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們在2019年,提出以「先規劃、後項目」的「規劃主導」發展模式,取代以往沿用的「項目主導」發展模式,作為未來市區更新的新機制。 我們在同年2月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發展計劃,充當「規劃主導」模式的「先行者」,將區內土地作重新規劃和整合,大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亦針對區內泊車位不足問題提供改善方案;同時,項目將九龍城舊區與啟德新發展區連接,成為新舊社區的交匯點,創造更大的社會裨益。 市建局今日(27日)公佈啟動的九龍城重建項目KC-017,地盤面積約37,061平方米,涉及三個地盤,主地盤界線大概毗連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 即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九龍城市政大廈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形容,該區為「龍城」區核心,涉及九龍城市政大樓、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等,有關社區設施將會易地重置到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即今次項目的北面地盤,將興建一幢新政府綜合大樓。 新政府綜合大樓連同項目內的現有地盤,將可提供約4.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社區設施樓面面積的三倍。

  • 他說,要重新規劃及重建九龍城區,有極大困難,例如區內舊樓重建欠協調已有多座單幢樓、政府設施規模大重置需大量土地、區內有大量食店肆及小店難搬遷等。
  • 日後行人由啟德行人隧道,步行至相接連的地下廣場前往「龍城」不同地方,一出地面便可看到大片的綠化休憩空間。
  • 這些單幢式樓宇重建完成後,攙雜在新建樓宇之間的舊樓地盤變得更為零星而分散,可作重建的規模變得更細且乏誘因。
  • 參考DURF的市區更新方向,市建局進一步優化土地規劃,在2019年啟動「啟德道/沙浦道項目」(KC-015),將沙浦道部分路面亦納入規劃範圍,透過重新規劃道路走線,騰出毗鄰太子道東行人路的土地,興建一個分層地下廣場,作為新、舊區的連接點。
  • 市建局上月在中環街市舉行20週年慶祝活動,與社會各界分享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和未來的工作方向,我十分認同周主席在活動所言,面對未來的挑戰,市建局要有前瞻性的思維,敢於打破規限,纔可將不可能變可能。

項目共有三個地盤,主地盤介乎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之間,但不包括衙前塱道的「御門‧前」。 東面地盤毗連太子道東及打鼓嶺道,北面地盤則位於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內,主地盤日後將重點興建住宅。 1) 有關接駁水喉方面:一般水喉的接駁方式分為燒焊方法接駁或壓合式接駁(俗稱行欖)。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九龍城舊區更新  九龍城市政大廈 面對多樣且複雜難題 至於在九龍城舊區(龍城區)進行的地區規劃,將會配合已完成規劃的沙浦道項目,全面探討該區的市區更新機遇,務求與該項目發揮協同效應。 有關地區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 應用新規劃工具  突破重建困局
  • 然而,這種小街格局,未能負荷日益增加的交通及泊車需要,街道旁還提供超過180個路邊停車泊位,令行人路更加狹窄,步行環境欠佳;這種網格道路設計,亦製造多個十字路口,加上違泊嚴重,造成交通樽頸,路網欠缺效率。
  • 在Call師傅為大家提供水喉水務服務的師傅,必須具備相關的專業牌照,通常為持牌水喉匠或註冊水喉技工
  • 自從有實權民選市政局及民選區域市政局於2000年1月1日解散後,現時市政大廈改由康文署及食環署各自管理部份設施。
  • KCP九龍城廣場是中九龍區大型購物商場之一,共10層,總面積達64萬平方呎,擁有超過70間店舖,集消閒、購物、飲食、娛樂於一處。
  • 兩個重建項目將提供25米闊的海濱廣場,以及一段20米闊的海濱長廊,與啟德發展區的海濱發展連接。

有地區團體、政黨和議員要求政府增建市政大樓街市設施,以打破地產商壟斷香港零售物業,舒解民困[1][2][3]。 九龍城市政大廈 黃澤恩翻看DURF報告,認為市建局於九龍城區的規劃,能夠回應地區人士對當區的更新願景,部分執行規劃建議甚至比當日的報告更佳。 九龍城市政大廈 黃澤恩稱,市建局的整體規劃設計可以達至無縫交接,對居民及商販的影響大大減低,解決了暫停街市和其他公共設施運作的難題,也節省了興建臨時街市的開支,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法。

