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式民主」又稱為「協商民主」,是透過因應某項政策或議題進行理性、深思熟慮的溝通,在過程中有望糾正與會者的盲點或錯誤,從而放下成見、找出共識。
雖然圖書出版跟圖書借閱不盡相同,但其對圖書研究的認真及細緻,值得本港借鑑。 其實在21世紀的網絡時代,市民要取得資訊或滿足閱讀的興趣,在手機或電腦上伸手可及,根本無須到訪圖書館借書多此一舉,圖書館的整體使用率因此在近年不斷下跌。 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8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620萬次,比2017年的4,830萬次下跌逾200萬次。 出自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圖片,是緣於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每年就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提問。
香港閱讀風氣: 推廣閱讀文化 香港既富且貴
本年度,除了有「抗疫疲勞」相關書籍繼續備受關注外,「職場倦怠」亦成為新話題。 另外,生死教育在現今社會不再是禁忌,與生死觀相關的書籍相繼推出,可見心靈勵志類圖書在香港漸趨多元化。 2022年1月6日下午,聯合新零售以「閱讀新時代」為主題,舉辦「2021年香港閱讀趨勢報告」發布會,梳理年度暢銷書榜,分析各類別中英文圖書的閱讀趨勢,從閱讀角度切入,解析大眾心態與社會風尚的變化。 「閱讀約章獎勵計劃」則旨在鼓勵學生透過「我的閱讀紀錄」工具,有系統地記錄自己的閱讀歷程。 另一方面,教師透過管理系統瞭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及能力,從而在規劃閱讀歷程的教學內容時更能因材施教,令學生受到更具個性化的培育。 以管理電子書的應用程式「教城書櫃」EdBookShelf為例,應用程式混合了電子閱讀及學習平臺功能,包括發音功能 (Text-to-Speech),利用螢光筆畫重點、書籤、註明筆記、字典等。
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香港家長在閱讀興趣的數據上顯得那麼差,因為不少人在辛勞工作後,都寧願選擇放鬆自己,休息一下。 【橙訊】香港書展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亦將夏季的閲讀氣氛推到高峯。 今年書展於7月19日至25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是經歷新冠疫情三年社交生活復常後首個舉辦的大型書展活動。 書展期間,香港教育城將公佈第20屆「十本好讀」選舉結果,並舉辦閱讀習慣研討會,分析全港學生最新閲讀喜好和趨勢。 《橙新聞》專訪香港教育城董事會主席李漢祥,分享香港教育城(下文簡稱「教城」)在推動學界閲讀風氣上的舉措及成效。 在香港,互聯網及電腦設備已相當成熟,市民每天都閱讀大量資訊,對於實體書的需求也有影響。
香港閱讀風氣: 學生年看250本圖書
而內地版書籍的到貨情況則明顯改善,顯示內地的日常貨運逐漸從疫情中恢復。 頒獎禮完畢後,將緊接舉行「學生閱讀習慣研討會」,屆時將有顧問小組成員上臺分享,讓圖書館主任更瞭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及閱讀喜好的最新趨勢,有助選書及於校內籌辦切合學生志趣的閱讀活動。 生活在香港,一班來自各行各業的港漂同樣受忙碌的工作和急促的社會節奏困擾,但他們對閱讀的渴求反而增加了,還組織了一個名為《趁早》的讀書會,定期舉行活動。 這多少證明瞭工作忙碌或許只是個藉口,問題可能是從來沒有重視過閱讀,也沒有真正建立習慣。 林偉業指出報告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香港家長閱讀興趣全球最低,而且問題已存在十多年。 他直言:「家長是否喜歡閱讀、是否常閱讀等因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閱讀成績,也是家庭能否建立閱讀風氣的原因。」數據上亦很清晰地反映出因果關係。
- 物質財富發達,精神財富匱乏,這樣的個人和社會並非真正富裕,只能算是暴發戶。
-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 這些技巧十分重要,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以至社會都能廣泛應用得到。
- 今年書展於7月19日至25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是經歷新冠疫情三年社交生活復常後首個舉辦的大型書展活動。
- 康文署正深入研究和分析調查所得的數據,亦會加強與教育局及其他持份者的溝通合作,瞭解學生及市民的閱讀習慣與能力,探討如何進一步提升圖書館服務以切合使用者的期望,以及吸引非使用者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及設施。
