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及銀行等服務[3],主要分佈在德輔道中及林士街大廳內[2]。 上環去北角2025 上環去北角2025 此外,上環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等[3];而近B出口位置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4][5]。 上環去北角2025 上環去北角2025 在聖保羅堂幼稚園(北角)上週通知家長停辦消息後的第一日上課日,家長如常帶小朋友上學。

  • 後來新巴孤注一擲,迅速為路線空調化,以及包裝為「捷徑王」向外推廣,結果吸引大批乘客,取得空前成功。
  • 中藥店林立的文鹹東街與文鹹西街,有「南北行」之稱 ;海味店則集中在德輔道西一帶,老一輩稱呼該區為「三角碼頭」。
  • 上環站月臺較其他市區線車站月臺長約40公尺,曾長年誤傳為隧道圖則設計失誤所致,但真實原因乃當年德輔道中已滿佈建築物,興建上環站通風口及站體結構時相距較遠,因此需透過延長月臺長度以打通兩處[來源請求]。
  • 可惜,當中巴專營權結束,最賺錢的10號線也告落入城巴之手,新巴取得的西區港島路線,就只有本路線。
  • 過海路線之間免費轉乘必須在荃灣(只限930系列路線)或港島轉車,若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轉車只可享有$5.0轉乘優惠。

歷史上,上環屬於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裡的其中一環,據古籍記載,上環範圍由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起至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為止[來源請求]。 上環去北角 根據一宗消防局與著名茶樓得雲茶樓(現址已重建成新紀元廣場)的訴訟,由於整條文鹹東街屬上環區,故在皇后大道中以北中環以永和街為界線,永和街以西屬上環。 上述列表內容為截至2023年10月的掛牌車資料,轉載自hk2007.buscess網站。 如要查詢路線的掛牌車輛調動,請參考hk2007.buscess網站中的詳細資料。

上環去北角: 車站樓層

今早帶就讀K1級孫兒上學的家長黃先生表示,不擔心轉讀位於中環的分校。 上環(英語:Sheung Wan)[註 1],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中,上環於區議會設有兩席議員,分別名為上環選區及東華選區,而信德中心至無限極廣場一帶則屬鄰近的中環選區。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新界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港島方向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上環站的前身是於1967年9月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所提及的港島線上環街市站。 而在1970年的方案中,同時建議在上環街市站興建東九龍線林士站,成為現時上環站雛型。 另外,車站2號月臺(往堅尼地城)亦是港鐵極少數沒有設置行車隧道牆壁廣告燈箱的地下中途站,自西港島線啟用後至今仍未有加裝。

幹諾道西為當時的食米批發中心;德輔道西一帶則是海味和鹹魚的集散地。 上環去北角2025 由1850年代開始,隨著太平天國之亂中逃難華人帶來資金和營商經驗,上環發展成華人主要商貿區。 蘇杭街和文鹹西街由於接近當時海邊的三角碼頭(1號線1933年前的總站),故成為了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幹諾道西為食米批發中心,德輔道西電車路則是海味和鹹魚集散地。

上環去北角: 交通資訊

家長黃先生育有一名就讀幼兒班的孫兒,他指中環分校交通方便,會考慮轉校;家長劉先生指,兩校有不少交流活動,相信不難適應。 兒子就讀高班的家長劉先生表示理解,「(停辦)是可惜的,但也沒有辦法,大家都知道近年的一些改變」;來自福建的家長蔡女士稱,學校上月已傳出停辦消息,故收到電郵通知時未感意外。 她又指,學校將有安排參觀中環分校,不過她之後有搬家打算及未確定地點,故未有計畫轉到中環分校。 她又表示,如一早知悉停辦,也會繼續選擇這間幼稚園,因為小朋友不會說廣東語,但老師仍會耐心會用普通話交流。 中藥店林立的文鹹東街與文鹹西街,有「南北行」之稱 ;海味店則集中在德輔道西一帶,老一輩稱呼該區為「三角碼頭」。

校方昨未有回應記者提問,上週通過電郵交代停辦原因,指受疫情及移民潮影響令學生人數大跌,教育局未能提供全數學校租金津貼,導致營運出現赤字,經過多番努力及審慎考慮後作出合併決定,北角分校明年9月正式停辦。 上環去北角2025 本港出生率持續下跌,營運逾10年的北角聖保羅堂幼稚園(見圖)將於明年9月停辦,並與中環分校合併。 記者昨走訪該校,有高班學生家長表示理解校方停辦決定,「大家都知道一些改變」,相信校方會盡力協助學生過渡至新校。 家長劉先生的小朋友就讀K3,對於停辦表示:「一定係唔捨得,咁啱好彩佢係K3,下年就剛剛好。」對於安排轉讀中環分校,他認為由於以往經常在該校有學生活動,相信學生適應不會太困難。

