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關錦鵬1992年執導電影《阮玲玉》,將阮玲玉的生平事蹟拍攝成電影。 在到處都是車房的地方,看到這幅優雅的壁畫,反而有一種有趣的違和感,吸引影迷去朝聖。 土瓜灣站相片 港鐵稱樓宇結構安全,但只有兩頁紙以解釋事件而未有公開土瓜灣站沉降數據,亦無正面回應傳媒揭發的沉降問題是否屬實[30]。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9]對沙中線的最終方案,車站會與原計劃中的宋皇臺站合併(當時分別稱爲“馬頭圍站”及“土瓜灣站”),並命名爲馬頭角站。 但在2007年7月的運輸及房屋局的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車站及宋皇臺站。
牛棚藝術村最具特色、最標誌性的便是以紅磚建成的維多利亞風平房,鋪瓦的屋頂、通花鐵欄裝飾、木造的天花橫梁、磚砌煙囪,充滿殖民時代的歷史氣息,2009 年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土瓜灣以往稱作土家灣,名字源由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是說法是昔日這裏的海心島外形像土瓜,亦即番薯,因而得名,也有另一個說法是以前的居民主力種番薯而命名,不過現今已無從考究。 申請獲批覈後,你將於申請日起計四至六星期內,收到由八達通卡有限公司發出的新個人八達通及印有啓動新八達通指示的信件。 自1998年啟德機場關閉後,有不少新私人屋苑在土瓜灣落成,也有不少工業租戶陸續遷往九龍東之新蒲崗、九龍灣、觀塘和油塘等。 不過近年不停重建下,不少老街坊被迫搬走,老店亦難敵昂貴租而結業。 而香港中華煤氣表示證實有4條喉管沉降超出上限:一處接駁位出現滲漏;而其中兩處須更換成韌性較強的聚乙烯管:一處是聚乙烯管,因此毋須更換;而另一處沒有用戶,因此關閉喉管隔離。
土瓜灣站相片: 車站色系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站臺及大廳的自動扶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米,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而路政署於同月5日知悉事件後,於同日及同月7日要求港鐵公司就有關事件提供相關資料。 不過港鐵回覆並未提供包括問題牆身的範圍、導致事故的原因、工程監管的情況及對結構的影響等資料。 路政署在同月11日再去信港鐵,不滿港鐵未能及時通報有關事故,對此感失望及不能接受。 2009年5月21日,香港多份報章報導港鐵推出馬頭圍至啓德一段走線之修訂方案,車站將改設於馬頭圍道落山道遊樂場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對出位置。 沙中綫九龍城段,即此站及宋皇臺站的車站及隧道土木工程合約於2012年8月1日批予「三星—新昌合營」。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及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均建議於馬頭圍道近土瓜灣街市設置名為「土瓜灣」的地鐵站,分別為沙田綫及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土瓜灣站共設有5個出入口,分別位於江蘇街、落山道、落山道遊樂場,以及建有兩個相鄰的出口的馬頭圍道/土瓜灣道花園。 夕拾是一間舊物店,店名取自魯迅的《朝花夕拾》,重拾一些過去、不屬於這個年代的東西,寄望能重拾大家的美好回憶。 十三街是土瓜灣有名的地帶,由13條街道組成,其中11條全直街道,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命名,龍、鳳、 土瓜灣站相片2025 土瓜灣站相片 鹿、麟(麒麟)、鷹、鵬、鴻(鴻雁)、蟬、燕、 駿(馬)、鶴。 十三街是以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羣組成,外型相類似,外牆顏色七彩繽紛。 唐樓羣樓上為住宅,地下為商舖,附近多為車房、茶記、小店,充滿香港舊區風味情懷。
