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廣州市南沙區率先試點向港澳籍長者開放公辦養老機構牀位。 何阿姨就是最早一批入住廣州南沙區養老院的香港老人,院方爲她定製個人健康計劃,從身體、心理和社交等方面幫助她融入內地生活。 規畫團隊以嘉義美術巨擘陳澄波畫作做為規畫方向,透過遊戲場設計,轉化其繪畫理念,透過基地與各年齡層遊憩行為,回應陳澄波鄉愁,將其故事傳接到下一代,達成跨越時空對話傳承。 活動截止日期為2023年1月27日(五)(香港時間)18時00分,每名參加者只可登記領取禮品一份,重覆登記之電話號碼或電郵將視作無效。 這幾年,Jo Jo不時帶兒子往返美國,兒子總是如魚得水,一來因為他的英語本來就說得比中文好,二來空間寬廣了,人也就放鬆了。
本處期望透過全港首次「深水埗區社會共融狀況調查」,瞭解該區的共融狀況及掌握照顧者的困難和意見,以提出建議回應社區需要,相關經驗亦可作為未來提升香港整體社會共融的參考。 適逢10月為「照顧者月」,是次調查發現,社會對照顧者越友善,人們越感到共融。 嘉義市政府新開發湖子內社區,新建透天厝、公寓大廈林立,居民陸續搬入定居,市府將公園綠地及7個兒童遊樂場,委託民間專業廠商規畫設計,以工作坊形式進行參與式規畫,打造共融性遊戲場,滿足不同兒童遊戲需求。 除了「跨代遊藝大使」,玩具銀行的義工亦透過服務增加了跨代接觸。 義工好姐一副慈祥嫲嫲的形象,她認真地說:「每次當值我也會帶備糖果獎勵小朋友,亦會從遊戲中教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如學習『輸得起』,閑時更會與他們的家長討論管教的技巧。」從好姐的說話中,就能感受到她視小朋友為自己的孫兒女。 另一位義工Ken,他雖沒有為人父母的經驗,亦不諳育兒技巧,但卻通曉不少新興玩具的玩法,正好與好姐成為一對好拍檔,一個玩、一個教;一個認真、一個輕鬆,發揮跨代的凹凸互補協同效果。
社區共融: 社區共融計劃
還有不斷完善的醫療、養老等一系列惠民措施,一個宜居宜業的優質生活圈正在逐步形成。 香港市民黃先生是一位運動購物達人,在朋友的帶領下,打卡了深圳衆多體育場館和餐廳。 2023年初深港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後,黃先生幾乎每週都乘坐高鐵來深圳旅遊。 央視網消息:正值暑期,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越來越便利,在深圳和香港兩地市民通關“串門”已經成爲了日常。 教練說:「我請他待在池邊等,他膽敢自己游出來,完全不聽指令,更站在池邊向池水小便呢!」自此兒子沒再參加泳班。 男孩今年十四歲,被拒經驗豐富,對於「馬太,抱歉我們真處理不了你兒子……」這句話,Jo Jo早已沒甚感覺。
- 某回「闖關」失敗後,她寫信給倫敦西區的劇團,希望喚起自閉症患者也有藝術需要的關注。
- 香港於1994年正式成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國,可惜的是,作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不是每一位生活在這裏的兒童的成長及發展都能得到重視。
- 協康會的社工來作職前培訓,教他們如何清晰傳達指令給自閉症同事、如何判斷對方有沒有專心接收訊息等,他們才第一次走入自閉人士的世界。
- 政府資助了多項計劃,包括電臺節目、語文課程、社區支援小組和服務指南,以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享用社區資源和融入社區。
- 邨內較缺乏康樂設施凝聚居民,從前每座的互助委員會辦公室就成爲了居民閑時聚首的地方。
- 譬如老師某日情緒低落,別人會主動問候,學生卻看不出來。
- 「攜手結伴同樂日」社區探索活動運用有趣及生活化的活動主題,配合特別設計的團隊任務,讓一般能力及有特殊需要的參加者建立「好拍檔」關係,結伴到社區進行探索活動,推動參加者走進社區、投入社羣。
對於兒子的將來,Jo 社區共融 Jo還是投彼邦一票,「在美國,即使讀書不成去學汽車維修,甚或當個垃圾工,工資也不像香港差距那麼大。」路更寬,機會更多,人心更廣,對年輕人何其重要,特別是SEN的年輕人。 社區共融2025 打從兒子確診開始,他已有體會,「排資源排服務,一味等等等,這種症,在香港,沒錢,死得!」慶幸是他們一家有選擇,但更多SEN家庭屬沒選擇的一羣。 後來我請他們一人一句描述故事內容,也分享感受,他們都說可以一起大笑、大聲呼叫「開門暗號」、能夠上臺看佈景、與演員合照、現場燈光較光亮等,很開心。
社區共融: 遊戲帶動一家親 共建人情味社區
