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全面評估自閉症士的成長需要,制定個人化的入服務家長/照顧者支援服務,並以個案管理形式跟進。 藉此強化他們的社交、就業及情緒管理等能力,裝備他們面對不同成長階段的挑戰,提升獨立生活能力,融入社會。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盧業能(能),桌子上擺放著一件件圖案獨特、色彩斑斕的軟陶藝術品,這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藝術家患有自閉症,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幸運兒,為什麼?

  • 新生精神康復會共開設四間庇護工場,包括新生農場、葵盛庇護工場、田景庇護工場和新生會大樓庇護工場。
  • 合適的申請人會獲安排入住;住宿期間,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其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 現時,我們共設有3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提供的訓練包括手工藝品製作、車縫、木工、郵件處理、加工包裝、有機豆品、有機/健康產品包裝、清潔、餐飲及零售訓練等。
  • 我們首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是在1968年於當時的男性過渡期宿舍設立的。
  • 申請人可聯絡醫生或社會工作員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辦理。

最初,復元的概念是由戒毒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者的自助組織所提出,後來緊接著七十年代的康復者運動,精神病康復者的互助組織亦沿用了復元的理念。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近年,復元概念經過不斷的修改與闡釋,不單盛行於自助組織,更獲應用在正式精神康復服務以及成癮服務系統上,成為不少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以及新西蘭等)政策及服務的最重要的理念。 本港現時正處於起步階段,一些服務機構以及醫院正在試行應用復元理念於精神康復服務上。 本著從心關顧與尊重、勇於創新、持續追求卓越及恪守專業精神,本會致力開拓及提供以人為本、以復元為導向及以實證為基礎的優質社區精神健康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社區減少廢物項目 – 食得滿FUN

農場並分別於2005年及2006年,成功取得「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及「香港有機認證中心」兩所認可的認證機構頒發有機認證。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設不牟利宿舍、庇護工場、農場、會所等,讓出院後之精神病康復者及智障人士能獲得免費或低廉費用之臨時居處、職業訓練、庇護工作、消遣及活動,以直接或間接輔助康復進程。 新生精神康復會於1965年創立,是專注發展精神健康服務的非牟利機構。 本會承蒙周大福醫療基金資助,執行「精神科醫療資助及社區支援計劃」,資助合資格人士盡快接受私家精神科醫生治療,以免影響病情。 同時,計劃社工將與轉介者協作,連繫受惠人至合適的社區支援服務及活動。 社會福利署於2005年10月推出「職業康復延展計劃」,目的是為因年老或工作能力衰退而無法繼續接受日常工作訓練的庇護工場服務使用者,提供更切合他們的訓練和照顧需要的服務。

學院隸屬於新生精神康復會,為本港精神康復界同工提供專業訓練,盼望為業界的專業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學院向社會大眾及復元人士推廣精神健康教育,提倡整全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 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關心精神康復服務的最新發展和前線工作人員的需要,致力為同工悉心設計適切的培訓及證書課程,增進精神康復的專業知識,以促進同工之間的交流,提升業界服務水平。 此外,學院經常邀請海外學者和專家來港教學,分享外國精神康復界的最新發展、研究和經驗,從而豐富和拓展業界的發展領域。 庇護工場設立的目的是透過一個經規劃性的工作環境,為康復者提供具生產性、工作報酬及社會康復等元素的工作訓練,培養他們的工作習慣及發展工作潛能,最終目的是讓他們加入輔助就業或公開就業。 我們首間工業式庇護工場,是在1968年於當時的男性過渡期宿舍設立的。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社會企業

