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來回補習社,做飯、洗衫⋯⋯要照顧兩個孩子的黃女士,只能打消自己找兼職幫補家用的念頭。 為了節省交通費,她獨自出門接送孩子時,都選擇步行,即便如此,一個月的車費也差不多要一千元。 離開柴女士家後,過了馬路直行幾步,議員和義工們來到當天探訪的最後一個劏房戶黃女士家。 一室一廳一廚一衞生的格局,和第一戶差不多大的空間,住了一家四口,更顯逼仄。 夏天不開空調,室內溫度隨時突破三十五六度,即便夜間,也酷熱難耐。 深水埗劏房 空氣太差,柴女士睡覺要用呼吸機,整夜都得開空調換氣,一個月電費動輒七百至一千元。
- 現實是不少劏房比陳帆所參觀的單位更加不堪,人均面積可以細小得不及一張乒乓波枱,甚至有單位馬桶和竈頭相距僅四呎,有時飯香與臭味並存。
- 符合條件的劏房家庭可以申請非現金資助項目,比如滅蟲滅鼠滅蟻、傢俱家電維修、購買必要生活用品,數額爲一名香港居民最高補貼8500元。
- 至於其他劏房隱患,包括衞生安全及樓宇結構安全,何鉅業說,部分劏房的座廁、洗手盤全部接駁同一條污水渠,亦有部分渠管的斜度不夠,疫情下容易有播疫風險。
- 這是一間特殊的劏房——原本是走廊,後來經過改建,成為了一間格外曲折的石棉瓦鐵皮屋。
- 這筆錢,對於拿綜援的柴女士,是每月除了房租外最大的開支。
曾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爲5.7㎡,而“豬”的均居住面積就有5-9㎡,車位的標準面積是15㎡。 1997年,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一上任就宣佈了“八萬五”計劃,就是說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000套。 “香港有個很好的土地資源,它41%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只要拿2%的土地出來,另外39%還保持原樣,就可以解決住房問題。 只要從郊野公園裏拿出2%來,就能新增約10%的住宅用地”。
深水埗劏房: 深水埗,香港十八區中最窮的地方,爲何房屋租金卻全港最高?
姐妹沒有做功課的空間,姐姐有時只好放學後在外面找個地方做完功課再回來。 「有時外面太吵太髒亂,她不願意回家。」黃女士知道,女兒不願別人見到她住在這樣的地方,太窄、太逼仄。 深水埗劏房2025 黃女士和丈夫,還有20歲的大女兒及11歲的小女兒,擠在這一百多呎的劏房內。 夜裏睡覺,兩公婆在臥室睡高低牀,女兒們在客廳睡沙發牀。 白天喫飯、做作業空間不夠,女兒們一個在牀上,一個在客廳。 年逾六旬的柴女士原本和女兒一同住在這裏,兩母女一同忍受着這裏的「冬凍夏熱」、雨天漏水,直到越發嚴重的鼠患讓女兒不堪其擾。
乍一看,或許很難領會這滄桑的老舊街區究竟有何迷人之處。 然而,這個充滿歲月痕跡的地方卻是魅力無窮,隨處都能讓你一窺老香港的影子。 高價口罩顯然不是她的選擇,再加上工作在身,她只好讓丈夫早上6點去排隊買平價口罩。 在劏房已經住了4年的張女士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不僅家裏空間小、空氣差,而且廚廁一體,導致有時候沖廁所的水會噴到飯上。 VOX小哥探訪這些鴿籠棺材一般的小房子,探尋香港高房價的真正原因。 姚冬梅指出,區內的3人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積只有80至100呎,有部份100呎的單位租金卻要5,000至6,000元,遠高於報告提到的租金中位數為4,500元。
深水埗劏房: 疫情下的香港窮人,慘上加慘
