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族廖氏在定居後積極辦學, 書塾處處, 其中有顯承堂(應龍家塾), 應鳳家塾, 萃英堂, 允升家塾, 明德家塾, 凝秀堂等等。 上水鄉建有祖祠, 位於龍脈之首, 名為萬石堂, 其落成年份已不可考, 唯匾額題於乾隆辛未年齡1751), 已有二百餘年矣. 而東西鬥亦各建有分祠, 西鬥分祠名明德堂, 建於1828年; 東鬥分祠名顯承堂, 建於1838年,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喜慶及集會之用. 六百多年來廖族生活順時代之演變, 人口至今已增至五千餘人。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雖然座位多,但早上10時至下午1時是他們最繁忙的時段,經常座無虛席。 人氣小店包括因豬扒麵聞名的明記美食及主打東莞傳統粥品的東莞佬粥店。 由於鄰近上水的鄉村部分地點被發展商收購後,興建成不同的私人屋苑,日漸城市化、融入上水新市鎮。 這類屋苑往往被劃入上水的選區範圍內,故現時以上水所包括的區議會議席亦包括部分原屬周邊鄉村的範圍。

上水圍門口村: 設施

昔日的英治色彩已成過去,如今變為一處培育青少年撲滅罪行意識和領導才能的基地。 據說上水警署在1934年曾受山賊土匪圍攻,之後警方在主樓二樓對角位置興建弧形更樓,並在警署範圍加建圍牆。 這臺英國製造的古老發電機現今仍然保留,有機電工程署人員維修,還可以運作。 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時,曾與村民爆發武裝衝突,新界各大族都有人參與這次抗爭,尤以大埔和元朗佔多。 村民投降後,港府立即在新界不同地方建立警署,第一批於1899至1900年落成,計有大埔警署、沙頭角警署、凹頭警署和屏山警署,1901年有西貢警署,1902年興建上水警署和大澳警署。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當局一方面希望盡快建立統治權威,另一方面亦反映出對管治新界的憂慮。 為使各警署有足夠人手駐守,警隊於1899至1900年間招募了300人,其中113名為歐籍人士,令警隊人數增加了47%,當中不足200人派駐新界。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該村的太平清醮始於1726年,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舉行。

上水圍門口村: 雙魚河邊長錦繡 梧桐倚伴鳳南家

值得留意的是,衙前圍村位於新九龍,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而言位處新界,但該村原居民與其他九龍十三鄉原居民一樣,並不符合新界原居民資格,不可按新界小型屋宇政策申請興建丁屋。 於雙魚河旁邊,你會看到一大片農地及魚塘,這裏是塱原濕地,也是香港東北區佔地最廣的天然平原。 上水圍門口村2025 時至今日依然有農民在此種植通菜及西洋菜等蔬菜,是難得於本港得以保留的天然濕地。 濕地旁邊舖有單車徑,是上水郊遊及踩單車的好去處,不過切記郊遊時,盡量不要打擾農民的日常生活。 石湖墟街市熟食中心在石湖墟市政大廈的二樓,整層都是熟食中心,是食貨們不能錯過的上水好去處。 上水圍門口村 熟食中心座位非常多,隨便挑一張枱便可以點勻所有檔口的美食,夥計會千叮萬囑你要將不同小店的碗碟各自歸還,以免他們的碗碟流失。

  •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輩份較高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有些氏族會以分發金錢,即「山頭錢」來代替分豬肉,鼓勵族人參加秋祭。
  • 村屋二、三樓像是半私人半開放的空間,不時舉辦工作坊、放映會,地下一層是咖啡店,門前室外空間置了幾張枱,一旁種滿花草小樹,鄉村氣息甚濃,轉身卻見一座比人還要高的巨型高達矗立,如守門神般但又帶點傻氣。
  • 村民投降後,港府立即在新界不同地方建立警署,第一批於1899至1900年落成,計有大埔警署、沙頭角警署、凹頭警署和屏山警署,1901年有西貢警署,1902年興建上水警署和大澳警署。
  • 上水圍由多條村落組成,計有圍內村、門口村、中心村、莆上村、大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
  • 由三名原居民代表、居民代表及鄉務委員組成村務會議負責村內事務。
  • 廖氏舉族棄村內遷,「我鳳水亦與其中,以致流離失所,不勝其悲」。
  • 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是時我族子孫散居上水週邊,至七世祖南沙公,因精通堪輿之術,倡言必須聚族而居方可子孫昌盛。 及後南沙公與侄君濊(潤宇祖)商議共覓村址,旋於羣山環抱之間覓得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如鳯之處合建上水圍,即現今圍內村,並於明末六十年前完成。 自玉公生如圭(長房),如璋(二房)及如璧(三房)及如興 (遷往樟木頭, 後移居烏溪沙) 四子。 上水圍門口村 長房如圭祖生應文應武,二房如璋祖生應龍應鳯,三房如璧生應綱應紀。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名都 位置地圖