土瓜灣站相片: 車站命名
2015年10月3號俟晚6點幾,超過100名市民喺大圍站大堂示威,抗議港鐵禁止攜帶大型樂器及縱容水貨客,當中幾十個係音樂人,分別㩦帶大提琴、結他、手風琴到場,成功入閘。 抗議亦吸引大批市民到場,對港鐵執法不一表示不滿,認為港鐵放生水貨客,部分更鬧港鐵職員,有人更喺大堂地下寫上港鐵「擾亂民生 打壓藝術」紅色大字,亦有人揮動港英旗,話想要「港英年代的地鐵」。 土瓜灣站相片 到接近7點,有樂手各自喺大堂唔同地方用樂器演奏,吹奏《龍的傳人》同《鳳凰花鼓》,贏到唔少掌聲同喝采,成為全場焦點。
通車初期,宋皇臺站設三大出入口,其中一個出入口(B出口)用行人隧道連接世運花園一帶,再細分為三個分支出口,方便太子道西、亞皆老街及真善美村一帶居民使用。 宋皇臺站內裝以黃色作為主要色調,源於「皇」字與「黃」同音;輔以紫藍色於月臺兩端及大堂部份牆身使用。 通車前夕,港鐵在月臺紫藍色柱身亦裝上與黃色部份一致的黑色浮雕站名,因顏色對比不大導致辨識度較差,被網民譏為「色盲(色弱)測試」,而在開放日當天,亦有市民認為難以看清楚站名。 港鐵隨後從善如流,在車站正式啟用前已將黑色浮雕站名以白色貼紙包裹。 在2009年沙中綫九龍城段諮詢方案中,港鐵公司建議走綫由啟德新發展區的啟德站開始,經馬頭湧道和馬頭圍道,在馬頭湧道以東及馬頭圍道以南,分別設置土瓜灣站和馬頭圍站。 新假期編輯部為大家整理全港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中心的開放時間、地址位置、收費、籌號排隊及預約方法。
土瓜灣站相片: 主要交通幹道
開放日分為六個參觀時段,每個時段有兩百張入場券,每張券可供四位市民入場,全日吸引了約2,600名市民到場參觀[7]。 土瓜灣站起緊嗰陣本嚟叫「馬頭圍站」,但個站根本就唔近馬頭圍,反而喺正土瓜灣中心地帶,所以最後改名做土瓜灣站。 座落於土瓜灣寧靜一處,On The Hill Coffee Bar 在2019開業至今,是區內人氣的咖啡迷聚腳點。 純白裝潢,設計簡潔,設有戶外座位,打造遠離煩囂、彷如走進山中般的悠閒環境,適合各位都市人來放鬆。 店裏挑選優質咖啡豆自家烘培,而手沖單品咖啡豆會定期更新款式和產地,新鮮感不斷。 大家可以品嚐一系列的咖啡豆製作的 cold brew 和冰滴咖啡,記得點配招牌的「老闆絕不妥協的 cheese cake」,芝士蛋糕喫起來比一般的輕盈,配搭甜蜜蜜的焦糖脆脆,甜度適中,女生一定愛。
- 此站月臺牆身的搪瓷板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是首批不在原地鐵系統上印有由他書寫的書法字的車站。
- 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 土瓜灣十三街由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羣組成,外型整齊有序,外牆顏色七彩繽紛,是吸引不少人打卡的土瓜灣好去處。
-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馬頭圍道「土瓜灣街市」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 港鐵隨後從善如流,在車站正式啟用前已將黑色浮雕站名以白色貼紙包裹。
-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月臺及大堂的扶手電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米,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 另外,當初建議興建馬頭圍站和土瓜灣站的位置,都比現時建議的偏東。
