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 但其大腸鏡長度達1.6米,亦能屈曲,足以檢查整條大腸。
- 對此,他指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被普及使用。
- 在驗血液癌症指標CEA指數方面,陳教授指,雖騰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他形容,以CEA預測大腸癌準確度猶如「擲公字」,並對此指數非常有保留。
-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 另外,由於大便隱血測試是檢查大便內是否含有血液,因此應避免於痔瘡出血的日子來採樣,以免樣本被污染。
同時,我們建議病人當天避免操作重型機器、駕駛或簽署任何重要文件及合同。 而高危人士,尤指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患有大腸癌,應提前從40歲起進行篩查。 中大最新研究發現,如兄弟姊妹患有高危腺瘤,也有較高機會患有瘜肉,因此及早進行大腸鏡篩查也有好處。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2025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大腸癌為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千宗,而死亡率亦位列所有癌症中的第二。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癌篩檢方法5:癌症基因篩檢【超早期癌症篩查】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潘冬松指出,八成大腸癌由息肉演變而成,但息肉未必會經常出血,隱血測試發現大腸息肉機會只有五成。 他認為篩查計劃有效及早進行預防性治療,但呼籲市民不應過分依賴隱血測試結果。 如已出現症狀如大便帶血或黏液、體重下降等人士,應直接做大腸鏡檢查。 陳小姐僅三十七歲,去年底照大腸鏡後確診大腸癌已到第四期,右肝臟更有三個轉移腫瘤。 她進行了大腸腫瘤及右肝切除,再做了兩次化療,現無腫瘤復發。 【本報訊】大腸癌已成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為了及早發現大腸癌並作出治療,政府九月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市民做大便隱血測試。
透過抽取血液(3-5ml)可測出腫瘤標記在血液的濃度,得出的癌指數可以推斷腫瘤活躍度。 以大腸癌為例,癌胚抗原指數(CEA)可作為一種參考,判斷是否確診、監察治療反應及檢測癌症復發。 預約年度身體檢查時,建議選擇包括腸癌檢查的驗身計劃。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2025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近1成確診大腸癌的患者在50歲或以下,即每10個患大腸癌者有1個年青人。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便測試
醫生利用全長約1.6米的幼管檢查整條大腸,並以處方藥物減低檢查者的不適和焦慮。 潘指,曾有56歲、無病徵的病人在醫生建議下做大便穩血測試時,結果呈陰性,但一年後再做大腸鏡檢查時,確診第一期腸癌,故出現症狀者必須直接求醫,不能依賴大便隱血測試。 當醫生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後,會提供低渣飲食指引、腸道清潔藥物及其服用法予病人,進行檢查前的腸道準備。 腸道準備的目的是清潔大腸內的大便,以確保檢查完整及準確。 我們建議服用腸道清潔藥物的人士最好有家人或朋友陪伴。
因為這項檢查並非全身或半身麻醉,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士也較容易接受,但進行這項檢查仍須承受一點風險,當中包括感染、出血或穿孔。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用灌腸劑清洗大腸,檢查前或需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即是指提交的大便樣本中沒有驗出血液。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鏡最準確 但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
早期大腸癌通常並無明顯症狀,但由於某些腫瘤或腸胃道病變可引致消化道出血,大便隱血測試則可幫助醫生及早發現癌症。 大腸癌篩檢(如大便隱血測試、M3CRC及大腸鏡等)是有效的檢查方法,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瞭解大腸癌原因及大腸癌症狀,對於預防大腸癌極為重要。 今次為大家比較大腸癌檢查方法及價錢,並會介紹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詳情。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便宜及零風險的大腸癌篩查方法,主要用於檢測大便當中是否有肉眼未能看見的血紅素。 建議50歲或以上的市民開始接受測試,若測試結果程陰性反應便每一至兩年再進行一次;若測試結果程陽性反應便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再作跟進。 大便隱血測試為大腸癌初步篩查,以斷定大腸是否有出血的情況。
惟大便隱血測試的準確度不高,例如痔瘡同樣可令大便中有隱血,而腸癌未有出血的話亦檢驗不到。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A: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其他大腸癌症狀,並每兩年再接受測試;如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需再次約見醫生,瞭解大便隱血測試結果,並轉介接受大腸癌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較簡單、方便的大便測試,只需在家中依照指示收集少量的大便樣本,然後交回診所化驗。 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是一款大腸癌的檢測方法,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有血紅素,便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大便帶血是指腸道可能有潰瘍,或瘜肉有出血的情況,但這並不代表檢測人士患上大腸癌。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
