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望夫石:據南朝宋人劉義慶的《幽明錄》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狀像人立。 丈夫遠去從軍,她攜弱子餞行於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 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婦女思念遠出的丈夫,立在山頭守望不回,天長日久竟化爲石頭。 這首詩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唐時屬和州。 此詩題下原注“正對和州郡樓”,可見作於劉禹錫和州刺史任上。
離開獅子亭,就沿「回歸徑」上九龍坳回歸紀念亭,樓梯也是晨運客用木板鑿成,中段部分位置有小棚及桌椅,他們走累了,就坐下休息一會,順道上望獅子山,緬懷昔日奮鬥的故事。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揹着孩子,矗立在山崗已經有過百年之久。 嶇石形態流露着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爲了熱門的旅遊勝地,也是公衆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爲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悽美動人。 望夫石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上,高度海拔約250米。
望夫石行山: 獅子山 (獅子山頂、望夫石、紅梅谷)
筆者由大圍站C出口起步,左轉上電梯,在行人天橋往紅梅谷路方向靠田心村、隆亨街市方向上斜,否則沒有行人路。 要連過幾支紅綠燈,綠燈時間極短,要把握時間不能慢吞吞。 上行一會右轉往巴士站方向,乘巴士的可在世界花園 (紅梅谷路)站下車節省約25分鐘柏油路腳程。 小心過馬路後穿過橋底,右轉上樓梯為紅梅谷燒烤場,設公廁、加水站和汽水機,是行程的正式起點。 曾經滿佈塗鴉的望夫石如今已漸漸恢復原貌,實在有賴一班義工不辭勞苦替大石刷身。 無奈,我們近年對大自然留下的傷痕又點止石上的塗鴉。
接上引水道後向右轉,抬起頭望夫石就在眼前,卻被不少人忽略。 筆架山引水道的風景未算沉悶,可見針山、大帽山、沙田、獅子山隧道收費廣場一帶景色,此位置為衛奕信徑5段景色較理想的部份。 望夫石行山2025 獅子山位處九龍與沙田之間,形似獅子而得名,乃香港「地標」山頭,也是近來「努力向上」、「同舟共濟」的象徵。
望夫石行山: 巴士站起步 較港鐵大圍站節省近半小時
望夫石雖有個動人的傳說,到訪的遊人卻愛塗鴉留念。 為此,曾有行山前輩放置一玻璃瓶,備有筆和簽名冊,以供訪客留名[1]。 可是始終敵不過殘酷的事實,如今石上盡是塗鴉,只能遺憾的說句「不來也罷」。 據說許久許久以前,有一村女,父母早逝,幸得隔鄰一婦人照顧,更與該村婦之兒子青梅竹馬,至雙方年長,兩人結為夫婦。
零三沙士過後,本地經濟雖然再次發展,但無復當年光采,更感「變質」矣。 他們的共同信念,被稱之「獅子山下精神」,七十年代顧家煇及黃霑先生就寫下了《獅子山下》一曲。 望夫石(英語:Amah Rock)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海拔約250多米,是獅子山系的一座小山。 2007年的“珍惜岩石自然美──香港最美岩石選舉”活動,望夫石榮膺首位[1]。 「佔中」已有整整一個月,年輕人(尤以大專生)不斷表達他們的訴求,兩天前(23日)更把有關標語高高掛在獅子山頂上,顏色十分耀目。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 Amah Rock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 小心過馬路後穿過橋底,右轉上樓梯為紅梅谷燒烤場,設公廁、加水站和汽水機,是行程的正式起點。
- 譯文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歸來,她最後化成孤立的石頭苦苦相思。
- 2007年的“珍惜岩石自然美──香港最美岩石選舉”活動,望夫石榮膺首位[1]。
- 遇到猴子應變︰切勿餵飼、不帶膠袋或發出膠袋聲,食物放入背囊內、不在猴子前進食、不盯視猴子、不向猴子拋擲東西、不要發巨聲、不要走近和接觸猴子。
- 嶇石形態流露着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爲了熱門的旅遊勝地,也是公衆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爲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悽美動人。