黃洪舉例一個700平方呎單位,以往可劏成四間房,分租給四戶,業主為求賺得更多,改建成六間劏房,但每戶租金維持不變,導致呎租愈來愈貴。 標叔一家三口住在深水埗「一劏五」的唐樓單位,苦捱六七年仍未上樓。 不足百呎的單位,牀上、桌上、地面、門背後堆滿雜物,碌架牀的上層更堆放了數百件衣物,若不慎失火,火勢極易蔓延。
- 姐妹沒有做功課的空間,姐姐有時只好放學後在外面找個地方做完功課再回來。
- 住屋是基本人權,聯合國早在1991年已提出「住屋權」概念,當中包括穩定、提供基本設施、可負擔、適合居住、公平住屋機會、適當地點及文化共融七項條件,強調每人應在安全及有尊嚴的環境中居住。
- 九龍城區大致位於九龍的中部,紅磡、旺角東等地方都屬於九龍城。
- 作爲主要服務新來港人士的慈善機構,新家園協會助理執行幹事、註冊社工陳慧靈說,單就深水埗一地,協會就要服務2900多戶劏房人家。
- 曾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爲5.7㎡,而“豬”的均居住面積就有5-9㎡,車位的標準面積是15㎡。
- 「你知道香港,這樣生活真的很難捱。」和前面兩戶一樣,黃女士一家人最大的心願,也是早日搬入公屋。
這筆錢,對於拿綜援的柴女士,是每月除了房租外最大的開支。 為了省錢,柴女士白天會去附近的麥當勞「蹭」冷氣,晚上買五元、十元一兜的青菜,「能省一點是一點」。 柴女士也不是沒想過和女兒一同去內地,但有長期病患的她,行動不便,近期因患上小腸氣剛經歷住院治療,現在正等排期做手術。 「女兒生活條件也差,來去不方便,我想去,但不方便。」思念女兒,柴女士忍不住落淚。 梁伯年輕時居無定所,20多年前住進籠屋,皆因只能負擔得起這種租金,他以為靠一雙手可捱到出頭天,總會住到更好的居所,但一住就住到白髮蒼蒼。 「一直無諗過住公屋,從來無申請過,似乎離我太遙遠」。
深水埗劏房: 香港文匯網
國際大導演吳宇森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在這裏,我們曾露宿街頭,一家人拿着碗筷等待救濟,等着入住從置區。 在這裏,我曾經跟流氓地痞打架,流着血回家,母親沒作孟母三遷,父親平和如昔地教導我做人要有風骨,有承擔,對人心存有愛,不能有恨。 而現在,口罩要自己解決,手套也要自己買,一旦向上司詢問,得到的回覆往往是“你做不做? 正因如此,這位獨居老人每次出門都要買一大堆食材,本身年齡大了,行動不便,走路都要靠柺杖,再加上劣質的口罩、沉重的食物……
熙攘的人羣,陳舊的高樓,充滿歷史感的小鋪子,大抵維持着上世紀60年代香港街頭樣貌。 深水埗劏房 深水埗劏房 也許,大家都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拼出一番事業,離開深圳的城中村或搬離香港的深水埗,住近南山的豪華小區或港島的海景房,但我們也會感謝和懷念曾經給予年輕人生存空間的地方。 也許,有錢人都不愛住香港市區,就喜歡跑到這種小島上,悠閒自在。
深水埗劏房: 沒有戴頭巾參加比賽的伊朗棋手獲得了西班牙國籍
房頂上老鼠「夜夜笙歌」,柴女士用柺杖敲一敲,鼠羣暫歸寂靜,旋即又開始劈啪作響。 偶爾老鼠從牆上的洞爬進來,掉在牀上,甚至從正在睡覺的母女身上爬過。 女兒實在忍受不了,寧願選擇寄宿在深圳親戚家,每天凌晨三四點過皇崗口岸回香港返學,放學後與母親喫晚飯過深圳,就這樣走讀了兩年。 中學畢業後,女兒選擇了赴內地升讀大學,鐵皮房內,只剩下了柴女士。 穿過幾條街道和散發着難聞氣味的後巷,議員及義工們來到另一位劏房戶柴女士的家中。 這是一間特殊的劏房——原本是走廊,後來經過改建,成為了一間格外曲折的石棉瓦鐵皮屋。
深水埗劏房: 香港深水埗房子到底有多小?住完劏房後,連曾志偉都大喊受不了
