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000年前,就有一批族羣在七家灣溪畔,今武陵農場地區落腳,而在約於二千多年前突然銷聲匿跡。 距今約一千二百年又有另一批族羣在此定居,持續到距今約400年前。 直到1996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七家灣溪武陵段東岸較有植被覆蓋,包括可以適應陡坡環境的赤楊和二葉松,西岸則是農業區。 對於棲息其中的臺灣櫻花鉤吻鮭來說,影響其生存的環境因子主要為水溫,根據研究,其上限是攝氏17度。 七家灣溪2025 此外,七家灣溪多樣的地形例如急瀨、深潭等,尤其深潭更是他們躲避颱風洪水時的避難所。
- 此外,羣組郭建賢教授斷言:「自然界裡面偶然的突變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由於自然界發生突變的機率極低,更應該趕快調查異形魚和棲地環境的輻射值,以安民心終結謠言。
- 惟,2005年兩岸魚類研討會中,鍾榮峯先生研析《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內容而提出不同的論點,認為當時的天然紀念物撒拉茂鱒與虹鱒更相似[11]。
- 武陵農場位於臺灣臺中市和平區平等裏,是親近雪霸國家公園的重要遊憩據點,海拔1,750公尺至2,200公尺,為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之公有事業。
- 此外,在櫻花鉤吻鮭於20世紀被學者正式命名前,大甲溪上游的泰雅族原住民就會捕捉這種魚做為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泰雅族稱之為bunban(本邦)。
- 桃山瀑布海拔約2,200公尺,落差約80公尺,因位於桃山而得名。
櫻花鉤吻鮭及七家灣遺址是武陵最具稀有性與獨特性的生態旅遊資源。 漫步在桃山步道的林間,放眼周圍的羣山,植物種類大多是臺灣二葉松,這樣獨特的二葉松林景觀,也顯示出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是屬於偏乾性的森林環境。 這樣乾燥的森林環境,土壤層較薄,森林位於向陽坡,因此主要的植物為二葉松、栓皮櫟、馬銀花、一枝黃花等適應乾旱環境的植物。 其中二葉松具有豐富的油脂,且林下大量枯落的松針,在乾燥的環境下極容易就引發森林大火,因此武陵至梨山一帶,是全臺灣森林火災發生頻率最高的區域。 繁殖時期,櫻花鉤吻鮭除了尋覓合適的棲地環境之外,更必須尋求合適的水溫環境。
七家灣溪: 臺灣馬醉木
由於步道是為了引進合歡溪水而闢建,水管或蓄水池會有水流出,加上山區午後經常有雷陣雨,因此步道前 1/3 路面泥濘不堪,建議不要穿拖鞋或洞洞鞋來走。 還有,步道海拔較高,夏天來走,溫度也只有 20 度上下,非常涼爽,怕冷的要帶件小外套。 合歡溪步道相當平緩好走,沒有階梯,又很寬敞,很適合親子健行。 除了親子團,還有老人團,這些長者精神抖擻,邁開大步,一點都沒有老態,令人佩服。
距步道入口約2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 七家灣溪2025 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5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 砂卡礑溪十六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步道沿途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七家灣溪2025 砂卡礑溪溪牀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湛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牀,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
七家灣溪: 武陵吊橋
