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西邨重建後有足夠單位讓合資格租戶回遷,過渡期保證有屋住、有優厚津貼,租戶訴求應合情合理,以利加快重建改善居住環境,達至租戶、社區多贏。 在交通運輸配套方面,周秉謙希望統一沙田區內巴士分段收費,例如在新城市廣場、馬鞍山等人口較為密集的地方設立站點,讓市民享受到分段收費的優惠。 大坑西邨 同時,隨着現時沙田人口愈來愈多,對過境巴士的需求量大增,馬鞍山甚至尚未有過境巴士服務,因此希望加密有關巴士的班次或延長服務時間,從而讓更多市民受惠。 身為一名「90後」候選人,朱煥釗當然也關注到區內年輕人使用較多的文康設施問題。

梁美芬於會面後聲稱孫國林表示,大坑西新邨重建後的5,000夥不會全部闢作青年居所,呼籲居民毋須過分擔心安置問題。 另有居民爆料指,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正展開遊說遷出工作,約見長者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市價7折購買李兆基與碧桂園主席合組基金於內地興建的長者屋單位,又或以5萬元作搬遷補償等[7]。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夥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大坑西邨: 香港故事館

「蘇屋三寶」包括燕子亭的弧形天花壁畫、賣火水的小白屋及屋邨的金漆招牌統統被保留,就連舊屋邨辦事處都保留改成郵政局,讓遊客到來有「跡」可尋,有「卡」可打,可謂用心良苦。 地面現在關閉了店鋪,是中建國貨公司,規模不算大,專門供應大陸貨品的 (大的叫裕華,中橋)。 他相信,未來區議會的組成更為多元化,大家定可運用各自專業,從不同角度提出合適的建議,共同建設更美好的明天。 區內住在私人住宅的人口不足區內一半的總人口,只有42 868/85 837戶,即超過一半人居住在公屋和居屋之中。

這次的地點是石硤尾大坑西邨民安樓,時間是下午4時25分,拍攝者和錄音者是張名慧。 大坑西邨 同樣是石礦場遺址,彩德邨及附近的彩霞邨和彩盈邨地勢沒安達邨、安泰邨高,不過要俯瞰東九龍維港景色仍綽綽有餘! 由昔日因興建地鐵而停業的平山石礦場,經多年荒廢平整後,最終成為拔地而起的彩德邨,被譽為公屋王絕非浪得虛名,商場更是俯瞰九龍灣港鐵車廠的最佳位置。

大坑西邨: 文匯快評:大坑西邨回遷安排優厚 租戶訴求須合理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呢個表會列出公共屋邨嘅名、相、地址、屋邨類別、入夥年份、拆卸日期同而家嘅土地用途(淨係得拆咗嘅公共屋邨有)、房屋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同埋認可人口,而除咗屬於平民屋宇嘅大坑西新邨、起緊、規劃緊同拆咗嘅公共屋邨之外,所有資料都係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嘅資料為準。 經過住戶資格審核後,至今1,012戶提交的住戶資料聲明書中,只有約67%租戶(676戶)完全符合或部分符合回遷資格,不少租戶已遞交回遷安排同意書。 大坑西邨 但是,有少數租戶不接受回遷方案,認為回遷安排不夠全面,又指回遷時要再做資格審查,擔心未能通過資格審查不可回遷,屆時「無屋住」;又指平民屋宇公司沒有回應居民以居住單位換公屋單位的訴求,以「一屋換公屋」避免多次搬遷。 他明白不少居民都是低收入等有困難人士,但當中也不乏「在好穩定嘅環境中不斷向上流動」的人士,幾十年前的政策並不與時俱進,呼籲居民向前看。 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石硤尾的大坑西邨,雖以「邨」命名,卻並非由房委會或房協興建及管理,而是屬於「私人屋邨」。

  • 惟9年過去,至今僅其中3條屋邨正在重建或有重建計劃,包括白田邨、美東邨及華富邨。
  • 過渡性房屋需要民商官三方合作,負責籌備和營運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居所的同時,亦引進鄰裏互助、支援就業的措施,是建立社會資本的一個好例子。
  • 老化公屋 樓齡最高70年 公屋聯會關注公屋重建聯席昨發表老舊公共屋邨重建研究報告。
  •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 隨着地區服務工作愈來愈深入,他才發現個人的能力有限,要幫助更多的人,就必須從政策上作出倡議,結合更多人的力量,從根本上支援弱勢社羣。
  •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 1952年,九龍仔木屋區發生大火,燒燬大坑西邨現址一個名為「光民村」的寮屋區。