基層市民受疫情影響衝擊最大,開工不足,甚至失業,不少人交不起租,但租金「不得不交」。 議員想辦法找社會企業、基金、失業救助,幫有需要的劏房戶緩解經濟壓力。 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最需要的,還是從根本上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深水埗雖然已經不是全港最窮,但是也沒有富到哪裏去,今年以每個住戶的月入中位數爲23,100港幣的實力,擊敗了觀塘,排名全港倒數第二…… 社區組織協會早前訪問362間劏房戶,七成單位的室溫高於室外,當中天台屋及籠屋的最高室內溫度高達攝氏37或38度。
深水埗劏房: 深水埗 , 石硤尾 最新租屋樓盤搜尋結果
“今天我買了一條排骨,竟然要103元,實在太貴了,分兩次給兒子燒冬瓜排骨湯。 ”這是黃女士去年以來第二次煲湯,平常晚飯就煮點面、燒點粥加些青菜、火腿腸。 我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非常希望住的地方能有點人煙氣,所以這次回香港選擇住處的時候,首先排除了香港各大修仙勝地。
深水埗劏房: 租金中位數:4,500元
略有起色的餐飲業,因爲疫情第三輪暴發再度觸發政府的“限聚令”。 深水埗劏房 至於建築行業,由於材料原料運不進來,不少工地處於停滯狀態。 作爲主要服務新來港人士的慈善機構,新家園協會助理執行幹事、註冊社工陳慧靈說,單就深水埗一地,協會就要服務2900多戶劏房人家。 那天(8日),香港暴發第三輪新冠疫情,其中一宗案例就在深水埗附近。 中西區大家都應該都很熟悉了,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連續四年成爲香港的“富貴區”。
深水埗劏房: 香港的窮孩子們……
過去,無家可歸之人能在麥當勞將就一夜,但疫情期間部分門店不再24小時營業,如此一來連“麥難民”都當不上。 這套600多呎(60平方米)的單元房被隔成四間,由於樓層過高且牆壁漏水,房東給了她能接受的房租——每月3000多港幣。 黃女士所租的劏房約有百呎(約10平方米),外人進屋後幾無落腳之處。 貼着牆壁擺着兩張牀,上面堆滿生活用品,靠近窗口放着寫字檯,上方空間敲滿兩排壁櫥。 雖然窗式空調在邊上嗡嗡作響,但置身滿滿物件當中,有種難以言說的燥熱感。
深水埗劏房: 香港最富和最窮區大曝光!沒想到這個區竟然墊底…
疫情前,做維修工的丈夫還有着穩定的收入,劏房租金加水電費約5900元,佔了每月三分之一的人工。 深水埗劏房 陳女士本想做些兼職工作,無奈孩子學校停課,她只能在家帶孩子。 附近街區曾一度在污水中驗出陽性樣本,為防疫抗疫,母子更加只能減少外出,留守家中。
深水埗劏房: 深水埗,香港十八區中最窮的地方,爲何房屋租金卻全港最高?
老人表示,自己的資訊不發達,哪裏有口罩派都不知,領取的綜援更加買不起高價口罩,所以只有在家中尋找,找出了這個多年前朋友贈送的口罩。 而疫情爆發後,溫女士更是憂慮,“現在煮飯前都會先清潔至少20分鐘”、“煮飯途中家人上廁所,要先把飯菜拎出去”。 深水埗劏房2025 如果你現在仍然感到在家隔離很無聊,喫不到火鍋燒烤奶茶很痛苦,你或許可以看一看疫情之下,香港這羣人的無助。 以上這些“奇葩劏房”基本都是屬於:裝修簡陋,大廈老舊的情況,所以雖然有些每平方米的性價比低,但總體房租價格也不高,租戶主要面向的是低收入人羣。 圖中可見,廚房和洗手間同在一個空間,電飯煲放在廁所的上方,如果要做飯,衛生情況會更加惡劣,而劏房中有一張牀和幾個櫃子。 而它的土地僅被開發了20%,其中只有7%用來造房子,人口卻在持續增長,導致供應嚴重失衡,所以房子只能切割出租。
一格格鐵絲網由地面伸至天花板,大鐵籠分間成上、中、下三層牀位,鐵籠內每格牀位設有鐵門,讓租戶外出時上鎖。 深水埗劏房 大廳中間擺放兩張可收疊的尼龍牀,單位內近半的籠屋已上鎖,從密密格子窺探,睡牀擺滿日常用品,相信租客外出工作。 ”黃女士兩眼放光,但很快就黯淡下來,因爲她可能連排隊資格都沒有。 她更要擔憂的,是房東會不會漲價,母子能否繼續住在這間劏房。 油尖旺,就是油麻地+尖沙咀+旺角組合的簡稱,這裏是香港遊客來往最熱鬧的地方,不僅是購物天堂,也彙集了很多香港美食。
