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的收成卻省工夫得多,因為他父母同時養雞養豬又養牛,牛糞會用作耕種的有機肥料,種出的龍眼樹大棵好看,會有人上門收購,「判給他,比如300蚊,就不用我們自己摘」。 【明報專訊】走進碗窰鄉,看見有個關上門的展覽室。 喫慣閉門羹的我們又一次巧逢休息日到訪,習慣使我們養成面對挫敗的好脾氣,這次不再在門前嘆息跺腳之餘,還能有雅興辨認周圍的植物。 在我好奇纍纍結在枝葉上的是桔是柑還是檸檬之際,同行的朱森和彭玉文卻轉眼不見了蹤影。 大埔碗窯2025 遍尋之下,看見二人俯身在一片小小荒地前,地上佈滿碎瓦,他們看得興致勃勃。
家裡平日食用的若是瓷碗,那帶孩子到這裡,就可瞭解他們手中碗的背後故事啦! 大埔碗窯2025 館裡有展板介紹陶窯的生產工序,以及碗窯村如何利用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生產出令人心醉的青花瓷。 前區域市政局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分別於1995年及1999年成立考古隊,在碗窰窰址進行考古研究調查。
大埔碗窯: 法定古蹟
香港姓馬的人不多,一支馬姓的聚落世代在這一片居住。 這支馬姓氏族便是清代遷移至此的客家馬氏的後代,馬氏承包了碗窯,慘淡經營,在這裏世代繁衍。 大埔碗窯2025 大埔碗窯 考古發掘的二區位於樊仙宮南邊臨河坡地,稱作龜地崗,亦是編號一號及二號窯所在範圍。 此範圍的窯業堆積亦多,但不如一區有較多匣砵及墊件存留,即二號窯或採用裸燒瓷器較多。
碗窯從明末始燒青花瓷,除了康熙海禁時停了幾十年,一直到1920年代都在生產。 目前住在上碗窯村和下碗窯村的原居民馬氏,都是當時燒窯製瓷業者的後人。 康熙《新安縣志》記載有「碗寮村」;至嘉慶《新安縣志》,有官富司管屬客籍村莊「碗窯」的名字,或可作碗窯陶瓷業在康熙前已有一定時期的發展,至嘉慶時已能規模化生產的佐證。 歷經明末清初的發展,碗窯產銷至新安縣(明萬曆初年,政府分割廣州府東莞縣沿海土地,置立新安縣,範圍包括今深圳及香港)及江門、新會、淡水等地,亦有沿海路運至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及印尼泗水。
大埔碗窯: 香港志
由於碗窰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佈為法定古蹟。 1995年,區域市政總署博物館聯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大埔碗窰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清理出長達30米的龍窰遺蹟,並發現從採礦到燒製各項製瓷工序的遺蹟。 大埔碗窰也因此成爲香港目前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並是南中國僅存能展現整個製陶工序的遺址。 大埔碗窯2025 發現的有儲沙池、搗煉池、淘洗池、沉澱池、碾磨作坊、水碓作坊、磚砌龍窯、各時期各式瓷器(青花為主)製胚製品等,是本地明清至民初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
- 碗窯的陶瓷業在清代(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一年)發展蓬勃,產品遠銷至江門一帶。
- 第二個,因爲它的產量很低,德化一個地方光是宋代就有一百多條窯,明清幾百條,這個地方只有一條,你要跟人家競爭海外市場的話,算了不用了。
- 調查結果對研究香港早期工業、大埔區歷史及廣東省民窰有重大意義。
若把兩處當人來看待,大埔碗窰是老人家,香港還未入中年呢。 大埔碗窰是本地歷史感最厚最重的地方,無論這位準中年人不知自己是否一定會長成那位老人,跟老人談談天多瞭解,總能獲得一些靈感或告誡,多少增長自己的歷史感,為將來做些準備。 碗窰的村民在1980年代前多以務農為生,種番薯、花生、禾,也種番石榴、碌柚和龍眼等水果。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 馬村長記得9月是摘番石榴的季節,摘好了凌晨4點要擔去大埔墟賣。
大埔碗窯: 本地工業史的一頁 客家史的一頁
加之接近大步頭(今大埔頭)這當時的大型碼頭,交通活絡。 從香港教育大學坐74K到大埔墟再轉23K小巴在碗窯路下車,就到大埔碗窯遺址所在地。 遺址在山區,山上古樹參天,野草叢生,從山上往下望,可以看到山下的大埔河,以及大埔河對岸的村落。
今天,大埔河下游有上碗窯與下碗窯兩村,即明清兩代大埔陶瓷業的製燒中心。 其地沿河往海濱地有運頭角、運頭塘,即海運貨物集散地,取道元洲仔出入大埔海。 大埔碗窰之保育沒引起太多人關心,理由是隻被視為一處地方,而非全港議題。 可是當香港所有地方的歷史文化,都因為這種理由而遭遺忘、湮滅、銷毀,所謂「全港」也不存在,而化成另一處陌生的空間,那時大家都沒資格議論了。 所以,應把大埔碗窰當是全香港去感受去思考好了,兩處可比性也太明顯了。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窯址
