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爲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 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稱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爲中心)。 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爲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現時大埔舊墟墟市已經消失,發展為住宅區,區內屋苑主要興建在1990年代,是大埔新市鎮較後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 惟保留大埔舊墟天后宮,成為大埔舊墟的遺留痕跡,現存內街「舊墟直街」更保留舊墟的地名,從這些線索都可略知舊墟過去之地理位置。
這間上海麵店的炸豬扒、炸雞翼絕對是名物,豬扒出名厚身大份、新鮮炸起,價錢夠抵。 不要豬扒雞翼的話,也可以選炸菜肉絲、牛丸、牛腩牛筋、菜肉雲吞等配料。 除了上海麵外,店舖還有其他飯和粉麵選擇,如沙爹肥牛炒米、海鮮炒烏冬、炒河、咖喱飯等。 這間餐廳以牛雜、牛腩粉麵為主,牛丸、牛肚、牛筋、牛沙瓜等材料都一應俱全,還特有沙茶安格斯牛肉飯,和多種特色小喫。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8.Billow
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合共佔地約12,000平方米,地下及一樓為街市,設有260個檔位,是香港最多檔攤的街市;2樓為熟食中心,設有約40個檔位。 大埔綜合大樓毗鄰大埔社區中心和寶鄉邨,設露天平臺,可讓街坊休憩。 現時大埔舊墟墟市已經消失,發展爲住宅區,區內屋苑主要興建在1990年代,是大埔新市鎮較後期的私人屋苑集中地。 惟保留大埔舊墟天后宮,成爲大埔舊墟的遺留痕跡,現存內街“舊墟直街”更保留舊墟的地名,從這些線索都可略知舊墟過去之地理位置。 區內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廈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園、翠林閣、富善花園、美菱居、富萊花園、榮暉花園、榮明花園、麗和閣、美豐花園、榮麗苑、美新大廈、美利大廈、粵發大廈、富昌閣、安樂樓、華安樓。
民建聯認為為了配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墟市亦各有文化特色,既需要保育,亦需要注入新的元素。 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協助下,研究團隊舉辦多場地區工作坊,諮詢居民、商戶及學生等意見。 最終建議在大埔墟廣福橋旁建一座人車兩用橋樑,以加強新舊區聯繫,建議獲得有關部門接納[2]。 以大埔街坊身份,帶大家尋找大埔美食老字號,散步大埔墟及大埔市中心。 大埔美食繁多,散佈市內各處,由豬扒麵到魚蛋粉,由雞批到燒賣,由鹽焗雞到咖哩,這次就行了8000步,連結多間大埔食店。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14.粉果佬
富善街是區內一位街坊推薦我必定要去的,它大約在林村河旁邊,人稱「紅橋」的廣福橋附近,富善街很短,全長僅150米左右,街道兩旁都是街市小檔攤,中間有一座文武廟,門前寫著「永佑太和」。 除了蔬菜、海味和各種乾貨濕貨外,其中幾間小食店也極富特色,區外人未必知道。 只是短短一條街,就有栗子雪糕、低糖砵仔糕、馬仔、花生糖和樽仔奶茶等。 其實「高山」餐牌只得兩樣招牌小食,就如店名所寫一樣,粉果和燒賣,獨沽兩味已成功留住大埔街坊的胃!