來到這個春日櫻花怒放、桃雲李海;夏日暑氣不侵,果甜蔬翠;秋日楓紅如醉、松柏挺俊;冬日白雪靄靄,山清水浚。 坐擁四季美景的武陵,蒼翠豐盈的原始森林與人工造林地,林間步道上飛舞的曙鳳蝶,枝頭上跳躍鳴唱的野鳥,步道旁五顏六色的花朵,步道上散落的二葉鬆鬆針,與造型奇特可愛的黃杉毬果,這一切的活力都需要您親自來體驗,細細品嚐與觀察。 周遭溪流生態關係著櫻花鉤吻鮭的存活,廖林彥表示,健全的族羣需要至少3條相距一定距離的溪流有櫻花鉤吻鮭,達到一定的數量且能在其中自我繁衍纔算成功;因此復育的工作仍需持續進行多年,纔有將櫻花鉤吻鮭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的可能。 在臺灣,這種魚被人類利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在3500年前的七家灣史前人類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居住在此的人類可能曾利用漁具來捕捉櫻花鉤吻鮭。
其中,陸封型的鮭魚―櫻花鉤吻鮭的存在,說明臺灣在冰河時代末期,地殼上升的情形,在武陵吊橋上用望遠鏡搜尋,就有機會可以看見其身影。 由武陵山莊至桃山瀑步為區內主要之森林浴步道,長約4.3公里,依山盤旋呈「之」字形,步道兩側是造林地,主要樹種為:二葉松(間植紅檜、臺灣杉、香杉等)、楊梅等,漫步其間,微風徐徐,傾聽鳥聲、水聲、松濤,享受芬多精,可以讓人忘憂解勞。 桃山瀑布海拔約2,200公尺,落差約80公尺,因位於桃山而得名。 其中,不只主要分佈地的七家灣溪流域、合歡溪流域有穩定族羣,其他溪流如羅葉尾溪、有勝溪、南湖溪與畢祿溪等地,皆有觀察到鮭魚活動跡象,更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各支流,生長棲地範圍達1980年代時大甲溪上游分佈的八成,顯示鮭魚族羣在野外已能健康成長、自我繁衍。 七家灣遺址是一處位於臺灣臺中市七家灣溪流域的史前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是目前臺灣已發現有陶器的遺址中,最高海拔人類居住的遺址。
七家灣溪: 溪流生態系
解剖切片檢查,發現其精子未分化,整個精巢的精子仍處於未成熟階段。 臺灣鮭魚(Oncorhynchus formosanus)僅倖存且陸封於臺灣中部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支流。 國民政府為輔導安置退除役軍人就業,於1963年在大甲溪上游源頭設立武陵農場,開墾七家灣溪河谷地,種植高冷蔬菜、水果與茶等經濟作物,面積達三百餘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約100公頃,歷時近50年。
- 我們以分子標記(AFLP、微衛星DNA、粒線體DNA),在臺灣鮭魚主要棲地七家灣溪調查2004、2005、2006和2008年臺灣鮭魚族羣的基因結構。
- 解剖切片檢查,發現其精子未分化,整個精巢的精子仍處於未成熟階段。
- 上述說詞不是說謊、臆測、就是罔顧雪霸國家公園委託吾等所做的研究報告,完全沒有科學數據支持;甚至以為光憑DNA檢驗就可以鑑定物種。
- 2000年代,發現棲息在七家灣溪的一些雄臺灣鮭魚,在繁殖季節雖達成熟最小體型,卻擠不出精液。
- 直到1996年,才被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教授再次發現,稱為七家灣遺址。
- 研究顯示族羣的基因在30個微衛星DNA部分全同質,個體彼此全序列粒線體DNA的差異亦極微。
而1935年大島正滿實際走訪七家灣溪,在隔年提出生態報告建議臺灣總督府指定「薩拉茂鱒」為天然紀念物,於1941年將撒拉茂鱒指定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一員並受到保護。 大甲溪上游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七家灣溪,這裡終年維持在攝氏16度的水溫,水質清澈無污染,因此適合櫻花鉤吻鮭棲息、復育,使七家灣溪有櫻花鉤吻鮭的「水鄉」之稱,因而聞名,目前七家灣溪已成為保護櫻花鉤吻鮭的重要區域。 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屬於偏乾性的森林環境,森林大多位於向陽坡面上,具有許多適應乾旱環境的植物。
七家灣溪: 櫻花鉤吻鮭復育有成 野外數量達1.5萬尾創新高