九龍城市政大廈: 地區為本規劃重建及促進復修 突破九龍城舊區更新規限

而現時位於主地盤內的九龍城市政大廈,最快2030年連同社區設施,一併重置到賈炳達道公園內新起的政府綜合大樓。 【Now新聞臺】市建局重建九龍城衙前圍道及賈炳達道一帶,地盤總面積逾3.7萬平方米,涉及約120個街號的樓宇,項目範圍內的九龍城市政大廈日後將重置賈炳達道公園內。 儘管在目前的市區更新過程中,新建的樓宇無可避免會增加市區的發展密度,但展望將來,隨著政府繼續開發土地以推動香港未來的發展,只要香港能夠為下一個更新週期建立財政和土地儲備,便可望日後為這些已重建的樓宇進行「二次更新」時,逐步降低市區樓宇的發展密度,達至政府最新「2030+」宜居規劃標準的願景,創造一個更優質和宜居的城市。 九龍城市政大廈 回看《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所提出的願景正在逐步實踐,時任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臺主席黃澤恩接受訪問時說,市建局以「規劃主導」的模式推展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正好針對該區困擾多年的樓宇和地區設施雙老化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應對方案。

區內另一個特色是有不少泰國人聚居,市建局指將強化「小街飲食文化區」特色,期望特色店舖和食肆能繼續原區經營。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由於位於市政大廈內的街市不時有周潤發、林青霞、劉青雲等知名藝人光顧,因此在坊間又有「明星街市」之稱[2]。

九龍城市政大廈: 香港島

自此,部分新興建的市政大廈改稱綜合大樓(英文仍稱 Complex),如大埔綜合大樓及小西灣綜合大樓,也有使用其他稱呼,如屏山天水圍康樂文化大樓。 九龍城體育館位於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九龍城市政大廈3樓(毗鄰賈炳達道公園),於1988年4月啟用。 隨着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共屋邨內設的街市以及大型超級市場數量增多,近年新建的一些市政大樓已不再設置街市。 踏入21世紀,大量公屋商場和街市由房委會出售予上市公司領展後,政府無法阻止領展大幅加租,導致部分地區物價高漲,加重市民負擔。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三) 地區活化要求高 龍城舊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區,衙前圍道兩旁組成三橫十一直的網格街道特色,當中各式各樣的街舖和食肆林立,是地區經濟的集中地,相對兼善裏以住宅用途為主,龍城區亦同時兼備深遠的歷史背景及寨城公園等遺跡,使當區蘊藏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藉以活化小區及塑造小區成為飲食文化生活區。

九龍城市政大廈: 重建範圍小店林立 市建局︰望保留小店 於綜合大樓底層建「小街飲食文化區」

至於未有即時復修需要、樓齡不超過30年的「年青」樓宇,市建局將向這類樓宇重點推廣進行預防性維修的各項措施,例如協助他們為其樓宇度身訂造一套合適的維修保養計劃,詳細列出大廈未來5至10年有需要進行的檢查及維修工程項目、所涉及的工程費用估算等,提升大廈保養的工作效率。 我們還會多行一步,為區內未能滿足現今需要的公園、休憩空間以至行人路等設施,進行街道美化、公園翻新等活化工程,打破樓宇復修只限於翻新和改造私人樓宇的規限,全面改善整個地區的面貌。 (二) 重置社區設施難度大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啟動計劃 舊區變高樓建4350夥 市政大樓重置

然而,研究初步發現,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在舊樓重建、政府設施重置和地區活化三個範疇所面對的挑戰,相較兼善裏的情況,難度恐怕有過之無不及。 【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九龍城街市重建】市區重建局今日(27日)公佈啟動九龍城另一個重建項目,選址是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共涉及三個地盤,包括賈炳達道公園、九龍城市政大樓、長者健康中心等,預料將有1,600個住戶和140個地舖受影響。 今次九龍城重建計劃,就用上轉移地積比方式,利用鄰近啟德門戶廣場地皮的地積比,轉移至現為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的主地盤,以興建較高層的住宅大樓。 韋地成說,團隊正進一步研究有關建議,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以上,並考慮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他提到,可考慮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將其準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地積比轉移後,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而「接收地積比」的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泊車位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九龍城市政大廈: 市建局啟動衙前圍道及賈炳達道重建項目 九龍城市政大廈將重置

然而,黃澤恩認為,無論規劃設計得如何完美,未能吸引區內特色老舖在完成重建後回遷,便難以營造主題街道,延續文化。 市建局以往在處理地區特色店舖遷置和提供回遷安排的工作上,已累積不了經驗,他認為若市建局將來能兼任「小街飲食文化區」商舖的管理角色,店舖只租不賣,作為業主,便可以確保街道主題的落實,以租務優惠吸引切合主題的商戶租用,保留地區原有的老店,令更新後的面貌真正承載地區特色。 今次發展計劃最後一個東面地盤,則毗鄰早前市建局已啟動的啟德道/ 沙浦道項目(KC-015)擬建的地下廣場,界線大概毗連現有樓宇、太子道東、打鼓嶺道休憩花園及打鼓嶺道。 九龍城市政大廈(英語:)是香港九龍九龍城的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於1988年落成啟用(35年前),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設有街市、公共圖書館及體育館設施,地址為衙前圍道100號,兩側分別為侯王道及衙前塱道。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市政大廈(英語:Kowloon City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九龍九龍城的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於1988年落成啟用(35年前),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設有街市、公共圖書館及體育館設施,地址為衙前圍道100號,兩側分別為侯王道及衙前塱道。 九龍城間中會出現人車爭路,市建局指,計劃日後將主地盤內的兩條車路擴闊一倍,並改劃成行人專用區,另外亦會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希望改善區內車位不足的問題。