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 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及石澳等地。 藍屋是香港一座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1]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而被稱為「藍屋」;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

大坑西邨: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議員梁文廣認為房屋政策不連貫導致舊邨重建愈趨困難,例如以往公共屋邨重建有「5年滾動期」,即編製出5年計劃後每年根據計劃的實際執行情況,以確保計劃向前推行並實現。 但房屋政策時移世易,現時房委會不再設滾動期,令舊邨重建困難重重,「居民無了期等,睇唔到重建曙光」。 房委會表示,目前該會正推展馬頭圍邨和西環邨的重建項目,而重建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但大規模重建會凍結大量公屋單位,短期內減少可供編配予公屋輪候冊上有迫切住屋需要人士的公屋單位數量,影響平均公屋輪候時間,故在目前公屋需求殷切的情況下,需審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英語:Hong Kong Settlers Housing Corporation Limited[1])早於1952年在九龍仔大坑西(光民村)、九龍城東頭村(培民村)及紅磡石山(樂民村)興建平房區。

租戶取得津貼後,不一定要用來租樓,也可以選擇跟家人同住,意味可「淨袋」一筆現金。 倘居民年紀大,無能力外出睇樓,「平民屋宇」亦會包租一座酒店,供居民暫住;也不排除跟非政府機構合作,讓居民暫住過渡性房屋。 大坑西邨 有半世紀歷史的大坑西邨重建方案,正處城規會審批,料年底有結果。 平民屋宇公司夥拍巿建局推動重建,申請重建成8幢住宅,總數3,347夥,當中兩幢讓大坑西邨現住居民回遷,其餘6幢交市建局以「首置上車盤」推售,約有2,000夥,最快2027年完成重建。 在2020年11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公佈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展重建大坑西邨計劃[10]。 他認為,沙田區整體已有完善的規劃,而石門是新的工商業集合地點,有活力,是年輕的新社區,期望未來推動政府重點發展石門,為沙田注入新的能量。

大坑西邨: 香港巴士大典

消息人士認為,上述措施並不可行,因會阻礙現時多達25萬宗的公屋申請輪候情況。 直到2019年2月,重建計劃仍沒有進展,居民批評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一直未有與他們商討重建及安置的計劃,而且安置單位內破舊不堪,要求政府介入[9]。 為了興建地鐵,地鐵公司收回該座位置的地下使用權以興建石硤尾站,直至地鐵竣工後,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纔能夠繼續興建民泰樓,因而民泰樓的工程押後至1980年落成,並於1981年入夥[1][5]。 根據民泰樓切面圖顯示,民泰樓下方為石硤尾站,而石硤尾站亦為民泰樓提供支承。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2025 沙田東經民聯候選人周秉謙過去十年一直在區內深耕細作、服務居民,致力完善社區設施、交通和監察屋苑管理。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南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南區的事務,共有17名議員,現屆南區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3名議員當中1名為民主派議員,2名為建制派議員。 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 大坑西邨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 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今天蘇屋邨在2019年宣告重建完成後,依然是當紅炸子雞,政府新聞公報亦有提及,備受觸目。

大坑西邨: 建議中

如果有腳骨力,還可登上附近的彩雲道史蹟徑,從高處盡覽彩德邨外,更可270度飽覽九龍景緻,難怪亦是彩德居民晨運熱點。 大坑西邨2025 身處約海拔約150米山腰的前安達臣石礦場地段,比山下高人一等,景色一絕,從此向山下張望景色無遺,最遠可俯瞰舊啟德的維港景色,媲美附近飛鵝山豪宅。 大坑西邨2025 雖然剛入夥時,不少人都說屋邨配套設施不足,但做得開荒牛就難免了,而且如此租金坐擁豪宅美景,人家羨慕都來不及呢! 安泰邨最大特色是兩座升降機塔,分別連接山下的順安邨及順天邨,其中往順天邨那座高達14層。