經過雪霸國家公園20餘年的研究和環境監測等各種努力,櫻花鉤吻鮭族羣數量終於從最低只剩下200餘尾增加為4000至5000尾,不僅數量穩定且能自我繁殖,並成功擴展至其他溪流繁殖,分佈範圍不再侷限於七家灣溪流域。 七家灣溪 而處於亞熱帶的臺灣溪流,只有在海面1,500公尺以上的河川上游,纔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溫。 櫻花鉤吻鮭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鮭魚一樣,有洄游性,會從大海溯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 魚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後,稍長會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後又回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 大島正滿推論,冰河時期臺灣溪流裡的鮭魚也是這樣來回溯河、生生不息。 另有一說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所教授方力行及學生經13年田野調查研究認為,冰河時期櫻花鉤吻鮭是在蘭陽溪中洄游,經數次河川襲奪,少數魚羣被陸封棲身在大甲溪上游,學界對此仍有爭議。
七家灣溪: 管理單位
甚至還有中研院前研究員嚴宏洋博士建議「在野外能找到當年常見的大型個體,意味這大體型的基因仍存在現有的基因庫中。櫻花鉤吻鮭的復育人員,應積極尋找這些大個體的當種魚繁殖後,再將魚苗放流回自然棲息地,才能使得此魚的復育更完全」。 此外,羣組郭建賢教授斷言:「自然界裡面偶然的突變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由於自然界發生突變的機率極低,更應該趕快調查異形魚和棲地環境的輻射值,以安民心終結謠言。 為了對珍貴而日益稀少的國寶魚進行復育的工作,林務局首先在1977年將臺灣鮭魚的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198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接辦自然生態保育工作,開始對臺灣鮭魚實施人工復育及放流工作,以增加溪流中臺灣鮭魚族羣數量。 1997年10月1日,該會更正式成立「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是當時臺灣面積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以更制度化的方式進行對臺灣鮭魚的保育工作。 七家灣溪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臺灣鮭魚已能在雪霸國家公園中的七家灣溪悠遊自在的生活。
七家灣溪: 臺灣櫻花鉤吻鮭復育之路
1938年的時候,臺灣總督府發行刊物[10],隨於1941年將撒拉茂鱒指定公告為天然紀念物一員。 二戰後,國內漁業界認為日本殖民時期天然紀念物指的是日本櫻鱒亞種。 惟,2005年兩岸魚類研討會中,鍾榮峯先生研析《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內容而提出不同的論點,認為當時的天然紀念物撒拉茂鱒與虹鱒更相似[11]。 七家灣溪2025 因放流點地點處深山祕水溪源,需徒步約15公里,耗時二天一夜。 而為克服魚類長途運輸不易存活的問題,將首度採用運輸發眼卵至現地埋設的方式進行放流。 從梨山開車到華岡圓環,大約要 40~50 分鐘左右;從福壽山農場開車到華岡圓環,大約 30 分鐘左右。
七家灣溪: 武陵遊客中心
雖然步道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境內,但由於力行產業道路(投89線)從清境農場過來的路非常難走,不適合一般車輛,因此,目前只能從福壽山農場繞進去。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十餘座大小觀景平臺,供小憩賞景,還有幾處親水小徑可以直下溪谷,觀察溪流生態及岩石的紋理,聆聽自然美妙的樂音。 武陵農場露營區A區整片水杉已進入美的變色季節,武陵農場水杉林高大挺拔,層層交疊,交織成武陵農場特有的夢幻美景,是秋季遊客上山拍美照亮點。
七家灣溪: 銀杏林換新裝 武陵農場金黃樹海吸睛