在建圍初期,廖氏人口約有五百多人,到了1955年,已增加到三千六百多人,而在一九六零年代,再增加到四千四百一十人,其中二千零二十六人為男丁[4]。 上水(英語: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今天走進上水鄉,但見古屋與古樹交織一起,書室與功名石遍佈各處,盡現這個家族的悠久歷史。 然而在這三間祠堂的附近,卻有一座建築風格迥異的殖民地式警署,與上水鄉的傳統景貌顯得格格不入。 上水鄉鄉公所是上水鄉內九條村的公所,九條村包括圍內村,發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

明萬曆年間有族人倡議聚族而居,選址梧桐河之上建立圍內村,又稱「上水圍」。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大元村 隨着人口繁衍,族人在周邊建村居住,組成「上水鄉」,其後當局將整個地區命名為「上水」。 1946年的打醮紀錄原本是有保存的,但八十年代的一次水災,毀壞了不少資料,加上上一屆籌委會的成員全部也過身,所以前人所留下來的資料是相當有限。

上水圍門口村: 歷史

陳耀所寇掠之地域廣汎,「村村剳營,處處是賊」,惟未見上水廖氏受害,或許是新建的圍牆之惠吧。 上水圍門口村2025 公祠的設計是清朝傳統的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其捲棚頂禮亭卻是傳統中式建築中罕見的,而正脊及青磚牆身飾帶的灰塑,以瑞獸、花卉、幾何圖案及中國民間故事等的木構件和祖龕作裝飾,造工精巧細緻。 上水圍門口村2025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上水圍門口村 味峯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超過200歷史。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峯」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是一級古蹟之一。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廖氏秋祭的概況

香港最古老墟市之一的上水石湖墟,墟內的民生小店、涼茶鋪、匹頭布行換成了淘金的藥房、金舖、水貨店。 2020年,同是疫情,邊境關閉近一年,水貨店關門大吉,竟令上水回復舊模樣。 售賣本地產品、手作甚至傳統製作的小店回歸,陶瓷工藝工作坊、社區共享空間亦落戶於此。 北區的上水@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7,023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90,157人。

上水圍門口村: 資料來源

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區厲行遷界,上水鄉被迫遷徙。 上水圍大元村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 地區人士早在1980至90年代已要求政府研究衙前圍村的歷史價值。

上水圍門口村: 門口村 第六巷

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萬石堂,為永定二十一世孫廖瑛於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為龍脈之首,相傳北宋廖族祖廖剛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祿兩千石,合計萬石之意。 廖萬石堂曾作書塾、祭祀、集會、辦喜事及招待達官貴人之用,現在對外開放作參觀之用。 另外,東西兩鬥各有分祠,西鬥分祠為明德堂,建於1828年,東鬥分祠為顯承堂,建於1838年。 兩者以供族人祭祀婚喪及集會之用,兩者及廖萬石堂現在均為香港的法定古蹟[5]。 全盛時期,衙前圍村與沙浦村、衙前塱村、隔坑村、石鼓壟村、打鼓嶺村、大磡村,聯成一線,合稱「衙前圍七約」,而當中以衙前圍村為眾村之首,但都市重建壓力下,現時只餘下衙前圍村得以保留。

上水圍門口村: 香港志

屹立上水超過70年的成發餅家,與石湖墟只是一條馬路之隔,每次行過都會聞到陣陣包餅烤焗的香甜味,下午蛋撻新鮮出爐,總是吸引不少人排隊半打半打的買。 上水圍門口村 平民價的唐餅材料簡單,例如白餅只用麵粉、水、糖、鹼水及酒餅,但從發酵到搓成麵餅,就要兩日時間,每一件都是大師傳經驗心機和手藝之作,絕對是上水一日遊不能錯過的當區名物。 單層警員宿舍的外貌沒有太大改變,仍保留金字型中式瓦頂、煙囪和木製的平開窗。 上水圍門口村 兩端可見荷蘭式山牆,如同大埔警署主樓,令殖民地建築增添一點巴洛克特色。

