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比賽為香港發掘出不少優秀流行歌手,當中除了1980年代的天后級歌手梅艷芳之外,有部分歌手更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的中流砥柱,例如呂方、周慧敏、關淑怡、蘇永康、李克勤、黎明、許志安、草蜢、鄭秀文、鄭伊健、梁漢文、陳奕迅、楊千嬅、何韻詩等。 此外,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生氣。 1973年無綫電視播映劇集《煙雨濛濛》,其同名主題曲(顧嘉煇作曲、蘇翁作詞、鄭少秋主唱),開粵語音樂界一先河。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會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層:上層是政府高官、外資商行高層與部分華人商辦與富商;中產階層只佔少數;下層是傭工、文員、和佔大多數的勞動人口。 大粵音2025 各階層的交往與流動不多,涇渭分明,絕少互相溝通[5]。 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

另一邊廂,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樂壇受臺灣校園民歌風潮影響下,湧現不少當代城市民歌創作歌手,經典民歌包括區瑞強的《陌上歸人》、盧業瑂的《為甚麼》、區桂芬及葉源春的《問》、李炳文的《昨夜的渡輪上》、林志美的《風箏》等等,均受大眾樂迷喜愛。 一般說法粵語流行曲源自於1930年代中期,但確切的源頭意見不一,有著不同的說法。 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4],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亦都套用易於上口的曲子,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大粵音: 廣東話資料館-發佈臺 Cantonese Museum II

在語言學,粵語是一個語言系統的總稱,包括同系的各種地方話語,例如廣西平話、白話、貴港話、玉林話、地佬話和海南的儋州話、邁話及蜑家話等。 它們都有相似的音系、語法及詞彙,彼此共同點比相異多,所以都納入“粵語”系統中(參閱粵語方言)。 此外,若果要查出該字的意思、發音和研究整套粵語分支系統或粵語方言等,則會使用中文粵語字典。 海雅文化總經理寧宇在致辭中表示,本次藝術節覆蓋香港、澳門和多個大灣區內的城市,同時聯動北京、上海、河南以及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人數過萬人。 大粵音2025 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項承辦工作,以中華文化為根,以粵港澳文化為脈,努力把本屆藝術節辦成特色鮮明、水平一流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盛會。

自2009年起,因HKRIA版權風波關係,或影響部份歌手於無綫電視的《勁歌金曲頒獎禮》的成績。 及至2011年,叱吒一時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因無綫電視藝人林峯憑民意不足的《Chok》獲頒該臺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內的「金曲金獎」最高殊榮歌曲大獎,被大眾詬病及有不少人提出「香港樂壇已死」的論述。 《Chok》奪得「金曲金獎」掀起廣泛社會迴響,更不停有坊間聲音甚至表示「未聽過此歌」,以至歌神張學友被傳媒問及看法時,也表示「知道有這首歌但未有聽過」,《Chok》於其他三臺則並未獲得任何歌曲獎項。 另外,當時正式出道樂壇只有3年的林峯亦因被無綫電視頒發2009年至2011年「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星」而備受批評,獲獎資格不被大眾認可,甚至被樂迷嘲笑為「亞皆老街至太子道西區最受歡迎男歌星」。

大粵音: 香港粵語

充分聚合和引導社會力量,打造「灣事通」泛公共服務與資訊平臺,圍繞粵港澳三地居民出行、通關、通信、支付、求職等場景和習慣,提供無感、便捷的跨境服務。 拓展跨境電子錢包、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應用在大灣區互認互通。 另據大公、文匯報報導,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成員魏文濤說,粵港兩地創新建立粵港在線身分互認體系,首次實現內地政務系統對香港市民身分的在線認證。 大粵音 香港市民登錄廣東政務服務網、「粵省事」時,選擇通過香港「智方便」認證,即可順利完成身分核驗,線上辦理內地政務服務。 大公報報導,據介紹,該平臺整合涵蓋了交通、支付、求職、養老、醫療、教育、旅行等場景的70餘項高頻公共服務,還將推動廣東政務服務網、「粵系列」移動政務服務平臺與香港「智方便」等政府服務平臺對接互認。

  •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有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
  • 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項承辦工作,以中華文化為根,以粵港澳文化為脈,努力把本屆藝術節辦成特色鮮明、水平一流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盛會。
  • 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 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不少是集作曲、填詞、歌手於一身,當中王菀之等人最為突出,被眾多樂評人推崇備至。
  • 其後,1970年代末的香港新浪潮多元的題材更大大拓闊了詞人的創作空間,如《茄喱啡》的主題曲《人生小配角》描繪龍套的小人物心理、《點指兵兵》的同名歌曲談及際遇與宿命、《跳灰》的插曲《問我》涉及自身人生哲理,均屬當年少有的歌詞題材[13]。

