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告2014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連續9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新發生人數更首度突破1萬5千人。 每10萬人當中,就有45個人診斷罹患大腸直腸癌;平均每33.3分鐘就增加1名大腸直腸癌病例;國人千萬別輕忽。 基因檢測的結果除了當作決定治療方向的依據,也可以用來檢測是否適合使用某種療法。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結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經胃和小腸消化後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然後慢慢形成糞便,並隨著腸道的蠕動推進直腸。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外科以外:( 免疫治療
病人可能擔心電療耽誤手術時機,但不合適情況下勉強做手術,往往會適得其反。 大腸癌術後化療 另外,病人亦會擔心電療增加手術風險,其實只要兩者配合得宜,電療並不會增加手術的難度。 陳佳宏醫師依大型臨牀試驗指出,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合併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有望穩定控制疾病超過1年,患者的存活時間也有望突破2年。 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又稱為光子刀,是一種放射線治療,利用單次高劑量、少次數的治療方式,提高生物等效劑量。 在大腸癌的治療角色較少,主要用於直腸癌的治療,原因是直腸在解剖構造上位置比較固定,適合進行放射治療,不像大腸一樣容易改變位置。 幸好近年來又有新的術式發明,才改善了這羣病人的預後,名為腹腔高壓氣霧化學治療PIPAC(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
一般認為大腸癌的形成是基因改變加環境影響下造成的結果,基因不穩定使生長因子不斷被活化、組織不斷增生,最終癌化形成腫瘤。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大腸癌術後化療 即使切片下的組織型態類似,同樣的治療在不同人身上卻會有不同治療反應。 進行基因檢測的好處是,醫師可依據每個病患基因的不同而決定不同治療方向,在醫學上稱之為「個人化醫療決策」(Personalized medicine)[19]。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首先,由於盆腔狹窄,電腦掃描(CT 大腸癌術後化療 scan)解像度往往不足以清晰評估直腸癌位置及腫瘤是否已入侵周邊組織。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癌的外科手術的不同方式
收到病理報告後,顯示為大腸原位癌,切除邊際無腫瘤細胞,意思該病患成功藉由大腸內視鏡切除早期大腸癌,並且不須後續的手術或是藥物治療。 整體而言,進行基因檢測可以協助醫師判斷病人的個別化情形,提供醫師開立藥物的依據,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大腸癌術後化療 除了癌症病患,一般民眾也可以利用基因檢測瞭解自己的疾病風險,提早認識並預防疾病發生。
約10%至20%病人,在電療及化療後,腫瘤在臨牀檢查上完全消失。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此類病人可考慮採取觀察治療(watch and wait approach),以避免手術風險及對肛門功能的影響。 但有一點必須指出,病人要接受緊密監察,難免承受一定心理壓力;而一旦發現腫瘤復發,必須立刻做手術切除。 大腸癌術後化療 針對第二期高風險的大腸癌患者,以及第三期大腸癌患者,一般建議在手術後給予輔助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研究證實可降低復發風險約40%,存活率也較隻接受手術的患者明顯延長。 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又稱化療,乃利用化學藥物來破壞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化療藥物分為靜脈輸注和口服兩種,患者可能需要同時接受多於一種化療藥物治療。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直腸癌手術後返家休養及化療期間,營養怎麼補充?
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醫師會根據腫瘤大小、緊急狀況、醫師個人能力、醫院設備與團隊合作默契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手術方式,這部分牽涉到醫師的專業能力與經驗。 有三年追蹤的研究證實,病人的併發症、存活率及復發率與一般腹腔鏡類似,在腫瘤比較小的情況下使用自然孔腹腔鏡手術甚至比一般腹腔鏡效果更好[12]。 前言 大腸癌術後化療 自2007年起,大腸癌發生率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癌症之首,也是位居第三名的癌症死亡病因,男性大腸癌發生率為女性的1.4倍。
- 直腸癌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外科醫生將直腸腫瘤及附近淋巴組織切除。
- Levamisole是一種同時俱有驅蠕蟲(antihelminthic)與免疫調節(immunomodulatory)特性的物質。
- 當出現症狀時,腫瘤實際上已經在體內生長了一段時間,病情或已屆中晚期(第三或第四期)。
-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 但同時,如果腫瘤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高/錯配修復功能缺陷( MSI/MMR)這種特徵,代表較好的預後及化療療效較低,那麼就算帶有上述高危因素,都不用化療。
直腸癌和大腸癌俱以外科手術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相比之下,直腸癌手術難度更高,病人局部復發機率亦較大,而患者術後有可能喪失肛門及排便功能。 在較高風險復發的第二期腸癌,例如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腫瘤(即癌細胞不會像正常腸細胞一般形成腺狀的形態)、微細淋巴管、血管或神經線侵犯、發病時有腸塞或穿腸情況、少於十二顆淋巴核被切除、以及切口邊緣被腫瘤細胞侵犯等,便會建議術後化療。 但同時,如果腫瘤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高/錯配修復功能缺陷( MSI/MMR)這種特徵,代表較好的預後及化療療效較低,那麼就算帶有上述高危因素,都不用化療。 臺安醫院外科部主任糠榮誠說,大腸周邊還有小腸、膀胱,所以周邊的器官、血管如何保持完整,是大腸癌治療中需要注意的;直腸則距離較遠,但有肛門問題,所以更需要考慮的是患者的術後生活品質。 大腸癌術後化療 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是針對與腫瘤生長有關的受體、基因、訊息傳遞路徑,以及腫瘤血管新生因子等的藥物。
大腸癌術後化療: 大腸鏡檢查(colonscopy)與組織活檢