血便的型態及顏色血便是指大便中含有血液,而血液一般從消化道至肛門出血而成,再與大便混合。 血便顏色一般會由出血的位置而出現鮮紅色、暗紅色,或黑色。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 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 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癌篩檢比較:大便隱血測試/M3CRC/大腸鏡(附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大便隱血測試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血液,因此稱爲「隱血」測試。 研究指出,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可初步瞭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便隱血測試採便樣本方法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 只須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然後交回本中心進行化驗,過程簡單方便。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羣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 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切除大腸瘜肉可以預防大腸癌
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先兆及病徵,大便隱血測試是現行一個較為方便的非入侵性檢測。 理論上當腸道有腫瘤,糞便在通過時會沾上肉眼看不到的血。 測試者只需在家中按照指示,以工具採集少量大便樣本做化驗並交回診所即可。 隱血陽性不一定代表患上大腸癌,例如消化道潰瘍、瘜肉、腫瘤、痔瘡等等其他疾病都有機會引致陽性結果,屆時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轉介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準確度高 – 大腸內窺鏡檢查
中大學醫學院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家亮教授發表「院長醫生周記」,解說各種大腸癌篩查如大便隱血、大腸鏡的成效。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指出,2020年大腸癌(英文Colorectal cancer)新症為5,087宗、死亡數字達2,287人,大腸癌死亡率佔整體癌症死亡率15.2%。 大腸癌成因是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腫塊或潰瘍,當發展成惡性腫瘤時,便會變成大腸癌。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 若你或家人年滿50至75歲(1944年至1970年),更可透過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受資助進行大腸癌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便帶血體重下降 患者趨年輕化
大腸鏡是目前最準確的方法,透過內窺鏡直接觀察腸道情況,若有息肉或其他異樣,可以即時處理及化驗。 不過事前的準備工夫較多,例如前幾天要只可進食低纖維食物,以及檢查前一晚要飲「瀉水」排清大腸。 相對舊款的愈創木脂測試,新款的免疫化學測試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並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且所需要的大便樣本亦相對較少。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檢查服務
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M3CRC(糞便細菌基因)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醫學院)首創的大腸癌篩檢方法,透過宏基因大數據識別特定細菌基因。 這種非入侵性方式,檢測大腸癌、大腸瘜肉和完全沒有症狀的小瘜肉,靈敏度高達94%,可媲美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治療大腸癌。 由於檢查時只會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未必經常流血,以致樣本未必沾有血液。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因此,就算測試呈陰性,如有家族病史等較高風險因素或其他大腸癌病徵,應按醫生指示作定期大腸鏡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大便隱血測試適合哪些人做?
此計劃為公私型合作計劃,大便隱血測試和為高危人士進行的大腸鏡檢查,都可以選擇在私家進行,費用一般全免,詳情可到政府網站查詢。 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 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便隱血測試2成不準 檢測無事翌年證腸癌
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 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 在如此失衡的情況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除此之外,此測試也經常出現「假陽性」,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機會出現假陽性,易令患者虛驚一場。 陳家亮教授在文中提到,有不少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原因有「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飲瀉水好辛苦嘛」等等。 對此,他指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被普及使用。
檢查建議:若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須每五年進行一次;若發現大於六毫米之瘜肉,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瞭解腸道的情況。 檢查建議:若結果呈現陰性,此檢查須每年進行一次;若結果呈現陽性,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瞭解腸道的情況。 基於此計劃是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收到邀請通知,故輪候人士無需自行申請,而本中心亦為此項計劃的服務提供者。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2025 大腸鏡是一根可屈曲,並於末端裝有鏡頭的軟管,可直接檢視大腸內壁(包括直腸、乙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及盲腸)的情況。 如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細小瘜肉,醫生會立即把瘜肉切除並送往化驗。 本中心提供新式大便隱血測試,只需一個大便樣本,而且檢查前無須戒口。
大部分的大腸瘜肉都沒有病徵,不過假如任由它們生長,部分瘜肉卻會演變為大腸癌。 故此,對高危人仕作定期篩查,偵測瘜肉並切除,是預防大腸癌的其中一個方法。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他解釋,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 可惜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