因為他找到了一個他喜歡的溝通方式,每天用軟陶訴說著他內心的感受,傾訴著他對四周的體會,同時建立出與人溝通的新平臺。 起初他先學習製作簡單的軟陶飾物,待工藝成熟後,再學習製作較複雜的軟陶拼條圖案。 漸漸導師發現他對顏色、線條、及構圖具非凡的敏銳觸覺和熱情,便定期為能仔提供不同的參考資料及創作平臺如形狀獨特的玻璃器皿等,進一步培養及開發能仔在軟陶創作的潛能。 其後,能仔立下開辦軟陶展覽的宏願,希望與更多人分享他對軟陶的熱誠。 他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了全港首個軟陶的個人藝術展覽,向眾人展示了他澎湃而充滿色彩的內心世界。 鄔醫生向來倡議先導及創新的手法提供服務,在他的領導下,本會不斷開創嶄新服務,先後推出多項先導計劃,尤在協助精神病康復者工作與就業方面,更確切地讓康復者發揮他們的社會資本,盡展所長,重新融入社會。

首間由本會開設的中心-「安泰軒」位於天水圍,於2009年3月底開始運作,而其他由本會營辦的「安泰軒」,亦於2010年10月起為深水埗、油尖旺、沙田、葵涌、屯門及離島區的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鄔維庸醫生自1966年至2006年擔任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於2006年10月3日因病辭世後,康復會特別成立「鄔維庸醫生基金」,所得款項將用作發展康復會與內地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交流計劃[1]。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註一]非政府機構向社署提交的週年財務報告是依據所有在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下接受社署資助並按《津貼及服務協議》提供的服務(包括其支援服務)以現金會計方式編製而成(詳情可參閱「整筆撥款手冊」第3章及附件5) 。 新生精神康復會原稱新生互助會,由一羣離院精神病康復者於1959年創辦,並於1961年正式註冊。 1969年成為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的聯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會員,其後於1970年加入香港公益金為會員。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過渡期宿舍

除了向大眾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學院亦為非政府機構、政府部門及商業機構的員工度身設計培訓課程,以配合不同部門、級別學員的需要。 學院秉承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的宗旨,持續舉辦講座、工作坊和研討會,以宣揚精神健康訊息,令大眾更加了解和關注個人身心靈健康。 同時,學院着力消除大眾對復元人士的疑惑和誤解,將其轉化為正面的態度,使大眾正視和關心精神健康。

  • 其後,能仔立下開辦軟陶展覽的宏願,希望與更多人分享他對軟陶的熱誠。
  • 完成課程可獲「Honest, Open, Proud (HOP) 帶領員」資格合資格的帶領員可透過帶領員手冊、參加者練習簿等資源,以小組形式支援復元人士自決選擇性披露、分享個人經歷。
  •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優勢及潛能,只要經過適切的訓練及機會,自閉症人士定能發揮所長,擁有明朗的前程。
  • 學院隸屬於新生精神康復會,為本港精神康復界同工提供專業訓練,盼望為業界的專業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學院向社會大眾及復元人士推廣精神健康教育,提倡整全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
  • 學院秉承推廣精神健康教育的宗旨,持續舉辦講座、工作坊和研討會,以宣揚精神健康訊息,令大眾更加了解和關注個人身心靈健康。
  • 鄔醫生有感內地康復工作只著重治療,而缺乏協助康復者真正重投社會的康復服務,於是銳意為內地引入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並於90年代開始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加強合作與交流。

新生精神康復會獲社會福利署撥款資助,於2019年3月開始為受自閉症譜系障礙影響的人士(簡稱自閉症人士)、其家長/照顧者及前線同工提供支援服務,以回應自閉症人士成長的需要。 劉醫生早於1952年加入香港醫務衛生署屬下的精神健康服務擔任助理醫務主任;1958年在精神病院內籌組集體心理治療小組,成效十分理想,組員均希望離院後能繼續接受是項服務。 經過數次會議後,在55名基本會員的出席及5名醫務人員的見證下,「互助會」在香港精神衞生中心正式成立並定名為「新生互助會」,從基本會員中選出執行委員會委員。 1965年,由於會務逐漸擴展且執委有所變動,於是召開大會就改組作出決定,並易名為「新生精神康復會」,同時吸納更多專才加入執行委員會,鄔維庸醫生獲選為首屆主席。 「我獲聘為職員了!」阿細由經常無故曠工、頻頻轉工,到工作能力得到認同,正式受聘於本會綜合培訓中心擔任活動助理,他的改變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的。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社會工作員 –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由於護理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留院多年的慢性精神病康復者,因此我們會協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照顧能力、工作習慣、信心和社交技巧等,並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和善用餘暇。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成功申請之受惠人可獲本計劃資助到指定私家精神科醫生接受治療,包括診症費及藥物費用,而申請者須每次支付$150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家庭月入低於政府統計處每月入息中位數一半及綜援受助人可獲豁免)。 由於每位參加者等候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時間不一,資助期將按實際情況修訂。 若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等候時間長於計劃年期,除非本計劃繼續獲得撥款資助,否則其資助亦會隨計劃完結而結束。 此服務按每日特定的時間表運作,活動涵蓋基本工作訓練、自我照顧、發展性活動及社會參與等範疇,藉以維持服務使用者的整體生活質素。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登記護士 / 註冊護士 (普通科 / 精神科) (賽馬會資助的嚴重精神復元人士過渡支援計劃) – 葵涌

