈,將皮膚與眼睛的潰瘍同時處理。 若患者因口腔潰爛,飲食困難,或者因免疫力低下,引起病毒大面積復發,則可能需要接受靜脈輸液,將藥物直接送入血液,控制病情。
生蛇上眼: 預防生蛇湯水:健脾袪濕湯
南韓統計指,該國有三分之一人,會一生中「生蛇」一次,其風險更是按年齡增加。 「生蛇」是俗稱,其學名是帶狀皰疹,患者皮膚底部會有紅腫且刺痛的水皰,通常會成羣出現。 目前在醫學上仍無法根治「生蛇」病症,惟從預防著手,療效較佳,本港於2014年早已引入預防疫苗。 皰疹病毒通常會令角膜受損,但亦有機會令視網膜、視神經等發炎,最終連視力也受影響。 日常均衡的飲食、作息定時,並適當地紓緩壓力,可以維持免疫健康,減低皰疹病毒復發的風險。
生蛇上眼: 帶狀皰疹(皮蛇)畫線重點!不可輕忽的區塊
當帶狀皰疹(皮蛇)長在臉部上 1 / 3區域、鼻樑、或是鼻尖的時候,千萬要注意眼睛是否有發炎不適現象。 生蛇上眼 生殖器或是肛門周邊的皮膚,是薦椎神經負責支配的皮節領域,薦椎神經也恰好是負責身體是否能夠順利解尿和排便的關鍵。 因此,當帶狀皰疹(皮蛇)的水泡出現在您的額頭、頭皮、眼皮或是鼻子的時候,請您記得要找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評估。 年齡50歲以上的人羣容易出現生蛇,抗體隨年紀增長而下降,當曾經出過水痘的朋友此時較容易復發,要注意飲食要清淡,可以多喫水果的,儘量少喫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膩食品,多鍛鍊身體以加強體質。 生蛇的患者往往皮膚會出現紅疹和水皰,並呈帶狀分佈,並且出現簇集成羣水皰,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佈,但中間皮膚正常,如同被蛇環繞纏身,伴有明顯的神經痛感,年紀越大者,神經痛可能持續時間越長。 美國疾控中心指平均每年每千人就有4人曾經「生蛇」,且數字呈上升趨勢,60歲以上長者更每年每千人便有10個會「生蛇」。
生蛇上眼: 疫苗價錢貴唔貴?
根據CDC(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帶狀皰疹疫苗(俗稱「蛇針」)可減低51%「生蛇」機會,即使「生蛇」,病徵都會較輕微,並可減低「生蛇」後遺症 67% 風險3。 另外,若病毒「上眼」,則會影響視力,嚴重會導致失明;病毒「入耳」則影響聽覺,甚至會導致失聰;病毒「上腦」則有機會發展成腦膜炎;病毒入侵肝臟則有機會演變為「肝炎」。 有不少生蛇患者就算自然痊癒後會有後遺神經痛症,可以維持幾個月至數年不等,產生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部分患者甚至輕輕觸碰皮膚都會感覺異常劇痛。 如果讓我們用簡潔有力的一段話來描述帶狀皰疹(皮蛇)的特色,那應該會是「皮膚上突然冒出許多疼痛的小水泡,而且這些小水泡會分佈在身體左側或右側的皮節範圍內」。 不過我不是要賣房子,而是希望讓大家瞭解,在身上某些特定部位的帶狀皰疹(皮蛇),有時候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嚴重併發症。
生蛇上眼: 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醫治生蛇並不困難,現時已有針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特效藥可以處理,但最好於發病後72小時內接受合適治療,延誤醫治可能會令神經線被病毒破壞,為身體留下長期痛楚。 生蛇的原因始於免疫力下降,未能遏止潛伏體內的帶狀皰疹病毒,所以高風險人士主要是曾經出過水痘且身體免疫力受影響的人。 生蛇的症狀包括︰皮膚疼痛、麻痺或痕癢,1 至 3 日後會出現紅疹,程度因人而異。 有些人只會感到輕微痛楚;有些人則將其形容為極度灼痛或劇痛;部份患者或會出現水泡,而水泡容易穿破,續而結焦。 這些「帶狀皰疹」可以出現於身體各部份,通常會出現在身體的其中一邊,即左邊或右邊,嚴重者會出現在身體的兩邊 ;部份患者更會有發燒、頭痛、怕光、疲倦等症狀。 鍾醫生續指,在面部位置生蛇,病毒亦有機會蔓延至眼部,或會影響視力、嚴重會導致失明。
生蛇上眼: 預防生蛇有疫苗
當時正值舞臺劇要在家以ZOOM排練,奈何生蛇位置極度不適,初時都有頂硬上,終要向劇團告假。 大家都關心生蛇是否會「傳染」,最常問的就是生蛇長者害怕會將「蛇毒」傳染孫兒。 如果沒有出過水痘、未有注射過水痘疫苗也有機會被傳染;嬰兒、孕婦、免疫力低的人也應避免接觸,不過基本的衞生處理已經可以避免傳染。
生蛇上眼: 人士容易生蛇
