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矚目的衝線是在1976年,當赤柱軍營的 Grenadier Guards 隊全速衝過終點時,有一婦正在前面慢慢搖著舢舨,該隊不及閃避,唯有欄腰把舢舨撞斷。 大樓原址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鐘道交界,後來遷往赤柱海傍。 1982年拆卸時,香港政府就已有計劃另覓一地將它重建,所以將美利樓3,000多件花崗巖都編上了號碼,然後在1998年於赤柱重新安置[1]。 原本的美利樓初期是作軍事用途,其後短暫用作政府機關,而現在重建後的樓層主要是作食肆用途。 南區地標美利樓坐落在赤柱海傍,大樓外觀獨特出眾,採用羅馬式建築,其花崗圓柱成功吸引遊人的目光。

  • 大樓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分,以當時軍械局長美利爵士之名命名,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 但由於其歷史價值,香港政府決定將這座建築物完整保留及遷至他處。
  • 1960年至1970年代,美利樓頻頻傳出鬧鬼之事,港英政府期間不單請了牧師和神父在大樓內驅鬼,又使用佛教超渡儀式來把怨氣淨化,希望能安撫人心。
  • 領展在 2014 年重組租戶,主要出租給食肆,另將一半範圍租予國際時裝連鎖店 H&M。
  • 到1982年,美利樓地皮以1.2億港元出售予中國銀行興建中銀大廈,美利樓因應建築工程需要被拆卸。
  • 美利樓建於 1844 年,以英國軍人和政治家美利爵士(Sir George Murray)的名諱來命名;後來因原址要興建中銀大廈,大樓遂於 1982 年遭到拆卸。

鄰近美利樓就是高五層樓的赤柱廣場,這是世界上少見的寵物友善商場。 以家飾、家居、眺望赤柱景色為主打的赤柱廣場,全商場都歡迎寵物入內,更是引入不少適合寵物配套設施。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赤柱市集海濱酒吧的露天座位區、香港觀光景點常見的雪糕車,都是逛累了放空發呆的好選擇,點杯啤酒或是買一隻雪糕,看看海天一色的赤柱風光,往往就是感受赤柱這個悠閒小鎮氣氛的最佳方式。

赤柱美利樓歷史: 拆卸及重建

另外一個說法是由於赤柱早年海盜肆虐,而當年大部份的村民為客家人,他們介紹此地時稱為為「賊人居住的地方」,其鄉音為「賊處」或「賊吐」。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至於英文名「Stanley」,則據說是因為香港割讓給英國時,在任的殖民地事務大臣名為史丹利爵士(Lord Stanley),因而得名。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赤柱在開埠初期,只是一個漁港,大部份居民以打魚為生。

卜公碼頭(英語:Blake Pier),是原位於香港中環的一個渡輪碼頭,名稱取自香港第十二任總督卜力爵士。 呢八間相連既客家特色小屋,紅磚同綠門,與門前老樹相映成趣,係不折不扣既歷史陳跡。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赤柱,英文名係Stanley,係港島南邊既一個海濱小鎮,大街具異國風情,小巷則有本土特色,更有具歷史意義既活化古蹟。

赤柱美利樓歷史: 市集

美利樓(英語:Murray House)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是以建成時任軍械局長的美利爵士命名。 你可以預留時間漫遊赤柱市集,宛如迷宮一樣的市集有一系列特色小店與攤位讓旅客尋寶,珠寶首飾、價廉物美的服飾、運動裝備、玩具、涼茶、伴手禮,甚至是本地藝術家的畫作統統都有。 你亦可以在這裡發掘各式各樣的餐具,包括碟子、碗和茶壺,這些工藝品不但色彩繽紛亦有多元化的圖案供選擇,有時更以特價發售,適合計劃為家居增添新意的你。 當美利樓在中環的時候,它曾經是一級歷史建築;當被遷移至赤柱後,因位置不同,建築物料亦有所改動,所以由一級歷史建築降至不予評級。 第二代卜公碼頭於1965年5月15日啟用,全長五百八十呎,建築費約二百萬港元[4],其上蓋建有花園,是當時中環少數綠化地帶之一。 美利樓是一棟擁有160年歷史的中西交融的建築,更是由中環搬到赤柱。

美利樓揉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仿希臘復古式的圓形石柱、中式瓦面的房頂,淡淡透出了一種古典美。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當您站在這座樓高三層的花崗巖建築物前,實在難以想像,美利樓是如何從中環「搬」到這裡來。 赤柱美利樓歷史 根據一份1980年市政局的會議紀錄,美利樓原先計劃安置於域多利軍營旁邊用作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不過最終未有落實[4]。 到1982年,美利樓地皮以1.2億港元出售予中國銀行興建中銀大廈,美利樓因應建築工程需要被拆卸。