九龍城市政大廈: 規劃主導結合轉移地積比新規劃工具 創造開揚景觀

九龍城市政大廈(英文:Kowloon City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Municipal Services 九龍城市政大廈 Building)係香港一棟市政大廈,晌九龍九龍城衙前圍道100號,高4層,晌1988年7月起好。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資料顯示,現有的九龍城街市於1988 年啟用,座落於九龍城市政大廈,佔地約三層,並設有熟食中心,而市政大廈內亦有公共圖書館及九龍城體育館。 早於2014年,九龍城的“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臺”發佈最終研究報告[3],內容建議重建九龍城市政大廈及李基紀念醫局所處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4]。 2022年,市區重建局公佈新綜合政府大樓的初步設計,打算利用賈炳達道公園的部分用地重置以上設施,大樓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並指不會高於毗鄰的九龍城廣場私人重建項目[5]。 公園共分為8個景區,包括:衙府緬昔、南門懷古、獅子窺園-邀山樓、棋壇比弈遊弈園、生肖倩影──童樂苑、八徑異趣、歸璧半亭以及四季同馨──廣蔭庭。 公園設有千面小城展覽,有一個戶外展區和六個設於衙門內的展覽館,展示九龍寨城昔日風貌及居民生活。

九龍城市政大廈: 黃澤恩:「規劃主導」模式切實處理市區老化問題

然而,這種小街格局,未能負荷日益增加的交通及泊車需要,街道旁還提供超過180個路邊停車泊位,令行人路更加狹窄,步行環境欠佳;這種網格道路設計,亦製造多個十字路口,加上違泊嚴重,造成交通樽頸,路網欠缺效率。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九龍城市政大廈 若我們藉重建將土地作規劃重整,以優化道路網絡的效率,並減少現時佔小區達三份之一以上的道路面積,將可提供更多休憩空間,善用土地資源。 但在過程中,一方面要保存該區的街道肌理和小街小舖的氛圍,減低對地區經營者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滿足居民對提升宜居性、改善地區交通和步行環境,及增加社區設施的殷切期望,挑戰甚大。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市政大廈

原本DURF報告建議,將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面積劃得較大,透過較大範圍的單一佈局設計,將建築物集中騰出空地,構成「門戶廣場」。 現時新發展計劃運用地積比轉移,將土地重整規劃由「二維」變成「三維」,減少位於衙前圍道/沙浦道的住宅用地改劃為綜合發展的重建面積,降低擬建的商業建築物高度,該位置未用盡的地積比,會轉移至衙前塱道、南角道和龍崗道主地盤位置,以善用土地發展潛力,達致地盡其用。 除了透過規劃令「龍城」與啟德的連接更方便,自政府於2021年《施政報告》宣佈接納市建局在油旺研究提出的新規劃工具後,市建局進一步研究如何以新規劃工具配合規劃主導模式,令市區更新項目能創造更大規劃裨益。 在宣佈「啟德道/沙浦道項目」(KC-015)的兩年後,市建局再啟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首次應用地積比轉移規劃工具,將DURF希望達到的規劃效益提升。 市建局上月在中環街市舉行20週年慶祝活動,與社會各界分享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和未來的工作方向,我十分認同周主席在活動所言,面對未來的挑戰,市建局要有前瞻性的思維,敢於打破規限,纔可將不可能變可能。 九龍城市政大廈 為此,市建局團隊將秉持這份以創新跨越挑戰的精神,以「地區為本」、「規劃主導」的方式,全面落實應用一系列創新而靈活的規劃工具,對舊區土地作更大範圍和更高效益的規劃重整,盡用土地的發展潛力,突破容積超越現行規範、超高密度且嚴重失修樓宇的重建困局。

九龍城市政大廈: 香港市政大廈

兩個重建項目將提供25米闊的海濱廣場,以及一段20米闊的海濱長廊,與啟德發展區的海濱發展連接。 黃澤恩指出,重建後的海濱長廊、海濱廣場以及餐飲零售活動,只要經營及管理得宜,將有助改善附近一帶的環境,讓小區變得有活力,而長廊更與其他海濱路段連繫,將促進舊區與啟德新區的融合。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戶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自從有實權民選市政局及民選區域市政局於2000年1月1日解散後,現時市政大廈改由康文署及食環署各自管理部份設施。