文氏亦乃新界五大氏族,明初分別在大埔泰亨和元朗新田一帶定居。 爲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在隔河另設太和市,即今富善街。 同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落成,並以此爲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陸路交通。 林村河北岸有一條“舊墟直街”,便可略知“大埔舊墟”的歷史位置。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3.V.W Vegan Cafe
後來因爲族羣人口增加,除了大埔頭,還分遷到元朗屏山、廈村、屯門紫田村、粉嶺龍躍頭、沙頭角萊洞及大嶼山塘福等多個聚居地,勢力顯赫。 大步墟,即今大埔舊墟,建立源於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鄧族。 後來因為族羣人口增加,除了大埔頭,還分遷到元朗屏山、廈村、屯門紫田村、粉嶺龍躍頭、沙頭角萊洞及大嶼山塘福等多個聚居地,勢力顯赫。 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是大埔老食店的集中地,個人最愛的是世記上海麵,幫襯多年,由廿幾元一碗食到如今44元。 世記的豬扒麵是大埔名物,我通常每次去都叫豬扒拼菜肉雲吞米,有時想啖啖肉就會叫豬扒拼雞翼。 大埔billow小白鷺餐廳位於小白鷺湖互動中心,佔地3,000呎,餐廳設戶外座位,可以望到整個白鷺湖景觀。
-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2],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 這次行了大埔墟及大埔中心一個圈,想不到原來都有8000步。
-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 「冷」讀音為打冷的「冷」,跟打冷一樣同是潮州產物,邊位如一個「兜」那樣鬆脆,包覆著牛油、砂糖、花生碎和椰絲,再對摺起來,像極夾餅那樣,卻多了一份外脆內軟的口感。
- 往大埔墟站方向的九巴71K線,以及大部分途經此段運頭街北行的專綫小巴路線均不停此站,乘客請於鄉事會街上落。
除了魚蛋、魚皮及魚皮有水準,欽記的特色是鴛鴦都底,個人喜歡欽記的申米麵,即時申米溝麵。 為於大埔墟街市熟食中心的平記竹昇麵,麵條要每天壓兩至三小時而成,而且只放很少鹼水,麵食落有很香蛋味,而且特別彈牙。 蝦籽鋪滿成隻碟,雲吞傳統,較為細粒,一啖一粒都幾滋味爽口。
大埔墟直街: 名稱辨析:「大埔墟」、「大埔舊墟」與「太和市」
區內的黃地垌發現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磨石器,到了距今約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則在元洲仔和鹽田仔發現。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大埔墟直街: 大埔煲仔飯代表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橫過廣福道,接運頭街走,再望多一眼陳漢記,就回去港鐵站。 這次行了大埔墟及大埔中心一個圈,想不到原來都有8000步。 雖然大埔中心有很多巴士線,又有接駁巴士去大埔墟港鐵站,但反正飲飽食醉,收穫豐富,不如做做運動,行回去港鐵站。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Cafe
大埔墟(英語:Tai Po Market)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墟市;大埔舊墟(英語:Tai Po Old Market),則是香港現已消失的墟市,兩者都是位於新界大埔。 現時大埔舊墟(位於林村河以北,汀角路以西,大埔舊墟天后宮附近一帶地方)已完全成為住宅區,墟市已經消失。 大埔墟(位於林村河以南,廣福道兩旁)則仍然有墟市富善街(原稱太和市,以文武二帝廟為中心)。 由於大埔舊墟墟市消失,卻仍留其名,因此一般人會將大埔舊墟與大埔墟混為一談,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大埔墟直街: 大埔熟食中心
老闆賣燒賣粉果已經四十多年,燒賣由鯊魚肉等人手打成,而粉果則有粉葛、豬肉和芹菜餡,順帶一提,其辣椒油只消幾滴已經好辣,嗜辣的朋友一定要加。 大埔墟直街2025 大埔墟直街 提到大埔林村,相信大家都會諗起許願樹拋寶碟,絕對是繼年宵花市後農曆新年最盛大活動,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畫面彷彿歷歷在目。 今次要介紹的是位於林村的 「植物園」Botanic Union,以出售不同種類的多肉植物與開設工作坊為主,教導大家如何裁種。