這些香港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基層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大粵音 2017年12月15日,bilibili用戶Dtime推出的《哪裏的話最好聽?中國南北36種方言大比拼》視頻短片,推出短短3天在bilibili的點擊量超過80萬次。 視頻以歌曲的方式介紹了中國大陸的36種方言(當中包括廣東話和南寧白話)[49],在片尾提到推廣普通話政策是否影響了不同方言的生存,在bilibili引起了廣泛討論[46][50][47][48] [51]。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臺灣資策會建立的正體字系統)或使用簡化中文(GB18030)的電腦字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上述系統書寫粵語非常不便。

大粵音: 粵語拼音速遞

上陰入和下陰入由陰入按韻母短長分化出來,所以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 一些粵語方言的陽入也按韻母短長分化成兩個,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與下陽入,共計四個固定入聲調,如勾漏粵語、四邑粵語等。 (香港文匯網記者盧靜怡)24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完善,港澳特區國際化程度高,多年發展積累的經驗可以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指導,大灣區數字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研討的主題。 特邀授課的主要學者、專家包括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畢緒龍、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兼教授胡鈺、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處處長劉立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兼教授靳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等。 由香港文聯主辦、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任支持單位的首屆「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行政人員培訓班」將於明日(11月25日)正式開班。

目前粵語的生存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中國大陸,推普政策不斷打壓着粵語的生存。 一般認為粵語文讀音出現的頻率不高,沒有高度異化的文讀音。 大粵音2025 最常見的形態是以白讀音-eng韻母取代文讀音-ing韻母(如命/釘/聽/嶺白讀-eng,文讀-ing)。

大粵音: 聲調計算

後來,隨著葉林於1994年後分別淡出,王菲於1994年獨步樂壇。 她的不少作品被認為是對多種另類音樂的嘗試,是80年代樂隊熱潮過後,在粵語音樂上最具探索性、音樂個性最別樹一格的歌手之一。 90年代中期也曾出現過其他崛起的女歌手,當中包括彭羚及鄭秀文,她們曾相繼成功登上天后寶座,彭羚以出眾唱功實力獲得認同,而鄭秀文則以大膽鮮明形象及流行性較高的歌曲贏得大眾的注意與讚賞(鄭亦為1990年代出道女歌手紅館個人演唱會總場次最高的歌手)。

大粵音: 廣東推粵港澳統一身分認證 逾70項服務解決生活麻煩

同時,歌手涉足另類音樂風格抑或創作完整的概念專輯(甚至是社會民生這類以往甚少出現在香港主流音樂的題材)的現象亦開始頻繁起來,最突出的莫過於2005年盧巧音的《天演論》與何韻詩的《梁祝下世傳奇》。 大粵音 但自2000年起,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 演唱派如關正傑、徐小鳳、甄妮、羅文、鍾鎮濤,唱作型如許冠傑、林子祥、陳百強,以至中期冒起的超級偶像譚詠麟、梅艷芳和張國榮等,甚至當年的新人張學友、陳慧嫻、葉蒨文、林憶蓮及樂隊達明一派,Beyond都能大放異彩,至今仍擁有跨時代的影響力。 1980年代的歌手無論在音樂造詣、現場功力及曲風多元等方面均有相當的水平,為樂壇後起者樹立了典範,而當時的唱片發行量及銷售量,亦印證了這段時期的香港粵語流行樂壇已發展成熟。

大粵音: 粵語淵源 jyut6 jyu5 jyun1 jyun4

此外,粵語使用者與其他「漢語方言」使用者一樣都使用漢字。 粵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官話白話文書寫系統,該系統的語法、詞彙與現代漢語在北方官話基礎上形成的書寫體相符,與粵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 由於自小接受官話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一樣。 當用粵語朗讀官話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粵語複述出來。 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官話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日本語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大粵音: 中國20省人口自然增加率出現負成長

西方文字多爲表音文字,語音即意義,因此對語音要求比較嚴格。 而漢語的文字體係爲意音文字,本身攜帶的語音成分較少,語音在傳播、傳承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化。 粵語包含[m]、[n]、[ŋ]、[p̚]、[t̚]、[k̚]6種輔音韻尾,前三種為鼻音尾,後三種為塞音尾(稱爲入聲);另外各種粵語拼音方案亦把複韻母的第二個元音如[i]、[y]、[u]等作為元音韻尾處理。 不同於官話,粵語見組(見、溪、羣、疑母)與曉母字不論洪細音,聲母多不顎化,今讀[k-]、[kʰ-]、[ŋ-]、[h-]。 大粵音 粵語完全沒有保留中古舌上音,而現在吳閩語依然保留部分舌音。