但到底為何會生蛇、那幾類人容易生蛇,《香港財經時報》為你一一拆解。 另外,亦建議接受帶狀皰疹疫苗注射,以減低復發率、復發時的疼痛感及病發時間。 生蛇上眼 另外,特別建議未出過水痘而又計劃懷孕的女士補打水痘疫苗,因為如在懷孕期間感染病毒,有機會傳染至嬰兒,後果可大可小。 可是,生蛇的傳染性較水痘低,所造成的皮疹數量較少,發作位置亦較易被覆蓋。 甦醒後的帶狀皰疹病毒會沿着神經線一路波及皮膚,形成紅色的帶狀皰疹,更會帶來如針刺、電擊般的神經痛,令外觀和日常生活都備受影響。 生蛇,其實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有時會簡稱為「水痘病毒」或「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致的傳染病,只有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才有機會「生蛇」。
生蛇上眼: 預防方法你要知
現時有疫苗能減低「生蛇」機會,60歲以上人士可考慮注射。 帶狀皰疹(皮蛇)病毒平常是無聲無息躲藏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一旦身體的免疫力下降了,病毒就會從某一條神經的神經節甦醒,並順著這一條神經擴散到皮膚表面的皮節。 帶狀皰疹(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 在初次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皮蛇)病毒時會引發水痘,初次感染之後,此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直到再度活化才會引發帶狀皰疹(皮蛇)。 帶狀皰疹(皮蛇)的特徵是延著皮節分佈的單側性疼痛水泡和皮疹。
當出現此跡象時,應立即處方靜脈注射而非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眼部有重大的後遺症。 生蛇並不會傳染,但導致生蛇的水痘病毒是會傳染的。 若之前未曾感染水痘,而又接觸過生蛇患者的水泡,就有機會因而感染水痘。 換言之,如果從未感染水痘,接種水痘疫苗即可同時預防水痘及生蛇。 而隨著年紀漸長、生活壓力增加、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長期服用免疫系統抑制劑(如口服類固醇),潛伏於人體神經的水痘病毒就有機會被誘發並再度活躍。
當中包括難以入睡、食慾下降、情緒低落,以及因患處劇痛而常須請病假,影響工作表現等。 雖然成年「生蛇」的風險高,但上述調查指出,當中只有15%受訪者認爲自己有機會「生蛇」,反映港人嚴重低估相關疾病的風險。 生蛇上眼 此外,該調查中64%受訪者,不知道甚至誤解「生蛇」的病症,誤以爲與皮膚敏感、個人衛生,或是傳染病等有關。 最誤謬的是,有部分人誤以爲「生蛇」的範圍,若紅腫患處圍繞身體一圈可引致死亡。 皰疹病毒乃一統稱,所講的是病毒學分類中的「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其中包含逾二十種病毒。 其中有三種是人類身上常見的致病原,分別是「單純皰疹一型」、「單純皰疹二型」和「帶狀皰疹」。
生蛇上眼: 帶狀皰疹(皮蛇)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
值得一提的是,打過水痘防疫針,是減低出水痘的風險及降低水痘帶來的併發症,不等於完全不會出水痘。 穩陣起見,「生蛇」患者應避免接觸家中免疫力低的人、孕婦、幼童,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因按照目前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幼兒接種第一針水痘針的時間為1歲)。 雖然「生蛇」鮮有死亡個案,不過其併發症絕對不容忽視。 皮膚傷口發炎是較常見的併發症,而約兩成人「生蛇」後會出現持續神經痛楚1,這些痛楚有機會於數個月內消失;但亦有患者的痛楚會伴隨餘生,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痛楚。 嚴重的眼生蛇需要長達數年追蹤與治療,因為口服抗病毒藥物經胃腸道吸收的效率較差,所以早期「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十分重要,經靜脈注射帶狀皰疹水皰內的抗病毒藥物,水皰內藥物濃度足以快速抑制病毒。 鼻尖與眼球間有一條鼻睫神經(nasociliary nerve)分支,所以如果前額連鼻尖出現水皰時,很大可能眼球已被感染(Hutchison’s sign)。
當眼皮或四周開始出現紅疹,患者就要把握病發首3天的黃金治療期。 「生蛇」主要透過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傳統藥物阿昔洛韋需一日服用5次,最少一至兩周纔可控制病情;而較新的藥物伐昔洛韋及泛昔洛韋則每日只需服用3次。 部分較為嚴重的患者,或需接受靜脈注射和服用較強力的止痛藥,及配合含類固醇的眼藥水或口服類固醇藥物治療。