在藝術上每個成員都在尋找獨特的舞步,同時也與其他人合作為舞團創作出美麗的動作詞彙。 葵涌循道中學學生在專業的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收音師等指導下,各司其職,拍攝短片探討精神共融,連專業演員也應邀演出。 社區共融 您知道甚麼是「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嗎? 與此同時,近年來,廣東持續建設覆蓋粵港澳三地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市民待遇全面落實,爲三地人員流動提供更大便利。
政府鼓勵清貧學生參加由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學校籌辦的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下的校本及區本課後活動。 該等活動由教育局資助,用以協助家境清貧、父母無法負擔子女參加收費的課後活動的學生。 民政事務總署出版《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指南》,為新來港人士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資訊。 此外,民政事務總署各區分處和非政府機構一直為新來港人士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適應課程、就業輔導、語文課程、分享小組和探訪活動等。
社區共融: 黃清霞博士擔任藝術總監的誇啦啦藝術集匯,在2014年開始「自在劇場」(Relaxed Theatre),讓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享受想像的樂趣。因為共融,也就是讓不同的人有選擇、有空間,包括在劇場之內。
「攜手結伴同樂日」社區探索活動運用有趣及生活化的活動主題,配合特別設計的團隊任務,讓一般能力及有特殊需要的參加者建立「好拍檔」關係,結伴到社區進行探索活動,推動參加者走進社區、投入社羣。 過程中,社會大眾及一般能力的參加者有機會親身接觸有特殊需要的同學,透過互動的接觸,增加對能力障礙人士的認識,消除偏見和歧視。 社區共融 計劃因應不同年紀對象的興趣而設計活動,舉辦「利東遊樂園」吸引街坊、以昔日民間遊戲吸引長者、創立玩具銀行及以親子遊戲吸引家長與小朋友,並舉辦傳統遊戲二次創作比賽吸引年輕人。 多元化的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參加者,成為重新凝聚居民的起點。
業主立案法團主席 Carmen 關注了區內事務多年,對利東邨的轉變特別感受深刻。 社區共融2025 她認為計劃不但有助法團增加與居民的接觸,促進彼此的關係,對屋邨管理亦起了正面作用,令毗鄰的漁安苑居民也期望在屋苑推行類似的計劃。 另一位社區領袖鴨脷洲利東坊眾互助社執行會長志毅哥,坦言起初曾懷疑計劃的成效,懷疑「玩嚇玩嚇」會否真的有效,豈料效果非常理想。
社區共融: 我們相信,每位兒童,
可是來到自在劇場,自閉症觀眾都會為臺上種種拍手歡呼,甚至落力唸咒語幫助主角渡過難關……那些在生活中抓不住的、微小的社交線索,經由舞臺表演放大了,把患者的同理心也呼喚出來。 「在女兒唸的小學,我看到SEN孩子的家長有多無助,但他們依然無私付出,為孩子爭取資源,而當中很多都是他們自己用不着的,真的好感動!於是我問,究竟我可以為他們做什麼?」Reddy最後把家變成補習社,課餘時間扶助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小學生。 巴基斯坦裔板球運動員簡奧沙瑪(右)在香港出生,他希望融入社會,樂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也願意教導中學生打板球。 真正的共融必須透過實踐,而且有賴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參與及支持。 只有每人具備共融的理念、抱有開放及接納態度,社會纔可培育出平等、承擔責任、尊重、體諒和接納個人差異的素質和價值觀,從而建立一個更關愛的社會。
社區共融: 計劃內容