攔砂壩會造成上游河段遭豪雨沖移到下游的鮭魚族羣無法上溯回原本的棲息地。 這樣的現象將造成上游族羣逐漸萎縮,使得大多數族羣集中在比較下游的河段,若下游族羣自然更新不良,則對整個鮭魚族羣將造成大危機。 臺灣鮭魚屬於狹溫性的冷水魚種,僅能存活於低溫的水域,對於水溫變化極敏感;牠們的攝食、代謝率、生殖週期和分佈範圍等,明顯受到水溫的控制和影響。 七家灣溪水系其溪水冷洌而清澈,水溫終年約在3~20℃;臺灣鮭魚主要棲息在水溫低於17℃的河段。 在歷史記錄上,臺灣鮭魚分佈區受限在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等大甲溪上游的主支流。 武陵也是許多冰河期孑遺生物的天堂,冰河期擴散到臺灣的物種,有些在此生存了下來,包括臺灣黃杉、臺灣胡桃、櫻花鉤吻鮭等,造就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獨特的生態特色。
七家灣溪: 秋日限定浪漫美景 武陵農場銀杏、水杉換新裝
我們到的時候大約是早上 8:30,原以為沒什麼人,沒想到這裡早就停滿車輛,還好我還找得到空位停車(目測現場可停 七家灣溪 20 輛車左右)。 沿途看見製茶廠與菜園,過了「華崗高海拔避暑渡假村」,會看到指標往合歡溪步道,順著指標開就會到達華岡圓環。 合歡溪步道單趟約 3.5 公里,來回 7 公里左右,需要花費大約 3~4 七家灣溪 個小時,中途沒有廁所,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幾年前合歡溪步道是所謂的祕境,鮮為人知,自從電影拍攝之後,知名度大增,再加上網友不斷介紹,這條步道變得越來越熱門,每到假日遊客組團成羣結隊來走,祕境不再是祕境,而是超人氣步道了。
七家灣溪: 七家灣溪國寶魚——臺灣鮭魚基因窄化警訊
吾等基於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強烈呼籲主管單位在異形魚身分尚未知曉之前,應該全面搜尋七家灣流域,捕獲所有異形(視同帶原者)先預防性隔離之。 七家灣溪主支流屬於流水長年不斷的中高海拔溪流,其水體流量變化易受集中夏季的雨量影響,水位因而有冬枯夏豐的時節變換。 七家灣溪水系流速快捷,水體溶氧量高,水質呈弱鹼性,是嗜高冷的水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與生育地。
七家灣溪: 武陵農場
在高度與坡度上,由於大甲溪在一千五百公尺至二千多公尺的上游高冷溪段中,仍然保有較為平緩的坡度,七家灣溪流兩岸由砂岩與板岩組成,河牀甚少泥質;因此能涵養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和岸邊緩流等多樣性的水域,進而孕育出豐沛的水生昆蟲等食物資源。 生性隱密害羞的白尾鴝,喜歡在林間跳躍、鳴唱,具有白色縱帶的尾羽,是牠特殊的裝扮。 除了白尾鴝外,林間還有許多鳥類,包括冠羽畫眉、金翼白眉、藪鳥等等,多樣的鳴叫聲,也讓遊客彷彿沈浸在美妙的交響樂裡。 有如萬馬奔騰般的水勢,傾洩而下的煙聲瀑布,是桃山步道的終點。 站立在瀑布下,感受水煙環繞的清涼感受,聆聽澎湃雄壯的水聲,您必能體驗為「煙聲瀑布」的由來了。
由於媒體工作者且又在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任教,馬紹非常期待小說有改編成電影或動畫的可能,為此他也在小說中創造了一些情節與腳色,目的是希望未來改編時能更有畫面與亮點。 馬紹特別介紹了書中主角Nowa的獵狗Bu’,黑色的Bu’胸前有箭形白色紋路並穿著三隻白襪子,是一隻能跳下七家灣溪抓到櫻花鉤吻鮭的獵狗,生動的形象就連本書繪者詹雁子也深受到Bu’的吸引,繪出了Bu’的樣子。 本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精美的繪圖,繪者詹雁子呼應馬紹的文字繪出意境與美感兼具的圖,讓讀者除了透過文字,也能透過圖像有更多感受與想像。 綜而言之,在氣候、水文與河谷地形的影響下,武陵溪流兼備較為穩定的水文變化、冷冽貧養的清流、多樣的流水型態、礫卵鑲嵌的底石、以及豐沛的水生昆蟲,因而適合臺灣鮭魚的生存,也形成其獨特的生態資源。 七家灣遺址涵蓋兩個文化層,下層是距今約4000年–26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繩紋紅陶的文化層,與埔里新石器時代晚期大馬璘文化較早階段的水蛙堀期以及蘭陽平原南側邊緣的丸山文化相近。
七家灣溪: 臺灣