大坑西邨: 消息指「先借公屋安置」並不可取

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 大坑西邨 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去到2020年4月為止,香港總共有251個公共屋邨同超過85萬個單位。 呢個表以地區劃分,再以首次入夥年份排(「一邨」、「二邨」等等有細分嘅屋邨會當係唔同屋邨同埋由原址分拆而成嘅,個表入面會放埋一齊,方便比較)。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遷置方案 消息︰平民屋宇設10億租津 三人家庭可獲70萬

「入夥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夥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夥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此列表會列出公共屋邨的名稱、相片、地址、屋邨類別、入夥年份、拆卸日期和現時土地用途(僅限已拆卸公共屋邨)、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單位面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所有資料皆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資料為準,屬於平民屋宇公司的大坑西新邨、興建中、規劃中和已拆卸的公共屋邨除外。

大坑西邨: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西貢區現有13個公共屋邨,除對面海邨和翠塘花園位於西貢市外,其餘均在將軍澳新市鎮,其中有3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消息人士稱,該津貼已參考私人租務市場的租務實況,認為屬務實,且以月租約12000元釐定。 領取租金津貼的居民可同時獲發兩次搬遷津貼,包括一次搬出、一次搬入,每次津貼金額兩萬多元。 1965年,擁有7座樓宇的大坑西邨落成,成為全港唯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1980年更有新的一幢民泰樓落成。 大坑西邨 時至今日,這8幢樓宇雖然沒有升降機又有點破舊,但佈局頗具心思的「紳士樓」,隨著重建計劃落實,將逐漸消失在可見未來。

大坑西邨: 長者租樓遇困難 平民屋宇或代租酒店客房

按平民公司與市建局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超過3 300個單位,較現時增加一倍多,當中包括1 300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2 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即使已登記但不符合回遷資格的租戶,亦獲發放一筆過「特惠搬遷津貼」,每名此類別人士可獲發港幣10萬元,每戶獲發上限為港幣70萬元。 同時,為協助有需要租戶在重建期間暫遷至過渡性房屋,平民屋宇已主動與多個過渡性房屋營運團體溝通協商,並會安排駐邨社工隊為有需要租戶提供撰寫推薦信等協助,以加快申請進度,免除「無瓦遮頭」的後顧之憂。

相關租金津貼安排以5年期計算,預計分兩次向可合資格人士派發,相關金額以家庭成員人數劃分,人數較少的一人、二人家庭,分別可獲得約54萬、60萬元的租金津貼,三人家庭則獲得70萬元。 假若5年後項目完成重建,相關人士選擇不遷回大坑西新邨,將會再獲額外四分之一的補償金額。 「在地區服務過程中,愈來愈覺得單靠自己,難以全面地幫助有需要的市民。只有大家各展所長,攜手合作,才能共同建設美好的社區。」民建聯沙田東候選人朱煥釗在地區服務已超過6年,經常探訪無家者、長期病患者等,嘗試盡自己微薄之力,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幫助。

大坑西邨: 公共屋邨

更值得留意的是,此次回遷安排中,年逾60歲的住戶若擁有一個非自住物業,而其全年度應課差餉租值低於港幣17萬元,亦判定為合資格人士。 大坑西邨 地區人士指出,有關安排意味年逾60歲的住戶擁有價值不超過500萬港幣的非自住物業,日後亦可回遷,對長者相當照顧。 大坑西邨 1998年前香港國際機場仍然位於九龍城區的啓德機場時,部分飛機航道會在大坑西邨上經過,造成噪音污染,不過亦爲居民提供近距離觀看飛機升降及攝影的地方。 消息人士預計,目前至少逾半租戶完全合資格獲發回遷津貼,以及兩筆約4萬元的搬屋津貼。 至於仍待覈實資格的租戶,主要正在審視其家庭成員人數;完全不合資格取得現金津貼的租戶只佔極少數。