社區共融大使計劃由30名殘疾及非殘疾人士組成,於2022年11月至12月進行為期四星期的訓練,為大使提供多項與多元及共融相關的活動和體驗,讓大使學習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往後的活動帶領參加者,共同推動社區共融。 政府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如聽覺、言語、學習或行為上有障礙的兒童)提供一系列特殊教育服務,幫助他們充分發展潛能,成為社會上有獨立和適應能力的人。 社區共融2025 「共融」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價值,確保存有不同差異的人士享有平等機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本處)在深水埗區設有逾20個服務單位。
社區共融: 5月 – 藝術充權教室:《社區舞蹈之所以政治》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與其他兒童享有同等機會在普通公營學校接受教育,有較複雜需要的兒童,或有嚴重殘疾以致不能從主流教育中獲益的兒童,則可在公營特殊學校接受教育。 嘉義市政府新開發湖子內社區,新建透天厝、公寓大廈林立,居民陸續搬入定居,市府將公園綠地及7個兒童遊樂場,委託民間專業廠商… 在SEN家長羣組中收集「一句激怒SEN家長的話」,不消一個下午,訊息已如雪花飄至。 難堪的指責、惡意的批評,以至一些善意卻莽撞的關心,都會刺痛他們,成為生活路上的障礙。
社區共融: 社區探索活動
志毅哥慨嘆現今的公共屋邨,大多已失去昔日的鄰裏情,但此計劃卻成功以遊戲玩樂為平臺,凝聚了「老、中、青、少、小」的街坊,在邨內推動鄰裏互助、促進親子關係及帶動居民參與社區,「遊戲」的魔力著實令利東邨的居民感到喜出望外。 邨內較缺乏康樂設施凝聚居民,從前每座的互助委員會辦公室就成爲了居民閑時聚首的地方。 但隨著房委會於1998年初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居民可購買或轉售單 位,增加了住戶的流轉性,而業主立案法團亦取代了互委會的角色,故鄰裏間漸漸變得陌生。 東華三院利東綜合服務中心觀察到此社區情況,亦發現不少跨代照顧的家庭,因祖父母的管教方式嚴厲,形成與孫兒關係疏離,於是中心在2013年向基金申請資助,開展了計劃,希望實踐「遊戲帶動一家親‧共建人情味社區」的精神。
社區共融: 自在劇場不是減數
希望自在劇場能在社會上普及,社會人士多關注藝術通達,讓不同能力的人參與文藝活動,在不同生活範疇享有平等和尊重。 香港現時有107萬19歲以下兒童(政府統計處, 2021),其中有約5萬名15歲以下的能力障礙兒童(政府統計處, 2021),另有約5萬名15歲以下的兒童來自少數族裔(政府統計處, 2016)。 這些兒童很多每天都面對各種偏見和排斥的情況,無法與一般小朋友一樣,融入社會,備受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共融情況令人關注。
社區共融: 社會資源
至今仍然有學生主動問起幾位主角的近況,以及有沒有機會再看等,對演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有家長於面試時劈頭就問大學入學率,潘啟祥看看學生的小學成績表,通常反問:「跟你兒子有何關係呢?」受得了的父母過關,受不了的棄權。 社區共融 計劃由記本事有限公司和活意有限公司策劃,獲影視製作人支持,在學校成立「中學生影視工作室」。 在專業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收音師等指導下,學生各司其職,連專業演員也應邀演出。 在陽光普照的星期六,公園不時傳來歡笑聲,約30名明愛聖若瑟中學學生跟巴基斯坦裔板球運動員簡奧沙瑪和多名少數族裔青年在一起,學習打板球的基本技巧。
社區共融: 親子創造自己夢想遊戲場 嘉市府邀親子設計湖子內兒童遊戲場
邱歡智説,共融也是讓不同的人有選擇、有空間,包括在劇場之內。 要體現到「傷健共融」的基本價值,實體環境的協調固然需要繼續,心靈上的工作亦應全力啓動。 惟有改變態度,減少偏見,才能建構真正「傷健共融」的社會。 議員鄭光宏讚賞市府湖子內兒童遊戲場工作坊,邀54組親子超過120人參與,請小朋友票選想要的兒童遊具,再用各種材料、創作他們對遊具想像期望,投票結果、想像創作,將成為設計兒童遊具參考依據。 現今的兒童也許不知道何謂「跳飛機」和「跳橡筋繩」,但只要到「利東遊樂園」一看,不難發現大小朋友都能投入參與這類傳統遊戲。 這類遊戲能使家庭成員打破隔膜,製造更親密的相處機會,例如有小朋友因參與「利東遊樂園」,拉近與祖父母的關係,拍下他們的第一張合照。