大埔墟直街: 路線資料
繼續專注介紹大埔的散步路線,上兩次的路線偏重自然景色,今次受「田泰安生日快樂」的九龍沙嗲牛路線啟發,以大埔美食串連成散步路線,集中行大埔鬧市。 大埔的新食肆如雨後春筍,但亦有一些屹立區內多年的老字號食店,我由細食到大,值得與大家分享。 按明朝史籍記載,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湧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 大埔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的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 3,000 人於「大步海」(即吐露港)採集珍珠,並設置「媚川都」。 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才明詔罷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式微。
大埔墟直街: 大埔墟
東記其實都好味,只是個人口味較喜歡世記,所以幾乎每次都以世記為首選,除非那天世記休息,那就去東記。 世記太子女早前公佈,一家人會移民英國,在3月交接期會將世記交給員工繼續經營。 大埔墟直街 趁仍然是舊人打點,我趁「行路Fantasy」這個機會去食碗豬扒麵。
大埔墟直街: 香港巴士大典
區內主要屋苑和住宅大廈有:太和中心、翠怡花園、翠林閣、富善花園、美菱居、富萊花園、榮暉花園、榮明花園、麗和閣、美豐花園、榮麗苑、美新大廈、美利大廈、粵發大廈、富昌閣、安樂樓、華安樓。 大埔墟直街2025 林村河北岸有一條「舊墟直街」,便可略知「大埔舊墟」的歷史位置。 位於大埔區的北約理民府管理的地域包括了今日的大埔區、北區、元朗區、屯門區及沙田區,但不包括九龍水塘以西的地域及西貢北(當時屬南約)。 1948年元朗區從北約分拆;到後來1970年代,沙田區在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之時自立成為單獨一區;最後是北區於1980年獨立成區。 在鄰近地區當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族羣也曾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鋪,當然也屢遭鄧氏的阻撓。
大埔墟直街: 大埔墟美食餐廳推介 牛扒放題/麻糬波波/甜品小食/日式刺身丼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 大埔創新園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地,是香港首個創新園。 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大埔墟直街2025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老字號集中地1:大埔墟街市
牛雜同樣是必食之選,湯底是牛骨清湯,再撞上滷水汁,肉味中帶陣陣滷水幽香。
大埔墟直街: 大埔豆腐花之選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 大埔墟直街2025 大埔墟直街2025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市政大廈對開的「大埔墟街市」巴士站隨後啟用,不少停靠鄉事會街的路線改停此站,以紓緩鄉事會街恆常擠塞問題。 座落大埔墟大埔運動場舊址[註 1]的「大埔綜合大樓」於2004年9月1日正式啟用,內設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大埔公共圖書館及大埔墟體育館,是一幢樓高七層的多用途市政大廈。
大埔墟直街: 大埔區
餐廳主要提供輕食、甜點與咖啡為主,對於想要度過休閒週末的朋友,絕對是非去不可的大埔好去處。 大埔墟直街 大埔舊墟是大埔另一個美食集中地,但老字號不多,很多都是近年興起的餐廳。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冷」讀音為打冷的「冷」,跟打冷一樣同是潮州產物,邊位如一個「兜」那樣鬆脆,包覆著牛油、砂糖、花生碎和椰絲,再對摺起來,像極夾餅那樣,卻多了一份外脆內軟的口感。 本來是廣福邨冬菇亭小店的「燒賣佬」,因領展翻新工程而慘遭逼遷,許多老店因而結業,令街坊依依不捨。 大埔墟直街 事隔一年,「燒賣佬」終於回歸廣福邨,以「高山粉果燒賣」之名在今個月重新出發,開業首日已有大批街坊排隊幫襯!