上水圍門口村: 香港圍村

香港地區原被迫遷的居民始得回鄉復業,包括上水居民在內的原新安縣居民「踴躍而歸,如獲再生」。 上水圍門口村2025 隨著廖氏子孫繁衍,廖氏族人亦逐漸散居上水、丙崗、嶺下、隔田等各處。 上水是香港最北端的已發展區,位於深圳河以南,雞公嶺以北,東面連接粉嶺平原,西面毗鄰元朗區及落馬洲,與中國深圳連接。 位於上水西北部的羅湖及北部的文錦渡是往中國內地的主要通道。 上水與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上水圍門口村: 門口村

到了2006年第29屆醮期前,衙前圍村村民因應圍村拆卸計劃宣佈在即,一度決定停辦活動,後來重建消息一再拖延,居民遂決定在同年12月9日舉行兩天打醮。 同一年,正當吉澳舉行兩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打醮活動時,衙前圍村的醮會被指是立村數百年以來最小的一次。 大會暫定會舉辦舞龍及一場齋菜烹飪及聯合活動,至於神功戲、唸經等醮會傳統,將會全數停止,居民估計這次醮會亦可能是該圍村最後一次舉辦。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大元村: 上水鄉的殖民地式建築

上水、粉嶺一帶,除了廖氏之外,還有不少大宗族定居於此,包括姓鄧、姓彭、姓侯和姓簡等。 明朝在天光埔(松柏塱附近)設有墟市買賣農產品,至清初遷界廢棄。 復界後有大批客家人遷入上水區,廖氏與鄰近鄉族在上水鄉附近的石湖重建墟市,起初僅有一條小巷,名「咱婆街」,店舖8間。

這導致大量村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其後在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協助下,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鄉民可以返回故里生活。 上水廖族、上水廖允升堂、龍躍頭鄧族及上水區各村之侯族其後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奉祀周王二公,以表感恩。 大埔警署是港府在新界建立的第一間警署,上水警署則是第六間。 警署所在地與兩座廖氏家祠──應龍廖公家塾和廖明德堂僅一箭之遙,距離廖氏宗祠廖萬石堂也不遠。 上水圍門口村 另外,上水鄉毗鄰其他宗族的聚居地,又接近石湖墟,方便警方監察各族人的活動。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上水圍門口村: Do you like 上水圍門口村 ?

而根據嘉慶《新安縣志》,至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香港地區已有圓朗墟、石湖墟(由天岡墟遷移,在今上水)、大步墟、長洲墟四個墟市。 在縣志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上水在古代就已經作為貿易中心而繁榮興盛。 上水圍門口村2025 上水圍門口村 位於古洞以北、蠔殼圍以南的馬草壟曾經是香港與深圳之間的邊境禁區,直至2013年才開始解禁,沿途依然留有不少「禁止內入」的告示牌。 這個神祕之地除了充滿歷史足跡外,其實也是一個觀賞日落的隱世上水好去處。

上水圍門口村: NEAR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大元村 上水圍門口村 到1993年7月,整座舊警署用作大埔區少年警訊會所。 上水圍門口村 在秋祭正日,由各鳳溪中、小學所組成的學生省墓隊會先在鄉公所唱歌歌頌廖氏祖先,然後會合上水廖氏的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即六十歲以上的男性族人)、鄉紳及其他各房各鬥或在已移居海外的宗族成員,均會回港參加秋祭。 禮成後六十歲以上輩份較高的族人可分得豬肉,即俗稱的「太公分豬肉」,以表示福壽綿延,有些氏族會以分發金錢,即「山頭錢」來代替分豬肉,鼓勵族人參加秋祭。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 上水圍門口村2025 雖然現在上水已經發展成為新市鎮,但由於石湖墟鄰近鐵路車站及巴士總站,所以並沒有因為發展而衰落,人流反而更多。 尤其自由行政策後,經常有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往來上水及深圳購買日用品和走運水貨。

