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九年(1744年)擴大規模增建,至嘉慶二十年(1815年),當時鹿港八郊利用重修天后宮的餘資重修威靈廟。 於光緒17年(西元1891年)再次重修,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廟宇山門與拜殿全遭拆除,神明暫奉於順義宮,約於民43年(西元1954年)重建完工,於民國88年(西元1999年) 再次進行整修,民國98年(西元2009年)拆除舊廟重建。 但另一說法目前比較多人接受,就是廟中供奉主神為「雷府大將爺」,因而當初建廟後有信徒稱為「大將廟」,之後「大將」與「大眾」音近而逐漸改稱為「大眾廟」。 鹽水古名月津,為一天然內港,是臺灣最古老的幾個城鎮之一,因地形微彎形似新月,因此有月津、月港的雅稱。 新莊的大眾爺廟,清道光21年臺北盆地發生閩粵械鬥,粵人敗走中壢,在這次械鬥中陣亡的孤魂,全部奉祀於此,最初僅奉祀文武大眾爺,後來才供奉地藏王,農曆5月1日是新莊大眾爺的平安祈福祭日,也是新莊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 大眾爺主要是奉祀無主的孤魂枯骨,與有應公屬同一性質;民間認為祂是陰間的長官,相當於鬼中的頭目,而女性的孤魂野鬼則稱為「大眾媽」。

高雄市議會25日上午舉行議長投票,民進黨康裕成(中)在第一輪投票即以35票過半票數勝出,接受議員道賀。 神將,是臺灣民間信仰,又稱大神尪仔,往往在陣頭中出現,蘆洲神將包含數百個不同的神祇,是蘆洲的文化遺產之一。 而蘆洲的神將起源相傳是由福州商人自大陸扛了共八顆神將頭前來臺灣北部販售,他經滬尾前來蘆洲。

大將爺廟: 活動專區

數百年來四草大眾廟鎮海元帥(大將爺) 及十方聖賢鎮守臺江之首;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不論移民、經商或出海牽罟,常有在四草搭草寮休息或過夜者,因有感於鎮海元帥神威庇祐,因此陸續乞求香火供奉鎮海元帥。 由於鎮海元帥相當靈感,因此經由私人供奉入公廟者比比皆是。 民國三十六年,萬丹鄉民發起募建新廟,請來乩童請示大將爺,廟身退後三丈六改建;大將爺並明示其經玉皇大帝降旨升為城隍。 大將爺廟 至於祭拜虎爺時有什麼禁忌,根據《Nownews》報導,第一是不能只拜虎爺,儘管農曆6月6日是虎爺的生日,但民眾不能一進廟就單獨拜虎爺,這是相當不禮貌的做法,按照大部分廟宇的習慣來看,要拜完其他神明後才能拜虎爺,虎爺是在拜拜順序的倒數第一或第二位。 隨着地方發展,元洲仔已完全改變,再無艇戶棚屋,漁民不少已遷進高樓大廈,但鄉民仍敬神不絕。 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開始(正誕在初八),為大王爺誕,在天后宮前風水廣場有神功戲賀誕,各花炮會及信眾,都會在這幾天來到戲棚神壇參拜,為大埔區的一大盛事。

1934年,市區改正,鹿港西方土地公廟被拆,神像改祭祀在大將爺廟內[3]。 黃竹坑大王爺廟位於黃竹坑南朗山道與香葉道交界,由政府於1982年撥地重建。 民國初年,當地漁民在現為明渠的溪流上,發現一尊大王爺神像。

大將爺廟: 蘆洲各宮廟神將的數量

據歷史記載,大王爺廟供奉的,是朱元璋的外甥,曹國公李文忠。 大王爺生於元代末年,愛民如子,請太祖頒旨減免天下,得以太平。 王爺一生忠君愛國,享配太廟肖像功臣,受萬民香火供奉。 民國初年,當地漁民在現今黃竹坑明渠的溪流上,發現一尊大王爺神像,村民遂在明渠附近立廟祀奉。

因蘆洲湧蓮寺主祀南海觀音佛祖,福州商人所販賣的神將頭剛好是觀音佛祖的左右口侍及護法,便被當時負責迎領觀音佛祖遶境的南義軒及和安樂社購買組裝,另一對七爺、八爺成為文武大眾爺廟及合義社的範、謝二將軍的神將,這就是蘆洲神將的由來。 為保護蘆洲神將文化,現在新北市文化局每年都會舉辦「蘆洲神將文化祭」[1]。 與蘆洲神將有關的著作是書籍《蘆洲神將》[2][3][4]。 本廟供奉聖神大王爺,歷史記載大王爺生於元代末年,愛民如子,請太祖頒旨減免天下,得以太平。