讀書標誌着一個社會精神發育的高度,決定着一個社會文明和文化發展的方向,是文明和愚昧的分水嶺。 物質財富發達,精神財富匱乏,這樣的個人和社會並非真正富裕,只能算是暴發戶。 香港閱讀風氣2025 閱讀除具有增長個人智慧、塑造人格的作用之外,對於提升一個民族和社會的整體素質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國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有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美國「開國三傑」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把閱讀視為一個自由國家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神聖職責;以色列的民間諺語則說,書裡藏着的是智慧,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市民對政策嘅參與係一定需要,但係我亦都知道過去呢幾年,由於社會動盪同疫情種種原因,社會上真係缺少信任,同埋以往參與嘅機制都係要重建……我哋都係摸索緊,不斷去傾、去調整,不過當中有個重點係『你係真做,係真心去做』」,張欣宇說。
香港閱讀風氣: 公共圖書館60週年 推廣閱讀再發現
當遇到不認識的字詞時,學生可以即時獲得解釋,順暢地讀下去,閲讀的信心隨之增強。 電子書在港未算普遍,不少家長擔心子女拿着電子器材會「打機」,而非閱讀。 陳敏儀教路,家長可參考新加坡的建議,轉用大屏幕,以及調整屏幕角度,方便家長在子女閱讀電子書時作出提醒,小朋友亦會傾向自律。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隨著資訊多元化,以及流動通訊裝置的普及,閱讀習慣趨向精簡化無可厚非,與此同時,人們也要想辦法,令一些具深度意涵的作品「不受冷落」。 香港和鄰近地區閱讀愛好者,近年推展「漂書」活動,讓讀者將自己不再閱讀的書籍,放到公共場所,讓其他讀者免費拾取閱讀,期望香港能夠提升大眾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新風氣,這種活動值得鼓勵。 幸而超過六成受訪的學校圖書館主任計劃明年添置更多電子書,進一步推廣電子閱讀。
香港閱讀風氣: 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意義不大 鼓勵閱讀風氣方為本任
今年香港圖書市場整體穩健,既受益於留港消費的整體零售局面,也得益於出版業界的共同努力。 受惠於疫情經濟增速顯著,本地網絡書店穩健發展,但從銷售規模上暫未對實體書店產生衝擊。 在顧客落單偏好方面,讀者更習慣利用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選購圖書,因不受地域或時間所限,使用時更爲便利。 李漢祥指,電子書和傳統紙本閱讀各有各的好處,兩者並行的趨勢下,電子科技的發展能夠為學生提供新閱讀模式,教城在這方面的工作亦會配合這個趨勢。 而且,立法會在2016年發表研究簡報,指出在較低收入地區,例如觀塘、深水埗、葵青、屯門、元朗,年均到訪次數較其他地區高,可見貧窮人口或因收入緊絀等原因,缺乏消遣或沒有餘錢買書,而要借用圖書館服務。
香港閱讀風氣: 小學生年讀250本書 愛上閱讀竟與父親陪同到蘭桂坊有關?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指出要提升圖書館的設施和服務質素,推廣全城閱讀文化,又為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閱讀津貼計劃「共享喜閱新時代」,推廣閱讀。 但相比起廣州圖書館到訪次數的急升,臺北於高流量地區設全自動借書站,香港在這方面還要急起直追。 如何展示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輕讀者喜聞樂見的印刷書籍;布展方式的求新求變;書展期間推出豐富多采的講座、活動等,均值得業界思索。
香港閱讀風氣: 推廣閱讀文化 香港既富且貴
相比紙本書需要實際購買,部分電子書平臺提供訂閱機制,教師可適時檢視書籍閱讀量及因應課程需要而更新書目,能靈活調節的同時,亦更切合師生需求。 學校管理層若希望積極推廣校內閱讀風氣,則應重視圖書館主任專業工作及圖書館課,例如減輕圖書館主任的其他課擔,並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的機會。 此外,學校可考慮增加資源發展多元化閱讀活動,包括校內跨課程閱讀活動及校外跨界合作,例如與公共圖書館或出版社合辦活動等。 近年電子書成為趨勢,電子書可以配備互動功能,增加學生閱讀樂趣,亦能讓全校師生同時閱讀同一電子書籍,推動校園廣泛閱讀。 香港閱讀風氣2025 教師更可於電子閱讀平臺掌握學生閱讀進度及興趣,按需要派發書籍,照顧學習多樣性。 香港作為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之一, 一般打工一族每週平均工作近50 小時,較全球平均數高出近四成,對比充滿人文氣息的法國巴黎,更高出六成七。
香港閱讀風氣: 公共圖書館60週年 推廣閱讀再發現