隨著土瓜灣的發展及港鐵土瓜灣站落成,土瓜灣之名氣蓋過周邊的少用地名,因此政府及媒體經常將附近之馬頭圍、馬頭湧、馬頭角、靠背壟甚至老龍坑歸入廣義之土瓜灣。 此站原計劃名爲馬頭圍站(英語:Ma 土瓜灣站相片2025 Tau Wai Station),而政府於2010年11月憲報刊登的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方案中仍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以其所在的馬頭圍道而得名,唯車站實際上遠離馬頭圍邨,加上鄰接的宋皇臺站更接近馬頭圍邨,以馬頭圍作爲車站名稱並不能達至指向作用,更被區內人士指出將會誤導乘客及公衆,引起爭議。 現時土瓜灣站設有一組車站藝術品,則爲由香港藝術家梁美萍小姐製作的《家》。 該藝術品則根據逾百位土瓜灣街坊提供的家中物件製作相片,並印在車站玻璃板上以講述土瓜灣的故事,並寫下背後一個個尋常而獨一無二的故事。
土瓜灣站相片: 土瓜灣站出口位置: 紅磡站 擔當鐵路樞鈕
上層月臺為上行綫(往屯門)月臺,設置三條扶手電梯與四條樓梯連接大堂;底層月臺則為下行綫(往烏溪沙方向),設有兩條直接連貫大堂而不停上層月臺的扶手電梯,並以一條扶手電梯和四條樓梯連接上層月臺。 當區議員查詢監測點資料時,港鐵以大廈沉降資料屬私隱為由,稱監察點數據不適合公開。 土瓜灣站為一座地底車站,L1層為車站大堂;L2層為1號月臺(屯馬綫往屯門);L3層為機電層;而L4層則為2號月臺(屯馬綫往烏溪沙)[1]。 參考新地近年新盤,首先為Novo Land第2A期,位於屯門兆康,首張價單186夥,折實均價13598元,入場開放式245平方呎,折實售價334.7萬元。 其次為去年10月推出的Park Yoho Bologna,位處元朗錦田北,首張價單50夥,折實均價13,088元,入場開放式279平方呎,折實售價390.8萬元。 「學生」 是指年齡介乎12至25歲、現正就讀於本港認可院校全日制日間課程的任何人士。
土瓜灣站相片: 工程問題
2018年6月12日,港鐵被揭發於車站連接月臺及大堂的扶手電梯與樓梯之間的分隔牆疑未依照圖則進行,結構牆兩層鋼筋的其中一層被剪走,全幅牆身大約高20至30米,但港鐵的監工未有上報。 而路政署於同月5日知悉事件後,於同日及同月7日要求港鐵公司就有關事件提供相關資料。 不過港鐵回覆並未提供包括問題牆身的範圍、導致事故的原因、工程監管的情況及對結構的影響等資料。 路政署在同月11日再去信港鐵,不滿港鐵未能及時通報有關事故,對此感失望及不能接受。 此站原計劃名為馬頭圍站(英語:Ma Tau 土瓜灣站相片 Wai 土瓜灣站相片 Station),而政府於2010年11月憲報刊登的沙田至中環綫鐵路方案中仍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土瓜灣站相片: 月臺類型
港灣$7.2或以下$0.5成人49順天邨九龍城碼頭$3.9以上$0.5成人$3.9$0.3優惠細則撮要: 1. 至於有居民建議沿九龍城道設置「中間走綫」的方案,此建議將受東九龍走廊橋躉及啟德隧道等現有道路建設所限制,亦未有合適的位置興建鐵路隧道及車站。 當中2號同3號月臺設有4條斜道連接,令屯馬綫南行轉東鐵綫南行(同埋掉轉)嘅搭客唔使上落樓,斜道設計更方便傷殘人士用。 要注意嘅係,為方便乘客轉東鐵綫,屯馬綫唔同香港其他嘅鐵路系統,係右上左落嘅。 盤點返呢批車站後期開放嘅出口,幾乎全部本身響車站結構上已經留好位:將軍澳站C出口、尖東站N3/N4出口、屯門站C出口等。
土瓜灣站相片: 歷史
作品亦等同將車站成爲時光錦囊,在環境變遷中將該區街坊的“家”中物件保存,並與每位乘客分享回憶。 車站大廳設有智能客務中心,並設置多個輕觸式屏幕可供乘客查詢行程及車站信息。 而大廳內近A、B出口之間的位置設有5間商店;而C出口旁亦設有7-11便利店。 港鐵於2017年11月27日舉行九龍城段車站平頂典禮,正式宣佈「馬頭圍站」正名為「土瓜灣站」[3][4]。
土瓜灣站相片: 大堂