大將爺廟: 圖集 香港島上唯一的大王爺廟——黃竹坑大王爺廟

其中鶴佬麒麟,舞動者隨着鑼鼓嗩吶的伴奏樂聲,大動作地不停轉動,儼如民間音樂表演。 隊伍由集合地點的大元邨泰欣樓,遊行穿過大埔新市鎮的街道,走至風水廣場,令沿途市民都感受到節日氣氛。 黃竹坑大王爺廟相對於香港其他大王爺廟,建築風格較現代化。 廟宇使用三合土建成,擁有金瓦及白牆,牆上鑲有多幅由善信奉獻的瓷畫。

  • 鬼的種類:人死為鬼,但因死法不同及有無處理或祭祀又分為三種,一是厲鬼:非自然死亡且得不到任何處理或祭祀,靈魂飄蕩無所依歸,會作崇給人使人不得安寧,若得到處理即可變成有應公,即有求必應的鬼魂。
  • 這些靈骨的來源有四,一是在各戰役中,戰死於北汕尾島,臺江的兵民。
  • 明史二百四十七冊「劉綎傳」與「尚友錄」,隨園詩卷廿六、清鑑易知錄均對劉綎有所記載,據「劉綎傳」中所述,劉綎字省吾,都督劉顯之子,生於明隆慶二年(西元1568年),南昌人,十六歲從軍,智勇雙全,後平緬寇、平雲南羅雄、平朝鮮倭、平雲貴一帶蠻族,歷經數百戰,威名震海內。
  • 廟址為大有裏菜園路95號[5],在農地重劃前廟附近為墓場[6]。

關於大將爺廟的建廟時間有兩種說法,民間認為建於清朝乾隆時期,而《彰化縣志》則記載建於清嘉慶二十年。 另一種折衷的說法,則是清嘉慶二十一年「翻修」大將爺廟。 大清康熙年間創建地圖鹿港威靈廟,地方稱大將爺廟,是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大有裏的廟宇,其主祀的大將爺被視為明朝將軍劉綎。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2025 鹿港菜園裏有座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古廟「威靈廟」,當地人習稱「大眾廟」,其實應為「大將廟」,因為主祀神祇為明朝抗清明將「劉綎」,清朝時為了避嫌,遂將「大將爺」當「大眾爺」來奉祀。 威靈廟又稱「大將爺廟」,位於臺灣鹿港菜園路95號,威靈廟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原是鹿港五大古廟之一, 但日據時期實施市區改正,原威靈廟位於計劃道路的中央,而遭拆的命運。 大將爺亦被稱為「閤港王爺」,「閤港」指全鹿港的信眾都會來此祭拜。

大將爺廟: 宜蘭地熱發電 臺灣領頭羊

黃竹坑大王爺廟的建築風格較為現代化,使用三合土建成,擁有金瓦白牆,外牆鑲有多幅由善信奉獻的浮雕瓷畫。 該廟正堂供奉高約兩公尺的大王爺坐像,而當年撈獲的神像仍放在神龕之內。 廟堂設有「報本祠」,給予善信安奉祖先神位,而廟外還安置了一尊由泰國請來的四面佛,讓善信禮拜。 收庵-農曆7月15日每逢7月鬼門開,地藏王放出「好兄弟」後,最後轉由大將爺負責將「好兄弟」的魂魄收回。 中殿懸掛著寫有「威靈顯赫」、「嘉慶乙亥年重修」、「鹿港八郊敬立」的匾額,為後人補懸,而非原物[2]。

大將爺廟: 大王爺廟 (黃竹坑)

該廟在1988年曾進行重建,2014年又由大埔五姓漁民籌款重建。 獅嶺鎮“盤古王誕”和灰塑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獅嶺鎮盤古王廟是花都區慶祝盤古王誕的主要地方。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由鄭捧日撰寫名為「重修鹿港舊聖母廟碑記」的文章中,記載用翻修鹿港天后宮剩餘的錢重新翻築了此廟[2]。

大將爺廟: 大王爺廟 (翠屏邨)

後來大王爺在本地託夢要求祭祀,並許諾幫助漁民捕魚,保佑村裏平安,漁民不久之後真的獲得神助,天天滿載而歸,於是還願奉祀,先立一枚石碑(另一說則是原本就有石碑,是王爺神附在石碑之上),後由蘇、徐、李、鍾及石五姓人士建廟。 大將爺廟 另說則是當地漁民捕魚時拾獲大王爺香火(或神像、或神主、或王船),後大王爺降乩稱,另外兩位結拜兄弟也要來一同大顯神威,於是作一石碑奉祀,後建廟。 大將爺廟 大王爺廟的前身深圳河北岸的赤尾村村民,於清朝中葉期間,在元洲仔北岸豎立的石碑,附近的水陸居民往往向此碑燒香祝禱,認為十分靈驗。 到了清末,由大埔蘇、徐、李、鍾及石五氏人民,組成「僑港惠陽蘇徐李鍾石姓宗親聯會」,在現址移碑建廟。