* 香港閱讀風氣 香港閱讀風氣2025 為配合市民閱讀模式的轉變,香港公共圖書館計劃在二○一六—一七年度除增購借出量高的書籍館藏類別外,亦會購買或訂閱六十三個電子資料庫和八個電子書館藏(約有 冊),當中包括涵蓋不同學科的中文電子書、適合兒童及青少年的英文電子書,以及多個電子報刊資料庫。 香港公共圖書館會繼續透過「指尖上的圖書館」宣傳活動,推廣電子服務。 香港公共圖書館會繼續積極在不同範疇加強和改善圖書館的服務及設施,務求向市民提倡閱讀風氣,推動讀者廣泛使用圖書館設施和養成終身閱讀習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宣佈,新學年開始在全港公營中學及小學,推出推廣閱讀計劃,涉及每年4800萬元經常性開支。 香港目前閱讀風氣淡薄,在中小學推廣閱讀,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增長見識和智慧,學校、家長、社會應善用資源,積極引導孩子喜愛閱讀,享受閱讀,形成濃厚的閱讀風氣,提升青少年乃至整體社會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氣質,令香港市民既富且貴。 政府着力推動全民閱讀,特首林鄭月娥上週二(4 月17 日)便宣佈重推校園閱讀資助,撥款每年大約4,800萬港元,為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津貼,推動學童閱讀。
香港閱讀風氣: 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意義不大 鼓勵閱讀風氣方為本任
學校在校本課程、教學方法和圖書館的設施上,均進行了調適和優化以培養校園的閱讀文化,包括重視學校圖書館主任推廣閱讀的角色、通過家校合作推動不同形式的閱讀計劃,以及在中、英文科持續推行閱讀教學等。 近年,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這在國際學生閱讀能力測試中亦有所反映。 展望未來,香港公共圖書館將會進一步推廣「樂齡閱讀」,照顧長者對追求知識及善用餘暇的需要。 現時全港共有超過二百間「社區圖書館」,由香港公共圖書館借出的館藏超過十萬項。 * 香港閱讀風氣 香港公共圖書館正推行試行計劃,將部分用度較低但仍有閱讀價值的書籍,按政府既定的程序及規定捐贈予非牟利機構和教育團體,善用資源。 * 康文署計劃在二○一七—一八年度以試驗形式在港島、九龍及新界各設一臺自助圖書館服務機,在人流高及方便市民前往的地點提供二十四小時借閱、歸還、領取預約圖書館資料等服務。
香港閱讀風氣: 學生年看250本圖書
香港早已進入經濟發達、社會富裕的行列,需要努力提升市民的品味和城市的魅力。 應由特區政府牽頭,民間積極響應,學校擔當推手,推動全民閱讀,舉辦多元化的導讀會、討論會、作家講座、寫作比賽、親子閱讀獎勵計劃,令閱讀文化深入民心,啟發民風民智,打造優雅社會。 對於政府將將明年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李漢祥表示香港教育城對此全力支持。 他指,教城致力宣揚「愛閱讀.樂分享」文化,在網上平臺設立的「香港閱讀城」及「教城書櫃」,亦透過互動多元的模式推廣閲讀,讓學生感到閲讀是件愉快的事。 在政府的帶動下,教城亦會就「香港全民閱讀日」策劃相關活動,令老師及同學甚至家長有更多的投入感,從而推廣閲讀風氣。 當學生需要搜尋不同類型的書籍時,不必去到書局,或者在圖書館慢慢找尋,只需要在電子書平臺輸入關鍵字,方便又高效。
香港閱讀風氣: 小學生年讀250本書 愛上閱讀竟與父親陪同到蘭桂坊有關?
閱讀能夠增長知識,同時也是對大腦的日常訓練,透過閱讀文字可以增進理解能力、發展語言的技巧,甚至是學習聆聽別人的意見。 這些技巧十分重要,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以至社會都能廣泛應用得到。 香港閱讀風氣2025 因此,閱讀的影響不僅限於學業,同時還影響就業、競爭力,甚至做人處事。 香港閱讀風氣2025 舉個簡單例子,向小孩讀故事書的時候,每隔一陣子便停下來,讓他們想像一下故事的發展,甚至問問他們能否想像其他的結局等,都能夠讓他們在同一個故事框框底下,發展出不一樣的故事,幫助他們發揮創意。
從年度暢銷圖書總榜可見,位居頭十的暢銷書有七位皆是兒童書,而頭三十位則佔約一半,顯示本港家長仍十分重視子女的閱讀習慣。 金融財經類明顯下滑,心靈勵志類反而領先,顯示心靈勵志類在本年度更受到讀者關注,越來越多人渴望認識自己,直面困難,不斷尋找前行動力。 此外,香港教育城的網上閲讀平臺「香港閲讀城」提供各種有趣、生活化的題目的主題書單,以及名人推薦書單,有助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書籍,開拓更多元化的視野。 香港閱讀風氣2025 香港書展「墟冚」,除了香港仍有一批喜愛閱讀人士例必捧場外,抱著趁熱鬧「唔好執輸」心理,希望可以在書展淘到便宜圖書的市民也有不少;當然,書展也會吸引喜歡看旅遊飲食消閒類、文學小說、兒童讀物、漫畫、理財、勵志和其他類別書籍人士入場。 每逢書展,例必吸引市民大排長龍入場,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香港人「很喜歡閱讀印刷書籍」。 事實上,隨著傳播方式的轉變,香港閱讀印刷書的人數逐年下降,18歲以下的讀者更少,情況令人憂心。
