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黃中瑀的臨牀經驗,針灸怕出現氣胸,而且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會配合開立一半活血化瘀、養氣補血的調肩臂中藥,另一半則是理胃腸中藥。 下背痛中醫2025 對於脊柱錯位(或脊椎滑脫)而引起的下背痛患者,若無法藉由保守治療獲得症狀的改善,脊柱融合術則可能考慮被採用[18]。 下背痛中醫 僅管通常只有少數的患者能在接受手術後獲得好的療效[19]。

  • 中藥方面就需要配合中醫四診,依據中醫理論,審症求因、辨別臟腑氣血,個別診斷為寒濕、濕熱、血瘀氣滯與肝腎虧虛所導致的腰痛,並根據其病因給予相對應的用藥。
  • 如果簡單的止痛藥無法解除疼痛,鴉片類藥物可能有所幫助,但由於這種藥物存在副作用,因此通常不建議使用[4][17]。
  • 對於退化性椎間盤引起的下背痛,手術治療的長期影響並不明確[18]。
  • 下背痛是現代人經常面對的疾病,根據數據統計,「背痛」是十大醫院就診原因之一。
  • 整個中醫理論體系都是在調和臟腑,因此反過來說幾乎所有的中藥都可以治療背痛,因此方劑變化多端,甚至連看起來與背痛無關的中藥都可以治療背痛,可自行研究或尋找中醫師治療。

此外不良坐姿和背部菱形肌等外展肌肉羣缺乏鍛練亦可導致上背痛。 下背痛中醫 很多長期腰患的人之所以反覆發作,正是這些核心肌羣的力量與耐力不足,不能提供足夠穩定度,令身體活動及負重時過度伸展,容易扭傷或傷及腰椎椎間盤。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於意大利米蘭進行會議,提出64種針灸適應證,當中與腰痛相關之病變最廣泛,包括要椎間盤突出、尾骨疾患、肌肉痙攣、筋膜症候羣、腰扭傷。 3.勞損腎虛腰痛: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縱慾過度,或年老腎氣衰退導致腰椎退化,常伴隨性功能下降,動不動就出現腰背痠痛、膝腿痠軟無力的現象。

下背痛中醫: 脊椎側彎的原因7大優點

要特別提醒的是,不是有痛就不能運動,而是要做「經過調整」的運動,因此建議從疾病(下背痛)過渡到正常狀態的這個階段,可以在醫師及治療師團隊的協助下調整運動模式,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其中紅繩懸吊運動訓練可以強化核心肌羣的強度及協調穩定度,是很常使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訓練方式如下。 下背痛中醫2025 李建志表示,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以針灸、中藥為主,以調理氣血及疏通經絡方式進行,針對下背痛的取穴是以膀胱經穴位為主,例如腎俞穴、大腸俞穴、委中穴等。

大部分的下背痛找不到明確的病因[1],但絕大多數應和肌肉拉傷、扭傷有關[30]。 肥胖、抽菸、懷孕時增重、壓力、身體狀況不佳、姿勢不良、睡覺姿勢不良也可能造成下背痛[30]。 除此之外,文獻中也列出其他一些較少見引起下背痛的原因。 止痛藥一般以對乙醯氨基酚為一線用藥,多用至症狀改善為止。

下背痛中醫: Heho News 健康新聞

免責聲明 下背痛中醫 如日堂中醫診所(下稱「本公司」)在本網站所提供的資料(下稱「資料」)只供參考。 本公司已盡力確保此網站所載「資料」準確無誤,但並不明示或隱含地保證該「資料」的準確性。 本公司隨時停止或變更「資料」及有關條款而毋須時前通知。 本公司一概不負責因使用本網站或其連結所引致的任何損失。 最後手法扳動胸椎的中上段,以糾中下段的胸椎的錯位,但此手法不適合於骨質疏鬆的患者。

至於身體檢查方面,只有少數幾個檢查項目比較有用[5],其中「抬腳測試(英語:straight leg raise test)」在椎間盤突出時幾乎都會呈現陽性反應(病患腳被抬起時會覺得疼痛)。 利用脊神經阻斷術(英語:Lumbar_provocative_discography)或可找到造成長期劇烈疼痛的椎間盤[42]。 運動治療能有效的緩解慢性下背痛的疼痛,改善患者日常功能[50];此外,也可促進長期功能的改善[57],並減少療程結束後6個月內的再復發率[59]。 然而,並無證據顯示哪一種運動對於下背痛特別有效[60]。 證據顯示亞歷山大技巧對慢性背痛有用[61],而初步的證據顯示,瑜伽也有效果[62]。