赤柱美利樓歷史: 歷史

1840年代,維多利亞港周邊城市機能尚未完善前,赤柱曾是香港島的商業、行政中心,同時也是香港原住民最多的區域。 區域重新劃分以後,雖然赤柱失去行政中心的地位,但是赤柱仍是西方人最主要的住宅區域之一。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當美利樓在中環的時候,是一級歷史建築;當被遷移至赤柱後,因位置不同,建築物料亦有所改動,所以由一級歷史建築降至不予評級。 地鋪賣的大多是外國遊客記念品、中國手工藝品、手信、服裝、油畫等,五花八門且價廉物美,最受外國遊客歡迎。 想放鬆身心和感受悠閒的氛圍,可以在赤柱大街散步,許多購物與餐飲熱點均臨海而建。

赤柱美利樓美利樓是赤柱最有特色的新景點,是現今最大規模的古蹟重建工程之一。 美利樓建於 赤柱美利樓歷史 1844 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古歐陸維多利亞式建築物,以當年英國大臣美利爵士命名。 美利樓樓高三層,主要以巨型花崗巖建成,採用了西式的圓柱,以及中式的瓦頂,建築風格揉合了兩方建築特色,別具特色。 1987年,因應香港中銀大廈的建築工程,美利樓需要被拆卸。

赤柱美利樓歷史: 香港十八區景點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香港不少地方的中英文名都有關係,英文名多是由中文名意譯或是音譯而來,但赤柱卻是例外。 相傳赤柱曾種滿了木棉樹,高大的樹上長滿了火紅的木棉花,遠看猶如一根根赤紅色的巨柱,因而得名「赤柱」。

赤柱美利樓歷史: 歷史外觀

當年美利樓被拆卸前,香港政府計劃將整座美利樓搬移重置,便在建築的三千多件樑柱和磚石都被逐一編碼,以便分拆後亦能根據編碼如砌積木般拼湊,盡量回復原貌。 惟一些部分在拆卸時遺失,屋頂用作通風的煙卥,是來自同期建成的高街精神病院的八個煙卥;大樓外的旗桿,則是原屬於二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添馬艦海軍基地。 不過疑惑的是,不知為何美利樓旁還置有「同昌大押」石柱,來自上海街的重建項目。 除此之外,重建後大樓建築內部亦有作改動,增設電動扶手電梯、升降機、照明系統、走火通道等設施,柱廊上亦加設了圓拱天花。

赤柱美利樓歷史: 歷史評級

現時位於赤柱的美利樓由中環搬移過來後,仍可見建築保留有其維多利亞時期色彩,是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惟根據紀錄,美利樓的現貌跟原貌有一定的差異,一些建築部分而不是原來的模樣。 因此,美利樓原本所獲的一級歷史建築評級,於遷移後被降至不予評級。 第一個帶有維多利亞色彩既赤柱景點,就係大家都耳熟能詳既「美利樓」。 美利樓有超過160年歷史,係殖民時期既特色產物;中式瓦頂配上西式圓柱,中西建築風格既交替融合,一啲都唔會格格不入。

赤柱美利樓歷史: 主要街道

但由於其歷史價值,香港政府決定將這座建築物完整保留及遷至他處。 美利樓建於1844年,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份,主要用作英軍的軍營。 赤柱美利樓歷史 到了香港日治時期,這座建築物被日軍用作「日本憲兵部辦事處」及「日本軍事統師部」,還設有很多囚犯室及用作刑場,當中被殺者據稱超過四千多人,堪稱醫院外死人最多的建築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利樓曾被多個港英政府部門作為辦公室。 1975年至1982年期間,美利樓成為了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總部。

赤柱美利樓歷史: 銅鑼灣搭乘40號綠色小巴

英治時期作為香港的印鑑和代表香港的香港徽章下半部份阿羣帶路圖的歷史就是發生於赤柱。 阿羣帶路圖大意講述一名叫陳羣(「阿羣」)的漁民,帶領英人從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環一帶為英軍開路,因而得名。 她是一名水上人漁民,因為路是阿羣帶的,所以就稱之「阿羣帶路」了。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有說英軍初抵港島時,由陳羣帶領在赤柱一帶登陸,經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島中上環一帶。

赤柱美利樓歷史: 西式圓柱+中式瓦頂

美利樓是現今赤柱的著名地標,但其實它原本座落於中西區中環花園道,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美利樓建於 1844 年,以英國軍人和政治家美利爵士(Sir George Murray)的名諱來命名;後來因原址要興建中銀大廈,大樓遂於 1982 年遭到拆卸。 由於美利樓屬早期殖民地建築,當時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港英政府決定整幢完整保留,將建築物的花崗巖逐塊拆下,分拆成逾 3,000 件,逐塊編上記號並保存起來。 直至 1998 年,藉重新規劃馬坑村的契機,搬至赤柱現址重建,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古蹟搬遷工程之一。 美利樓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原址位於香港島中環,後來遷往赤柱。

赤柱美利樓歷史: 地點 : 赤柱美利樓 無障礙分類 : 特色景點 無障礙資訊 : 美利樓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升降機、暢通易達洗手間,所有高低不平的地方都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後來日佔時期,美利樓被日軍徵用,改為「日本憲兵部辦事處」及「日本軍事統師部」,並設有囚室及刑場。 據說當時有超過4000人在此被處決,可謂是醫院外最多死亡人數的建築物。 日佔時期結束後,美利樓曾先後被多個政府部門作辦公室之用。 1975年至1982年期間,美利樓為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總部。 1982年,美利樓地皮以1.2億港元出售給中國銀行,以興建新的中銀大廈,美利樓因而須被拆卸。

