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孕婦於懷孕第12至35週內接一劑百日咳混合疫苗,讓疫苗在孕婦內產生抗體,透過胎盤傳送給胎兒,讓嬰兒一出世便得到護。 副作用屬少見而輕微,主要為局部紅腫,維持1-2天; 百分之五的小童於接種後可能會有短暫發燒,至於嚴重敏感反應是極其罕見的。 外遊人士應根據個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以及外遊的詳細資料如地點,時間和性質,向醫生尋求接種疫苗的專業建議。 雖然腦膜炎在許多國家是必須通報的法定傳染病,但其確切發生率迄今未明[21]。 2013年,腦膜炎約造成30.3萬人死亡,相較1990年的46.4人要下降一些[11]。 2010年則約造成42萬人死亡[82],包括隱球菌性腦膜炎[36]。

這些藥似乎也有利於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至少對那些愛滋病毒呈陰性的患者是如此[69]。 腦膜炎針 執行腰椎穿刺手術時,患者需側臥並給予局部麻醉,術者會將針頭扎入硬膜囊。 當腦脊液(CSF)開始流出之後,立刻以壓力計(英語:manometer)進行測量開啟壓力(opening 腦膜炎針 pressure)。

腦膜炎針: 預防措施

其次是頸項僵直(患者因頸部的肌張力(英語:muscle tone)和僵硬度增加,頸部無法向前伸)[15]。 腦膜炎針 腦膜炎有三個重要的典型徵象:頸項僵直、突發高燒,以及精神狀態改變;不過,僅有44–46%的細菌性腦膜炎病例會同時出現上述的全部特徵[15][16]。 但如果上述三個徵象無一出現,那麼患上的極有可能不是腦膜炎[16]。 其他與腦膜炎有關的常見徵象包括畏光以及聲音恐懼症(英語:Phonophobia)(無法忍受響亮聲音)。 較小的兒童患者經常不會顯現上述徵狀,可能只會變得易怒以及表現出不適[2]。 在未滿六個月大嬰兒患者,囟門(英語:fontanelle)(嬰兒頭頂柔軟的部位)或會出現膨脹。

  • 但如果上述三個徵象無一出現,那麼患上的極有可能不是腦膜炎[16]。
  •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原則上是要自費的,臺灣並不是腦膜炎好發的流行疫區,如果要去流行地區旅遊時,才需要考慮自費使用。
  • 但抗酸染色的敏感度較低,結核菌培養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使用PCR檢測[26]。
  • 這些藥似乎也有利於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至少對那些愛滋病毒呈陰性的患者是如此[69]。
  • 日本腦炎主要流行於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的郊外及農村,尤其在氣候炎熱的季節。

5歲以下及50歲以上均為高危人士,故均建議接種,避免受肺炎球菌感染。 雖然糖皮質類固醇在高收入國家的成年人及兒童中已證明有益,其使用在低收入國家兒童中尚無證據支持;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71]。 即使在高收入國家,糖皮質類固醇也只有在首劑抗生素使用前就施打纔有效,尤其在流行嗜血桿菌腦膜炎的情況下特別有效[8][72]。 自從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普及以來,流行嗜血桿菌腦膜炎的發病率已明顯減少。 因此在治療小兒腦膜炎時,只有流感桿菌腦膜炎才建議使用糖皮質類固醇,並須在使用首劑抗生素前使用;其他的用法均具爭議性[8]。 經驗性治療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年齡、感染之前是否有頭部外傷,或此人是否最近接受過神經外科手術以及是否裝有腦室分流器而決定[8]。

腦膜炎針: 盈健醫療 腦膜炎雙球菌B型疫苗 (單針)

除上述建議外,流行性腦膜炎亦會偶發出現於某些國家,特別是人多擠逼和多年青人聚集的地方,例如學校、大學、酒店和軍士學院等。 旅客於出發前,可向醫生查詢有關接種流行性腦膜炎疫苗的資料,但是醫生需檢視旅客的年齡、個人身體狀況和行程及活動細節,例如目的地、旅程長短和旅行目的,纔可作出合適的建議。 因此,專業臨牀治療指南建議在使用第一劑抗生素之前就開始使用地塞米松或類似的皮質類固醇,並持續使用四天[40][42]。 由於這種治療的大部分好處只限於肺炎球菌腦膜炎患者,有些指南建議,如果確定腦膜炎有另外的原因,就應中斷使用地塞米松[8][40]。