下背痛中醫: 下背痛中醫: 骨質疏鬆症族羣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一名40歲女性數年前曾在樓梯跌傷,屁股著地,並未治療。 因各式廣告,國人對椎間盤突出有初步暸解,但對造成下背痛的另一項主因「薦髂關節痛」卻常常忽略。 根據2015年回顧性研究顯示,目前認為約10至25%的下背痛是薦髂關節問題引起。 下背痛中醫 輕微的只是短暫性,休息一下疼痛即可消失,但嚴重一點的卻會影響生活,更嚴重者可能會壓迫神經根,產生肢體疼痛以及肌肉麻痺的現象。 下背痛中醫 一般而言,99%的人下背痛有復發的可能,因此為了預防腰部病痛的發生,我們必須多付出一分心力,來瞭解自己的腰部構造,並學習保護它,免於受到傷害。 這是在美國成人間最常見的疼痛,許多人因而請病假,甚至是在急診室中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相關主訴[29]。

另外,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感染、腫瘤等。 既然背痛經常是內臟疾病的反射,中醫認為按摩背俞穴,往往反過來可以治療內臟的疾病。 痺症型:表現為上背部痠痛麻木,項背攣急,肩胛骨內側壓痛明顯,可觸及條索狀物,上肢沉重、麻木甚則肌肉萎縮,手指屈伸不利,胸悶,食慾不振,舌質發暗,脈沉或遲。

下背痛中醫: 治療

本網站內容著作權係屬本網站或其他授權本網站使用之提供者所有。 而本網站或相關連結網站所刊載內容或建置連結之網頁或資料,均由被連結網站所授權提供,本網站不擔保其正確性、即時性或完整性。 您下載或拷貝本網站內容,或以任何形式將本網站內容傳輸、散佈或提供予公眾者(包括但不限於轉貼連結、轉載內容等方式),皆不得基於商業目的或作為商業用途

下背痛中醫: 背部解剖

疼痛本質上是對於可能造成身體組織傷害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 下背痛中醫 「感覺到疼痛」的過程包含了四個步驟:傳導(英語:Transduction_(physiology))、傳遞、接收及調節[16]。 能偵測疼痛的神經細胞其本體位在背根神經節,並透過神經纖維將疼痛的訊息傳至脊髓[37]。

下背痛中醫: 改善腰痛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所謂的「腰部支撐腰帶(英語:Back belt)」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其有效,可能還不如教導病人正確的搬起重物的姿勢與方式[50]。 下背痛中醫2025 鞋墊(英語:Shoe 下背痛中醫2025 insert)對預防背痛並無效果[51]。 背部下半段如果經常出現疼痛的話,要開始思考這可能是體內腎臟膀胱、大小腸臟腑氣血異常訊號,若在這個區域出現疼痛,運用各種經絡療法也無法改善的話,則要開始考慮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入檢查。

下背痛中醫: 背部拍打

推拿整脊的風險,主要繫於治療操作者對於人體的解剖生理懂不懂,以及對病患病情清不清楚? 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排除急性症狀後,透過中西醫互相搭配治療都會有不錯的效果。 透過「外部針灸」和「內部中藥」的互相搭配,內外兼顧,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全椎間盤置換術現在仍被實驗研究中[36],但沒有顯著證據支持能被使用在腰椎融合的治療上[18]。 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利用注射人類生長因子、植入物、細胞療法和組織工程等方式,培養新的椎間組織以供患者使用[36]。

下背痛中醫: 相關文章

這些增厚增生的韌帶及骨頭會擠壓到原本空間就很有限的脊髓腔及脊柱旁神經根通過的小孔[29],造成背痛的情形。 在椎間盤退化的同時,血管及神經也可能會長入椎間盤之中[36],壓迫到神經根,導致背痛[36]。 敬請使用電子郵件聯繫,並且確認收到本公司寄出的回覆信件,方為聯繫成功。 本網站有權因下列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系統修復、軟硬體更新、定期維護、網路品質不良或天災等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下,變更、暫時或永久停止繼續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務。