1998年,新生精神康復會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簽署《精神康復合作與交流協議書》,正式開展雙方的交流合作計劃,積極舉辦參訪及研習活動。 復元是一個讓精神病康復者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正面自我形象及重建有意義生活的康復過程。 復元重視康復者對患病的起伏過程的瞭解,並強調康復者本身的責任及 其參與對復元的重要性。 康復者是復元歷程的中心,在醫療團隊、家人、朋輩及公眾的尊重和支持下,他們享有全面發展的機會,選擇自己的生活目標,活出超脫病 患以外的希望人生。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服務時間

經過兩年來連串的宣傳和公眾教育活動後,新翠宿舍終於1986年正式入夥,隨後的宿舍亦陸續開設於博康、竹園、石籬邨。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住宿期間,負責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申請人可聯絡主診醫生或社會工作員為其作出轉介,並經由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辦理申請手續。 合適的申請人會獲安排入住;住宿期間,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其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2025 申請人可聯絡醫生或社會工作員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辦理。 庇護工場的社會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商議其進度,並會因應其情況及需要制定退出服務計劃。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新生農社

新生精神康復會設有兩間長期護理院,包括屯門長期護理院及新生會大樓長期護理院。 長期護理院為患有慢性精神病康復者提供長期住宿照顧、生活技能訓練及精神康復服務,並持續發展他們各方面的優勢和能力,讓他們逐漸融入社區生活。 兩間長期護理院分別可容納210及200位康復者,由不同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保健員、舍監等提供廿四小時住宿照顧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新生精神康復會現時在全港各區設有11間過渡期宿舍,其中4間設於特定建造大樓內,7間設於公共屋邨。 早期農場的工作除種植瓜菜外,還包括養豬、飼鴿及製造沙磚以建築房舍。 其後我們覷準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要,遂於2000年開始將農場轉為有機耕種,為康復者提供有機耕種、蔬菜加工處理及園藝等工作訓練。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為什麼叫「復元」?

1996年,我們位於石硤尾新生會大樓的另一間長期護理院亦正式投入服務。 自2015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屯門長期護理院啟動了設施提升計劃,以至能更佳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轉變。 新生精神康復會共開設四間庇護工場,包括新生農場、葵盛庇護工場、田景庇護工場和新生會大樓庇護工場。

新生精神康復會人工: 我們的項目

新生會於2011年成立「復元動力」,致力促進康復者的復元進程,並讓復元的嫩芽能在共融的氛圍下茁壯成長,邁向更好的明天。 要達致上述目標及推廣精神健康,康復者、家屬、職員、社區人士和業界人士等不同持分者的努力及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將Recovery翻譯為「復元」是因為「復元」一詞除了「恢復原狀」之外,更有「恢復元氣,從頭開始」的意思,而「元」字亦含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 「復元」強調「元氣」的概念,指的是過程中萌生與生命力的再現,帶來正面的結果。 「復元」不只衡量康復者是否回復原來的狀況(復原),更著重的是個人的經歷與成長。 本土化的復元概念包括十一個元素:個人化、自主與選擇、責任、康復者參與、家人參與、朋輩支援、重視個人優勢、尊重與反污名、全人性、起伏中成長,以及希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