大埔墟直街: 大埔一日遊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爲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埔舊墟(包括汀太路、大埔太和路及汀角路所包圍的地區)及大埔墟(包括廣福道沿線地區)爲範圍。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到了20世紀後半葉,大埔舊墟完全消亡並重建爲現代化住宅區,大埔剩下一個墟市,太和市正式繼承並使用“大埔墟”之名。 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殖民政府在太和市附近修築車站,並命名爲「大埔墟站」,進一步確立了太和市享有「大埔墟」之名的地位。
大埔墟直街: 大埔舊墟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 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大埔區議會屬下設有5個委員會,負責區內的工商業、環境工程、文娛康體、社會服務及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事務。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2],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文氏亦乃新界五大氏族,明初分別在大埔泰亨和元朗新田一帶定居。 為了跟大步墟抗衡,文氏在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約、翕和約、集和約、樟樹灘約、汀角約、粉嶺約),在隔河另設太和市,即今富善街。 同年橫跨林村河的廣福橋落成,並以此為界,大大改善了大埔的陸路交通。 大埔墟直街 英國租借新界以後,在1913年於太和市興建大埔墟火車站,太和市逐漸取代大埔墟的地位,所以太和市後來被稱為大埔墟,而原來的大埔墟(大步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9. 蕃滿門
園內有吊椅、韆鞦、巨型多肉植物區等,並塑造出一種慵懶的小清新氛圍,作為近期IG打卡大熱,吸引許多喜歡植物的朋友爭相前來。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埔舊墟(包括汀太路、大埔太和路及汀角路所包圍的地區)及大埔墟(包括廣福道沿線地區)為範圍。 大埔廣場是另一個大埔美食老店雲集之地,在地下的沙隴餐廳、花果山小食店、咖喱至尊、東江雞……全部由細食到大。 個人很喜歡咖喱至尊的咖喱,通常去到都會叫咖喱牛腩飯,它的咖哩用來撈飯一流,有時外賣個咖喱牛腩剩餸回家,可以食到兩三碗飯。 在昌運商場地下有間西餐廳叫大榮樺,時常排長龍,舊同學約食飯經常去之地。
大埔墟直街: 大埔之寶,電影場景,蘋果批
餐廳主打多國菜,將西餐加入不少自家創意,例如有燒虎蝦龍蝦汁意粉、海膽燴意大利飯、澳洲斧頭扒等,選擇夠多而價錢合理,大家不妨網上預約前往一試。 大埔墟直街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5]。 「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16]。
大埔墟直街: 大埔美食推介2023|14間必食餐廳 隱世街市豬油撈麵+爆餡糯米餈
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向來是不少本地饞客的搵食勝地,今次要介紹的是位於二樓的「李記咖啡奶茶」。 城中有不少精緻且打卡-able的西多士,誰猜到西多士居然無餡勝有餡,李記的西多士厚薄適中,口感軟綿不膩口,搭配適量煉奶與牛油香甜又美味。 大埔墟直街 其實昔日的砂糖夾餅、飛機欖、菲林卷等地道小食隨年月消失,難保有日這份傳統都會漸成追憶,「集體回憶」讓人著迷因其背後情懷,若然週末有空,不妨走入大埔品嚐一份傳統西多士。 2014年民建聯獲香港建造商會研究基金撥款,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
1595年(明萬曆廿三年),龍躍頭鄧氏在林村河以北一帶的地方(即現在大埔舊墟附近)建立「孝子鄧師孟祠」(通稱「鄧孝子祠」,現已不存)。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鄧氏族人向新安知縣申請在「鄧孝子祠」旁建墟,名義上利用該墟收入續祠的香火之用(當時以商業謀利,常以此作名目)。 當時大步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是九龍城和深圳墟之間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擁有面臨大步海(現稱吐露港)這漁港,所以成為一個優良的經商地。 大埔成為區內水上交通樞紐,有客船來往多個地點,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 在鄰近地區當中,大埔以北的泰亨文氏族羣也曾計劃在大步墟建屋及開設商舖,當然也屢遭鄧氏的阻撓。
大埔墟直街: 行路Fantasy|輕鬆串遊大埔美食老字號 街坊帶路尋找大埔好味道
以前那裏曾經開過一間彩虹甜品,令大埔掀起一陣飯後食糖水的潮流,那時大埔周圍都有糖水甜品店,開得成行成市,但如今很多都結業了。 小時候覺得紅洋蔥的上海菜非常美味,可惜已經結業多年,至今仍無法找回紅洋蔥回鍋肉的味道。 如今想在大埔食街坊味道的上海菜,南盛街都還有一間,就是三寶勝上海美食。 為方便區外朋友,這次路線以大埔墟港鐵站A出口為起點,沿火車路旁的有蓋行人路走,約5分鐘接南運路,穿過火車天橋底,橫過運頭街,就行到第一站大埔墟街市及熟食中心。 大埔人習慣叫它「新街市」,因為以前有個舊的臨時街市,現址已改建為寶鄉邨,而以前的球場就興建成新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