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內容包括4D山泥傾瀉虛擬實景(VR)、智能沙箱模擬小型山泥傾瀉等。 港府於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處(現為土木工程拓展署),逐步建立斜坡安全管理系統;近20、30多年,港人對斜坡安全的意識提高了、關注多了,加上土力工程處專責規管山邊和斜坡的設計與維修,斜坡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令人住得安心。 自從六一八雨災電視籌款後,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紛紛與無綫合作籌款節目,例如《歡樂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萬眾同心公益金》等,也成為了香港特色的籌款活動,惠及不少貧苦大眾和有需要人士。 暴雨無情,人間有情,當時不少香港人自發為六一八雨災慷慨解囊,又有菜販義賣捐助災民;麗的和無綫兩間電視臺亦各舉辦籌款節目,邀請演藝界人士參與義演,籌得可觀的善款,更開創了電視籌款的先河。 2008年6月7日早上,北大嶼山公路上方的天然山坡發生約35處山泥傾瀉,泥石體積由少於5立方米至400立方米。
-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 而在2001年,原屬西貢區新發展的寶達邨亦劃入秀茂坪範圍[a]。
- 山泥傾瀉的重災區為現時的曉光街休憩花園和秀茂坪紀念公園,為追悼一九七二年雨災慘劇中離世的居民,翠屏道坊眾立下 「崩山罹難災胞紀念碑」,上書 「本山先人公媽諸神位」。
- 上圖未開始重建的第20座至第25座,則在這張圖當中變成了一片平地,靜候將來要變成秀茂坪南邨。
吳宏偉補充說,雖然現在香港的大多數山泥傾瀉規模都比較小,但香港還沒有為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更嚴重的暴雨做好凖備。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他說,「如果2008年大嶼山的極端暴雨今天發生在香港島或九龍,我們會措手不及。」如真的發生,港九兩地基礎設施所遭受的破壞,以及生命財產損失之嚴重將「難以想象」。 岑家華也認為,仍然需要加強教育,提高公眾對滑坡風險的警覺心。 自2019年以來,山泥傾瀉危險指數已開始將大暴雨引發山泥傾瀉的風險分為「高」、「非常高」和「極其高」三類。 將此分類去衡量過去的暴雨,會發現香港每一次暴雨達到「極高」風險級別,都會發生死亡事件。
秀茂坪山泥傾瀉: 氣候變化:近50國回應IPCC報告稱:「我們瀕臨滅絶」
上月二十七日凌晨三時許,翠屏南邨翠樂樓一單位突然起火,退休前任職警員的男戶主試圖自行撲救,並主動叫鄰居逃命,卻神推鬼擁吩咐妻子及三名年幼兒女留在房間內,一念之差導致家破人亡,其中三名摯親當場葬身火海,八個月大的幼女經搶救數天後亦告不治。 有玄學家直指秀茂坪區冤魂多,是全港最邪之地,其中一幢大廈的辟邪圓窗設計,卻反變至陰至邪的「蜈蚣煞」,加上居民終日把鬼怪事掛嘴邊,等同打開招惹邪靈之門,有排冇運行。 展覽提供多項互動體驗活動,包括4D山泥傾瀉虛擬實景體驗區(圖4)、STEM專區「智能沙箱 -『壩』同你擋」(圖5)和立體航拍影像「山泥傾瀉多面睇」(圖6)。 事隔多年,六一八雨災的兩處災場都已改建為休憩場所,秀茂坪安置區原址成為了秀茂坪紀念公園;半山旭龢大廈原址則是旭龢道休憩花園。
- 土力工程處在1982年發表香港半山地區整體邊坡穩定性研究報告,指出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影響,斜坡穩定性較低,政府於1984至85年間,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作排水之用。
- 今次意外,最後共證實有18人死亡,另24人受傷,災民人數有3,121名。
- 在下面這張一九九八年的圖片當中,可見邨中央部份的大多數樓宇都已移平了。
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他的收音機所播放的歌聲而將他救出。 當日災難性的雨量也在港島半山寶珊道造成嚴重山泥傾瀉,大量山泥先沖毀一座兩層高平房,再將一幢6層高大廈徹底沖塌。 同日晚上,半山旭龢道近香港大學處亦發生山泥傾瀉,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巖山坡,在連綿大雨下滑動,接連推倒旭龢道兩面的建築物,再使鄰近的一些建築物受損,引致67人死亡。 秀茂坪山泥傾瀉 1972年6月18日中午12時45分,災難降臨秀茂坪。 即或如此,仍迫切需要提高山泥傾瀉風險指數在公眾中的知名度。
秀茂坪山泥傾瀉: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而香港的方法則大不同,是監測降雨導致山泥傾瀉的可能性,如果山泥傾瀉風險很高,就會向政府官員、應急救災人員和公眾發出警報,這實際上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本地山泥傾瀉預警系統。 香港曾發生多宗致命的山泥傾瀉事故,其中1972年6月18日九龍秀茂坪徙置屋邨及港島半山寶珊道發生的山泥傾瀉更釀成巨災,無數家園被毀,多達138人喪生。 在香港發生的山泥傾瀉,既有天然因素造成(如暴雨及不良的地質條件),亦有人為因素所致(如斜坡設計不善、施工欠佳及缺乏維修)。 政府設立了山泥傾瀉警告系統,由土力工程處和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以提醒公眾注意暴雨期間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