上環去北角: 上環

大部份港鐵站內的大堂都設有街道圖,指示出港鐵站鄰近的酒店、文娛設施、購物中心、主要大廈及其最近港鐵站出入口。 在西環及堅尼地城的港島路線,自1993年起便先後落入城巴之手,中巴在1998年9月1日專營權結束前,僅存的西區港島路線,就只有10號線及本路線。 可惜,當中巴專營權結束,最賺錢的10號線也告落入城巴之手,新巴取得的西區港島路線,就只有本路線。 上述三條路線於1984年2月13日合併成5C線,往返灣仔碼頭及堅尼地城;其後於1986年5月23日改稱5M線。

上環站月臺較其他市區線車站月臺長約40公尺,曾長年誤傳為隧道圖則設計失誤所致,但真實原因乃當年德輔道中已滿佈建築物,興建上環站通風口及站體結構時相距較遠,因此需透過延長月臺長度以打通兩處[來源請求]。 在車站安裝全高式月臺門之前,多出來的月臺邊緣曾設有欄杆,防止乘客在該處候車或墮軌;後來前地鐵為車站安裝全高式月臺門時改以玻璃幕牆替代。 中環(港澳碼頭)、中環(永和街)、中環(林士街)等總站均位於上環範圍內,卻稱為中環,原來是因為中巴懶惰有關。 香港開埠初期,上環為華人平民住宅區,缺乏長遠規劃,區內大部分道路設計比中環舊區更狹窄,大多屬單向行車。

上環去北角: 主要道路

至2006年與9號線的Enviro500 12米(ATE)對調,以應付此路線的上斜路段。 2011年起加入富豪B9TL(為配置歐盟五型的AVBWU,於2021年2月因其他路線啟用e度嘟電子支付系統而重新加入,2013年配合619X線增加班次,加派一輛來自113線的AVBW,於2022年8月重新加入,至翌年6月再次撤離)行走。 同年12月起更加入全新出牌的Enviro500 MMC 12米(ATENU)取而代之。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一小時半內轉乘上述路線,或由上述路線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1.00 的折扣優惠。

上環去北角: 交通

今日(20日)為校方通知停辦後的首個上課日,家長如常帶小朋友上學,校方今日(20日)未有回應停辦事宜,《香港01》正向校方查詢有關事件。 此路線在1998年改為九巴及城巴聯營及改為全空調服務,九巴全線改派11米巴士(利蘭奧林比安 AL、富豪奧林比安 上環去北角2025 AV)。 1999年改派12米巴士(丹尼士巨龍 3AD及富豪奧林比安 3AV)行走。 上環去北角2025 2001年起加入富豪超級奧林比安 12米(JX牌3ASV、2004年改派配置Wright車身的AVW)取代所有非低地臺巴士。

上環去北角: 港鐵特惠站

港鐵港島綫西延通車後,此路線遭多次重組及大幅削減服務,先後縮短至石塘咀和上環。 此路線於中巴營運末期屬「雞寶套餐」路線之一,主要使用丹拿珍寶、利蘭勝利二型等較殘舊的非空調巴士行走;隨著丹拿珍寶退役,丹尼士禿鷹11米(DM)、都城嘉慕威曼都城12米(ML)等較大型的非空調巴士方於此路線出現。 另外,雖然此路線於1996年正式獲派空調巴士行走,但早在九十年代初已間中有單層空調巴士行走此路線(用車為都城嘉慕威曼都城騎士〔CM〕)。 另一方面,由於東九龍區人口增長放緩及落實搬遷啟德機場,東九龍線的落實一直遙遙無期,而林士街的東九龍線預留月臺亦一直空置。 上環去北角 1990年,政府更在《香港運輸政策白皮書》提及東九龍線原有過海路段由機場快線取代,並重新規劃東九龍線,意味著林士街月臺則會無用武之地。 上環站共設有10個出入口,主要往返上環及中環的主要商業中心區及其他周邊設施。

上環去北角: 服務時間

自1843年,上環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外國人則住在中環。 上環去北角2025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羣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下環。 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羣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上環現址相近。

上環去北角: 行車時間

值得一提,18這個編號,已是第四次使用,第一代18線於1961年9月16日起投入服務,往來山頂至加列山道,1962年4月6日起停止服務。 上環去北角2025 第二代18線於1962年5月20日起投入服務,往來淺水灣至南灣,袛於泳季假日行走,因六七暴動而停駛,暴動後沒有重投服務。 上環去北角 第三代18線於1974年8月26日起投入服務,往來黃竹坑至田灣,1975年1月1日起更改編號為78,現在再重用。 另外,初時本路線在巴士站牌是以黃底紅字顯示路線編號,由2010年5月起,本路線取消「黃牌快線」稱呼,巴士站改以紫底白字顯示本路線編號。 過去中巴派出雞寶套餐一類舊款巴士行走此路線,且班次疏落,忽視潛在客源。 後來新巴孤注一擲,迅速為路線空調化,以及包裝為「捷徑王」向外推廣,結果吸引大批乘客,取得空前成功。

上環去北角: 港鐵路綫圖

經1993年26新里程一役,中巴在西區的港島北岸路線只剩下流水線10和此路線,昔日西環大本型頓時黯然失色。 上環去北角 至於城巴接辦5、5A、5B及10X線後,屢次加強服務,並廣開分支路線,西區早已成為城巴迎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橋頭堡。 此路線曾是深受新巴器重的「捷徑王」,更衍生出輔助路線18P與特快路線18X。