市建局又指,大樓初步設計不會高於毗鄰九龍城廣場私人重建項目,擬議高度大約由主水平基準上80米至100米 。 大樓將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概念,不同樓層的綠化空間(如觀景平臺、公共休憩空間等),會以階梯式設計融入賈炳達道公園。 市建局表示,新綜合政府大樓將可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獅子會健康院及李基紀念醫局,而易地重置可讓現有街市及其他社區設施無縫過渡,故毋須暫停市集活動及公共服務。 市建局透過規劃主導策略更新九龍城區的舊建築物及社區設施,不過,一個地區是否可持續發展,取決於地區文化特色如何延續保存。

九龍城市政大廈: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我們亦將首次嘗試以地區為本的概念應用於九龍城舊區的樓宇復修,為不同樓齡及狀況的樓宇制定整全的復修和規劃方案,達致舊區環境整體更新。 DURF報告建議將「龍城」衙前圍道旁位置,興建「小街飲食文化區」,以保留地區的街道活動及歷史文化特色。 為了達到此更新願景,市建局計劃將現時的衙前塱道和南角道,擴闊成不少於18米闊的行人專區,保留街舖營造出街舖林立氛圍,形成「小街飲食文化區」,配合旁邊規劃設計的市集廣場,提供地方舉辦傳統節慶及富地區文化特色的活動,以強化九龍城區特色,促進傳承該區的獨有潮、泰文化。 市建局參考了《九龍城市區更新計劃》的意見,提升重建項目的規劃水平,自2016年首次採用「小區發展」模式處理土瓜灣的舊區更新,從「項目主導」模式改變為透過整合該區內合共八個項目的土地用途,達致整個小區的重整及規劃一體化,改善整區的居住環境和宜居性,突破重建單一項目的侷限,在規劃上帶來裨益。 應用新規劃工具  突破重建困局

九龍城市政大廈: 重建範圍小店林立 市建局︰望保留小店 於綜合大樓底層建「小街飲食文化區」

對比當年諮詢平臺報告的建議,市建局提出將衙前塱道、南角道和龍崗道連續三條街道範圍的樓宇及道路,結合成一個整體重建發展項目,突破以往重建只將建築物納入規劃的方式。 九龍城市政大廈 項目並建議在賈炳達道公園部分土地,興建一棟新政府綜合大樓,待新大樓落成後,才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及李基紀念醫局三項社區設施,透過個整體規劃,解決了重建期間需要暫停相關公共服務的憂慮。 除了早前配合沙浦道項目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改善計劃外,我們將在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還可應用「地方營造」策略,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我十分感謝各位議員的意見,團隊正應用以地理資訊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市區更新資訊系統」,進一步研究及深化有關的建議。

九龍城市政大廈: 市建局啟動衙前圍道及賈炳達道重建項目 九龍城市政大廈將重置

我們不單會審視賈炳達道公園的使用情況,研究以規劃重整,重置現有康樂設施及易地重置九龍城市政大廈等多項設施的可行性,初步估計重建後可提供的社區設施樓面是現時的3倍多;我們更會善用地下空間,為街市販商提供上落貨、貨物存放以及泊車位等後勤設施,解決現時販商在路邊停車上落貨而引致交通擠塞等問題。 九龍城市政大廈 針對舊樓重建限制,我們將探討應用轉移地積比的概念,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的可行性,將其準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接收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地積比轉移後,位於「送出地盤」的樓宇,在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接收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地區泊車位的供應,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九龍城市政大廈 他又稱,市建局團隊上月曾到九龍城區議會與議員分享市區更新研究的初步結果,當時多位區議員提出可重整毗鄰九龍城市政大廈的賈炳達道公園的休憩及康樂設施,一方面提升設施的標準,亦可騰出土地,以一地多用的模式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重置時更可一併將相關設施規格提升至現代化水平,惠及更多居民。 成功實踐「規劃主導」新機制

位於侯王道的九龍城市政大廈、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以及李基紀念醫局是九龍城區社區設施的集中地,亦處於龍城小區的中心位置,為市民提供街市、公共圖書館、體育館、長者健康以及普通科門診等多元化公共服務。 九龍城市政大廈2025 這些建築物在1950至1980年代建成,因結構老化需不時關閉作修葺,屋宇設備如無障礙設施亦追不上需要。 若透過重建重置相關設施,涉及樓面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相對與兼善裏一同啟動的昌華街計劃,當中只涉及單一個體育館,規模達10倍之多,搬遷及重置安排將更為複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