但他提醒,腸道出血原因眾多,可與大腸癌、大腸瘜肉、大腸發炎或痔瘡等相關;加上大便隱血測試並非百分百準確,未必完全排除大腸癌存在。 在正式檢查時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 醫生透過X光照片中觀察到大腸內的情況,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的病理化驗。 若果患者的大便出現血便的情形,不建議進行大便隱血檢查,應即時向醫療團體求診。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2025 如任何人士對自己的狀況有疑問,均應該盡快求診並進行合適的檢查。
國際指引普遍建議從50歲起,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腸鏡檢查。 多項研究都發現大腸癌篩查時切除瘜肉,阻止其進一步病變成癌症,可減少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篩查可以讓病人及早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以達到預防大腸癌的目的。 現時最常見的篩查方式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大腸內窺鏡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及大便細菌組合測試。 大腸鏡(Colonoscopy)是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
腸胃病不時發生,要及時發現病徵可多留意大便的顏色及型態之改變。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2025 若大便時發現有血便的情況,即大便顏色改變或伴有鮮血等,就應及早作進一步檢查。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血便只是一個病徵,而大便隱血成因可以來自不同的腸胃問題,當中包括大腸癌、大腸瘜肉、肛裂、痔瘡、下消化道潰瘍等,所以當出現便血的情況時,先不要驚慌,應盡快求診及接受相關的腸胃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是由政府衞生署資助,替健康狀況合適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參加者需先作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屬陽性,便可再進行大腸鏡檢查。 對於此項有意義的計劃,本中心亦有響應參與,市民可於本中心接受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大腸鏡檢查,費用全免,如想知道閣下是否適合參與此計劃,請按這裡。
最準確偵測大腸瘜肉和腸癌的方法,假如發現瘜肉,能夠經腸鏡切除並化驗。 檢查前要戒口數天(避免進食含纖維的食物),並服用瀉藥清理腸道。 為了減少大腸鏡檢查的不適,術前會注射鎮靜濟和止痛藥。 術後一般會有一點點腹漲的感覺,而其他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流血不止,甚至腸道穿孔,則極之罕見。
他建議任何年齡人士都應關注大腸癌,留意自己的風險及病徵,諮詢醫生是否適宜進行大腸癌的預防性檢查。 政府今年9月將推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分3期資助持香港身份證的61至70歲長者,到私家診所進行大便隱血測試。 有醫生指,有關篩查是供無病徵者參加,若已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帶血、持續疼痛、腹脹等病徵者應自行求醫,諮詢醫生需否接受大腸鏡檢查。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至盲腸。 過往四十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絕無僅有,但現時有案例男性廿多歲已確診末期腸癌,這都與西化飲食習慣有關。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是透過特殊儀器拍下一連串大腸橫切面的照片,再由電腦繪畫出立體圖像,以檢查大腸內壁的狀況。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 軟式乙狀結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致整段降結腸,為整條大腸的一半。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認識大便隱血測試
檢測人士應時刻留意大便的習慣、顏色或型態,如出現下列大腸癌症狀或其他可疑狀況,應從速求診。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 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傳統上50至75歲人士可透過衛生署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作大便隱血測試,如屬陽性,就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若測試結果呈陽性,政府亦會全數資助大腸內視鏡服務 ($8,800起),當中已包括多項費用,合資格香港居民無須額外支付費用,全個過程最快只需約一小時便可完成。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關注,政府最快本年底推出耗資4億2千萬元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但有報道指,政府仍未進行市場調查,已有三間私家醫院調高檢查服務收費,當中有醫院加價三成。 大多數大腸癌是由大腸壁中的息肉演變而成,整個過程需時7至10年,因此定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如果大腸癌仍屬早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超過90%。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 至於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是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已獲美國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度 不過他就指,此測試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港幣6千多元。 在驗血液癌症指標CEA指數方面,陳教授指,雖騰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他形容,以CEA預測大腸癌準確度猶如「擲公字」,並對此指數非常有保留。 他又說,為掌握大腸鏡檢查的市場情況及價格資料,衞生署及醫管局已於去年7至8月期間,委託顧問公司進行一項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