下背痛中醫: 按摩、推拿、按摩槍

對非特定性急性疼痛者或亞慢性疼痛者而言,比起安慰劑、常規護理或安慰性(英語:Sham surgery)針灸,實際針灸的效果並不會更好[70]。 對於慢性疼痛患者而言,接受針灸治療的組別,其疼痛改善的效果大於無治療的組別,並就改善疼痛的效果而言,接受針灸的患者與接受藥物治療的組別其療效相近;不過針灸對於失能者沒有幫助[70]。 這種疼痛改善的效果只展現在剛治療完的時候,而非其預後[70]。 對於慢性疼痛者而言,若保守治療或藥物治療沒有效果,針灸可能是個較可嘗試的選項[1][71]。 按摩療法似乎對急性下背痛者沒有太大助益[1],但對亞慢性疼痛者與慢性疼痛者可能有幫助,尤其是結合身體鍛鍊與教育時較為顯著[72]。

下背痛中醫: Heho Topics 健康話題

下背痛十分常見,據統計超過8成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過1次下背痛。 多數人的下背痛不處理也會自己緩解,然而若持續超過4週,就有可能演變為持續影響生活的慢性下背痛。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急性下背痛即使自行緩解,超過6成的人在發病一年後會時不時復發,原因在於沒有徹底根除下背痛的病因。 在急性期後使用,一般穿6-8週可達治療效果,緊身衣及背架後面有鋼條,可限制脊椎的活動,維持腰椎正常曲線。 執行固合術時加入植入式植體會增加手術風險,且對於疼痛或功能的改善沒有幫助。 椎間盤切除術(將造成腿部疼痛的椎間盤,進行該組織的局部切除)比其他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夠更快地解除病人的疼痛。

此三類尤以機械性背痛為大宗(約90%[5][38]);至於找不到成因的背痛,有大部分(約75%)仍被認為和肌肉拉傷或韌帶受傷有關[5][38]。 其他少數的背痛,則可能是由全身性的問題(如纖維肌痛症)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如身體化疾患)所引起[38]。 在每節腰椎中間會有纖維軟骨所構成的椎間盤,這些椎間盤具有「彈性墊」的作用,可防止脊椎之間直接相互摩擦而傷害到脊髓。 脊髓延伸出的脊神經從椎間孔穿出,支配身體的肌肉、同時也傳送體表的感覺至中樞神經系統。 每節脊椎相接處,有所謂的「小面關節/關節突間關節(英語:Zygapophysial_joint)」,會限制及導向脊椎的運動[34]。

下背痛中醫: 中醫如何治療下背痛?推拿按摩、針灸治療又該注意什麼?

部分下背痛源自椎間盤損傷,舉腿試驗是這種損傷的有效辨別方式。 下背痛中醫 對慢性下背痛而言,有時疼痛處理系統會失常,造成即便只受到輕度刺激,也會有劇烈的疼痛反應。 下背痛(英語:lower back pain,有時簡稱爲LBP或lumbago,英語發音:/lʌmˈbeɪɡoʊ/)也稱“腰痛”,是常見背部肌肉骨骼傷病,對許多民衆生活構成影響。 根據疼痛持續時長,下背痛可分爲急性(小於6周)、亞慢性(6至12周)與慢性(大於12周)。 依照其成因,則可進一步分爲機械性疼痛、非機械性疼痛和轉移痛。 林頌凱表示,復健運動是改善單純下背痛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建議加強核心肌羣的訓練,包括,柔軟度運動(伸展運動)、肌力與肌耐力運動(瑜珈、彼拉提斯、游泳)。

若您不同意遵守此現有或未來修改後的服務條款,請勿繼續使用本網站之各項服務,並立刻停止參與一切有關本網站的各項活動。 本網站得在不事先通知的情況下,保有隨時更新和更改本服務條款的權利。 本網站建議您定時查閱最新的服務條款,並注意可能對您產生影響的更動。

增生療法:注入溶液到背部的關節以引起發炎,從而刺激人體的癒合反應的做法。 下背痛中醫2025 馬光中醫診所李建志醫師指出,西醫治療下背痛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藥物治療」,例如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第二種方式是「物理治療」,如按摩、低能量雷射治療、運動治療、腰部牽引及熱療等。 下背痛中醫 推拿按摩主要是治療肌肉症狀為主的腰痛,但要分辨是急性期或慢性期。