但此後數量就下滑,例如2013年七家灣溪1號壩與3號壩之間的臺灣鮭數量(1245尾) 下跌,臺灣鏟頷魚(Varicorhinus 七家灣溪 barbatulus) 七家灣溪 數量(1400尾)卻扶搖直上。 先拆6號壩、其次是4號或7號壩、再來是桃山西溪和桃山溪匯合的3號壩。 如此不但杜絕同物種(如孵化場養殖魚)的基因入滲與非保育目標生物,同時也可降低臺灣鮭魚基因同質化的風險,增加洄游空間與改善棲地破碎化,提供洪水期和渡冬的避難所;同時拆上游的攔砂壩也才能保護臺灣鮭魚逃避地球暖化的危機,讓鮭魚有機會往更高海拔遷移,保存最後一絲生存空間。 武陵農場位於臺灣臺中市和平區平等裏,是親近雪霸國家公園的重要遊憩據點,海拔1,750公尺至2,200公尺,為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所經營之公有事業。
七家灣溪: 臺灣鉤吻鮭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六十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但植物生態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 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巖生植物,以臺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 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動植物生態豐富,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在2017年1月19日來自七家灣國寶魚棲地警訊的記者會中,吾等公佈在2016年11月9日發現一尾成熟排精中的異形魚。
七家灣溪: 國家正副元首
廖林彥認為,櫻花鉤吻鮭對於溪流生態是一種環境指標,只要櫻花鉤吻鮭族羣健康,周遭生態如貓頭鷹、蛇類、鳥類等也會豐富多樣,更是保障了住在下游人們的飲水安全。 5000尾的櫻花鉤吻鮭族羣,顯現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就地及異地保育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廖林彥表示,櫻花鉤吻鮭復育,要經過各種考驗,例如颱風就會影響櫻花鉤吻鮭的存活數量。 研究單位今年10月初也會在松茂社區的樂山溪進行櫻花鉤吻鮭種魚的放流。 期望在不同溪流,建立更多衛星族羣,增加鮭魚族羣遺傳多樣性,讓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羣生生不息。
此外吾等已用ppb(十億分率)濃度單位檢測,發現棲息於七家灣溪農業區的臺灣鮭魚性比失衡的事實,勸說雪霸國家公園應妥善處理武陵農場經年累月使用農藥、肥料、殺蟲劑、及遊憩生活廢水等累積之環境荷爾蒙等污染物,無奈主管單位仍以ppm(百萬分率)監測,以沒異常粉飾太平。 雪霸廖林彥博士更在臉書指責吾等:消費國寶魚,刷存在感,打擊公部門。 雪霸國家公園表示拆七家灣溪1號壩有助恢復棲地生態廊道及擴大臺灣鮭魚棲地,2011年 5月23日一週內拆除1號壩。 七家灣溪整體臺灣鮭魚數量,在2012年夏季(5479尾),創下臺灣鮭魚數量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
武陵森林遊樂區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屬於雪山山脈系統,區內的七家灣溪為大甲溪之上游,其西岸的河階臺地廣大,即為「武陵農場」的所在地,由此向北的松林茂密處,即為武陵國家森林遊樂區。 七家灣溪 七家灣溪 七家灣溪2025 七家灣溪2025 1940年,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其實,櫻花鉤吻鮭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溫度最高不能超過攝氏 17 度,到了繁殖孵化期,水溫更需降至12度以下。 合歡溪夠冰、夠乾淨,很適合牠們生長,我們也才能看見真正的野生的櫻花鉤吻鮭。 合歡溪步道海拔有 2500 公尺,剛好是臺灣鐵杉可以生長的高度。