- 望夫石其實在安徽省當塗縣、湖北省武昌縣、江蘇省常熟縣和江西省德安縣均有,但是,最為傳頌千古的,首推遼寧省綏中縣的一個,相傳是秦朝時孟姜女望夫之處,至今仍有不少遊人前赴憑弔。
馬騮分佈在紅梅谷燒烤場至回歸亭,謹記山野無痕的原則,不要餵飼任何野生動物否則會破壞生態平衡,間接引致猴子搶奪或襲擊人類。 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列明禁止餵野生動物,最高可罰款1萬港元。 遇到猴子應變︰切勿餵飼、不帶膠袋或發出膠袋聲,食物放入背囊內、不在猴子前進食、不盯視猴子、不向猴子拋擲東西、不要發巨聲、不要走近和接觸猴子。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的故事
望夫石在2007年的「珍惜岩石自然美 ─ 香港最美岩石選舉」活動中榮膺首位,成為了沙田區的著名地標。 望夫石位處沙田紅梅谷對上,海拔約250米,原有巨石因風化關係,變成了人的模樣,造型背著孩子似的。 「她」站在山崗上,讓遊人聯想到「她」正盼望與夫重聚--故被稱之「望夫石」。 2007年,望夫石被獲選為「香港十大名巖」首名(見新華網),而獅子山則緊隨其後。 穿過燒烤場繼續直上(右往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較為迂迴,同樣可到筆架山引水道),上升幅度不太急,當日所見幾歲小朋友都應付。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
婦人每日抱著嬰兒,登山遙望遠方,冀盼丈夫歸來。 一日突然雷雨交加,狂風大作,婦人與嬰兒瞬間化作石頭,成為今日的望夫石。 不過,最為香港人所熟悉的,應該是沙田區的望夫石了。 它位於沙田區的西南,海拔八百三十六呎,屹然獨立山上,而這座石本身有六、七個人之高,約三丈多,遠看十足似一婦人抱著小孩於懷中,另一面更似背看一小孩,又稱為背子石,由於這座石的緣故,所以整座山也稱為望夫山了。
望夫石行山: 山峯上的石巖
是日雲量較厚,但坳仔仍能在太陽消失在厚雲前的一刻看到日落。 在望夫石休息約十分鐘,就沿樓梯下走紅梅谷引水道,如直下紅梅谷的話感覺略嫌過短,於是就經引水道東走約十五分鐘,最後下沙田頭新村,並穿過新田圍邨返回車公廟站,為國慶日簡短旅程劃上句號。 望夫石行山2025 另外,坳仔亦留意到往來獅子山的山徑多了不少政治塗污,寫上大量攻擊該區區議員、特首、回歸變淪陷等字句。 山頭上的塗污,不單是民主派人士所為,早前看到親中派也是如此。
望夫石行山: 獅尾脊 望夫石
嶇石形態流露着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為了熱門的旅遊勝地,也是公眾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為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淒美動人。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崗已經有過百年之久。 嶇石形態流露著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悲慘故事,遂成為了熱門的旅遊勝地,也是公眾晨運的好地方,不少人皆認為攀登望夫山,細聽望夫謠,是何等的淒美動人。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行山2025 古時棧道已變為新建由設欄杆的石橋,突然看到太陽下映照出的蜘蛛網,精神為之一振。
望夫石行山: 乾隆古道行山路線概要
大量的郊野垃圾和自行開闢的山徑隨處可見,加上政府帶頭發展郊野邊陲,地產發展商對郊野虎視眈眈,令到已滿佈傷疤的郊野千瘡百孔而無法復原。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望夫石行山2025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望夫石行山: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地方掌故
望夫石(英語:Amah Rock)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海拔約250多米,是獅子山系的一座小山。 望夫石行山2025 2007年的「珍惜岩石自然美──香港最美岩石選舉」活動,望夫石榮膺首位[1]。 望夫石(英語:Amah Rock)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的紅梅谷對上的一個小山崗,海拔約250多公尺,是獅子山系的一座小山。 上山初段為一些已清拆的寮屋,間中還可見猴羣出沒。