此外,在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下,截至8月底,我們已向約30 000個合資格的一般公屋申請住戶派發津貼,佔已接獲的合資格申請約五成。 若獲立法會通過,「劏房」租務管制條例會於明年1月生效,為「劏房」租客提供合理及有效保障。 平民屋宇昨日下午在大坑西邨張貼重建項目新公告,並向住戶派發住戶資格審核結果及回遷安排信件,又派遣社工向其解釋。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下午到大坑西邨訪問多名居民問,大部分均情緒激動,直言自己事前對此毫不知情,而能否順利覓得住處是他們的最大關注點。 有租戶指租金津貼是按5年計算,擔心一旦重建延期完工,要額外負擔大額租金。 該公司代表表示,至今共收集到1,012份「住戶資料聲明書」,佔住戶總數82%,其中67%租戶完全符合或部分符合回遷資格,約32%完全不符資格,原因包括戶主或個別家庭成員擁有物業、正享用政府資助出租或出售房屋、並非租約登記住戶成員,或並非實質居住在該單位等。

大坑西邨: 香港公共屋邨列表

至於第二階段重建計劃,該公司與居民達成共識及因應社會需要後,才會落實細節[8]。 1952年,九龍仔木屋區發生大火,燒燬大坑西邨現址一個名為「光民村」的寮屋區。 香港政府其後在現時南山邨的南面部份及大坑西新邨的位置興建光民村平房區。 大坑西邨 大坑西邨 [3][4]1961年,光民村第三至五區清拆,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大坑西邨,用以安置當年受到大坑西徙置區清拆計劃影響的租戶,地契寫明須最少提供1600個單位,廉價出租給低收入人士。

有「私人公屋」之稱的大坑西邨即將重建,日前公佈租戶的回遷安排及相關支援。 少數租戶仍不滿足,強求所謂「一屋換公屋」,有違公平原則,公眾難以認同。 舊蘇屋邨佔地7.8公頃,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型的住宅發展計劃,由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亦是第一代運用海水沖廁的屋邨,居住過的名人紅星數不勝數,包括歌神許冠傑、黃家駒、周啟生、林嘉華等,也有不少政要包括雅麗珊郡主及時任人大委員長吳邦國。 大坑西邨 在2020年11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公佈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展重建大坑西邨計劃[10]。 1965年,7座樓宇落成,單位面積由261至523平方呎,分別爲民興樓、民強樓、民順樓、民利樓、民康樓、民樂樓及民安樓,而由於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6名董事均有太平紳士名銜,故此大坑西邨便俗稱爲“紳士樓”。

大坑西邨: 現時樓宇

大坑西邨共8座樓宇,其中7座均於1965年落成,至今樓齡已58年,樓宇牆壁油漆剝落痕跡明顯,亦出現房屋空置的現象。 政府早前提出重建大坑西邨,惟政府並非屋邨管理者,無法主導重建工作,而「私人屋邨」住戶亦不能獲得另一公屋單位安置,形成住戶、管理公司同政府之間的「拉鋸戰」。 為紓緩未能「上樓」家庭的境況,本屆政府突破思維,推出過渡性房屋。 過渡性房屋需要民商官三方合作,負責籌備和營運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居所的同時,亦引進鄰裏互助、支援就業的措施,是建立社會資本的一個好例子。 運房局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先承諾目標的15 000個單位,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我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 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0 000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三人家庭可獲70萬元津貼,四人家庭獲81萬元,五人家庭獲90萬至100萬元。 據悉「平民屋宇」將採取寬鬆呎度批出津貼,3人家庭可獲70萬元現金,相當於約5年市值租金,足以暫遷往美孚新邨租住,最快2027年可回遷。 1998年前香港國際機場仍然位於九龍城區的啟德機場時,部份飛機航道會在大坑西邨上經過,造成噪音污染,不過亦為居民提供近距離觀看飛機升降及攝影的地方。

他們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表示,非常關注社區醫療、道路擠塞、樓宇維修等問題,期望耐心聆聽市民的意見,做好市民與政府的溝通橋樑角色,建設更美好的沙田。 有地區人士指出,房委會轄下的公共屋邨重建,受影響租戶雖然有發放搬遷特惠津貼,但金額最多不超3萬元,4至5人家庭大約有2.5萬元左右;租戶搬遷至暫住居所,沒有租金津貼。 相比之下,大坑西邨的租戶津貼相當優厚,連不合資格人士都可獲發一筆過10萬元「特惠搬遷津貼」,簡直是「非常慷慨」。 大坑西邨 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代表指出,目前有224戶仍然未遞交住戶資料聲明書,該聲明書的限期早於今年4月30日截止,但如果居民近日繼續補交,並且不存在資料轉移等不公平情況,公司仍會盡量考慮處理其資料。