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分期、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以及其對治療和生活質素的期望等,制定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有時候或需結合上述多於一種的治療方法;而結腸癌和直腸癌的治療方案亦會有所不同。 當出現症狀時,腫瘤實際上已經在體內生長了一段時間,病情或已屆中晚期(第三或第四期)。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陳昭仰主任說明,有鑑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包含了許多科別的專業,為了提供患者治療的便利性,以及確保療程的制定策略符合各科醫師的專業見解,三軍總醫院特別組織多個外科、腫瘤內科等專家,組成整合性的「大腸直腸癌多專科團隊」。 讓跨科別的醫師,各自發揮專業來判斷,同時也透過每2周1次的跨科別會議共同討論,確保療程的適切性與一致性,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並減輕患者反覆往返各科諮詢的負擔。 陳佳宏醫師強調,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有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 大腸癌術後化療 建議民眾透過定期糞便潛血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揪出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術後化療: 中晚期擴散 手術難切乾淨
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是全臺癌症發生數第一多、發生率第二高、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當年因大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是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2.81%[1]。 根據國外2020年的數據,大腸直腸癌是全世界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攀升中,甚至在高收入國家中的發生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四倍之多[2]。 大腸癌術後化療 比起其他癌症,大腸癌的治療仍有發展空間,因此本文要介紹大腸癌的治療手段以及不同階段的治療目標。
大腸癌術後化療: iii.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研究指出,相對年輕患者,年長一族接受手術後一般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亦需較長時間康復。 大腸癌術後化療 曾遇過病人因心急希望盡快治療,沒有做磁力共振檢查及沒有跨學科小組會診,便直接做手術;不幸於術中發現腫瘤根本難以徹底清除,大大影響最終根治的機會。 在特定的乳癌患者中,多基因表達譜可以幫助術後化療的決定,在腸癌又如何呢?
大腸癌術後化療: 激活抗癌機能 副作用較少
對大腸癌術後的患者,因術前禁食又禁水,所以手術後當然要多補充水分。 在醫師和個管師指導之下,病友可嘗試著每小時喝水 30 c.c.,若無不適則可開始清流質飲食(Clear liquid diet)。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由2020年1月1日起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參加者先獲資助接受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如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但在盆腔狹窄空間內操作微創手術有一定難度,有醫生會利用高靈活度的外科機械人完成一些精密步驟。
大腸癌術後化療: 晚期腸癌新希望!標靶合併化療縮小腫瘤 有利手術治療
如果治療醫院採取的是多專科團隊,病人會受到團隊照顧,此時可聯繫醫院個管師,並說明副作用狀況,個管師會依據副作用進行調控。 曾有病人說,每餐想加兩片醬瓜,結果喫了醬瓜,食慾變好,病人還多喫了一大碗肉粥;另外一位病人覺得餐餐喫水煮肉,雖是健康食物,但越喫越喫不下,於是提供烤、煎、蒸或做成豆腐肉丸的食譜建議,病人覺得食物變得好喫,進食量增加不少。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葉秉威提醒,一個高品質的大腸鏡,除了大腸清腸品質,成熟的內視鏡醫師技術及經驗的判斷也非常重要,選擇適當的武器,來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瘜肉及早期癌症。
大腸癌術後化療: 疾病百科
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 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之前介紹過近接療法(brachytherapy)(詳見health.mingpao.com「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一文),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 望文生義,輻射線經導管於腫瘤表面直接照射,能針對性地大幅提升腫瘤的電療劑量,達至較佳療效。 大腸癌術後化療 每次療程約2至3小時,毋須開刀和全身麻醉,亦毋須住院,療程完畢後即可返回家中休息。
大腸癌術後化療: 不同期數 不同手術治療
至於術後輔助性化療,是為了降低腸切除後的癌症復發率,部份高風險的第二期病人,除了開刀以外會考慮加做化療防止復發;第三期的病人,因為已經侵犯到淋巴結,一定要做化療。 對於完成手術的腸癌病人來說,該怎麼喫,術後才能快速恢復體力,有助傷口癒合? 大腸癌術後化療 原則上有兩大重點,一是提供足夠的熱量,若無其他併發症,總熱量應增加 10%,以維持正常體重及正常白血球數量,保有體力對抗疾病。
罹患第一期大腸直腸癌5年存活率約為85%、第二期70%、第三期55%、第四期就只剩12%。 大腸癌術後化療2025 定期配合國健署政策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纔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腸癌已深入腸壁,甚至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仍是首選,但未必可單靠手術根治。 部分第二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應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總的來說,近年醫學界積極提倡腸癌篩查,政府亦於2016年起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因此最近這兩年已有較多腸癌在早期被發現,治療較容易,根治機會也較高,這是值得慶幸的。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所採用的方法是檢測大便隱血,當此測試呈現陽性時,醫生便會轉介病人去接受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