望夫石行山: 首頁 > 沙田今昔 > 昔日沙田 > 地方掌故
走畢「回歸徑」需約廿分鐘,由於斜度較高及遮蔭較少,所以感覺有點辛苦,於是抵達獅子亭時,就休息十五分鐘。 回歸亭是不少路線之交匯,可通獅子山頂、筆架山、紅梅谷引水道、望夫石及獅子山公園,而且又近市區,所以假日日間只要天色不差,回歸亭永遠人山人海。 休息完畢,開始悠閒的下走望夫石,在路口發現「乾隆古道」被封閉,原因純粹是路面損壞,並非先前的「山竹」。
望夫石行山: 獅尾脊 望夫石
望夫石海拔約250米,總高約十五米,由一大一小石頭組成,分別代表「婦人」和「孩子」,就像婦人背著孩子,盼望與沙田新市鎮的「丈夫」重聚,在2007年更屬「香港十大名巖」其中一員。 望夫石是這個地區的觀光熱點,也是香港民眾郊遊遠足的常到地方。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揹着孩子,矗立在山崗已經有過百年之久。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的故事
慢慢上斜,聽到愈來愈多人聲,到達九龍坳和香港回歸紀念亭,可遠眺九龍半島、維多利亞港甚至香港島景色。 沿前方步道落斜,約半小時接上獅子山道,完結乾隆古道行山行程後,可到黃大仙港鐵站離開。 望夫石是這個地區的觀光熱點,也是香港民衆郊遊遠足的常到地方。 獅子山高海拔495米,位於九龍中心點,交通便利;而獅子山頂的景色開揚、獅子頭亦甚有獨色;獅子山路線分支甚多,可隨個人喜好及體力制定路線。 如果各閣下是初次行走獅子山,筆者十分推薦今次介紹的路線,可以一口氣同時欣賞到獅子山頂和望夫石兩大景點,而且難度算中規中矩, 初遊獅子山的朋友不仿參考。
望夫石行山: 乾隆古道行山路線概要
由黃大仙站出發,翌日(10月2日)是農曆八月廿三黃大仙師寶誕,所以善信較多。 沿竹園路西行,穿過天馬苑,再上一段樓梯,就到獅子山公園,旁邊乃登獅子山之主要入口。 兩個月前發生了多宗本地登革熱個案,不少都到過獅子山公園,為防止登革熱病毒傳播,當時公園處於封閉狀態,要上獅子山上村就要另覓繞路。 乾隆古道雖然最高點約300米,但樓級和石砌步道適合初級新手短程行山路線,就算夏天只要沒有雨,在林蔭之助下也一樣可應付到。 路線不足5公畦,想延長路線可登望夫石、獅子山、筆架山等,靈活度極高。 獅子山郊野公園的地質主要由塌積巖(Colluvium)及火成岩組成,望夫山是稱爲突巖(Tor)的花崗岩風化巖體,而望夫石原爲一塊巨石,其節理因受風化崩解而形成直立的石柱或石塊。
望夫石行山: 獅子山 (獅子山頂、望夫石、紅梅谷)
二十世紀中,內地政局混亂(當然較現時的香港還要亂上N倍),又日本侵華又國共內戰又大躍進又文化大革命,不少居民為逃避戰火,紛紛移居香港,一般聚居在獅子山下的深水埗及黃大仙區,坳仔祖輩也是如此。 1953年聖誕夜一場大火,促成徙置區和公共屋邨的發展,獅子山下的區域也是早年公共屋邨最密集的地方。 那時的內地難民,每天一覺醒來,就望著那座獅子,心中發誓要在異鄉闖出一片天,就憑他們的共同信念,使本地經濟得以高速發展多年,直至九七金融風暴為止。
望夫石行山: 望夫石 Amah Rock
上走十分鐘,左邊有小路下行,幾分鐘後即到獅子山上村範圍。 獅子山上村只餘一座八仙廟,廟旁是「獅子亭」,其餘屋舍全被拆卸。 從環境推斷,那裡似是附近晨運客常常出沒之地,亭旁更擺著多種雜物,有的款式相當懷舊,未知是否「就地取材」了。
那標語掛了一天,就被政府拆除,惟是日仍吸引不少人前來留影,當中有的更帶同有關標語、雨傘甚至香蕉等物件。 望夫石行山 走訪獅子山頂後,隨之遊覽沙田紅梅谷對上的望夫石。 獅子山郊野公園的地質主要由塌積巖(Colluvium)及火成岩組成,望夫山是稱為突巖(Tor)的花崗巖風化巖體,而望夫石原為一塊巨石,其節理因受風化崩解而形成直立的石柱或石塊。 獅子山山徑四通八達,可通黃大仙、大埔道、大老山、沙田等,麥理浩徑第五段就經過獅子山頂旁。 據說從前有一對夫婦,丈夫外出謀生,婦人在家中育兒。
望夫石行山: 山峯上的石巖
注: 望夫石行山2025 本文介紹的是香港的望夫石,在中國大陸,例如廣東省清遠市,安徽省蚌埠市塗山等等,也有望夫石,而且都是當地的著名旅遊景點. 在慈雲山北的巴士站後方沿水泥級上走,經修建妥善的石級達沙田坳。 在士多旁的衛奕信徑前進,不久開始轉入山徑下降。
本網誌大部分遊記對全無遠足經驗的讀者來說都不適合,如讀者貿然跟隨遊記而導致有任何意外或財物損失,本人概不負責。 前行涼亭有兩隻馬騮像及一支三角測量站,更有寫上鐵路坳(Railway Pass)的座標石。 座標石前與鐵絲網間為登乾隆古道的入口,入口旁路牌為「大圍、大埔公路」。 乾隆古道沒有驚人大景,但在樹蔭指數甚高的林間穿梭,聽著鳥聲和風聲,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到大自然的治癒能力。 然而古道命名「乾隆」原因不可考,有研究的山友可在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