另外,對歷史感濃厚興趣既你,一定會對「赤柱軍人墳場」所見有感! 赤柱軍人墳場座落喺聖士提反書院旁邊,係殖民初期建設,安葬同紀念二戰時為保衛香港而獻身既軍人。 從赤柱市集往卜公碼頭海岸線也很有看頭,藍到不行的大海、可以步行到海邊的巖岸,很難想像被稱為水泥叢林的繁忙香港居然有這樣的風貌。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早前HKwalls街頭藝術節活動的主辦單位邀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家來港作畫,選擇了在赤柱市集和上環一帶作畫,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拍照。

赤柱美利樓歷史: 交通資訊

這裡也不乏令人回味的景點,包括舊赤柱警署、赤柱郵政局、赤柱軍人墳場以及由中環搬來的地標性建築物美利樓和蔔公碼頭,這些令人注目的拍照打卡勝地,承載著香港的歷史印記。 根據香港歷史掌故鄭寶鴻指出,香港第一個固定的報紙檔[註 1]就是位於中環第一代卜公碼頭旁邊[5],呈八角形設計。 由卜公碼頭在1900年落成至1925年期間,一直由香港總督及其他政要往返港島時使用,並且用作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直到1925年被新落成的皇后碼頭取代。 碼頭被用作曾接待清朝醇親王、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英國亞打王子、威爾斯親王愛德華皇子(後來的愛德華八世)、港督彌敦、盧押、梅利等顯要。 歷經都市重劃,美利樓於1998年搬遷、建造並被重新堆砌,仿希臘復古式的圓形石柱、中式瓦面的房頂,這座三層的花崗巖建築物,在赤柱卜公碼頭旁完整重現。

赤柱美利樓歷史: 搭乘張保仔號海盜船前往赤柱

水上人漁民,源自遠古百越族,自遠古時代開始就在廣東一帶聚居,他們是香港最早的居民。 赤柱曾經有不少水上人聚集,船影處處,不過時代轉變,今日已不見漁船。 1841年5月由英國人進行的首次人口統計,在香港島的4280名原住民其中超過2000人就是在赤柱一帶,當時有相當多的水上人。 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赤柱曾是當時香港島的首府。

赤柱美利樓歷史: 歷史古蹟

後來雖然行政中心改為設於香港島中上環區,但赤柱仍然作為西方人為主的住宅區之一。 香港島北岸的美利樓建於1846年[2][3],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份,主要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到了香港日治時期,美利樓被用作日本皇軍憲兵總部,並且設有多座囚犯室及用作刑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利樓曾經被多個香港政府部門作為辦公室。 1975年至1983年期間,美利樓成為了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總部[4]。

赤柱美利樓歷史: 景點

美利樓揉合了中式和西式的建築設計,採用了西式的圓柱,以及中式的瓦頂。 這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早期最常見的建築設計,而美利樓則成為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並用本地開採的花崗巖建成[8]。 由於美利樓是軍營中予高級官員使用,同時為適應香港夏季炎熱的天氣,地下檐廊預留了寬闊空間乘涼[4]。 美利樓,1844年建於中環花園道與金鐘道交界,即現今中銀大廈的所在位置。 大樓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分,以當時軍械局長美利爵士之名命名,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建築的三千多件樑柱和磚石都被逐一編碼,分拆後安置於大潭水塘附近的政府倉庫。 結果經過十五年的等待後,1988年政府決定重建赤柱馬坑村(寮屋區),同時決定在馬坑村重建美利樓。 1998年,美利樓再次建成,並於1999年重新開幕。 惟美利樓的歷史、建築價值因重置而不如往昔,失去了大樓與中環的歷史聯繫,其一級歷史建築評級被除,改為不予評級。

赤柱美利樓歷史: 搬遷至赤柱

美利樓樓高 3 赤柱美利樓歷史2025 層,採用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以仿希臘復古式圓形石柱,搭配中式瓦頂及圓拱形走廊。 雖說美利樓有重要歷史價值,但它並未被列入香港古蹟名單,全因位置遷移及建築物料經過改動,因而降至不予評級。 美利樓屬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旗下物業,交由領展管理。 領展在 2014 年重組租戶,主要出租給食肆,另將一半範圍租予國際時裝連鎖店 H&M。 現時無論從地面拍攝或空中航拍美利樓,均難免將該品牌標誌攝入鏡頭,難怪有人批評它與美利樓的外觀格格不入。 於港鐵香港站D出口步行至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搭乘6、6A、 6X、66或260號巴士,於赤柱廣場或赤柱村站落車。

糅合中西今昔文化既赤柱,向來都係香港人浪漫拍拖地、親子悠閒好去處。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 赤柱廣場也是眺望赤柱海岸景色的最佳地點,赤柱廣場四樓的觀景臺、多家餐廳面海的戶外座位區,都是欣賞沿岸海景的最佳地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