大坑西邨: 沙田區

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63,278人[1]。 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2] [3],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和黃竹坑。 而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大潭及赤柱人口則較少,是香港高尚住宅區

大坑西邨: 公共設施

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日前公佈重建遷置方案,並延長搬遷期至明年3月。 現時已提交「住戶資料聲明書」的有逾1000名住戶,佔比約八成,其中滿足回遷條件的住戶佔比約七成,他們若願意自行租樓或到過渡性房屋,可獲發租金津貼用以補貼5年重建期間的租房費用;至於不合資格人士,可獲發放一筆過「特惠搬遷津貼」。 大坑西邨居民權益關注組、大坑西邨八座居民重建網絡昨日(11日)傍晚舉行記者會,要求滿足部分居民提出的「一屋換公屋」需求,確保居民得到妥善安置才展開重建計劃。 他說,早前曾有邨民尤其是長者租戶,擔心即使有為回遷租戶提供租金津貼,但由於租戶年齡較大,私人樓宇業主未必願意出租單位予他們,故希望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可提供進一步協助。

選擇該種方案的住戶將獲得67.5萬元至232.5萬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貼,以及1.5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搬遷津貼。 至於不符合回遷資格的住戶,則可獲得一筆過的特惠搬遷津貼,每名租戶10萬元,上限為70萬元,惟相關人士不會獲發回遷安排。 由市建局及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項目,從2022年起進行回遷等資格審查工作。 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昨日舉行傳媒簡介會,公佈住戶資格審核結果及回遷安排。 整個「大坑西新邨重建」項目將提供3,347個住宅單位,上述作為重置現有租戶的約1,300夥,完成重建後會繼續用作私營廉租屋邨,屆時居民可繼續以「公屋租金」承租單位,同時也接受相關居民買入單位。

雖然業權及管理屬於私人房屋,但由於其本意是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居所,一些團體將之視為公共房屋,對其居民申請其他公共房屋資助有限制[6]。 有居民昨日表示擔心重建期逾5年,導致月均租金津貼變相減少,梁文廣回應指要「兩睇」,首先需要居民齊心配合重建工作確保過程暢順,另一方面建議回遷津貼要盡快給到居民手中。 他相信居民本意絕非為難政府,建議市建局制訂重建工程逾期的解決方案,包括屆時將如何協助居民,強調有必要釋除居民疑慮,是負責未來發展的部門要「承擔的責任」。 亦有居民提出擔心「一筆過」回遷津貼會超過申請公屋的資產入息限額等問題,梁文廣認為居民反映的合理問題必須予以解決,建議考慮分期向居民發放租金補貼,而根據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早前新聞稿提出可「透過駐邨社工隊協助推薦申請」,相信過渡性房屋樂意接收大坑西邨居民,解決居所問題。

大坑西邨: 消息指「先借公屋安置」並不可取

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 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英語:Southern District),又稱港島南、香港南,是香港十八區之一。

大坑西邨: 公共屋邨

至於第二階段重建計劃,該公司與居民達成共識及因應社會需要後,纔會落實細節[8]。 2014年6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董事之一、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表示考慮捐出地皮,將其重建舊大坑西新村爲提供5,000夥的青年居屋單位[6]。 2015年2月9日,逾30名大坑西新邨居民與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等人與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董事李兆基的代表、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孫國林會面逾句鍾。 梁美芬於會面後聲稱孫國林表示,大坑西新邨重建後的5,000夥不會全部闢作青年居所,呼籲居民毋須過分擔心安置問題。 另有居民爆料指,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正展開遊說遷出工作,約見長者提出四項建議,包括市價7折購買李兆基與碧桂園主席合組基金於內地興建的長者屋單位,又或以5萬元作搬遷補償等[7]。 1952年,九龍仔木屋區發生大火,燒燬大坑西邨現址一個名爲“光民村”的寮屋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