身體兩邊同時「生蛇」亦偶有發生,代表左右兩邊的神經線均受感染,但並不代表病情特別嚴重,亦不會直接造成死亡。 未出過水痘的人,可接種水痘疫苗,只要預防了出水痘,將來就自然不會生蛇。 人體的免疫能力可經「訓練」,如你本身抵抗力良好,偶然再次接觸到病毒,並不會立即變為生蛇,反而會重新啟動身體的防疫機制,原有的抵抗力會進一步提升,某程度上反而能降低生蛇的風險。 生蛇上眼2025 曾經「生蛇」的人是有機會復發的,50 歲以上曾經出過水痘或曾「生蛇」的人,無論男性或女性都應該接種。
生蛇上眼: 預防生蛇有疫苗
以香港人口推算,即有超過41.82萬人,曾經或現正患此病症之苦。 最常出現的病症,是受影響部位會有刺痛、灼熱及痕癢感覺;其餘則是出水皰及紅腫等。 至於最常出現紅腫水皰的位置,腰佔39%;身軀佔28%;其餘則是手及腳等。 另有兩成患處,是位於患者無法靠衣物遮掩的位置,如面及頸部。
生蛇上眼: 抗病毒藥 治療之本
韓國研究指約五分一患者會轉化成慢性發炎,即使皮膚看似痊癒,對眼睛的影響仍然持續,需要後續治療。 另外「生蛇」有14%機率復發,並非生過蛇就不會再生。 有研究發現,「生蛇」後一個月至一年的中風風險可能會增加。 治療皰疹病毒的黃金時間是病發的首72小時,透過服用抗病毒藥物,通常需要7至10天的療程,遏抑病毒並控制其生長進度。
鍾醫生表示,年長、免疫力較差的人是生蛇的高危人士,另外,如年輕人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亦有機會引致生蛇。 眼生蛇有機會出現角膜炎、視神經炎、動眼神經麻痹、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永久視力受損,甚至可能會失明。 通常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都會引致免疫力下降,令潛藏喺體內嘅水痘病毒爆發,就好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即係生蛇)。 雖然沒有絕對的疾病預防方案,但接種疫苗能有效預防生蛇。 市面上大多數的疫苗保護率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話,保護性更高於六成。
生蛇上眼: 疫苗可以預防「生蛇」?
不過計劃懷孕者、免疫不全和過敏者等人士,在接種前最好先諮詢相關醫生。 人體免疫功能一旦受到損傷或抑制,潛伏的病毒就有機會被喚醒,如果長期加班熬夜,身體過度勞累,免疫力就會迅速下降,包括有慢性病患者或者是大病初癒的朋友此時更加脆弱,所以平時儘量保持好適當的休息。 坊間有種說法,指「生蛇」圍繞肚子一個圈,患者就會死亡。 事實上,很少數人因「生蛇」而死,因「生蛇」而死亡的,通常是年紀大、免疫力非常低的患者。 如果肯定自己沒出過水痘(其實較難肯定,因 95% 的人都出過) 及從沒接種水痘針的人士,則建議振種水痘疫苗會較為適合。
「生蛇」是帶狀皰疹的俗稱,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 首次感染病毒時會「出水痘」,當水痘康復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線內,再次被引發時就由神經線走到皮膚形成帶狀皮疹及水泡,即所謂「生蛇」了。 當水痘痊癒後,病毒依然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節(位於脊椎附近,是神經線結構的一部分)中,像冬眠一樣躲藏起來。 正常情況下,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會將病毒抑壓,令其不能復發,但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就會乘機復甦。 Medtimes時代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帶狀皰疹疫苗——Zostavax疫苗,建議50歲及以上人士均可接種,預防「生蛇」有效率達七成,預防勝於治療,減少身體變差、免疫力下降時,發病及生蛇的機會。
現在適齡小朋友都應接種了「水痘疫苗」,打足兩針後,出水痘和以後生蛇的風險會降得很低。 「生蛇疫苗」(即是水痘疫苗的增強版)亦自2006年起面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建議為50歲起健康人士注射,預防率雖非百分百,但為保護長者免於生蛇痛苦,也可積極考慮自費接種。 生蛇時,VZV復發,會從某一個潛藏着的神經結節開始,沿着該條神經根,一直走到該「皮節」範圍裏的皮膚處,引發紅疹與水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