大將爺廟: 大王爺

傳說自此李文忠公經常顯靈,並且救治老虎巖一帶村民的疾病,於是立廟以作供奉,善信亦越來越多。 民國64年(1975),因配合國民政府開闢中山高速公路,而拆除廟宇將廟地往西前移約一百公尺處重新修建。 而聚波漁火在今之眾廟前,早期為一蜿蜒小溪,現已乾涸,目前是鎮民晨起跳土風舞及打羽球的場地。 大將爺廟2025 昭和2年,地震致使廟宇傾圮,然當時物力維艱,延至昭和8年,由王清賀、周清溪、黃耀等發起重建,至昭和9年竣工。

大將爺廟: 鹿港手工七娘媽亭 90歲阿嬤親手製作

其中部份花炮會,為了方便村民信眾,選擇在週日舉行慶祝活動。 元洲仔大王爺廟是香港一座廟宇,位於新界大埔區元洲仔,鄰近現時的前政務司官邸和元洲仔公園,建於清朝中葉。 大將爺廟2025 大王爺廟是大埔的一座王爺神廟,廟供奉大王爺、二大王及三大王等三位王爺神、天后、觀音、財神、佛祖及水仙爺等九位神明。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 大眾廟因其辦案性質,分文武兩種,像小型陰間司法單位,等於是鄉裏的調解委員會。 此廟大將爺被稱為「閤港王爺」[4],「閤港」是指全鹿港人所共祭[10],以農曆五月廿七日為誕辰[11][12]。 一說此神原是玉面秀士,因戰亡而血流滿面,臉遂由白轉紅[13]。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2025 1946年1月2日,地方紳商黃秋、丁瑞彬、黃國林、施文坡等人,在黃慶源號聚集,商議重建鹿港大將爺廟,並展開募款[4]。 大將爺廟 廟名取自「威武震龍江,靈光昭鹿渚」兩句詩文首字,而稱「威靈廟」[1]。 廟址為大有裏菜園路95號[5],在農地重劃前廟附近為墓場[6]。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 活動花絮

目前蘆洲神將發展到海外曾出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澳門、韓國等,其中蘆洲素有「神將故鄉」的美譽。 蘆洲護天宮神將會三年前成立後,陸續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等地,出席當地寺廟慶典,早已蜚聲海外。 大將爺廟 明史二百四十七冊「劉綎傳」與「尚友錄」,隨園詩卷廿六、清鑑易知錄均對劉綎有所記載,據「劉綎傳」中所述,劉綎字省吾,都督劉顯之子,生於明隆慶二年(西元1568年),南昌人,十六歲從軍,智勇雙全,後平緬寇、平雲南羅雄、平朝鮮倭、平雲貴一帶蠻族,歷經數百戰,威名震海內。 第三則是不能用小錢換大錢,在換錢水、求錢母的過程,在祭拜過眾神明之後,再到虎爺前,報上自己的姓名、生辰和地址等資料,在祈求後就可換錢水,但千萬不能拿自己的小錢換虎爺的大錢,不然會被認為是貪心的人,且若之後財運好轉時也要記得回到廟裡還願。

黃竹坑大王爺廟擁有白牆金瓦,用三合土建成,外牆鑲有善信奉獻的瓷畫,建築形式較為現代化。 正堂供奉高約2公呎的大王爺坐像,而當年撈獲的神像仍放在神龕之內。 醒獅部分除了一般的龍獅外,還有鶴佬麒麟、客家麒麟、金獅和貔貅,共計三十多頭動物。

大將爺廟: 重建

門額上書「大王爺古廟」,兩旁有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大將爺廟 這些靈骨的來源有四,一是在各戰役中,戰死於北汕尾島,臺江的兵民。 這些靈骨的遊魂甚多,四草居民為防範遊魂作崇,乃迎安平萬善堂大眾爺,分香來此建廟鎮壓。 大眾爺較接近鬼中的頭目,或稱陰司鬼王長,和崩敗爺都是民眾因恐懼而衍生出的陰間神明,並賦予他們掌管陰間司法的權利。