回顧過去80~90年代,一度是臺灣發展高冷蔬菜的黃金歲月;也是七家灣溪的河谷被濫墾濫伐最嚴重的時段,加上遊憩壓力(旅館飯店,林務局招待所)使用的民生用水,經年累月排入七家灣,污染物藉由食物鏈逐漸生物累積放大。 雪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近年選定部分櫻花鉤吻鮭曾經存在的溪流(司界蘭溪、南湖溪、羅葉尾溪、伊卡丸溪、樂山溪)進行幼魚放流作業,目前已有一定成效[12][13]。 七家灣溪2025 區內最負盛名的莫過於七家灣溪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由武陵吊橋上往下望,可清晰見其身影。 從武陵吊橋至桃山瀑布間是著名賞鳥路線,可發現酒紅朱雀、鷦鷯、灰鷽、大赤啄木及金翼白眉等鳥種。
七家灣溪: 櫻花鉤吻鮭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沿線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臺與解說設施。 這是一個橫跨百年的故事,馬紹自承透過這次寫作,他不斷探詢的是傳統泰雅族小國寡民的理想世界。 2000年代,發現棲息在七家灣溪的一些雄臺灣鮭魚,在繁殖季節雖達成熟最小體型,卻擠不出精液。
這次我們帶兩個小孩來走步道,來回花了將近 七家灣溪2025 4 個小時,包含在溪邊逗留半個多小時,因此實際步行加拍照的時間大約 3 七家灣溪 個多小時,並沒有想像中的久。 步道終點可以直接觸摸冰涼的合歡溪水,近距離觀察國寶魚,是非常難得的體驗,相信所有來過的朋友都會津津樂道。 回家後,女兒說:「走合歡溪步道走到腳酸死了。」兒子回她說:「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腳酸ㄟ」,女兒聽了很不以為然的說:「你是因為腳已經走到麻掉了,所以沒感覺酸吧?!」其實走完步道後,我也不覺得腳特別酸,反而是前一天走福壽山農場本部,回旅館後感覺腳很酸。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見,合歡溪步道就是沿著合歡溪而闢建,雖然路程長,但一路有溪流相伴,走起來並不覺得有多辛苦。
七家灣溪: 發現與命名過程
經過2009、2010年的放流作業後,保育人員欣喜發現,七家灣溪附近同為大甲溪上游溪流的「羅業尾溪」,也建立了數量達1000多尾的櫻花鉤吻鮭族羣:2014年6月的調查記錄顯示,放流個體所繁殖之野生族羣共有1681尾,其中新生鮭魚有650尾。 那是臺灣特有種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有國寶魚之稱,又稱臺灣鮭、梨山鮭。 七家灣溪 櫻花鉤吻鮭是臺灣保育史上具有悠久資歷的生物,1984 七家灣溪2025 年政府將其定為瀕臨絕種的物種,並展開保育與研究工作。
因此,邊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報告,認為如果這四種不同性狀都屬於同一種魚,那就應歸類為臺灣特有亞種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8];但該報告認為大甲溪上游不像只存有一種鱒魚,甚至有可能存在過三種不同的鱒魚[9]。 雪管處3月15日發布新聞稿,公佈去(2022)年「臺灣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羣數量研究監測案」結果,野外族羣數量創下歷史新高,約有1萬5374尾櫻花鉤吻鮭。 雖然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是櫻花鉤吻鮭的故鄉,但在武陵農場反而不容易看到牠們,因為那裡的觀魚臺或橋樑都太高了,距離溪流太遠,看不清楚櫻花鉤吻鮭,尤其牠們的顏色跟周邊的石頭相近,站在高處很難發現。 七家灣溪除了是櫻花鉤吻鮭唯一棲息河域,也是現今臺灣存留數量最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河域,因此享有「臺灣櫻花鉤吻鮭家鄉」的美稱。 1997年10月1日臺中縣政府正式公告成立「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9],經過多年復育與保護之下,七家灣溪得以名聲亮起。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祕谷步道,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