不過港鐵回覆傳媒指,有關資料僅是港鐵作為內部參考用途,並未作實。 土瓜灣站相片 展櫃題為「聖山遺粹:宋皇臺出土宋元文物展」,其中一個展出約400件在興建車站期間出土的宋元時期文物,以陶瓷器皿為主,亦有陶骰、藥王像、青瓷香爐、宋元通寶銅錢等。 另一個展櫃則以文字和車站一帶的舊照片,使參觀者認識宋皇臺站周邊地方的歷史變遷和生活情況。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對沙中綫的建議,馬頭圍站會和土瓜灣站合併,命名為馬頭角站。 此站原計劃名為「馬頭圍站」,2010年11月,政府憲報刊登嘅沙田至中環線鐵路方案中,則繼續顯示其原稱馬頭圍站。
土瓜灣站相片: 土瓜灣站出口位置: 車站位置
最後一批係更早期興建嘅車站,包括紅藍綠三線加上九廣東鐵時期落成啟用嘅車站。 同上述兩類車站相比,呢啲車站站體大多較細,新建出口大多都有技巧咁偷位加返嚟。 海心公園位於土瓜灣落山道盡頭,是區內人喜歡去閒遊的隱世土瓜灣好去處。 土瓜灣站出口位置 土瓜灣海心公園的自然景觀岩石構成特別景象,相傳情侶拜過海心公園內的「海心石」後,就會有一段美好姻緣。 土瓜灣十三街由80多幢50-60多年樓齡的唐樓羣組成,外型整齊有序,外牆顏色七彩繽紛,是吸引不少人打卡的土瓜灣好去處。 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上,車站獲標示為土瓜灣站[11],唯港鐵回覆查詢指出有關資料僅是港鐵用作內部參考用途,未能作實[12]。
土瓜灣站相片: 紅磡站新擴建月臺︰
[32]當中最為街坊不捨的是有20年歷史被稱為「街坊食堂」 的潮汕美食[33]。 又例如,2006年市建局發言人表示,1998年宣佈的25個重建項目並不包括土瓜灣北部馬頭角十三街。 [10] 土瓜灣站相片 而實際上十三街位處馬頭角,因土瓜灣/馬頭角本有新山作天然分界線,但後來新山被削平而變得不明顯,造成地名擴散/縮細的爭議,尤其以沙中綫宋皇臺站/土瓜灣站命名爭議最盛。 土瓜灣站相片2025 土瓜灣站相片2025 2016年6月,市建局宣佈在土瓜灣推出3個以小區重建發展概念的項目,涉及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及榮光街合共97個街號。 又例如,2006年市建局發言人表示,1998年宣佈的25個重建項目並不包括土瓜灣北部馬頭角十三街。
土瓜灣站相片: 香港旅遊優惠
然而直至同年11月,政府宣佈車站定名為土瓜灣站,讓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及地理環境。 由於車站附近宋元遺蹟需要原址保留,導致整條行人隧道的走綫受到嚴重影響,需要另覓替代路綫,故未有隨同車站一併興建,暫時以臨時地面通道代替。 此站月臺牆身的搪瓷板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是首批不在原地鐵系統上印有由他書寫的書法字的車站。 有鑑於宋皇臺一帶的歷史底蘊,區氏選用宋代最為流行的行書呈現此站站名。 土瓜灣站相片2025 到2017年9月港鐵於尖東站舉辦招聘會所展示的全港鐵路路線圖,改稱為土瓜灣站。
土瓜灣站相片: 車站構造
作品亦等同將車站成為時光錦囊,在環境變遷中將該區街坊的「家」中物件保存,並與每位乘客分享回憶。 土瓜灣站相片2025 車站大堂設有智能客務中心,並設置多個輕觸式熒幕可供乘客查詢行程及車站資訊。 而大堂內近A、B出口之間的位置設有5間商店;而C出口旁亦設有7-11便利店。 此外,中層車站大堂新增扶手電梯直接通往車站大堂,方便市民由紅磡區內、紅磡海底隧道出入口以至尖東一帶前往車站。
土瓜灣站相片: 申請資格
2021年2月16日,屯馬綫一期列車由當日起來回烏溪沙站與紅磡站進行營運測試,列車會繼續在烏溪沙站至啟德站之間載客。 土瓜灣站相片 土瓜灣站相片 往啟德站的列車將於到達啟德站1號月臺後清客,然後不載客繼續駛往紅磡站方向,中途途經土瓜灣站,最後在紅磡站新建月臺折返往烏溪沙站方向,並於啟德站2號月臺起載[10]。