流行文化的書籍亦緊貼時潮,漫畫《鬼滅之刃》與《如果歷史是一隻喵》持續強勁,而由本地出版的傳統類型亦不乏亮點。 雖然童書類於暢銷榜內仍然佔據多席,但是,在本年度就未能維持如2020年的高增長,4至8歲及9至12歲的組別均有個位數的跌幅,相反小學補充類別則有明顯增幅,相信是因為逐漸恢復上學面授、學童逗留家中的時間減少所致。 而童書類的本地創作仍持續暢銷,三大系列書籍如《童話夢工場》系列、《大偵探福爾摩斯》系列、《屁屁偵探讀本及動畫漫畫》系列繼續穩佔榜首。 呂小軍被傳媒封為「不老軍神」,全因他屬大器晚成的運動員,今年剛滿39歲的他,19歲加入國家隊,28歲首次參加2012倫敦奧運一舉奪金,更打破77公斤級抓舉和總成績2項世界紀錄及總成績奧運紀錄。 其後他於2016裏約奧運打破81公斤級抓舉世界紀錄及奧運紀錄奪金,2020東京奧運仍以打破81公斤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項奧運紀錄佳績封王,成為奧運會史上年齡最大的舉重冠軍。
香港閱讀風氣: 推廣閱讀文化 香港既富且貴
其排行榜分別有成人英文書籍、兒童英文書籍、成人中文書籍、兒童中文書籍四大分類,當中每個分類又細分小說類以及非小說類。 若細看其餘幾項列表,可發現成人中文小說類書籍借閱排行榜其實十分正常,大多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金庸的通俗小說,跟英文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大亨小傳》差不多。 而兒童中文小說類的書籍借閱排行榜上,《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竟位列三甲,連深奧難懂的《紅樓夢》亦排第八。 調查結果顯示,青年人使用手機的主要用途為看短片及查詢飲食、娛樂、交通、旅遊等資訊,部分過去一年沒有閱讀書籍的受訪者認為「網上影片已經很豐富,不用看書」。 然而在資訊爆炸但良莠不齊的年代,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仍是可信性較高的知識來源,亦有助讀者有系統地增長知識,因此社會各界應着手提升青少年閱讀素養,讓他們意識到優質讀物的價值,選擇適合自己的好書。 乍看起來是個嚴重問題,但他認為事情並不一定一面倒的壞,「今天如果我們是在問電影業、電競業人士,他們或許會告訴你這是件好事。」因為不閱讀的同時,香港人其實是將時間花在其他同等重要或感興趣的地方,甚至因此而參與和投身各方面發展。
雖然香港題材類圖書接近飽和,但仍有圖書憑藉精彩的編輯力與作者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成功成為話題書,並躋身暢銷書榜,例如花費超過十年時間籌備的《保育黃霑》和與熱門電影《梅艷芳》相關的《梅艷芳ANITA:電影全記錄》等讀物,亦有非常好的銷售成績。 MWYO青年辦公室社區及外展經理陳凱穎表示,愛爾蘭的《墮胎法》、澳門《出版法》和《視聽廣播法》都運用了「審議式民主」,期望透過是次實驗探索香港推行新的「公民參與」模式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類型小說相繼冒起,而串流平臺的影響力亦帶動圖書出版,以往由小說改編成劇集的現象,已變成由劇集改編成圖書,《沙丘》(Dune)和《後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等書亦是由劇集改編成流行讀物。
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顯示,2017年公共圖書館的書本總借閱量為4,830萬次,比2012 年下跌12%。 同時,到訪本地圖書館的總人次已是連續五個年度下跌,比2013 下跌至少300 萬人次。 較好的是,隨着電子書館藏愈來愈豐富,2016 年起借閱量已顯著上升,去年全年使用量有46萬次。 而且,在校園提倡閱讀風氣,從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不但可以拓展個人視野,提升理解力,發展思維判斷,激發創新意念,更可以在校園及家庭營造正面的溝通環境,改善師生關係,增進朋友情誼,拉近親子距離。 在學校推廣閱讀的好處顯而易見,值得政府投放資源,提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打好熱愛學習、自覺學習的基礎。 香港出版學會日前發布的「全民閱讀調查2019」結果發現,約三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無閱讀實體印刷書籍的習慣,當中的18歲以下人士,多達八成表示,從來無閱讀印刷書的習慣。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店內更採用多種新興科技,如:自助付款機、自助查書機等,更首次引入導賞機器人,引導顧客到相關圖書及文化產品區域,為顧客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 是次報告由聯合新零售統計旗下位於全港各區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近50間門市以及文化購物平臺「一本」的數據,綜合整理而成。 數據統計時段為2021年1至12月,同時引用2018至2020年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