深水埗劏房: 疫情下的香港窮人,慘上加慘
何小姐的單位只有她和女兒居住,劏房門前卻經常有陌生男士流連,令何小姐憂心出入安全。 「佢哋(業主)成日覺得住得劏房預咗環境差、水電設施唔好,有錢就住豪宅,唔好住劏房,佢哋根本唔會關心基本安全。」王女士曾向當局舉報業主違規改裝住宅單位,或向警方投訴潛在危機,但最終沒有下文。 深水埗劏房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十多天內就攻佔香港。 由於糧食不足,環境惡劣,營內腳氣病和痢疾等非常猖獗,不少戰俘因未能得到適當的診治而死亡。 一位外判清潔工表示,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外判公司只在2月初派發過一次口罩,而且每人只派到一個,當天用完第二天就丟了。
深水埗劏房: 香港深水埗房子到底有多小?住完劏房後,連曾志偉都大喊受不了
房間被劏得十分周正——長方形的空間從中被隔開,裏面有窗的一間是臥室,靠外的是客廳,近門口左側還有兩個約1平方米的空間,分別是廚房和衞生間,右側是窄窄的、堆滿米麵等物資的過道,連接客廳。 陳女士站在臥室門口,議員、義工入到客廳後,狹小的空間已逼仄到無法轉身,再想進一人都十分困難。 “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受疫情打擊最大,但沒什麼人有耐心聽他們的聲音。
”陳慧靈說,協會在廣州、深圳、泉州、汕尾、江門都設有內地服務處,主要幫助來港的內地人瞭解香港實情,其實就是控制他們對未來的預期。 劏房租戶大多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比如零售、酒樓、建築業,都是受影響的重災區。 數據顯示,上半年出入港人數跌99%,三分之一靠境外旅客帶動的零售業步入寒冬。
深水埗劏房: 深水埗 , 石硤尾 最新租屋樓盤搜尋結果
黃女士說,等小女兒長大可以獨立的時候,要找一份兼職幫補家用。 「你知道香港,這樣生活真的很難捱。」和前面兩戶一樣,黃女士一家人最大的心願,也是早日搬入公屋。 「房租錢一定要留出來,不交不行,不喫不喝也要留着交租,不然會被趕走的。」柴女士說。 「若能申請到過渡性房屋,等公屋就能輕鬆些。」陳女士看了看小朋友,她現在最盼望的,就是能早點申請到公屋,讓孩子有一個大一點的成長空間。 陳女士一家三口就住在其中一間約120呎(約11平方米)的劏房內。
截至2021年3月,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陳慧靈很感慨,疫情之下的香港、劏房之中的香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城市的璀璨沒有照進底層民衆的生活之中。 丈夫失業困在家中,學校停學孩子留在家中,百呎狹小空間之下,整天窩着一家三口四口甚至更多,壓抑、焦慮、失望、無助,負面情緒不可避免越積越多。 說到離島,除了內地人士去香港遊玩,以及香港人自己週末都愛去的長洲島、南丫島、坪洲等小島之外,還包括了大嶼山的絕大部分。 所以,不要小看離島區只是一堆零零落落的小島,人家可是全港十八個區中面積最大的地區。 30多歲單親媽媽何小姐與四歲女兒居住在深水埗長沙灣道一間不足百呎的劏房,任職美容的何小姐,每月靠萬多元薪金維持生計,月租5000多元「一開四」的劏房單位。
25歲的劉源超與母親、哥哥住在深水埗福華街一間百呎劏房中,月租4500多元。 ”在福建華僑大學讀研的小夥子說,他用一技之長辦了吉他培訓班,也在學校附近開過餐館。 目前願望是,碩士畢業工作後攢到買房首付,幫全家搬出劏房。 陳慧靈把帶來的口罩送給了黃女士,並囑咐她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