村長笑說路現在已被政府拉直了點,從前小孩最愛踩單車一直衝落去「白橋仔」,甚至直衝落淺河,濺起水花濕嚇小腳。 大埔碗窯 由於碗窯遺址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部分發現窯爐的地方已於1983年宣佈爲法定古蹟。 從大埔墟站前往碗窯只有兩公里,最後的一段路況蠻差,兩車對頭就得避讓好一會。
大埔碗窯: 考古發現
說起剛纔在後方撿拾瓦片,村長說小時候通山都是,他們也不當作寶,早上放牛綁在樹頭,中午放學上山拉牛喝水,把牠們綁到草還未被喫光的另一塊空地時,有空時才會挖一下。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2025 「細路哥讀不到書的,太開放,小息就去看有沒有裝到雀仔。」他們以前會自製磚頭和樹枝裝置捕捉了哥、相思雀。 大埔碗窯 「沒得養,因為我們有養貓養狗,一養就撲上去了。」所以會把捉到的炸來喫,說是物質貧乏年代下不得已的選擇。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
東南沿海遷界數十里,居民內徙,房屋建築工具盡毀,居民大多流離失所、妻離子散、乞食異鄉。 至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允許居民返回,其時新安縣入口驟減,社會貧困,經濟破壞,窯業恢復無期。 祖籍福建長樂縣(今五華縣)的馬氏移至碗窯,毅然接手窯業,開始碗窯第二階段生產。 據說馬氏族人在乾隆年間,陶瓷生產不太順利,故從長樂請來他們家鄉信奉的行業神樊仙樊進德(明朝人),在龍窰口山坡上,建立早期的樊仙宮,經過歷次修建,最後才遷到現址。 大埔碗窯 彭玉文說地上許是村民傾倒的次貨,便蹲下來,東張西望,撿起了另一塊顏色近似的,比對拼合,奢想可以重新黏合成一個完整的青花瓷。 朱森看了一眼,笑說那只是普通瓦片而已,便轉身再撿起一塊。
大埔碗窯: 街知巷聞:敗瓦遍地 大埔碗窰史等待撿拾
本地市場在哪裏呢,大概就是新界到深圳的興安,興安周圍應該也沒有什麼窯址,大概就是用來供應這個小小的範圍。 大埔碗窯2025 碗窯所在臨近大埔河下游,水量足夠,河谷沿山林而上,樹林茂密,斬柴伐薪用作窯爐燃料,山地瓷土礦大量,兼有高嶺土礦脈。 從碗窯瓷燒技法及青花製品特色估算,窯場師傅或多來自福建彰州、粵東北大埔等地。 香港新界大埔,清中葉以前稱作「大步頭」或「大步」。 古有媚川都,早自五代十國後期開始,即大步海(大埔海)採珍珠上供朝廷,與廣西合浦採珠齊名,至明初因產量枯竭及擾民過甚而停止。 到了20世紀初期,據說碗窰的陶泥已幾被挖盡,同時被內地生產的廉價產品爭奪市場,碗窰無利可圖,1932年終告停產,廢置的舊窰基址後來被建為民房。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窰窰址
訂閱電子通訊 大埔碗窯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由遺蹟附近可步行至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多是清幽山徑伴著馬路,景色不多,但行至鉛鑛坳,可觀賞大埔全景。 路程頗長,需時約5個小時,腳骨力不夠的小朋友就不建議啦!
大埔碗窯: 香港大埔碗窯窯址
清朝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朝廷執行遷海令,所有沿海居民須內遷五十里(一里約500米),香港本區全部居民被迫遷回內陸,家園盡失,碗窰的陶瓷生產驟然停頓。 大埔碗窯 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朝廷允許復界,雖有文氏族人紛紛回遷大埔,但碗窰的窰場仍然荒廢。 同一研究稱,碗窰現行保育措施不足,難以揭示其文化意義,旅遊及教育設施不足使潛力未發揮,都是路人之見。
大埔碗窯: 考古發現
若孩子高小或以上,這纔好帶他們行此路線,的確有點累人。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窯窯址
為了響應村民們建屋的需求,2010年考古學家在龜地崗範圍進行田野調查,評估修訂了龜地崗保留區的範圍,縮小至龜地崗山丘的主體邊緣和北側的河道;與窯業生產無關的遺蹟現象,被劃在保留區邊界之外。 展覽介紹碗窯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如欲進一步瞭解碗窯遺址,可詳閱大埔碗窯窯址單張。 碗窰遺址總面積超過五公頃,但只有1,500平方米被劃為法定古蹟。 [3] 公元2010年,碗窰展覽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位於大埔墟西南面的碗窯鄉,由於附近山崗蘊藏豐富的瓷土礦,而且樹木茂盛,水源豐富,自明代(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六四四年)開始,已有文、謝二姓族人經營窯場,生產青花瓷器。 大埔碗窯一帶所蘊藏豐富的高嶺土、高嶺巖等製瓷原料。 大埔碗窯 此地臨近河流,可借水力推動水輪車,並帶動水碓運作。
大埔碗窯: 大埔碗窰窰址
展覽館的旁邊是樊仙宮,供奉廣東長樂的陶瓷祖師樊大仙師,是香港唯一供奉陶瓷業神祀的寺廟。 樊仙宮旁的山邊,被綠色圍欄保護的,就是窯爐的遺址。 走近遺址一看,地下全是各種瓷片、窯具、匝缽,遺存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