下背痛中醫: 健康小幫手

惱人的疼痛讓平常簡單的動作都變得困難,舉步維艱,坐立難安,導致日常生活的品質下降。 腎氣虛,則臨牀可見記憶力衰退.腰膝痠軟.牙齒鬆動.髮枯落.耳鳴耳聾.性功能減退。 背痛中醫 腎虛者有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的減退,會導致成骨細胞功能下降,引起骨密度降低。 基於此,過去千年以來中醫認為慢性筋骨相關疾病,主要就是肝腎氣血衰敗所造成,因此而中老年人幾乎難以避免。 下背痛中醫 此外,還容易出現全身或四肢水腫、咳嗽、氣喘、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口乾口渴、胸痛…等等症狀。 下背痛中醫2025 這種水飲內停的經絡現象,最常見於「鐵三角」經絡型態與「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在許多文章中都有提到。

根據預估,在1998年時,將近九百億美元的年度醫療照護預算可歸因於下背痛,其中有5%的患者使用了此預算中的75%[29]。 在1999到2001年之間,儘管當時沒有修改脊椎融合手術的適應症或增加更多的用途,在美國的手術量卻有將近兩倍的成長[15]。 失去收入和生產力帶來另一種層次的成本支出,在美國有四成的病假是因為下背痛所造成[80]。

直到2022年8月初時,H先生還分享了一張夏季的經絡圖,他在8月初時又開始背痛,原因就是整個夏天晚上睡眠不佳,除了背痛之外還出現脾胃消化障礙。 雲端中醫從更多數據中發現,有較高比例的中背痛,就是出現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因此這是很容易被驗證的。 夏季經常出現脾經、腎經、膀胱經虛證,冬季經常出現膀胱經、膽經虛證,若這兩個都加起來,就會出現「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更容易出現腰痛。 下背痛中醫2025 基於上述,有一種鐵三角經絡型態的變化型(見下圖),最容易出現長年腰痛。

下背痛中醫: 相關文章:

針對肥胖與健康的關聯,一般人多會聯想到三高,但實際並不止於此。 莊海華說,醫學證據顯示肥胖與超過兩百種以上疾病有關,除了常見的糖尿病及高血壓,也包括失智、中風、心臟衰竭、不孕及多種癌症等。 下背痛中醫 莊海華認為,民眾對於肥胖問題常有四大迷思,包括「肥胖只是外觀問題與健康無關」、「肥胖都是自己造成的」、「一種減重方法可適用於所有人」、「體重達標後減重就結束了」。

亞洲人由於都有受到中醫的薰陶,許多人聽到腰痠,都會取笑說這是「腎虛」。 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腰為腎之腑」,所以腰痛與中醫的腎息息相關,而這個腎臟不是西醫解剖學的腎臟,而是指「腎氣」、「腎陰」與「腎陽」。 上面提到的腹部虛寒所造成的腰痛,除了冬天之外,也很有機會出現在炎熱夏天,關鍵就在於喝冰水、服用寒涼食物。 可以透過觀察手三陽經的能量變化,來清楚看出這種經絡現象。

下背痛中醫: 症狀疾病分類

由於工作的關係,D先生不定時就需要熬夜,每次只要熬夜超過2-3天之後就會開始背痛,而位置就是位於中背部。 每次在背痛的時候,他就會自己進行經絡檢測,往往就會出現下面這樣的經絡型態。 下背痛中醫2025 確定分類,便可進行中醫的治療,治療可以純手法推拿治療或者針推結合治療。 下背痛中醫 背痛中醫 推拿亦以棘突上及兩旁作為重點治療,亦可配合遠端穴位按壓。

下背痛中醫: 下背痛中醫: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針對急性發作且未能明確病因的下背痛[6],一般會先採取非藥物治療。 若非藥物治療無效,才建議使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進行治療[6]。 使用常規療法後無法改善下背痛的患者,則可以選擇其他治療方法。 如果簡單的止痛藥無法解除疼痛,鴉片類藥物可能有所幫助,但由於這種藥物存在副作用,因此通常不建議使用[4][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