上環去北角: 服務時間及班次

由本路線往北角方向於上車後 90 分鐘內轉乘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兩程總車費為 $12.80(第一程於維園道或以前上車)/本路線之車程為免費(第一程於永興街或以後上車) ;由上述路線往港島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本路線往上環方向,兩程總車費為 $13.70。 但隨着尖沙咀中港碼頭陸續提供來往澳門的航運服務,信德中心的港澳碼頭就不再享有這個專利,此外上環信德中心的天台設有直升機場,提供來往香港至澳門的直升機客運航線。 為免興建林士站時影響上環站的運作,前地鐵公司於興建上環站時已於林士街地底預留了車站大廳及月臺。 林士站亦設有車站控制室(現用於上環站)、完整的大廳、商店及客務中心等,具備獨立運作的條件。 1850年代開始,太平天國之亂中逃難華人帶來資金和營商經驗,上環發展成華人主要商貿區。 蘇杭街和文鹹西街由於接近當時海邊的三角碼頭,故成為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

有家長表示會轉讀中環分校,不過擔心路程較遠,需花半小時乘車前往。 有家長則指學校將安排參觀中環分校,但因有搬家打算,未計畫轉到該分校。 基於醫院收費高昂,華人亦不信任西醫,故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公務員和警務人員。 當香港大學於1911年成立,國家醫院成為教學醫院,直至瑪麗醫院於1937年在薄扶林落成後才逐漸退役。 之後,建築物分階段重建,包括於1955年落成的「贊育醫院」、1960年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及1980年的「菲臘牙科診所」。 本路線在新巴接辦後不足一年,客量急升90%,原本一條客量奇低的中巴路線,在新巴手上可以起死回生,成為了新班主手中的重要皇牌路線,短短一年間由中巴時代乏人問津的「頹線」晉身成為新巴其中一條皇牌路線。

上環去北角: 香港巴士大典

轉往西區、半山區及小西灣路線的優惠,只適用於第一程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或之前各站登車的乘客。 該月臺現為車站通道的一部分,設有4組共8條電扶梯連接東大廳及車站月臺,預留作為列車停靠的部分已於2010年8月被完全封閉。 此月臺曾傳言因在建築時鬧鬼而被廢用,加上偶然發生自殺事件,鬧鬼之說在1980至1990年代經常不脛而走[來源請求]。 而在東大廳的擴建及翻新工程完成後,預留月臺軌道部分已被牆壁完全永久封閉,並增設樓梯連接月臺。 校方將安排家長參觀中環分校,瞭解校園環境及設備,現時就讀幼兒班及低班的學生,可選擇報讀該校繼續學業。

上環去北角: 路線資訊

其時城巴車隊已全面空調化,故此路線易手後亦立即改為全空調服務,主要派出利蘭奧林比安(3XX)及丹尼士巨龍(8XX)等12米非低地臺空調巴士行走。 而為提升此路線之競爭力,城巴將投入服務不久的市區版丹尼士三叉戟(22XX)投放至此路線作主力,並與同樣往返堅尼地城及北角,亦已於1999年4月全冷的18線,以較新用車,更多次加密班次,以圖與該路線爭一日之長短。 城巴當時更在此路線電牌加上「全程只收 $3.4 ONLY」的字樣,宣傳此路線車費低廉,較諸18號線廉宜,吸引不少乘客乘搭[68]。 不過,行走此路線的22XX在兩年多後的2001年8月3日全數調離此路線,派往619、690等過海路線行走;此路線則改派富豪奧林比安(3XX-6XX),回復以非低地臺巴士為主力。 上環站與中環站同樣位於中西區的商業區內,鄰近設有多個私人企業、公共機構與政府部門的辦公室,故此繁忙時間車站均會湧現眾多上下班乘客。 加上車站鄰近港澳碼頭、孫中山史蹟徑、海味街以及多間百貨公司,因此無論在平日繁忙時間或公眾假期,上環站的出入閘使用率高。

2017年5月,兩輛Enviro500 MMC 上環去北角2025 上環去北角2025 Hybrid(8400、8401)試驗期正式完結,可派往此路線行走。 2023年城巴新巴專營權合併,前新巴的同款巴士(5600)亦被調往此路線,以及1、5B及5X線行走。 乘客在電車前閘下車時,可使用電子支付方式、八達通或現金繳付車資。 另一家長蔡小姐稱,一個月已在家長羣組聽聞學校停辦的消息,上一週則收到正式通知。

上環去北角: 港鐵

而荷里活道及摩羅街一帶,以古玩店著名,吸引不少中外遊客在此尋寶。 直到過海隧巴300線開辦、隨後延長至金龍中心外,九巴正式確定「上環」稱呼,後來加入營辦該路線的中巴纔在新冷馬加上「上環」的紅底白字布牌。 上環去北角 上環區主要幹道包括幹諾道西及林士街天橋(四號幹線)、德輔道西(電車路)、皇后大道西及荷李活道等,而大多數路線主要途經德輔道西或皇后大道西,特快路線則利用幹諾道西或林士街天橋為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