此外,山上面的第34座和第36座也拆了,將會變成重建後的秀康樓和秀樂樓。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這個位置還要多講一下:圖中還存在的第39座和第32座,是後來秀茂坪童黨燒屍案的案發地點。 此外,我也把這張圖和今天重建後的秀茂坪作比較,可見路網有兩處改變。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先兆
山泥傾瀉的重災區為現時的曉光街休憩花園和秀茂坪紀念公園,為追悼一九七二年雨災慘劇中離世的居民,翠屏道坊眾立下 「崩山罹難災胞紀念碑」,上書 「本山先人公媽諸神位」。 然而,禍不單行,四年後的八月二十五日再發生山泥傾瀉,秀茂坪村第九座低層遭泥土淹埋,十八人喪生,二十四人受傷。 皮西羅說,香港土力工程處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採用的減少滑坡風險方法,其「創新和開拓性領先全球」。 秀茂坪山泥傾瀉 秀茂坪山泥傾瀉 他說,當時,減少泥石流災害最普遍的方法是加強山坡結構的穩定。
警方不斷要求增援下,消防隊及救護車先後到場,惟均因道路水浸、壞車處處而略受阻延。 除政府外,數百名市民在現場協助救援,亦有巴士司機將傷者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當時基督教聯合醫院尚未啟用)。 八十年代入夥、位處秀茂坪的翠屏邨,由十九座住宅大廈組成,分為南、北兩邨。
秀茂坪山泥傾瀉: 觀塘災情
6月22日晚上,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賑災義演節目《618賑災籌款義演大會》,臺灣電視公司應麗的映聲邀請派遣歌星青山、婉曲、冉肖玲、白嘉莉、金晶與秦蜜參加義演,至翌日凌晨四時半止,籌得善款逾100萬元,超出預定目標40萬港元近三倍。 50年前6月18日連日暴雨引發山泥傾瀉,秀茂坪及半山區逾百人因此喪生。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土拓署今(24)日至27日在新都城中心二期舉辦展覽會以紀念事件。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
但1972年秀茂坪和寶珊道山泥傾瀉慘案的發生促使香港成立預防山泥傾瀉災難的機構香港土力工程處(GEO)。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至今這個機構仍是全球最有效的政府主導降低山泥傾瀉風險和加強斜坡安全的系統之一。 香港成為全球第一個設計和施行斜坡安全系統以預防山泥傾瀉的城市。
秀茂坪山泥傾瀉: 六一八雨災 香港歷史上最嚴重暴雨災難
至於圖中央的光脫脫的山脈,則是今天秀茂坪邨的所在地。 「接連發生不幸事,死了很多人,大家怎會安樂!」翠屏邨近日人心惶惶,部分邨民憂慮噩運殺埋身,上週四趁着邨內數百人參與祈福法會,湧往誠心上香,以求驅邪定驚及闔家平安。 一名資深區議員說,秀茂坪原名「掃墓坪」,區內丟空二十多年的「金茂坪戲院」,正是「詛咒」下的受害見證,縱使九龍東商舖租值翻了幾番,該戲院卻非但因鬧鬼倒閉,多個地舖更長年無人敢租,大業主華懋集團近年雖然放售,惟一直乏人問津。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秀茂坪得名於蘇茅坪,出自從前一帶長滿蘇茅草之說,《新界九約竹枝詞》提及「春遊忽到『蘇茅坪』,睇見牛頭角又生」,「坪」為廣闊而稍高的平原地。 事實上以「蘇茅」為名的地方在中國南方存有不少例子,包括江西省南康市西華鄉蘇茅村、廣東省歸善縣(今惠陽縣)白芒花蘇茅壟、梅州市西南的蘇茅凹及蘇茅排等,另外已經拆卸的秀茂坪大聖廟附近亦曾經有座蘇茅坪村。
秀茂坪山泥傾瀉: 主要交通幹道
此外,觀塘的發展繼續往山上推進,圖中可見安達臣道發展已經開始,安達邨的地盤已經平整。 秀茂坪山泥傾瀉2025 上圖當中正在重建的部分,在下面這張二零零四年的圖片都已重建完成了。 上圖未開始重建的第20座至第25座,則在這張圖當中變成了一片平地,靜候將來要變成秀茂坪南邨。
秀茂坪山泥傾瀉: 山泥傾瀉過後
然後,如雪球般愈滾愈大的山泥連同樓宇瓦礫,衝向12層高的旭龢大廈,結果大廈斷下倒塌,並撞向旁邊的景翠園最高4層被削走。 當日「六一八雨災」,總共有156人死亡、117人受傷。 2021 年 6 月 28 日早上,在紅色暴雨警告期間,大嶼山嶼南道近長沙泳灘上方的天然山坡發生山泥傾瀉。 2000 立方米的山泥覆蓋了嶼南道近長沙泳灘約 100 米長的路段。 2018年8月29日晚上,粉錦公路近打石湖村的路段上方的天然山坡發生多處的山泥傾瀉,泥石體積由200立方米至800立方米。
秀茂坪山泥傾瀉: 香港新市鎮|從新機場規劃而來的東湧
自此,無線的籌款節目就成香港慈善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土力工程處於2022年6月3日至6日在中環大館F倉展室(圖1)舉辦一個名為「回顧歷史,居安思危:『六一八』山泥傾瀉事故50年」的專題展覽。 專題展覽藉着回顧當日在九龍秀茂坪(圖2)及港島寶珊道(圖3)發生的兩宗嚴重山泥傾瀉災難,提醒市民居安思危,對山泥傾瀉風險保持警覺。 秀茂坪山泥傾瀉 回顧過去,山泥傾瀉曾經在香港造成嚴重傷亡,並摧毀了不少家園。 雖然政府已致力改善斜坡安全問題,但是山泥傾瀉的風險,不可能完全消除。 2005年8月16至22日連場暴雨,引發共229宗山泥傾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