明記腸粉現址前身其實是車仔麵老字號珍苑麵家,雖然珍苑已結業數月,舖頭內還是飄散着鹼水麵的氣味,街坊「錯叫牛腩麵」依然是常有的事。 明記腸粉其實都是上水街坊名物之一,三式套餐(腸粉、陳皮魚蛋及豬皮)更不少街坊「由細食到大」的抵食套餐。 老闆是上水街坊,他每天凌晨5時就會到舖裏準備,7時正準時開舖。 主樓屋頂原為金字型中式瓦頂,上有煙囟凸出,其後屋頂拆卸,改為平頂,四邊設有矮牆。 為了加強防衛,矮牆上開了槍眼,四角加建瞭望臺,這個改動與屏山警署一樣,可見舊時新界鄉村治安不靖。

規模最大的傳統建築是中心村與門口村之間的廖萬石堂(1751年)、莆上村的應龍廖公家塾(1838年)和大元村的廖明德堂(1828年),裝飾設計富有清式風格。 上水圍大元村 然而在這三間祠堂的附近,卻有一座建築風格迥異的殖民地式警署,與上水鄉的傳統景貌顯得格格不入。 廖氏被稱為新界五大家族之一,其祖先在元朝中葉為避海盜由福建南遷廣東,初居屯門,旋遷深圳福田,元末在雙魚河一帶定居。 清康熙初年,鄭成功起兵,故清朝在沿岸地區厲行遷界,上水鄉被迫遷徙。 [2] 及後上水廖氏三房四斗的基礎下繁衍,在圍內外建屋,發展成今天的圍內村、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九條村所組成的上水圍村。 這九條村都載於《新界原有鄉村名冊》之內[3],即是在1898年4月16日前已居住在上述九條村被認可的廖氏族人及其後代,都是新界原居民。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鄉的殖民地式建築

訂閱電子通訊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上水圍門口村 廖氏雖然不是最早落戶上水鄉的氏族,卻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力。

上水圍門口村: 主要交通幹道

全盛時期,該醮會由七條村(即七約)合辦,村民會舉辦神功戲、巡遊、拜神,並會全村舉行齋戒,巡遊隊伍由新蒲崗一直走至土瓜灣木廠街,一度是九龍市區其中一場大型慶典。 1996年第28屆醮會舉行時,當時居民籌得約70萬港元,多項傳統仍得以保留。 香港史權威夏思義指,九龍區有兩處歷史遺蹟,一為侯王廟,另外一處便是九龍城的衙前圍村,這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雖然衙前圍城沒有漂亮的建築物,而且屋小路窄,但這正其需要保留的價值,保留着該區的真實面貌[5]。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之虎

1999年11月,港府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式通過,支持政府拆建衙前圍村,讓原址交土地發展公司重新發展,委員會指從過去多次視察活動中證實,村內大部分房屋已經過重建,而城牆、護城河和吊橋亦早已在村中消失。 康熙七年正月(1668年2-3月),廣東巡撫王來任先後向清廷上《展界復鄉疏》和《展界復鄉遺疏》,陳述遷界弊病,並請求復界,不果。 同年十月 (1668年11-12月) ,兩廣總督周有德勘復邊界,奏請清廷準許居民返回原居地生活,但不得出海。 直至康熙八年正月 (1669年2-3月),清廷接受周王二人建議,敕準復界,惟海禁令持續。

上水圍門口村: 上水圍大元村2023介紹!內含上水圍大元村絕密資料

由於廖氏年青一代遷居海外或市區的情況較以往普遍,而他們又較不願意參加秋祭[9]。 此外,近年廖氏子弟就讀鳳溪公立中、小學的人數減少,鳳溪公立中、小學規定校內廖氏子弟的學生必須參加秋祭,以上水鳳溪中學為例,六十年代創校時七成學生都是廖氏,但到了2004年,鳳溪中學只剩兩成是廖氏學生[10]。 而翌日則會到二世祖廖自玉位於粉嶺和合石的墓地-因風水地形之得名的虎地祭祀。 而秋祭的目的,在於維繫族人與先人的關係,強化族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孝行及透過祭祀來加強族人之間的凝聚力及身份認同。 每年的秋祭都花費數十萬,會從廖氏各房的祖產祭祀基金來填補,而這些資金的來源是祖產的田租、地租所得 。 例如2000年的秋祭支出是三十萬港元,但當年的租金收入達二百五十多萬,足以彌補有餘[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