  • CtDNA (循環腫瘤 DNA) 廣泛存在於很多類型的癌症中,同時,它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生物標誌物.
  • 研究發現,ctDNA可以早於影像學和蛋白標記物3-5年發現癌症,在此階段可及早進行相關預防措施。
  • 一些類型的腦膜炎可以用抗細菌藥治療[1],目前腦膜炎的第一線治療即是立即給予抗細菌藥或抗病毒藥物[1][7]。
  • 病程進展迅速,一旦感染,患者可能會在出現症狀後24小時內死亡,死亡率高達10%。
  • 評估克尼格氏徵時,需讓受試者仰臥(英語:Supine position)平躺,膝關節與髖關節分別屈曲呈90度角。
  • 史上首次記錄到的大流行發生於1805年的日內瓦[85][86],緊接着歐洲及美國也記錄到了幾次流行。

若腦脊液乳酸過高,或白細胞數量較高,則意味着患細菌性腦膜炎的幾率更大[41]。 若乳酸濃度低於 腦膜炎針 35 mg/dl,且患者此前並未使用過抗生素,則可排除對細菌性腦膜炎的判斷[47]。 兒童疫苗 – 四痘混合疫苗(MMRV),除預防水痘,還有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把現時母嬰健康院要分開注射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針和水痘針合併為一針。

腦膜炎針: 流行病學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的疾病,可經由患者口鼻的分泌物傳染,早期病徵並不明顯。 當細菌入侵血液 (腦膜炎雙球菌血症) 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 (流行性腦膜炎) 時,可引致嚴重病症。 短期預防性抗生素是另一種預防措施,特別是流行性腦膜炎。 針對流行性腦膜炎,在預防性治療中使用抗生素(如利福平、環丙沙星或頭孢曲松)能降低感染風險,但不能防止將來受到感染[40][62]。

若疑似為結核性腦膜炎,應對樣本進行抗酸染色和細菌培養。 但抗酸染色的敏感度較低,結核菌培養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使用PCR檢測[26]。 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診斷則可對腦脊液印度墨(英語:India 腦膜炎針2025 ink)染色,印度墨可對隱球菌的莢膜進行染色,且成本較為低廉。

腦膜炎針: Hello Kitty Health Centre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Menactra) 2針

即使經過治療,兒童的結核性腦膜炎仍有相當的死亡風險(致死率約19%),一定比例的倖存兒童也會產生神經學相關問題,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倖存者沒有產生後遺症[77]。 腦膜炎(英語:meningitis)是腦脊膜炎的簡稱,指發生於腦脊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腦膜與脊膜常同時發炎。 腦脊膜是包裹大腦和脊髓的保護薄膜[2],包裹腦的部分稱為腦膜,包裹脊髓的部分稱為脊膜。 通常醫師會在初步報告出來、確定有腦膜炎後就經驗性的投藥,待報告出來後,再確定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外遊人士應根據個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以及外遊的詳細資料如地點、時間和性質,向醫生尋求接種疫苗的專業建議。

腦膜炎針: 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初期病徵和感冒類似,以發燒為主,也可能有頭痛、嘔吐、頸部僵硬或肌肉痠痛等病徵,有時還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 一旦腦膜炎雙球菌入血,病情可急劇惡化,並於24小時內奪命。 病毒性腦膜炎(英語:Viral meningitis)通常只需要支持性療法,大多數引起腦膜炎的病毒沒有特殊的專一性治療。 如阿昔洛韋等的抗病毒藥物可能對治療單純皰疹病毒和帶狀皰疹病毒(英語:Varicella zoster virus)有效,但目前還沒有對這種治療方法做過臨牀試驗[21]。 輕微的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可在家中保守治療,如流質進食、臥牀休息及止痛藥等[73]。