大粵音: 聲調系統

關於粵語的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當中較常用的有1970年代開發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1993年開發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等。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大灣區研究中心總監洪為民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和融合價值鏈。 他建議在融資方面,香港和深圳可以加強合作;在高端製造業方面,廣州、東莞、佛山、惠州四地具有優勢;而在基礎科研方面,香港、廣州和深圳同樣有着優勢。 然而,大灣區仍面臨着設備、資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不暢的問題。

大粵音: 代表音

這些借詞多源自網絡上,先是以諧音(也有人叫空耳)為準的網絡用語,之後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漸漸就加入了粵語字府。 香港粵語(英語:Hong Kong 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港式廣東話、香港廣州話,為香港人的通用語,香港人一般慣稱為「廣東話」或「中文」。 因為粵語地區各地交流頻密,部份香港粵語詞彙被借用至其他地區,包括迴流廣州,互相影響。

大粵音: 粵語 正音

1992年起,張學友及以影視/廣告走紅的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壟斷香港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的獎項,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其中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和舞臺表演能力而雄霸整個香港樂壇。 自1981年每年入選「十大中文金曲」及「十大勁歌金曲」;及至1984年,憑著《霧之戀》和《愛的根源》兩張專輯到達事業巔峯,躍升為非常受歡迎的男歌星,在該年度的樂壇頒獎禮上獲得多個大獎。 每一季度的季選上,譚詠麟都至少有兩首歌入圍,而1984年度《十大勁歌季選》共40首的季選金曲中,他一人更獨佔10首。 大粵音 譚詠麟於1984年至1987年四次連奪「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直至1988年初終在頒獎臺上宣佈不再參加具有競爭性的樂壇頒獎禮。

因此歷史上中國大陸向香港的逃港移民中的大多數是廣東人,此等人士中多數都是珠璣巷後裔。 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最流行之語言之一。 此時期移民都是以來自廣東為主,另外亦有不少來自福建和上海等省市,不少江浙企業家在這個時期走難來到香港。 之後,隨着大陸偷渡潮,香港人口以每10年100萬之速度大幅增長,當中多為廣東人。

另外,在夾雜以復輔音結尾的英語單詞時,說話時有時候會省略韻尾[18]。 中國內地,推普廢粵的方針下,有的地方政府對粵語的打壓越來越強,[44]使保護粵語寸步難行。 粵語不斷受到打壓,很多粵語廣播已被取消,在中國大陸推普廢粵的方針下,粵語在內地現在可以說是寸步維艱,面臨極大挑戰和困難。 中國政府、學校要求學生使用普通話,教師在學校教育的都是使用普通話。

大粵音: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但2017年起,即使活躍香港樂壇頒獎典禮的歌手也難以每年推出實體唱片,當中推出過無數實體唱片的容祖兒自2017年起即使每年推出全新單曲也未有推出全新實體廣東專輯。 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更於2017年度起永久停辦,可見實體唱片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大粵音 男歌手方面, 大粵音 陳百強自1979年甫出道即迅速走紅,音樂才華備受肯定,親自作曲的金曲多不勝數,是香港流行樂壇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及「學生王子」的歌手。 早期的粵語流行曲是從與西方流行音樂交集粵劇音樂的發展。 但音樂家很快就放棄使用像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配合西式樂器。

大粵音: 香港海洋公園將迎新一批四川小熊貓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初期由《鐵塔凌雲》(許冠傑作曲及主唱、許冠文填詞)及《啼笑因緣》一曲[2](顧嘉煇作曲、葉紹德填詞、仙杜拉主唱)所帶動,因此被視爲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2]。 注意:因英文音與粵音的分別,同一拼法的例字實際粵語發音未必相同。 生死註冊處、入境事務處、路政署等政府部門以此拼法分別為香港人名、地名和街名等定出對應的英文名稱。 有不少人都見過當帶同初生嬰兒到入境事務處登記時,職員會從一本類似字典的書中將父母取的中文名字查出對應的英文拼法。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定和建議,香港政府已擬定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粵語已被列入其中,成為480個香港本地非遺項目之一[40][41][42]。 大粵音2025 大粵音2025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詞尾的清輔音插入元音構成開音節,因為普通話沒有[-m][-p̚][-t̚][-k̚]。 大粵音2025 大粵音 而粵語則容易複輔音中的一個輔音省略,如lift(升降機)有時寫作粵語字「𨋢」(⿰車立,讀lip),讀音將ft淡化為一入聲尾音,而英語中的s等則通過插音構成開音節。

大粵音: 廣東話資料館

他認為,數字經濟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數字金融、數字信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 為期一週(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密集式培訓班由兩部分組成,首三天(25日至27日)集中在香港上課,後四天(28日至12 大粵音 日)到深圳、珠海實地參觀藝術作品、考察文化設施,並與當地同行交流。 另一方面, 針對大灣區居民通信、交通、食住行的需要,「灣事通」泛公共服務平臺將亮相。

相關文章