根據九廣鐵路公司(九鐵公司/九鐵) [2] 對沙中綫的最終方案,本站會和原計劃中嘅宋皇臺站合併(當時分別稱為「馬頭圍站」同「土瓜灣站」),並命名為馬頭角站。 土瓜灣站相片2025 但在2007年7月嘅運輸及房屋局合併方案建議中,重新建議採用原來方案,分別興建本站及宋皇臺站。 馬頭角十三街由13條街道組成,當中有11條全直街道,街名字首分別以11隻寓意吉祥的瑞獸,龍、鳳、鹿、麒麟等命名。 十三街歷史悠久,這一帶的樓宇樓齡逾半世紀,龐大的唐樓羣外表並不光鮮,但七彩顏色勝在夠特色。 樓上民居,樓下車房遍地,左右有茶記、小店,共冶一爐,湊成香港舊區獨有的味道。
土瓜灣站相片: 唐樓
2009年10月,有消息指出馬頭圍站可能改名為「樂民站」,以車站附近的公共屋邨樂民新村命名;而原本的土瓜灣站就改稱「宋皇臺站」。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警員同時以涉嫌「襲警」拘捕一男一女,兩名男警務人員報稱分別胸痛及手部受傷,其後有市民聲援,包圍田心警署。 裁判官指案發地點唔喺示威現場,如果警員可以冷靜處理,衝突就會避免發生。
土瓜灣站相片: 出入口
2017年11月,政府宣佈此站定名為土瓜灣站,令車站名稱更符合其所在位置同地理環境。 2009年5月21日,香港多份報章報導港鐵推出馬頭圍至啟德一段走綫之修訂方案,本站將改設於馬頭圍道落山道遊樂場及土瓜灣市政大廈暨政府合署對出位置。 馬頭圍選區前議員曾健超指出車站的連接設施不足,四個出入口都只設有上行扶手電梯而未有下行扶手電梯,並且只有A、C-D出入口纔有升降機,故對長者行動不便;而B出口更要步行80多級樓梯才能到達大堂。 2018年8月8日,有傳媒揭發2017年中港鐵撰寫的顧問內部報告,指出土瓜灣站附近出現大沉降。 引發多達23幢周邊樓宇及地下喉管沉降超出容許上限,當中有7個位置超標;另有3處喉管沉降超標,但港鐵未有通知煤氣公司。
以黃色為車站主要基調的宋皇臺站,位於啟德發展區西南方,毗鄰九龍城區世運道及宋王臺花園。 宋皇臺站為地底車站,設有3大主要出入口,其中B出口直達九龍城核心的南角道,巿民前往食肆、醫院、學校,以及九龍寨城公園等,十分方便。 宋皇臺站的車站藝術,可見充滿歷史古蹟氣息,由陶藝家黃麗貞創作的《大地陶詞》,利用陶瓷浮雕詮釋宋代畫作,以現代手法回應當年宋朝皇室駕臨本港往事。
土瓜灣站相片: 土瓜灣站出口位置: 工程期間照片
早在1960年代,市政局已策劃在香港建立一所符合國際標準的世界級室內體育場,最終選擇了現時的位置,並於1983年4月27日正式落成啟用,現時由康樂及文代事務署管理。 至同年11月27日,港鐵舉行九龍城段車站平頂典禮,運輸及房屋局同時正式宣佈修改此站站名為「宋皇臺站」,以回應地區人士對站名彰顯宋季古蹟特色的訴求;而「土瓜灣站」一名則改用於原有之馬頭圍站。 土瓜灣站出口位置 土瓜灣站相片2025 但港鐵此次正式公佈站名修改,距港鐵起用新名字已有八年之久。 後來啟德機場落實搬遷,因應當局提出的東南九龍發展計劃,1994年提出之《鐵路發展策略》將東九龍綫外移以服務九龍灣填海區,建議在填海區設置兩站,當中「九龍灣填海區南」站可視為土瓜灣站之雛形。
由於車站設置於繁忙的馬頭圍道地底,兩旁樓宇非常密集,因此興建車站的施工空間十分有限,故車站須採用側疊形式興建兩個月臺,但每層月臺仍然各有約8米的寬度,候車空間亦較何文田站觀塘綫月臺寬敞[4][5]。 當中上層月臺為1號月臺(往屯門);而下層月臺則為2號月臺(往烏溪沙),而屯馬綫列車並藉着該設計進行軌道疊落交換[6]。 另外月臺牆身焗漆板亦印有前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所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 延誤多時的屯馬線將於下月27日全線通車,兩個新車站土瓜灣站及宋皇臺站亦會於同日啟用。 至於紅磡站則會「升級」,成為屯馬線及東鐵線的交匯點;何文田站亦會成為屯馬線與觀塘線的轉車站。 馬頭圍站因其位處馬頭圍道而得名,但由於遠離馬頭圍邨周圍地帶,命名被區內人士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