腦膜炎針: 症狀查詢 查症狀

另外,倖存者之中,每100人約有10-20人會有殘障後遺症,例如聽力損失、腦部損傷、腎臟損傷、截肢、神經系統問題或因接受植皮手術導致嚴重疤痕等。 具體可引致永久性的智障、發展遲緩、手腳失控、癱瘓等後遺症。 腦膜炎針 食環署近年公佈指香港多區地方的蚊患指數上升到警戒水準,除了港人熟悉的登革熱外,日本腦炎已成為東南亞最典型的蚊患傳染病之一。 現時治療日本腦炎並無特效藥,接種疫苗是預防日本腦炎的最有效方法,接種兩針可達到9成以上的保護及抗體有效期可達10年以上。 腦膜炎針 目前肺炎是全球5歲或以下兒童的頭號殺手,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是目前保護率最高的兒童疫苗 腦膜炎針 – 嬰幼兒肺炎球菌疫苗,效能高達90%。 另外13價疫苗額外加入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導致的入侵性疾病抗體。

腦膜炎針: 乙型肝炎疫苗​​​

除年齡外,預測死亡風險的各種因素包括病原體、將病原體從腦脊液中清除所用的時間[2]、疾病嚴重程度、意識水平下降、腦脊液的白血球數量低下等[3]。 相較於B羣鏈球菌、大腸桿菌和S.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預後要好[2]。 在成人中,腦膜炎球菌腦膜炎的死亡率(3%至7%)也比肺炎球菌腦膜炎死亡率低[3]。 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都具有傳染性,但傳染性都沒有普通感冒或流感強[51]。

腦膜炎針: 帶狀皰疹 (生蛇) 疫苗

腦膜由三層膜組成,與腦脊液一起包圍並保護大腦和脊髓(中樞神經系統)。 軟腦膜(英語:pia mater)是一層細緻的密封型薄膜,緊密地貼在大腦表層的細小輪廓上。 蛛網膜(以形態如蛛網而得名)是覆蓋在軟腦膜上的寬鬆網袋。 最外層的腦膜則為硬腦膜(英語:dura mater),是一層厚實強韌的薄膜,同時貼附在蛛網膜與顱骨上。 腦神經為從大腦或腦幹發出的神經,延伸至頭頸部,控制眼球運動、面部肌肉和聽覺等機能[2][16]。

腦膜炎針: 日本腦炎

部分腦膜炎病原,可以通過注射疫苗來進行長期的預防,或給予短期抗生素進行保護。 莫拉雷氏腦膜炎(英語:Mollaret’s meningitis)為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皰疹病毒腦膜炎,一般認為是由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所造成[28]。 腦膜炎的病原體可能為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藥物偶爾也會引致腦膜炎[4]。

腦膜炎針: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

有輕微發燒、嘔吐或腹瀉等副作用,惟不適情況會很快消退。 若已於12個月大時注射了MMR疫苗或水痘疫苗,可於15個月大至6歲期間 注射MMRV混合疫苗第2針,兩針注射時間相距至少1個月。

腦膜炎針: 兒童疫苗

記錄中最大一次腦膜炎大流行發生於1996至1997年,腦流帶全區感染25萬多例,死亡2.5萬例[81]。 使用皮質類固醇進行輔助治療(通常是用地塞米松)已證明有一些好處,如可以減輕聽覺損失[66],短期神經功能效果較佳[67],特別是在高收入且愛滋病患病率低國家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患者中[68]。 一些研究發現這樣做死亡率有降低的趨勢[68],但其它的研究卻沒有同樣的結果[67]。

若患者有腦部腫塊或顱內壓增高的疑慮(可能近期有腦損傷、已知的免疫系統問題、局部神經學徵象或檢查證明顱內壓增高),則建議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或核磁力共振掃描(MRI),而不使用腰椎穿刺[8][40][42]。 若在腰椎穿刺前必須做CT或MRI,或腰椎穿刺執行困難,醫學指引建議先注射抗生素,以免耽誤了治療[8],特別是當這一過程超過30分鐘時[40][42]。 通常CT或MRI用於病程後期,評估腦膜炎的併發症[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