政府一直致力建立共融社會,讓每個人在不同生活範疇都享有平等和尊重。 本文介紹政府為殘疾人士、少數族裔、新來港人士及貧困人士提供的服務,幫助他們融入社羣。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攜手舉辦、由民政事務總署油尖旺民政事務處贊助的「共融西九社區參與計劃」已於2022年11月17日(四)完成「認識不同殘疾人士需要」網上講座。 由經驗豐富的臨牀心理學家張展圖博士講解殘疾人士的類別、心理及社交上的需要,加深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認識。 當時,英國傷健運動(PHAB Movement)創辦人瑪利羅便臣女士(Mary 社區共融 Robinson)應英聯邦信託基金會邀請訪問香港,宣揚傷健精神。 不過,最值得強調的,卻是透過提供自身實踐的機會,去改變這個不完善的社會,改善對傷殘人士的待遇 (精神及肉體上),提供一切身體健康人士所能擁有及享有的教育、就業、交友、婚姻機會,使他們可以與身體健康人士在同一的世界、社會裡一起共同奮鬥、掙扎及生活。
社區共融: 特殊學校老師的分享
親身接觸、愈早接觸和生活化的接觸,讓我們的下一代打破因彼此差異而造成的偏見,學懂互相欣賞和接納,明白多樣化和共融社會的重要。 為非華語學童而設的支援服務有適應課程、到校支援服務、學位安排和特備課程等,以協助他們盡快適應本港的學校制度和融入社會。 為促進殘疾人士的就業機會及消除工作間的歧視問題,平等機會委員會發放《殘疾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為僱主和僱員提供指引。
「想不到『玩嚇玩嚇』就能夠凝聚居民,建構社區能力。」一名地區領袖笑著分享。 透過遊戲作介入點,「跨代遊藝利東情」計劃使不少家庭加強了親子關係,並在區內打破跨代隔膜,營造歡樂和互信的氣氛,更促成了婦女互助網絡,拉攏了跨界別和跨階層的協作。 原來,遊戲就是一支魔法膠水,把社區裏零散的元件黏合起來。
社區共融: 復興昔日遊戲 建立跨代情誼
此外,一班婦女則加入了「好媽咪互助小組」,以發揮婦女間的互助精神,建立支援網絡。 社區共融2025 小組成員阿芳來港三年,她深深體會到鄰裏互助的重要性。 有一件事令她至今仍記憶猶新:「一名組員因病入院做手術,她在手機通訊羣組提及,擔心住院時沒人照顧兒子和打理家務。組員們知道後便一呼百應地施以援手,幫忙買餸、煲粥、清潔家居及代為照顧小朋友等。」阿芳指出小組雖然現時只有約15名成員,但互相幫助的力量強大。 此外,她亦分享曾協助中心派飯劵給鄰居長者,最初得不到對方的信任,但經多次嘗試後,長者最終接受了飯劵,令她感到鼓舞。 一個地方,一羣「好媽咪」不只在組裡互助與互惠,更經歷了角色轉化,由參加者成爲了義工,將關愛精神「一傳十、十傳百」。
拍攝前,計劃會安排學生到社企或社福機構開辦的工作坊認識相關議題。 本文轉載自《共融角度多面體研討會2012 講者文集暨傷健共融活動教材》,版權屬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或翻印。 遊戲場設計靈感來自陳澄波畫作,因畫作有很多嘉義風景故事,工作坊吸引54組親子超過120人參與,大家都很開心認真,規畫團隊會蒐集大家的創意,讓未來的遊戲場加美麗有趣。 建設處最近在嘉大管理學院辦2場工作坊,邀親子用手作模型,發揮想像力,想出各種有趣遊戲方式、遊戲場,以工作坊進行參與式規畫,讓孩童為自己發聲,藉手作模型創作,激發孩童對遊戲場空間想像,創作孩童心目中理想活動空間場域。 「我們是睇相佬,孩子的性格、能力、脾氣、特質毫不遺漏,綜合所有資料來分班。」諸如一個極喜歡凡事投訴的學生,會配一個語障同學;一個自小欠缺父愛的男生,會編入男老師的班上;一個很喜歡有肢體接觸的男生,則編在全男班裏。 我有牛奶敏感勞煩咖啡走奶、你有潔癖不容家裏有塵、他有嚴重鼻敏感最忌同事噴香水……多一點認識帶來多一分包容,在社區生活的你我他,日子也就過得更輕鬆安穩。
這羣年輕人有的投球,有的擊球,偶爾調換位置來回奔跑,縱氣喘吁吁仍樂此不疲。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市民在僱傭範疇不會因為種族而受到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發出的《種族歧視條例僱傭實務守則》,有助僱主在工作間消除種族歧視,以及推動良好措施。 僱主聘請殘疾人士及提供在職培訓,可獲政府提供工資補助等多項補助。 另外,就業展才能計劃亦為殘疾求職者提供職前培訓和培訓津貼。 隨着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大灣區內地城市成爲許多港澳老人養老的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