大將爺廟: 大將爺託夢指示 鹿港威靈廟關鬼門改回傳統日

相傳三位王爺曾是昔日大埔的鶴佬漁民敬奉之鄉土神、水神、除瘟之神,三位王爺姓名皆不詳。 廟方稱三位王爺為秀才,是結拜兄弟,應孝廉鄉試,迷濛之間,見到瘟神在井中投瘟毒,於是三人留下遺書,投井自盡以警告鄉民。 地方官將此事表奏朝廷,獲得皇帝嘉許,封為「王爺」,遊府喫府,遊縣喫縣,代天巡狩,掃除瘟疫,保境安民。 黃竹坑大王爺廟是香港一所廟宇,位於香港島黃竹坑南朗山道與香葉道交界,黃竹坑明渠南旁。 官塘大王爺廟是香港的一家廟宇,位於九龍半島觀塘翠屏南邨天主教佑華小學後山上。

加上輻射冷卻影響,中央氣象局發布全臺19縣市低溫特報。 除臺東、馬祖、澎湖,全臺縣市皆有局部10度以下低溫出現機率。 大將爺廟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12月22日各媒體普遍報導臺灣東北部、南部禽流感與撲殺新聞。 就讀報、電子閱讀教育而言,適合和孩子作為閱讀與思辯教材。 大將爺廟 劉綎因其父蔭官擔任指揮使,隨父親轉戰四方,因為祂所使用的兵器是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刀,因而在明軍中外號「劉大刀」。

因其無後,斷以遭冤強死,無法在另一個世界安息,往往會回到活人世界以威嚇恐怖手段,求覓飲食及供養或復仇洩恨。 「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此責任就落到主政者或社會大眾上。 鬼的種類:人死為鬼,但因死法不同及有無處理或祭祀又分為三種,一是厲鬼:非自然死亡且得不到任何處理或祭祀,靈魂飄蕩無所依歸,會作崇給人使人不得安寧,若得到處理即可變成有應公,即有求必應的鬼魂。 二是祖先:不管死法如何,只要有後代子孫祭祀,屍體得到處理,靈魂就得安寧,且會庇祐子孫,即家中供奉的公媽。 除主祀被視為劉綎的大將爺外,還陪祀範謝將軍、牛爺馬爺、枷爺鎖爺等[5][13]。 昔日,地方官會在清明、中元分別主祭稱為「祭厲」的祭典,祭典前先到城隍廟稟告城隍爺,厲壇上設城隍神位,下設孤魂神位,以一豬一羊敬奉城隍,以二豬二羊敬奉無主孤魂[9]。

大將爺廟: 大王爺廟

直到1982年,政府於神像發現之處撥地興建一所大王爺廟。 大將爺廟 大將爺廟2025 大將爺廟 鹿港農曆七月初一,會由鹿港地藏王廟開啟鬼門關[5]。 至中元普渡當日,鹿港威靈廟會擺出神虎、山神與土地公,以指示鬼魂回去的地方[14]。 廟方管理員黃忠勇說,清朝有人從唐山帶來了劉綎的分香,當時清軍駐駕鹿港後不久,鹿港瘟疫流行,信徒向此大將爺祈求平安,因而建廟[1]。

直至民初期間,相傳王爺金身顯聖出現在黃竹坑南朗山海傍村,民眾建廟安奉,座落黃竹坑老村九和圍,村民依廟聚居,百病不侵,人畜兩旺。 日治時期,村民更加虔誠,日日奉香來答謝神恩,成爲南區最盛大的慶典。 由於隨着時代變遷,大王爺廟座落交通要塞,政府有鑒於大王爺廟受村民所崇仰,政府於一九八二年,撥出黃竹坑南朗山道八七五地段給村民重建大王爺廟。 門額「大王爺廟」門聯:「大道代天除暴安良留史乘,王恩崇世愛民若赤鎮南區。」新廟落成後並定於每年十二月初九日舉行酬神盛會。 大將爺廟 民間認為是乾隆時代所建,而《彰化縣志》則紀錄此大眾廟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所建[2]。 在1930年代開始,每逢農曆二月初五、二月十五及五月初六,大王爺廟都會慶祝大王爺誕,其中五月由初六起便會搭棚演粵劇及白字劇,神棚設於汀角路「風水廣場」近大元邨,還有巡遊及抽花炮等活動,初六稱為「請神」,初八為「正誕」,直到十五早才送神回廟,是大埔區水陸居民一大盛事。

大將爺廟: 大將公廟

一種解釋是相傳避免清廷追查是祭拜劉綎,暗地將「大將爺」改稱閩南音類似的「大眾爺」[5]。 臺灣總督府舉辦始政40年博覽會,邀請蘆洲開基八大神將─萬禮將軍及甘輝將軍參展,臺灣光復節時蘆洲神將受邀至臺灣文獻會參展,受到當時總統頒賜神將身分證。 婦女穿戴着自製的頭飾服裝,在鬧市中遊行表演,亦有人放懷高歌,表演傳統鶴佬歌曲。 但抽花炮活動不是在同日進行,而是定在農曆五月十三的神功戲中舉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